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电梯按键的故事

引言


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倾听别人说话


今天想要写的是,进入电梯后,关于按键顺序的思考。
比如,进入电梯后,需要按关门键和目标楼层键。
那么哪个先哪个后呢?

PART 01

先按楼层键,后按关门键


这里一种推荐的做法是,先按楼层键,后按关门键
原因是,当你在三楼进电梯,想要向下去一楼,
如果先按关门键,那么有可能五楼有人按了按钮,电梯就向着五楼去了。
所以建议先按楼层键,然后再按关门键,那么电梯一定会向一楼而去。
五楼有人按按钮,是一个小概率失败的事件,
通过自己的操作,可以避免失败,所以推荐先按楼层键。

事实上,以前在留学打工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我推着大大的手推车,里面装了很多垃圾袋,进了电梯需要去地下一楼。
我先按了关门键,结果,还没等我按地下一楼的楼层键,电梯就向上走了。
到了顶楼,电梯门打开了,外面有人想进来。
但是电梯里面太满,别人根本进不来,互相都浪费了时间。
从那以后,我一般都是先按楼层键,然后再关门。至少有手推车的时候是这样。

然后是,有一次我和一个中国留学生一起乘电梯,
我向他说起这件事,说先按楼层键好一些。
他说,这个无所谓,哪个都可以
这里面有若干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想在这里陈述一下。
首先说操作方式:
A方式,先按关门,后按楼层,有小概率失败的可能性。
B方式,先按楼层,后按关门,不会失败,稍微多花一点点时间。
然后是,下面列举出几点,是关于这件事情思维方式的讨论。

PART 02

乐观估计情况而导致失败


对于我来说,我知道在理论上A方式有失败的概率,但是还是去做。

这是一种不够理想的思维倾向
但是其实还是有人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电梯其实只是个小事情,其他的事情,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去访问客户的时候,因为某一份图纸给客户发过,所以推测不必带去;
开车准备变换车道的时候,先打转向灯,然后再看旁边有没有车;
交书面材料的时候,想着估计原件会返回来,所以没有复印留底;
仓库人员上午要交货资料,自己猜测下午一点交也可以,结果人家下午有事休息了。
估计客户工厂里能有测量仪器百分表,结果到那里发现周日管仪表的人休息。
出去旅游,看天气是多云,所以不看天气预报,不带防晒霜,不带伞。
这些都是属于,知道有可能出问题,但是概率小,所以估计没事的心理。


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侥幸心理,但是这种说法不容易采取对策。
在日语里,把这叫做amayi,意思是乐观估计情况而导致失败,有着轻敌的意思
然后就是,要去多考虑实际情况,而考虑对策来避免问题。
话说回来,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看到,
有的人,明知事情有可能会出问题,还是会那样去做

这也许是人性的样子,或者是性格里未成熟期间的样子。
有的人会很成熟,一开始就做事稳妥一些,
有的人会在开始的时候出一些小问题,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个体来说,需要做的是去考虑,在出问题之后,下次怎么办,类似的事情怎么办
有着这样的意识,才能够有所进步。

PART 03

直到遇到失败才去改正


我知道A方式不够理想,B方式好一些,
但是还是先按照A去做事,直到遇到失败之后,才去改正

就是说,虽然知道道理,但是只有遇到失败之后,才能去改正
美国一位父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致辞,说希望你能经历苦难,
就是说,有些事情,是经历过苦难与失败后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知道”道理,有时候是不够的,
早点遇到失败,也是必要的。
然后加上“失败后改正”的心理,才能将正确的道理带在身上

电影里说过“听说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可以被想到的原因有几个,
一个是,自己在二十岁之前,在学校范围和家庭范围,积累的思维做事习惯不够好,
一个是,自己在二十岁之后,在自己接触开放社会范围,吸收的有益改进不够多,
一个是,听到的道理只是泛泛而言,不够切身,不够详细具体,
一个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有些道理是,经历失败之后才能带在身上。

所谓习惯,具体是什么,是面对一件事物时下面的细节,
耳闻目睹过多少相关事物,头脑里存储了多少相关事物;
头脑中考虑到的相关事物的深度,能够递进到哪些内容;
在各种做事的选择肢和话语选择和时机选择上是否正确;
然后是张口说话的表达语气,能否见过并使用合适语气;
然后是动手做事的程度,能否使用合适的方式并且恰当;


这些细节,二十岁之前是周围会给予你,二十岁之后是你从周围去吸收。
这些能不能做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至于这里的“二十岁”,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如果纠结于这个数字,而对整个文章进行否定的话,那将不会是有益的结果。
你的着眼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这个数字可以是二十岁,也可以是十八岁,也可以是二十二岁,
其实,这个吸收也不是前后时期分开的。
一个是别人给与的时候自己能否吸收,
一个是自己能否让别人愿意给你,
这些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PART 04

知道道理-经历失败-反思-改进

下一个问题是,经历过很多失败,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是,这个事情是分四步走的,“知道道理”“经历失败”“反思”“改进”
做到这四步,才能把事情弄得好一些。

