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0年代,那个为了回乡务农不惜放弃上北大的董加耕,如今怎样了?

引言:

“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

老伯用自己的烟杆敲了敲面前年轻人的脑袋,年轻人憨憨一笑:“大伯,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我读了书懂得了要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道理,才回家劳动的。”

父断匙而亡,果断下农村

对于1940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董嘉庚来说,从小到大感受最为明显的一个字,就是“饿”。

由于当时天灾人祸不断,农村人民的艰苦生活他都看在眼里,所以梦想着让全村人都能吃上饱饭。

董嘉庚从小成绩就非常优异,考试总是接近一百分。可在那个年代,学习成绩,却很难换来一顿温饱。

十几岁那年,家中断粮只剩下发芽的茨菰。为了充饥,父亲让董嘉庚等人先不要吃,让他冒险一试。

在喝下发芽的茨菰汤之后,董父很快便出现了中毒征兆咽了气。

父亲临终前,悲愤交加地咬断了口中的陶瓷汤匙。这个场景给董嘉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1961年,董嘉庚高中毕业,他的成绩十分优异,还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预备党员,学校决定推荐他进北京大学哲学系。

董加耕(右)

但是,董嘉庚却婉拒了他们的好意,甚至将“嘉庚”二字改名为“加耕”,表明自己要耕耘农村的决心。

更在自己的就业升学登记表上,写下迄今为止都让人津津乐道的八个大字:“立志耕耘,回乡务农”。

于是,董加耕挑着一根扁担,来到了家乡的第四生产队。但他没想到的是,最先遇到的困难,居然来自他身边的人。

女友离他去,却成为偶像

首先是母亲的反对。对于父亲早亡的董加耕而言,母亲就是家中顶梁柱,也是家中说一不二的存在。

得知“拒学”一事后,董母十分难过,她希望儿子能够前往高等学府,过上不一样的人生,并哭着勒令董加耕去北京上学。

若是在以前,董加耕定会心软听从母亲的话,可此刻,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乡饥寒交迫的父老乡亲们。

而他原本在交往的女友,也因此离他而去,就此杳无音讯。除此之外,乡亲们也对他的举动不理解,还觉得他读书读呆了。

在人们的不理解中,董加耕开始积极开展家乡建设,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技术,在家乡实行了产业改革,提出“沤田改旱田,稻、麦、棉、绿肥轮作,改良土壤,解放劳力”的措施。

为落实推行,他的脚底磨出了老茧,扛粮食压得双肩通红,胃病发作了也坚持在水里劳作。

辛劳的努力有了回报,当年粮食大丰收,水乡也第一次长出了棉花,董加耕推行的措施开始在全乡推广。

“水改旱”是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新,董加耕付出功不可没,名声也渐渐传播开来。

1963年,诸多媒体都开始报道董加耕的事迹,他霎时间成为全国上下的偶像,甚至连国外劳动者都闻其大名,也给当时的年轻人带来了积极的偶像作用。

南京大学有七十二名学生听说了董加耕的事迹后,都自动投身到农村建设当中,在当时也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七十二贤人”。

有一次,董加耕去购买耕牛,农场主一看是劳模,连忙请他去场里做了几次先进事迹报告,可见董加耕在当时的影响力。

同时,原本因为回家务农而失去姻缘的董加耕,此刻却收到世界各地女性的仰慕,诸多情书一股脑地挤向了盐城。

但董加耕当时喜欢的是有文化又能吃苦的女性,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邻村小学教书的郝红銮,郝红銮除了是小学老师,还是民兵教导员。

自此,董加耕的人生开始蒸蒸日上,甚至和毛主席都有一些缘分。

赴主席寿宴,守主席之灵

1964年,71岁的毛主席用自己平日写稿赚来的费用,在家里开了个小型生日宴会,宴会上邀请的,都是像董加耕这样年轻有为的劳模。

毛主席对建设新中国的年青一代十分重视,席间频频问起他们的状况。

毛主席首先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

董加耕说:“读了十二年书,高中毕业。”

当得知董加耕学历有高中的时候,毛主席激昂地说了一句“好”!来表达他满意之情:“在农村,这么多文化可以多办点事!”

席间,毛主席还不断地给一旁董加耕夹菜,他知道农村干活的辛苦,是远比城市要多许多倍的,毛主席说:“你是农村的,要多吃!要吃饱!”

毛主席又问董加耕:“你是哪里人?”

董加耕说:“江苏盐城人。”

毛主席说:“你是苏北盐城人,你知道盐城有两乔不?”

董加耕心里想:我们那里水乡桥很多,怎么说有两桥呢?

