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化学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
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教材内容)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其作用原理是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教材内容)
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
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
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
溶剂按极性可分为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常用于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
极性较大的:苷类、生物碱盐、糖类、蛋白质、氨基酸、鞣质、小分子有机酸、亲水性色素。
极性小的:游离生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大分子有机酸、亲脂性色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比如,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小,有的苷元极性很大。)
1.煎煮法
定义:中药材加水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缺点:①需加热,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②多糖类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用水煎煮后药液黏度较大,过滤困难,不宜使用。
③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
2.浸渍法
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方法。
优点:简便,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缺点:①出膏率低
②以水为溶剂时,提取液易发霉变质
3.渗漉法
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渗漉液的方法
基本过程:药材浸润→装筒→浸渍→渗漉
优点: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似浸渍法,但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缺点:①溶剂消耗量大
②耗时长,操作麻烦
4.回流法与连续回流法
定义:使用易挥发的溶剂加热回流或连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
优点:效率较高
缺点:①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②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
③耗时长
总结:
方法
操作
优点
缺点
适用药物
煎煮
浸渍
渗漉
回流
连续回流
5.水蒸气蒸馏法
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
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随水蒸气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适用成分:挥发性(100℃有一定蒸汽压)
对水稳定
不溶于水
耐热
(如:中药中挥发油的提取常采用此法。)
6.升华法
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而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中药成分有少量具有升华性,如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一些小分子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等。
(如:樟木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
7.超声提取法
定义: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的方法
超声波是一种强烈机械振动波,它是指传播的振动频率在弹性介质中高达20kHz的一种机械波。
提取原理:超声波可产生高速、强烈的空化效和搅拌作用,能破坏药材的细胞,使提取溶剂渗透到药材的细胞中,从而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媒中,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特点:①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②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8.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定义:采用超临界流体为溶剂对中药材进行萃取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SF):指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以流动形式存在的单一相态物质。密度与液体相近,而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能力强。
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常用的提取物质:
C02、NH3、C2H6、C7H16、CCl2F2、N2O、SF6等,实际最常用的为C02。
(1)C0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②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的危险,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产品是纯天然的;
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
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
⑤还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
⑥适于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
⑦萃取介质可循环利用,成本低;
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联用及IR、MS联用,可高效快速地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局限性
①对脂溶性成分溶解能力强,而对水溶性成分溶解能力弱;
②设备造价高,成本高;
③更换产品时设备清洗困难
(3)夹带剂的作用
夹带剂(entrainer)作为亚临界组分,挥发度介于超临界流体与被萃取溶质之间,以液体形式和相对小的量加入超临界流体中。
