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视解说词之----《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

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

     出电视剧《经天纬地》中的片头曲。
     根据著名作家周大新的原著《第二十幕》改编的49集电视连续剧《经天纬地》,日前已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段完美收官。该剧从镇平石佛镇丝绸业的发展着笔,生动的讲述了主人公尚达志的爱情、婚姻、以及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全剧人物命运多舛,时代背景明晰,场面气势恢宏,剧情荡气回肠,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南阳尤其是镇平作为有史以来的“中国丝绸之乡”在20世纪20到40年代的丝绸兴衰历史,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剧中一开始就出现了“镇平县署”和事件发生地“石佛镇”,以及镇平人爱吃的“芝麻叶面条”等敏感台词,从而使这部电视剧一开播就成为镇平城乡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之一。请看《玉乡纪事》隆重推出的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上集-----

推出片名---
《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上)

    丝绸分桑丝绸和柞丝绸两大类。用桑蚕茧缫丝织的绸子为桑丝绸,用柞蚕茧缫丝织的绸子为柞丝绸。桑蚕是家养,又称为家蚕,7天成茧;柞蚕是野养,又称为山蚕,以蛹越冬,次年成茧,其丝不易上色。
据史书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曾被称为“丝国”,我们的祖先垄断丝绸商品达3500年以上。镇平境内的五垛山是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
镇平,位于伏牛山南麓,“北耸群山之秀,南汇众泉之流”,1560平方公里版图,被大自然以千万年的功力,浓重地勾勒出北部山区挺拔俊美、中部丘陵岗岚披秀、南部平原水甘土肥的多彩线条,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出采访:县史志办干部张新会
    据考古调查证明: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到新石器时代,赵河、严陵河两岸已是村落棋布,先民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从南召猿人时期开始,即“为其生存而探采麻丝、取茧作线、系皮作衣”。以后,“蚕丝之利,广为人知”,初以纺轮捻麻制丝,后用框缫取而衣被天下,东周的丝织品已有疏密之分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的染色技术。
    镇平丝绸制造业兴于两汉,唐代开元年间,绢和丝绸生产已经较为客观;明代初年,柞丝绸的生产日益兴衰;明代末年,蚕丝绸生产一度低落;清朝初年,丝绸业又逐渐恢复兴旺;咸丰年间,开始大量仿制汴绸、春绸;同治年间,其生产的丝绸,色泽鲜艳,软亮轻柔,质地精良,就有“殷锻”之美称。这些年间,植柞养蚕已经成为山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据方志出版社出版的《镇平县志》记载:镇平“山多地少,平均分配每人不过一亩有零,而饶脊之石又过半数。即在丰年农作物尚虞不足自给。全赖手工业、小贩运以资挹注”。劳动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面对并不优越的生存环境,发挥优势,创造特色,以手工业、商业来弥补生活所需,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出采访:原县文联副主席阎英明
当时,镇平境内五垛山柞林茂盛,柞茧丰收,年产蚕茧4万多斤。蚕农们赖以养蚕生活,把蚕坡看成宝山,自古就素有“筐坡十亩田”、“柞树是摇钱树,蚕坡是聚宝盆”、“一季蚕,全年粮”、“妻缫丝,夫织绸,吃不愁,穿不愁”的说法。
    从翻阅大量的史料来看,镇平所产柞蚕茧,含胶量少,丝束匀松,解舒性好。每根单纤维又由许多细纤维组成,横断面扁平,呈钝三角形,纤维内部有无数的毛细孔。所以,织出的柞绸有独特光泽,西方人称赞有“珠宝光泽”和奇妙的手触干燥感;并且吸湿、耐洗、耐热、耐酸碱、绝缘,胀伸力、保湿性能和观感好;再加上手工织造使绸面有独特的纹理,在阳光与电光下像珠光宝气闪闪发光,因此,又有“山绸”、“疙瘩绸”、“珠光绸”之称,专家说它是“具有浓厚生态趣味的纺织品”。据说,在当时,西方人结婚,以拥有一套中国柞绸制作的服装而方显华贵,倍感荣耀。
     电视连续剧《经纬天地》正是以经营镇平的丝绸为主线,反映豫商坚忍不拔、重义轻利、爱国爱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上乘大戏,整个剧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催人泪下。
    出采访:县史志办干部张新会
    我是一集不落的在看《经纬天地》,剧中的许多描述,都和我掌握的镇平丝绸史料对上了号,如剧中的“尚吉利”织造的丝绸带着蓝色边线,那就是咱们镇平生产的地地道道的“二六”柞绸。
    由此可以看出,《经纬天地》剧中主人公“尚吉利”经营的丝绸带着蓝色边线,可以肯定的说,就是镇平生产的“二六”柞绸。
    据方志出版社出版的《镇平县志》记载:1912年,沪商庞藻、姜绍兰、申子差专程到豫西考察柞绸,将在方城、南召、南阳经营的柞绸业务转到镇平石佛寺,建机房百余间,盖晾茧大楼一座,购茧缫丝织绸,确定织幅宽2.6尺、疋长13丈50码、挂兰丝细边的“二六长绸”,并引进上海漂染技术,使“生绸”变 “熟绸”后装箱发沪,直接出口。因此,蓝色边线代表着镇平柞绸。如今在石佛寺三高中的院内,还保留有当年晾晒蚕茧的红楼。
    当摄制组一行来到这里采访时,当年的红楼,随着风吹日晒和生活的变迁,几经修缮与粉刷,已经成为学生的宿舍楼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训练场所,推开大门,依稀还能看到当年姑娘们剥茧抽丝忙碌的身影,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沪商将丝绸装箱发货的噪杂声,如今这些声音和影子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在倾听这些声音的同时,幻想当年镇平丝绸辉煌的一幕一幕。