生来性格成熟的人,走到第一步“知道道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然后有些人,走到第二步“失败”就停住了,
然后是要有“反思”的意识,
有的人只能记住失败,有的人在考虑下一次怎么做。
以前在业务员的那篇文字里写过这一点。
在感到苦痛之余,要加一点心态去考虑下次怎么办。
然后,有的时候,自己的失败自己会看到,
有的时候,你做得不够好,对方也不一定告诉你。
所以要自己去“反思”,去观察对方的反映,才能知道是否失败了。

最后一步是“改进”,
有些事情,是只有AB两种选择肢的,
试过了正面,发现不行,试试反面,应该基本可以。
有些事情,是有ABCD。。。多种选择支的,
试过了A发现不行,然后也许是B可以,也可能是没有想到的C方式才可以,
这时,如果没见过C,就想不到这一点。

所谓培训,就是把对方没有见到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展示出来,这才是培训的意义。
一些问题,想到了ABCD几个方面,但是原因在于自己没想到的EFG,
如果不知道有一些特定的方式,就一直找不到解决方案。
所以,
一个是要开拓视野,自己去看到或听到某些方案,
一个是要广开门路,当别人有可能告诉自己时,别因为自己表现欠佳而失去机会。
然后,有些事情,是需要特定的时间去做事,
时机做得晚了,就不够理想,需要改进得不是方式而是时机,
如果能走到第四步,才能做到一些具体的改善,才能更好一些。

PART 05

直接反驳,是不好的习惯

方乙方,甲方推荐了一个方式,乙方觉得没必要,然后怎么办。
一种做法时,乙方觉得没必要,就不去做,
另一种做法是,乙方觉得没太大必要,但是无所谓的事情,就按甲方说的去做。
这就是,对与不同意见的接纳。是一种配合,是一种附和。
这在团队合作里,是一个重要的意识。
对于“最初自己不同意”的事情,
能够去进行“同意”并协力去做,是一种需要的能力。

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一个度,
如果对于任何意见都是不加选择地接纳,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一个平衡,一个合适的度,来使事情向好的地方发展。

听到不同意见之后,直接予以反驳,这是不好的习惯,

如果直接反驳,将会导致,之后听不到更多的建议。
所以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儿,就先同意一下。

如果对方推荐的做法确实没啥大用,
那么可以用委婉的柔软的方式回应,
然后提出建议的一方也会明白这个建议不够好,
因为没有生硬的拒绝,所以下次还会将交流继续下去。

有时候遇到一些知识丰富的人,
他们不会一开始就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干货全说出来,
而是先有一些简单的对话,得到回应之后,
从回应的态度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多说一些。
所以如果是无所谓的事儿,就没必要急于反驳,
即使是想反驳,也有柔软的反驳方式,可以选择,
把话题给托住,以后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不至于因为自己的因素而失去吸收的道路。

PART 06

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倾听别人说话

一个电梯也要考虑那么多,累不累。

事实上,需要养成一个思考的习惯,
日本人做事情,不只要考虑眼前的事情,还要考虑周边许多东西,
设计一个产品,画一张图纸,都要前前后后考虑许多东西,
甚至有的时候,考虑的东西有些多余,但是多考虑是有必要的,
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考虑得多,
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减少失败,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如果一方面羡慕着国外的技术,一方面又对思考感到麻烦,
那将是一种叶公好龙的感觉。
不说赶英超美,就说升职加薪,
一方面心里想着升职加薪,一方面又对眼前的事物不愿意多思考,那也是不够理想的。
思考确实很累,但是把它想象成在跑步机上跑二十分钟,
用辛劳来换取一个好一点的结果,应该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吧。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句话
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倾听别人说话村上春树 《1Q84》
以前写到过“心理架势”的概念,谈话的时候,每个人架出的姿势,是不一样的。
在听到别人说话的时候,
有些人是拿着锅铲,向外挡的,对于别人的话,十有八九都是去否定。
有的人是拿着便利贴,给别人贴条子去做评价,自己没有吸收的意识。
有的人是带着过滤器,只对自己想听的东西去听,对于新的东西都选择无视。
有的人是带着耳塞,对于别人的话,没有听取的意识,
有些人是拿着筷子,随时准备夹菜,对于别人的话,总能找到吸收的东西。
有的人是端着毛巾,把对方的话给托住,让对方说得舒服,可以说出更多。
有的人是拿着材料,把对方的话予以延长,提供相关信息,也可以听到更多信息,
每个人选择的姿势不同,得到的收获就是不同的。

上面摆出的这些姿势,如果总结一下,就是“态度”。
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
但是“态度”一般是作为一个静态的名词来理解,
单纯看“态度”这个名词,想象不出那么多的动作。
所以这里说成是“架势”,是一个动作,
在听到别人的谈话,想到的是,自己要做出一个什么“动作”,
这个“动作”,会决定自己将会得到多少东西,带来多少提升。

感谢阅读。
以上


END

本文为机械社区社友原创,欢迎分享转发
封面图来源:pixaba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哪些现实到毒死人的句子呢?
揭秘民间算命骗子骗人的一些方式
我为什么老爱跟别人纠缠?
【新华学堂】 精彩体悟采撷
改命的最好办法就是换圈子
遭受过社会的毒打,我悟出的12个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