作用:①改善或维持选择性;
②提高难挥发溶质的溶解度。
对溶质具有很好溶解性的溶剂也往往是很好的挟带剂,常用甲醇、乙醇、丙酮、乙腈等。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进行分离
主要包括:结晶与重结晶
结晶:将不是结晶状态的固体物质处理成结晶状态的操作。
重结晶:从不纯的结晶经过进一步精制处理得到较纯结晶的过程
原理:要分离物质在热的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冷却时由于溶解度的降低,溶液因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操作:
结晶用溶剂的选择:
①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③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
④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除去
⑤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常用的重结晶溶剂有水、冰醋酸、甲醇、乙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和二硫化碳等。
当用单一溶剂不能达到结晶时,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进行结晶操作,即将对此物质溶解度很大的和溶解度很小的溶剂混合在一起。常用的有乙醇-水、乙醚-甲醇、醋酸-水、乙醚-丙酮等。
注意:用于重结晶溶剂用量需适当,用量太大会增加溶解,析出晶体量少;用量太小在热过滤时会提早析出结晶造成损失。一般可比需要量多加20%左右。
结晶纯度的判定方法:
(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常用的有纸色谱、纸上电泳和薄层色谱。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5)其他方法:质谱、核磁共振等。
单峰表示纯化合物,双峰表示不纯的化合物。
2.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
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物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
水提醇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醇提水沉法:在药材浓缩的水提液中加入数倍量的乙醇稀释。(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
另:醇/醚法、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杂质留在母液中)
3.利用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实现分离。
酸提碱沉:生物碱等碱性成分
碱提酸沉:黄酮、蒽醌类等酸性成分
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可被皂化溶于水,借此与其他难溶于水的成分分离。
4.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
酸性或碱性化合物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等沉淀析出。
酸性化合物 + 钙盐、钡盐、铅盐 → 沉淀 → H2S气体 → 纯品
碱性化合物 + 苦味酸盐、苦酮酸盐等(有机酸盐)→ 先加入无机酸,再碱化 → 纯品
磷钼酸盐、磷钨酸盐、雷氏铵盐等(无机酸盐)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液—液萃取法的原理:
1.分配系数K值
溶质在任意不相混溶的两溶剂中的分配系数K:
K=CU/CL
K:分配系数;CU: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L: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
(K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为一常数)K大于1倾向于溶解于上层,K小于1倾向于溶解于下层
例:假定A、B两种溶质用三氯甲烷及水进行分配,A、B均为1.0g,KA=10,KB=0.1,两相溶剂体积比VCHCl3/VH2O=1,则一次振摇分配平衡后:
水的密度小于三氯甲烷,故水为上相,三氯甲烷为下相
A:KA=CH20/CCHCl3=10
则90%以上的溶质A将分配到水中,不到10%分配到三氯甲烷中
B:KB=CH20/CCHCl3=0.1
则不到10%的溶质B将分配到水中,90%以上的分配到三氯甲烷中
2.分离因子β
分离因子β表示分离的难易
β=KA/KB(注:KA﹥KB)
分离难易判定:
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如上例);
100>β≧10,通常需萃取10~12次;
β≦2,需萃取100次以上;
β≌1,即KA/KB≌1,则无法分离
3.分配比与pH
以酸性物质(HA)为例,其在水中的解离平衡及解离常数K可用下式表示:
酸性越强,Ka越大,pKa值越小。
通常酚类化合物的pKa值一般为9.2~10.8,羧酸类化合物的pKa值约为5
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解离,即使HA均转变为A-,则pH ≌ pKa + 2
若使该酸性物质完全游离,即使A-均转变为HA,则pH ≌ pKa - 2
(游离型极性小,易溶于小极性的有机溶剂;解离型极性大,易溶于水或亲水性有机溶剂)
碱性化合物与酸性相反,碱性越强,Ka越小,pKa值越大
若pH﹤3(酸性条件)
大部分酸性物质将以非解离形式(HA游离形式)存在,易分配于有机溶剂中;
碱性化合物则呈解离状态(BH+)
若pH﹥12(碱性条件)
这些物质将以解离形式(A-)存在
碱性化合物则呈游离状态(B)
4.液—液萃取与纸色谱
借助纸色谱(PC)来求解混合物不同组分在同一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K,从而求解分离因子β
Rf值与分配系数K的关系:
(r为纸层色谱定数,当层析滤纸湿重为干重的1.5倍时,r=2)
Rf与分离因子β的关系:
式中,Rfa>Rfb
5.液—液分配柱色谱
将两相中的一相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相溶剂作为流动相来冲洗色谱柱。
常用载体: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
常用反相硅胶填料有:RP-2(-C2H5)、RP-8(-C8H17)、RP-18(-C18H37)
(1)正相色谱: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亲水性越强),越不易洗脱
固定相: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
流动相:弱极性有机溶剂,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丁醇等
适用物质: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
(2)反相色谱: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小(亲脂性越强),越不易洗脱
固定相:可用石蜡油
