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雍乾和乾隆都很牛,为何到了嘉庆就不行了?因为没有了和珅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吃饱这顿就没下顿了。——题记

和珅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这点毫无疑问,先申明这点,是为了防止大家误认为这是一篇洗白文,口水珍贵,请多珍惜。

公元179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并不是因为还差一年就跨世纪了,而是向来以长寿著称的乾隆帝终于驾崩了,当了四年多傀儡皇帝的嘉庆皇帝也终于可以亲政了。

皇权在手,一言九鼎,嘉庆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己老爸最信任的奸臣和珅下狱,不久后便赐死。和珅作为清朝有名的大贪官,其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不必赘言,其为自己修建的宅邸(恭王府),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奢华的存在。

但嘉庆真的应该下手这么快吗?

稍微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不少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看完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后,就看得再往下看了。说白了看康雍乾是慷慨激昂,但之后就越来越憋屈,越来越惨不忍睹,直到屈辱的近代历史。为什么清朝皇帝从嘉庆开始,一代不如一代呢?

我想单纯的归咎于皇帝本身是不合理的,因当我们从历史中看嘉庆、道光以及咸丰几位皇帝时,会发现他们并没犯过什么太大的过错,也都很勤政。仅满足这两点,其实就秒杀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了。所以导致皇权衰弱,应该另有原因。

权力的蛋糕

中国古代的王朝,虽然将皇权视作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永恒的至高无上是不存在的。每个王朝的创业阶段,皇帝起于草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让其有了丰富的阅历。而我们知道,想要欺骗一个阅历丰富的人,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些有过“基层经验”的皇帝往往能很好的掌控皇权。

康熙如此,雍正如此,乾隆亦如此。所以我们在吐槽乾隆6下江南,挥霍无度的时候,换个角度,实在是到了乾隆时期,皇帝想积累基层经验已经十分“困难”了。之所以说困难,我们不妨换到做臣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皇帝昏庸固然可怕,但如果皇帝“太聪明”也会让臣子们后怕,康熙和雍正执政的近百年间,让一代代臣子如履薄冰,以至于最后善终的都没几个。所以时间长了,臣子们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能让皇帝太聪明。

所以每到一个王朝由胜转衰的时候,皇帝往往都会被各种理由“囚禁”在宫中,连外面的鸡蛋值多少钱都没个概念,谁还能指望他能识别出臣子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臣子们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也会很有默契的众口一词,将皇帝蒙在鼓里。

当然也有十分聪明的皇帝,为了不让自己被臣子蒙蔽,会有意无意的培养一个权臣或权监,纵容其势力壮大,然后令其与朝臣内斗。这时候就会出现一方向皇帝来汇报完工作,另一方就会揭发检举,或摆出另一套说辞。

同样一件事,单看一种很难辨别真假,但如果有两个对立立场,对比分析一下就不难辨别真假了。

所以喜欢炼丹的嘉靖皇帝,扶植了严嵩。

喜欢做木匠活的天启皇帝,纵容了魏忠贤。

前文刚刚说到的,喜欢“放飞自我”的乾隆皇帝,“培养”出了千古大贪官和珅。那在皇帝身边那么多人,为何乾隆青睐和珅呢?那下面就来说说和珅。

草根的和珅

和珅原名钮钴禄·善保出身于满族正红旗,父亲钮祜禄·常保曾担任福建副都统。所以在和珅刚出生时,家境是十分优渥的。可惜好景不长,在和珅三岁时,母亲因为难产去世(生下了弟弟和琳),许是思妻心切,在和珅九岁的时候,父亲也撒手人寰。

由于事发突然,和珅的父亲并未对身后事做出任何安排(见注释1),导致九岁的和珅差点和弟弟被赶出自己的家。家道中落,和珅兄弟俩饱尝了人情冷暖,为了筹集和弟弟的学费,不惜去求父亲昔日的家奴。碰了一鼻子灰后不得不变卖祖田,这在当时是十分丢人的行为,但和珅深知不上学是没出路的,所以毅然决然的将卖田得来的钱让自己和弟弟去咸安宫官学(见注释2)。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珅最初是想走科举入仕来改变命运的。但这条千军万马想过的独木桥哪里是那么容易通过的。不出所料,19岁的和珅对此科举便名落孙山了。。这时有人建议和珅放弃科举,通过给皇帝当侍卫进入官场。

原来在清朝建立后,虽然明面上主张满汉一家,但为了平衡汉人在科举上的优势,清朝特意为满族旗人开放了一个当官捷径,那便是进宫当护卫。这样既堵住了汉人官员的嘴,又给旗人一条晋升的捷径,两全其美。