主席看他没听懂,便提示说:“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

董加耕也是爱写文章的小秀才,这下子想起来了,便高兴地回答说:“我知道他们是胡乔木、乔冠华。”主席也高兴地笑起来。

散席之后,毛主席给每个人都递上一个苹果,他第一个给的,就是董加耕。

董加耕感受到毛主席的知遇之恩,但除了继续报效祖国之外,他不知该为主席做些什么。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从毛主席去世那天(9月9日)到哀悼会(9月16日)这七天中,一直守在毛主席身侧未合过眼,为毛主席守灵。

在董加耕心目中,也许守着毛主席的灵,就是他能为毛主席所做的最后一件事。

接下来的这些年,董加耕不管身处哪个地方,都始终不会忘记对人民的贡献。

即使官职变,也不忘为民

1982年开始,董加耕从副乡长升到副局长,官职变了,但他还是喜欢和普通的工人一样通勤。

骑着老旧的自行车,或是与人们一起挤公交。哪怕是下雨,他也不会动用单位的车辆。

1994年,他管理的区内乡镇产业总产量高达100亿,被列为全国百强企业第55位。

之后,他又先后在地方的企业局、政协任职,官职或大或小,但他还是保持着一贯的风格:深入人群、为国为民、清廉公正。

董加耕这种行动力,也影响了他身边的人。

早年董加耕与郝红銮结婚生下了三个孩子,而子女们也被董加耕这种品性所影响,都在成长过程秉持真我,一如他对自己的告诫:“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

2000年,60岁的董加耕从盐城市盐都区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调任到盐都区关工委副主任和老区扶贫开发促进会副主任,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按照规定,董加耕离开政协副主席一位时,是可以分到一个大套房的。

但董加耕认为子女都已经长大,去外面住了,家里就他和妻子两个人,没有必要住那么大的房子,于是主动要了一个小的套房。

新套房并没有进行大肆的装修,而是简单地陈设,他还把自己四五十年前的老家具都一并搬到了新家里来了。

既然连自己应得的套房都不在意,那么外界的其他诱惑,自然不在话下。

曾经有企业想要找他做“形象代言人”,也有企业想以“董加耕”的名字做公司名,还开出了相当可观的报酬,可都被他一一婉拒了。

甚至在2007年,董加耕还把800多件奖章、证书和老照片等珍贵史料和文物全都捐了出去,表现出他并不为外物而动心的信念。

今步入晚年,仍为祖国分忧

从二十一世纪00年代开始,董加耕就与妻子郝红銮开始积极推动各项公益活动。现代社会、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精神文化建设反而却成了社会的缺口。

为了能让更多孩子受到教育,董加耕夫妇多多推动助学活动,从自己每个月的退休金里拿出一大部分捐助贫困学生。

郝红銮做过小学老师,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她每年都会写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寄送给贫困山区的孩童,希望能够激励他们发奋向上的斗志,让他们像董加耕一样,努力奋斗。

不知是否是受了父母的影响,董加耕的儿子在南京一所大学教书,作育英才,为祖国的下一代发光发热。

除此之外,董加耕和郝红銮,也会经常受到各地的组织邀请,参加不同的知青活动,旨在传播吃苦耐劳的思想精神。

有一次,董加耕参加一个活动,许多知青看到他,都一拥而上:董加耕可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偶像啊。

但在场有一名年轻男士不认识他,偷偷问身边的一个长者他是谁,长者表情十分不悦,向年轻人细细讲述了董加耕的事迹。

年轻人听完后,这才赧然不语。

时间的变迁,已经让许多年轻人不认识这位曾经为祖国做过贡献的人,但是历史将会铭记。

董加耕本人却对外在的虚名并不在意,他有过很多美誉,如“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英模”等,但这些对他而言都只是过眼云烟。

如今,董加耕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他走在路上也没有人能够认得出来他,就像普通的老人一般,逛逛街、读读书、看看报。

2021年,81岁的董加耕一时兴起,参加了一个征文比赛。年龄不限、文体不限、主题和党有关。

董加耕跃跃欲试,冥思苦想后终于将标题定为《世世代代铭记党的恩情》,深情肺腑地讲述他一路走来,沐浴在党的恩情下,不断努力进步的故事。

投稿之后他内心很是激动,一直在等待结果。同年6月,主办方通知他去上海领奖,原来他的投稿拿了散文一等奖。

董加耕高兴坏了,连夜前往了上海。他的手上拿起了沉甸甸的奖杯,就像当年拿起主席递给他的苹果那样高兴。

同年8月,盐城市明达初级中学的“红领巾学习小队”,来到社区寻访老党员、老劳模董加耕。

董爷爷和董奶奶热情接待了大家。

“董爷爷,您当时为什么坚持放弃去北大读书的机会呢?”小队友疑问道。

董加耕回忆起初心:“不是不想读书,当时自己的家乡,甚至中国广大的农村都正处于困难时期,我想要为农村建设出一份力,就下定决心回家建设新农村。”

同学们都被董爷爷的这种为民奉献的精神所感染。

参考资料:

1.新华报业网《“知青楷模”董加耕:在毛主席遗体旁守灵7天7夜》

2.厦门日报《知青董加耕:1964年毛主席请我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3.新民晚报《这场征文比赛,为何能让近千位文学爱好者走到一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1年,那名不愿上北大,回乡务农的青年董加耕,后来怎么样了?
纯朴年代:建国初期老照片欣赏 7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主席汇报 在报告过程中,
胡乔木如何得到毛泽东赏识:因一座坟和一首诗
毛主席病逝前吃了7两燕窝,管家吴连登谈到他家仓库:就让人直哭
“我一辈子都信毛主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