流动相: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适用物质: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
(3)加压液相柱色谱:
载体:多为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微粒,如Zipax类薄壳型或表面多孔型硅球以及Zorbax类全多孔硅胶微球
快速色谱(flash chromatography,约2.02×105 Pa)、低压液相色谱(LPLC,<5.05×105 Pa)、中压液相色谱(MPLC,5.05×105~20.2×105Pa)及高压液相色谱(HPLC,>20.2×105Pa)等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物理吸附:靠分子间力吸附。无选择性,吸附与解吸附过程可逆,快速
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
化学吸附:靠化学反应吸附。有选择性,吸附牢固,部分不可逆
如碱性氧化铝吸附黄酮等酚酸性物质
半化学吸附: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力量较弱
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
1.物理吸附规律——极性相似者易于吸附
硅胶、氧化铝等极性吸附剂特点: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故与硅胶、氧化铝相反,特点为:
(1)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
(2)溶剂极性降低,则活性炭对溶质的吸附能力也随之降低。故从活性炭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
所谓极性乃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assymmetry)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dipole moment)、极化度(polarizability)及介电常数(dielectrie constant)等概念相对应。
(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
(2)含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化合物极性的影响
①化合物中所含正电或负电等电性基团越多,极性越强(如氨基酸强极性)
②化合物所含的极性基团数目越多,极性越强(葡萄糖极性强于鼠李糖)
③所含极性基团相同时,非极性基团越多,极性越弱(如高级脂肪酸极性弱)
④酸、碱及两性化合物,游离型极性弱,解离型极性强,存在状态可随pH改变
(3)化合物极性与介电常数
化合物极性大体可依据介电常数(ε)的大小判断,ε越大,极性越强。
3.简单吸附法的应用
(1)用于化合物的精制:结晶与重结晶过程中加入活性炭脱色、脱臭。
注意:有时拟除去的色素不一定是亲脂性的,故活性炭脱色不一定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须根据预试结果先判断色素的类型,再决定选用什么吸附剂处理为宜。
(2)用于化合物的浓缩:如活性炭吸附浓缩一叶萩碱。
4.吸附柱色谱法用于物质的分离
(1)吸附剂及用量
主要吸附剂:硅胶、氧化铝
用量:一般为样品量的30~60倍
样品极性较小、难以分离者,吸附剂用量可适当提高至样品量的l00~200倍
规格:通常为100目左右
如采用加压柱色谱,还可以采用更细的颗粒,或甚至直接采用薄层色谱用规格
(2)拌样及装样
硅胶、氧化铝吸附柱色谱,应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以利样品在吸附剂柱上形成狭窄的原始谱带。
如样品在所选装柱溶剂中不易溶解,则可将样品用少量极性稍大溶剂溶解后,再用少量吸附剂拌匀,并在60℃下加热挥尽溶剂,置P205真空干燥器中减压干燥、研粉后再小心铺在吸附剂柱上。
(3)洗脱
洗脱溶剂宜逐步增加,但跳跃不能太大。实践中多用混合溶剂,并通过巧妙调节比例以改变极性,达到梯度洗脱分离物质的目的。
注意:一般,混合溶剂中强极性溶剂的影响比较突出,故不可随意将极性差别很大的两种溶剂混合在一起使用。实验室中最常应用的混合溶剂组合如表1—3所示:
(4)添加溶剂的选择
分离酸性物质:选用硅胶(显酸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乙酸,防止拖尾。
分离碱性物质:选用氧化铝(显弱碱性),洗脱溶剂加入适量氨、吡啶、二乙胺,防止拖尾。
(5)洗脱剂的选择与优化
通过薄层色谱法(TLC)进行筛选
一般TLC展开时使组分Rf值达到0.2~O.3的溶剂系统可选用为柱色谱分离该相应组分的最佳溶剂系统
5.聚酰胺吸附色谱
基本原理:氢键吸附
适用化合物类型:酚类、醌类、黄酮类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
性质:
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三氯甲烷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
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
聚酰胺色谱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至于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的原子X共价结合时,共用的电子对强烈地偏向X的一边,使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高而半径较小的原子Y结合,形成的X—H┅Y型的键。
X、Y为氧(O)、氮(N)、氟(F)等电负性较大,且半径较小的原子。
吸附强弱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
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②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如:
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如:
④洗脱溶剂的影响
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水<甲醇或乙醇(浓度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
(2)聚酰胺色谱的应用
①对酚类、黄酮类等含酚羟基化合物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适于制备分离。②可用于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③对鞣质的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
6.大孔吸附树脂
性质:一般为白色球形颗粒状,通常分为非极性和极性两类,对酸、碱均稳定。
优势:
①操作简便,树脂可再生;
②可重复操作,产品质量稳定,收率恒定;
③既能选择性吸附,又便于溶媒洗脱,且不受无机盐干扰;
④一般不用有机溶媒,既保持传统的中医理论用药特色,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其有效成分。
(补充:大孔树脂简单再生的方法是用不同浓度的溶剂按极性从大到小剃度洗脱,再用2~3BV的稀酸、稀碱溶液浸泡洗脱,水洗至PH值中性即可使用。强化再生的方法是先用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洗脱后反复用大体积的稀酸、稀碱溶液交替强化洗脱后,水洗至PH值中性即可使用。)