 

 


(继续使用上集的片头:请看《玉乡纪事》隆重推出的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中集。)推出片名----

《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中)     

    让我们再把时光拉回到光绪十七年前后,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五千年镇平》这样记述:这个时期,镇平柞丝绸销售兴旺,主要产地石佛寺,杨营等地的从业者夜以继日,人歇机不停,一度出现了“家家机杼声,户户刷经忙”的繁荣景象。产品远销蒙古、出口俄国,主要品种有柞丝一六绸,桑蚕丝二六绸、八丝绸、线春绸、花丝葛等20多种,年产量达一万多匹,时称“万匹绸县”。光绪二十八年,南阳县令潘守廉从山东、湖北、苏州请来丝绸匠人指导缫丝印染,仿制杭宁绸缎。光绪三十三年,镇平石佛寺工匠聘请苏州,杭州技术工人,传授缫丝、织绸技术,从而使镇平乃至南阳等地的丝绸制造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出采访:县华德丝绸公司总经理冯全德之女冯玉林
    从电视剧《经天纬地》看出,剧中上海商人的“大恒丰”分号设在南阳府,其实,据我所了解,早在民国年间,许多上海商人就已经在镇平设立分号或者商号。
    方志出版社出版的《镇平县志》记录得非常清楚,民国元年,上海“久成”商号在石佛寺设立分号。
    从沪商在石佛寺经营的第一个商号是“久成”算起,仅仅几年间,就有“大丰”、“恒信德”、“恒记”、“春记”、“隆记”等七、八家商号陆续开市,他们把从全国各地采购的柞丝发给群众织“包机”:每机每年给柞丝20斤左右包织两疋长绸,工价为10元银洋(当时小麦50斤为一斗,价值0.9—1元)。农民将此作为副业,农忙种地,农暇织绸,年收入相当于农业收入的数倍至十数倍。
    与此同时,《镇平文史资料》记载的也非常详细,从1913年开始,石佛寺周围十余里的村落大半为沪商机户,全县约有1.5万户农民以织“包机”为生,织机达2万张左右。机工集中的村庄,曾出现“卯人不卯户,昼夜机杼响”的状况,使本地商号“和合德”、“宝庆元”、“合义聚”、“全盛长”等20余家及小丝行近百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生,采购足迹遍及全国。1915年,镇平手织柞绸、八丝绸和大理石制品、地黄等产品一道,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被抢购一空。随着产品外销量的增大,绸商发货由马车从石佛寺运至许昌,再转火车到上海。后因路途匪扰,改为邮包发货。因此,1918年9月,石佛寺改为“新民市”,石佛寺邮政代办所升格为二等邮局,而镇平县城则是三等邮局。鼎盛的1921—1931年年间,石佛寺逢集上市柞绸1000—1500疋,机户领取加工费愈1万银元,售收如穿梭,“小上海”的美誉也由此诞生。
    出采访:县华德丝绸公司总经理冯全德之女冯玉林
    解放后,河南丝绸进出口公司将“镇平柞绸”冠以“河南柞绸”的名义进行出口,“镇平柞绸”一夜间成为河南丝绸的代表。
     建国后,丝绸织造业得到迅猛发展,1979年,全县生产柞丝二六长绸2万多匹。1951年,成立镇平县丝绸公司,专门经营丝绸业务。1960年,成立镇平县丝织厂,这时,尝试推广了“血丝水泡法”,成品血丝绸“先泡后炼法”。1978年,县丝织厂织出的桑绵绸大获成功,柞水丝二六熟绸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奖。这个时期,其生产的柞丝绸被欧美丝绸专家亲切的誉为“河南手工艺绸”和“丝绸皇后”,在国际市场上还被被誉为“丝绸熊猫”。
镇平丝绸进出口公司现在已经更名为“镇平县华德丝绸进出口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柞绸出口基地,主要生产中国柞绸,河南柞绸及桑丝绸和丝毛、丝绵、柞桑交织绸等110多个丝绸产品和150多个色号,尤其是33号、34号、36号柞绸,曾多次获得部优、省优产品奖,并畅销欧美、非洲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销售柞绸30多万米。
    据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镇平县志》记载:1957年,卢医镇河东村植桑养蚕能手魏玉兴、金文改在北京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亲切接见。60年代,卢医镇周堂村、河东村的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为新闻纪录片在全国上映。197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镇平县为全省桑蚕重点县。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植桑养蚕业的发展,采取各种优惠措施,使这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直到公元2000年,镇平县制定《桑蚕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将植桑养蚕业作为一项高含税,高附加值,产品和多层次深加工的高效产业来抓,建立桑蚕生产基地,努力尽快实现植桑养蚕-----烘茧缫丝-----织毯丝绸系列化生产格局.