就这样,和珅也上了这条捷径,又因为其不同于其他满族子弟那样腐化堕落,甚至大字不识一个。此时的和珅不仅很有才气,还通晓满蒙汉藏四种语言。这简直秒杀了其他所有侍卫,也难怪乾隆会对和珅格外看重,接连破格提拔。就这样和珅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和珅的作用

和珅的独特之处:

一、根正苗红的满洲八旗子弟。

二、精通满、蒙、藏、汉四种语言,外交和办事能力强。

三、家道中落,没走科举,天然和朝廷中的文臣集团不是一路人。

以上三点,缺了哪一个都很难让和珅拥有后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当然,后来和珅与乾隆的君臣默契也非常重要,但以上三点可是和珅发挥的基础。乾隆皇帝靠着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和珅,任其壮大羽翼,逐渐的就可以和文官集团唱对台戏了。

这种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和珅无可避免的会贪赃枉法,欺上瞒下,但我们却会惊奇的发现,之前众口一词欺瞒皇帝的文官集团,往往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举报和珅。没错,文官集团被逼着说真话了。这或许正是和珅的最大价值,制衡逐渐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团,将皇帝与文官对立的局面,变为文官与“恶势力”对斗,皇帝成为裁判员的局面,说白了就是坐收渔翁之利。

或许有人问,乾隆为何不效仿康熙和雍正,扶植起来后用完了就处理掉呢?比如索额图、比如纳兰明珠等人。大家既然能想到,聪明的乾隆又怎么能想不到,实在是此一时彼一时,康熙时期还是百废待兴,文官集团还未成型,自然只能受皇帝各种拿捏。

到了雍正朝,文官集团虽然已经有些气候,但还不够强大,掰手腕掰不过,但雍正已经被逼得不得不启用各种监察手段了,如建立粘杆处,完善密折制度等等。到了乾隆时期,文官集团彻底的尾大不掉,再想要扶持起一个制衡对头,难度就很大了。甚至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来看:

首先,这个人需要优秀,还没走科举。

其次,先天和文官集团对立,最好是满人,需要在腐化堕落的八旗子弟中出淤泥而不染。

最后,需要草根一些,还能有机会让皇帝了解你。

这概率,百万中挑一不为过。看完上面的分析,你或许就能体会到乾隆在了解和珅后的喜悦了吧,很可惜后来再没遇到类似的,不知道是和珅的幸运和是乾隆的悲哀。

嘉庆的立场

身为臣子的嘉庆皇帝,的立场自然和权臣和珅是对立的,但当其亲政以后,就需要从臣子的角色转变为皇帝的角色。何为皇帝?孤家寡人是也。

随着你手握皇权,坐上龙椅那一刻,会发现曾经和蔼可亲的老师,在家乡却干着抢占民田,偷税漏税的勾当。会发现过去口碑不错的封疆大吏,背后对自己阳奉阴违,做起了土皇帝。悲凉么?

所以做皇帝的人需要明白,自己没有必须消灭的敌人,也没有永恒信赖的盟友,有的只是【需要之人】与【不需要之人】。对于前者要提拔重用,对于后者要辣手打压,感情是多余的,也是帝王的累赘。

嘉庆杀和珅是可以的,但却有个前提,那就是有一个能够替代和珅角色的人来填补空缺,不然在和珅倒台以后,文官集团将再无制约,进一步壮大,再次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经历过和珅这一遭,文官集团相当于打了个预防针,对皇帝再次试图培养起来的人,往往都会扼杀于萌芽当中。以至于嘉庆、道光都没再出现过制约文官集团的人。

直到咸丰年间,一位出身于满洲镶蓝旗的没落贵族,才再次崛起,拥有了制约守旧派(之前都文官集团)的能力。

但很可惜,最后却败在了一个女人手里。相信你已经猜到了他是谁?

注释1:父亲如果在孩子未长大便去世的家庭,其财产往往会由宗族长辈接管。

注释2:咸安宫位于西华门内,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设于此,称咸安宫官学。

参考资料:

《清史列传·卷三十五·和珅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为年轻冲动付出的代价:禅位嘉庆,不得不当三年太上皇
乾隆一死,嘉庆就赐死和珅,难道不怕他多年培养的势力反弹吗?
乾隆皇帝时,大清朝为何是超级大国,你看乾隆帝都做了多大贡献?
布局三年,只用10天就逼得和珅自杀,嘉庆的帝王心计有多深?
大清十二帝齐聚地府:谈及乾隆十三年,雍正帝疯狂吐槽(8)
乾隆退位后,屁股不挪窝守着宝座,嘉庆憋屈不说,乾隆还干了件“拉仇恨”的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