(1)吸附原理:
①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
②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
(2)影响吸附的因素:
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键等)
②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
③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
注:大孔树脂的色谱行为具有反相的性质,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越大,其Rf值越大,越容易洗脱。
(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主要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
预处理方法:用高浓度乙醇湿法装柱,继续用乙醇在柱上流动清洗,不时检查流出的乙醇液,至流出的乙醇液与水混合不呈现白色乳浊现象,然后以大量的蒸馏水洗去乙醇即可。
(4)洗脱液的选择:
洗脱液可选择水、甲醇、乙醇、丙酮、不同浓度的酸碱液等。
一般方法如下:
①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用薄层色谱检识,防止极性大的皂苷被洗下;
②7O%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苷,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
③3%~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
④10%酸溶液洗,可洗下生物碱、氨基酸;
⑤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
注:研究表明,对吸附量真正起作用的是体积比表面积,即每毫升湿树脂所具有的比表面积。
(5)大孔树脂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规格影响中药提取液的质量
大孔吸附树脂规格内容包括:
名称、牌(型)号、结构(包括交联剂)、外观、极性,以及粒径范围、含水量、湿密度(真密度、视密度)、干密度(表观密度、骨架密度)、比表面、平均孔径、孔隙率、孔容等物理常数;
此外还有未聚合单体、交联剂、致孔剂等添加剂残留量限度等参数。
(四)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超滤法 —— 利用不同分子量化合物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
超速离心法 —— 离心作用
1.凝胶过滤法(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
分离原理: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当混合物溶液通过凝胶柱时,比凝胶孔隙小的分子可以自由进入凝胶内部,而比凝胶孔隙大的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只能通过凝胶颗粒间隙。
(2)凝胶的种类与性质
葡聚糖凝胶(Sephadex):只适于在水中应用,且不同规格适合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
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除具有分子筛特性外,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常常起到反相色谱效果。
2.膜分离法
利用一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膜过滤技术主要包括:渗透、反渗透、超滤、电渗析和液膜技术等。
透析法:根据溶液中分子的大小和形态,在微米(μm)数量级下选择性过滤的技术。
常压下,小分子可通过,大分子不能通过。
按照孔径大小,可将透析膜分为:
微滤膜(0.025~14μm);超滤膜(0.001~0.02μm);反渗透膜(0.0001~0.001μm);纳米膜(约2nm)
应用:精制药用酶时,用透析法脱无机盐
(五)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1.离子交换法原理
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性质
性质: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
结构:
(1)母核部分:由苯乙烯通过二乙烯苯(DVB)交联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
网孔大小用交联度(即加入交联剂的百分比)表示,交联度越大,则网孔越小,质地越紧密,在水中越不易膨胀;交联度越小,则网孔越大,质地疏松,在水中易于膨胀。
(2)离子交换基团
①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
和弱酸性
②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
和弱碱性
3.离子交换法的应用
(1)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天然药物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的分离。
注:酸性化合物:R+ H- 碱性化合物R-
(2)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依据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不同分离
例:
碱性强弱:Ⅲ>Ⅱ>Ⅰ——弱酸性树脂吸附强弱:Ⅲ>Ⅱ>Ⅰ
(六)根据物质的沸点进行分离
分馏法:利用中药中个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一般来说,液体混合物各成分沸点相差在100℃以上时,可用反复蒸馏法达到分离的目的;如沸点相差在25℃以下,则需要采用分馏柱;沸点相差越小,则需要的分馏装置越精细。如挥发油和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
原理
方法
特点及应用
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结晶与重结晶
醇提水沉法或水提醇沉法
酸碱法
沉淀法
根据物质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萃取法
分配柱色谱
根据物质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简单吸附(活性炭)
吸附柱色谱(硅胶、氧化铝、聚酰胺、打孔树脂色谱)
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法
膜分离法
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法
根据物质沸点差别进行分离
分馏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薄层层析
看文献
“老生”常谈固相萃取
有机合成中的化合物如何脱色?
填充柱气相色谱柱介绍
【UCSB】没有过柱机,如何手动过反相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