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咸阳市秦都区农村城市化探析


秦都区地处咸阳市西半部,因中国第一个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在此建都而得名。现为咸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咸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撤镇设办后,全区现辖12个办事处,135个行政村,67个社区居委会。全区面积2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8万人,农村人口16.7万人。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征地拆迁、农民就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农村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期与同道探讨分析农村城市化诸问题因由对策。


一、发展现状


秦都的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秦都这类城郊区发展的必然。


(一)城乡基础设施同筹同建。近年来,秦都基础设施路网管网不断扩大,随着秦汉新城、北塬新城的规划建设,形成了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暖全覆盖。由于秦都大部分面积位于主城区,公交、水利、教育、通讯网络等相对发达,城乡公共服务配套系统较完善。十一五以来,秦都区共硬化村内街道362公里,通自来水121个村,农田水灌面积100%。新修的南北三号路、福银高速秦都段、东西4号路使秦都城乡实现路同网,西高新区将马泉办和渭滨办纳入了城区,沣东办、钓台办、陈杨办被列为西咸经济开发区,双照办和马庄办被纳入空港新城规划。城乡道路和地下管网全部实现了城乡同筹同建。


(二)高起点建设小城镇。城郊区的城镇建设是新城区的雏形。秦都原来有10个涉农镇办,渭阳西路办事处和吴家堡办事处先后并入城区。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之上,为避免重复建设,秦都区委区政府决定,主动与城区对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小城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路面规划和地下管网向城市标准看齐,先后完善了西高新二期规划,西咸新区规划和北塬新城规划,并结合市区规划,邀请专家编制了《秦都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将新城区、农民新社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统筹规划,为科学谋划秦都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建设指南。目前,随着地铁二号线的开通,西咸新区将会融入大西安的建设。沣西新城、沣渭新城、北塬新城、西高新二期都将成为咸阳的新城区。


(三)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秦都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抓手,建成了6个安置社区和23个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规划上,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区135个村庄,规划后未来将形成117个城镇社区(其中35个城镇安置社区)、9个新型农村社区、7个传统民俗文化村。秦都的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拔村上楼”型的农民转市民模式,这种新建社区以原来的村民整体搬迁,共同居住在新社区为特点,例如陈杨办的安谷园社区、渭滨办的溪悦社区、沣东办沣水苑社区、上林北路社区,陈杨办的陈杨新界,马泉办的马泉花苑社区。第二种模式是在建制村的基础上,仿照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体制新建的村庄型社区,例如消渡村、西里村、茨根村等,共有23个村。


(四)城市化中保留传统民俗特色。秦都自汉唐以来,为历代京畿之地和西北重镇,不仅历史文化厚重,而且村庄历史久远,历史名人、文化遗址举不胜数。至令,区内仍保留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原始村落尹家村遗址,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沙河古桥遗址、汉昭帝刘弗陵之平陵遗址;还有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咸阳古渡、沣水碧波、鱼台晚钓、细柳清风、马跑泉矶、毕原荒冢等文化景观。秦都在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上,都注重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映射出秦风秦韵秦人秦文化的传承。


二、存在问题


(一)传统农耕文化和农村生活方式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建设,往往以过度开发土地为代价,过于注重“以物为本”的开发理念,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以致不少地方出现“空城”、“鬼城”等现象。另外,由于城郊区部分农民,特别是45岁以上农民,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习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愿市民化,不愿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给城市化进程造成一定阻力。


(二)城乡道路及地下水电暖气管网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区上下班高峰交通问题严重,人民路、渭阳路、秦皇路四车道已不能满足城市对车辆的负载。城乡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高负载、上档次的一线城市标准建设,以免城乡低标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浪费。另外,城乡基础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


(三)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的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轻工业、手工业、制造业、医药电子等都可以作为产业支撑城镇化水平提升。秦都区的纺织业、电子医药、高校、橡胶等工业项目都集中在城区,城镇大型工业缺乏,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建设,只能是政府主导建设的空中楼宇,片面的搬迁上楼,进行城镇化改造,城镇(乡镇)经济不能发展,居民就业得不到妥善解决,都将使城镇化留于形式,城市化更无从谈起。


(四)社区规划层次低,功能不完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城镇社区建设,经常在规划上缺乏和城市规划衔接,只能满足居住条件,小区配套功能不完善。秦都区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虽然对117个城镇社区(其中35个安置社区),9个新型农村社区、7个民俗文化村进行了粗浅规划,但没有对新建城镇社区进行标准规划,没有对城镇社区的学校、幼儿园、健身广场、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等配套设施进行规划,没有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村内道路、用电、排水设施、文化广场、广播电视等拿出标准要求。目前,秦都区虽然建了很多城镇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但公共配套设施不到位,群众看不到入住社区带来的好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社区建设主要靠政府推动,农民自主建设积极性不高。


(五)城市化中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挖掘、利用不够。秦风秦韵秦文化的传承,仅仅停留在保护遗址、保留原貌上,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不够。秦都的每一个村名,都有一个故事,古韵天成的每一个村,都记载着秦都的历史,每一个院落都凝聚着秦都人的智慧和结晶。汉平陵、刘弗陵、沙河古桥等虽然都保存完好,但其开发利用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未来几年间,如何在农村城市化中传承、挖掘、利用秦都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建议对策


城市化是以人为中心,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居民的转化过程,更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同时,也是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神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


秦都的城市化,应以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村庄社区化、管理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传承秦风秦韵秦文化特色,打造秦都新型工业、商贸流通业和农业农产品汇集地。


(一)助力产业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经济基础不坚固,城镇人口的容纳能力,后续建设就从无谈起。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大公共交通、电力、通信、供排水、燃气管网、道路、照明、垃圾污水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产业布局,集中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三至五个技术含量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重点产业。


(二)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各类生产要素。一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逐步推动土地生产要素步入市场流通。二是城镇建设用地要向中心城区、西高新区、北塬新城、空港新城、西咸一体建设区、新型农村社区倾斜。三是鼓励沣东办、钓台办、陈杨办、古渡办、马泉办使用征后剩余的“三角地、边角地”发展乡镇经济。四要建立失地农民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制度”,为快速前进的城市化步伐安装上“减压阀”。


(三)传承民俗文化,打造生态文明新社区。秦都的每个村都有一段历史,每个村名都有一段故事。未来的城镇社区建设,应该在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助推基础上,突出秦风秦韵秦文化特色,保留村庄整体性,能整村改造的整村改造,能留地安置的留地安置,应保留关中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遗迹。


(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不仅是耕作技术、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化,更应该是销售网络、营销手段的现代化。虽然秦都的农业农村比重在逐渐减少,但秦都地处城郊的优势依然存在,咸阳市的果业、蔬菜、花卉产量很大,销售流通依靠传统的营销已不能满足要求,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目前,秦都捅有新阳光蔬菜批发市场、万吨冷库、华荣花卉等农产品贸易市场,需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果汁厂、红薯淀粉加工、菜籽油加工、血麦产品加工、花卉绿化工程等产业都很有发展潜力,冷藏物流、蔬菜营运、果品远销等产业依然有发展前景。


咸阳市秦都区政研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苏州城乡一体化的考察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产业园区共建模式研究
张立 | 乡村规划的现实问题与未来导向
关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某市国土资源局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