 

(继续使用上集的片头:请看《玉乡纪事》隆重推出的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下集。)推出片名----

《经天纬地的镇平丝绸》(下) 


     大家都知道,在丝绸织造中,直线叫“经”,横线叫“纬”;在道路方向上,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在地理坐标上,也有经度和纬度之分等等。
    出采访:县华德丝绸公司总经理冯全德之女冯玉林
    镇平柞绸加工是将蚕丝按经纬进行形成的平纹绸,其过程要经过缫丝、络丝、捻丝、并丝和牵经、刷经、掏头、打纬等工序,才形成最后的柞绸产品。
    按照这样的工序,只能算是“经纬小天地”,如果将丝绸产品放到市场上去销售,那可就是“经纬大天地”了。它可以从一个小字号走出去,像电视剧中的“尚吉利”一样,走出镇平,走出南阳盆地,走向武汉、上海和世界各地。通过电视剧《经纬天地》,不仅透视了镇平丝绸当时从一个小字号发展成大字号的经营脉络,而且,高浓度的展示了20世纪20至40年代镇平纵横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背景、残酷商战和正义与邪恶、发展与倒退以及振兴民族工业的艰难之路。
    剧中的主人公尚达志出身于丝绸世家,他的家庭是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义豪爽的丝绸之家。所以,他能在兵荒马乱中慷慨救助即将冻死的乞丐栗温保,他能在自己热恋的姑娘盛云纬被南阳镇守使晋金存强行霸占之际挺身而出……特别是为了丝绸品牌,为了平抑丝价,为了群众利益,他付出了“遭受陷害、失去唯一的儿子、机房织机被烧”等惨痛的灭顶的令他痛不欲生的代价,老天终究是公平的,历经千锤百炼与浴火重生,使尚达志最终成长为一名丝绸娇子和时代的宠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出采访:县文联副主席阎英明
    仅从尚达志的姓氏上看,就很有“镇平味”。如今,在石佛寺镇附近,就有一个村庄叫尚营村,这个村子的村民们大都姓尚,说不准尚达志的原型和尚营村的村民们还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呢。《经天纬地》的立意在弘扬尚达志父子这样的丝绸人,也可以这样说,他是在弘扬镇平的丝绸人。
    镇平丝绸从汉唐年间的贡赋,到进入“丝绸之路”;从明代的“妇孺皆络经,满城梭子声”,到清代的“家家机杼声,户户刷经忙”;从民国初年万户“包机”织绸,到1928年中共南阳特委在石佛寺织绸工人中发展党员,成立镇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姚营支部;从1934年河南省政府派专家在菩提寺创办养蚕试点和工艺专科学校,到成为河南柞绸的主要集散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其间的艰辛和磨难可想而知。而通过这些艰辛和磨难,使镇平丝绸人的追求和向往,也由极其朴素的温饱逐步升华为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走上革命道路。因此可以说,电视剧《经纬天地》也就是镇平丝绸产业和丝绸人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曲折发展、艰难成长的真实写照。
    《经纬天地》已经播出完毕,它传递的是可贵的丝道、人道和商道,它反映的是古老镇平商业文化发展的缩影,它讲述的是镇平丝绸的兴衰史,镇平商业文化的发展史。这部电视剧从开播到结束,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心灵上,都给人们以震撼,引起了强烈共鸣。时下,在全县悄然涌起了一股街谈巷议镇平丝绸文化的热潮。镇平县委、县政府正借助这一强劲东风,乘势而上,巧做文章,大做文章,举办了高规格的座谈会,诚邀以李天岑、景文栓、二月河、周同宾、行者、廖华歌、马本德、王晋康、刘正义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走进镇平,再度商讨镇平丝绸,共同磋商镇平商业文化,使镇平丝绸这一文化名片,在古老而神奇的镇平大地上重放光芒,光彩照人。
出电视剧《经天纬地》的主题歌结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丝绸工匠(118)《经纬天地》和镇平丝绸
《经纬天地》里南阳故事多
丝绸是这样织成的(古法织绸)
中国十大国粹 你知道几个?
中国传统文化之十大国粹
中华国粹(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