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词典大全(一)

石器

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新时期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1-3]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4]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马厂文化

马厂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晚期类型之一,因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塬遗址而得名。

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黑陶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人面鱼陶盆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鹳鱼石斧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一九七八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阎村出土。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或称鸟鱼石斧)。

人物舞蹈盆

人物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陶器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西部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牛河梁主山梁的中心部位。1983年发掘。年代为公元前3630年左右。

鹗形鼎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古人对家畜越来越重视,随之动物雕塑也越来越多。除猪形和狗形陶器外,陕西华县出土一件鹗形鼎。鹗是一种鸟。鼎是有三条支腿的炊煮器。古代艺术家巧妙地将鼎身塑成鸟的身体,把两个鼎足做成鸟的腿和爪,另一只鼎足做成鸟的尾巴,把鸟头安在鼎的上部。艺术家用夸张的手法刻画鸟的又圆又大的眼睛和又尖又弯的嘴,这个鹗形鼎就变成了一只很神气的鸟了。

人兽面玉雕

人兽面纹玉器发展到商周,大多已成为独体立雕的人兽面形玉饰。在此之前,有一种人兽面纹玉片饰,在湖北钟祥县六合遗址出土。

石磬

石磬,简称“磬”,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1983年6月30日发行的邮票。

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78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汉歌舞俑

汉舞蹈俑是一件出土于汉景帝阳陵的汉代陶塑文物,收藏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说唱俑

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霍去病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踏飞燕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汉帛画

两汉帛画作品极多,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所记:“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鸿都门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可以想见当时汉代帛画数量的浩大,经天灾人祸,毁坏极为严重。现在能见到的汉代帛画作品是出自汉墓的非衣”、“铭旌”(旌幡)等随葬品。构图上克服了先奏时期人物上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视的角度来描绘车马仪仗行列的全貌,这是时下所见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大型绘画作品。

画像砖

画像砖是用拍印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画像石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精美的石刻艺术。画像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武氏祠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乐府百戏

汉乐府,是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乐府初设于,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神阿堵

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1]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2]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乘着秋风

漫步于山野之间

秋日的美好图景

是那样的生动明媚


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的一种艺术方式,触及到在艺术方面主体表现和客观制约的辩证关系。

竹林七贤画像砖

竹林七贤画像砖是南朝砖刻珍品。计出土三套,1959年南京江宁西善桥出土一套,1968年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和丹阳建山金家村各出一套,内容、形式大体相同。人物刻划极为生动传神,突出地表现了每个“贤人”的性格、气质。动态,神情都符合史籍记载。

北齐娄睿墓壁画

娄睿墓壁画,是中国北齐墓室壁画,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西南1公里处。1979年4月初,开始发掘清理娄睿墓,1981年1月底结束。该墓为甲字形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五部分组成,墓葬中出土文物有848件(组)。墓主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

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云曜五窟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云冈石窟古称武州山(武周山)石窟,是由北魏皇室主持开凿的皇家寺院,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这里是内蒙古到山西的交通要道,即盛乐到平城的必经之路。

远远望去

夏天的翠绿

秋天的嫩黄

交相辉映

描绘出属于秋天的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石器时代考古(十一)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溪文化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2
紫陶与黑陶的区别是什么?你还傻傻分不清楚
中国美术史:汉代的重要美术作品
新石器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