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湾家族及族譜、宗譜、家譜、家乘式样
中华万家姓 www.10000xing.cn 天驷文化 2007-02-05
族譜是以記載一個姓氏的祖先名諱,及家族歷史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獻,對於命名問題,常會受到編修人的時代背景、地域範圍、家族大小、續修次數、個人喜好等因素影響。在現存的眾多族譜文獻中,可以發現有很多不同的命名方式,包括:族譜、宗譜、家譜、家乘、世譜、通譜、統譜、大同譜、枝分譜、系譜、房譜、支譜等,其中要以族譜、宗譜、家譜最為常見。此外,在同一部族譜的封面、書名頁及版心中,偶爾也會出現不同的名稱。事實上,譜書除了必須標示姓氏外,最好能冠上縣市別及續修之次數,而且在同一部族譜之內,名稱也要前後一致,這樣才能顯示家族史料永續長存之意涵,同時也可方便他日之研究與考證。
族譜
《渤海高氏族譜》,高銘貴、高人達修,民國81年,精裝一冊。高氏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大平路下石坡厝,譜載清初有大平高、張、林三姓人氏,陸續遷往台北平原墾殖,原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知名的「林安泰古厝」人家,其先祖即來自安溪大平。族譜內附錄高氏大宗祖祠及台北近郊小宗祠堂多處,其照片與資料均很珍貴。高氏現為臺灣地區排名第29大姓。
族譜
《蘭陵蕭氏族譜》,蕭氏族譜委員會編修,林添福主編,民國66年,精裝一冊。這是全臺蕭氏第二次合修之族譜,譜中收錄鳳翼、浯州、岭海、泰和、饒平,及書山、湧山、斗山各房派裔孫之世系資料。本譜計分十卷、卷首卷末各一卷,但全譜是以世系資料為主,家族成員小張照片為輔。蕭氏以蘭陵為郡望,現為臺灣地區排名第30之大姓。
族譜
《寧鄉衡田廖氏六修族譜》,湖南寧鄉廖樹基修,民國36年,線裝24冊,書名據版心題。本書命名有多種,其中封面之書簽題「衡田廖氏六修族譜」,內頁書名題「寧鄉衡田廖氏族譜」。族譜名稱若能前後一致,在書目著錄時則比較容易辨明。若依本族譜版心之題名,它已具有地域別及編修次數之特徵,這樣比較能夠顯示族譜資料的時、空概念與更新的價值性。
宗譜
《鍾姓大宗譜》,莊吳玉圖修,臺灣區鍾姓宗親總會發行,民國88年,精裝一巨冊。這是第二次由臺灣區鍾姓宗親合修的族譜,共費時五年才編輯完成。全譜內容,分成文獻篇、世系篇、人事篇、通訊錄。另附「世界鍾姓宗親聯宗會」之會旗、章程、會議記錄等文獻資料。鍾姓郡望為潁川,目前是臺灣地區第51大姓氏。臺灣另有「鐘」姓者,事實上與鍾姓是同宗關係。
宗譜
《台閩高陽紀氏宗譜》,紀竹林等修,民國83年,精裝一冊。內容共分四卷,包括臺灣紀氏宗祠源由、福建安溪紀氏宗譜、高陽紀氏歷代事功、臺灣紀氏宗祠堂務。現居台中縣龍井鄉龍津村海埔厝紀氏家族,奉雙溪公等六大柱公為遷台始祖,以「為德豐隆盛、傳經迺華榮、孫曾承祖宇、孝友振家聲」為輩序。紀氏宗祠建築富麗堂皇,號稱全國第一,族人歸心。
家譜
《清和張氏十二甲家譜》,張明秀修,民國64年,精裝一冊。這是台中豐原一帶,有「十二甲張家」之稱的張氏族譜,它同時兼做紀念開創十二甲祖業的家源公120週年誕辰。張氏祖籍為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始遷祖為第十二世媽厚公,中興祖為第十六世鳳鳴公,家源公即為鳳鳴公之子。民國81年,張明秀之弟,張明正另編印一冊《大雅鄉張姓世譜》。
家譜
《樊姓家譜》,樊開印修,民國88年,精裝一冊。樊姓於民國68年,就在台北市成立宗親會,這是旅台樊姓宗親會在台灣所出版的第二本族譜,其第一本族譜命名為《樊氏宗譜》,刊印於民國72年。《樊姓家譜》資料較新,世系編排也較嚴謹完整,且名稱改為家譜,因為它是來自大陸各地人士的家譜匯編。樊姓為稀姓,但歷史名人卻不少,譜中收錄97位歷代賢哲事蹟。
家乘
《潘氏家乘》,湖北宜都潘修建修,民國26年,石印本,木盒、線裝14 冊。本譜雖以家乘命名,但一切均遵循族譜體例編輯。在凡例八則中,首載編輯大旨為:意蘇體歐,董筆史法,無傳者取斷,不確者寧缺,洵不敢標新題異,杜撰妄擬。又說譜家最重體例,然亦不外歐蘇,蘇式僅及五世,歐則統收之,一嚴親盡之例,一主不遷之說,因酌兩家之法,以為本譜體例。
族譜的主要內容是祖先世系及傳記,但隨著編修家族的經濟條件與資料收集的多寡,及編纂者的文學素養與體例限制等因素,在不同姓氏所編修的族譜中,就會產生內容好壞與文獻多少的差別。綜合族譜文獻所見的內容,至少就有:序文、凡例、世系、家傳、家訓、族規、輩序、祠堂、像贊、塋墳、藝文、恩榮錄、五服圖、姓氏淵源、修譜人名、領譜人等。一般來講,因為族譜文獻具有多樣化的內容,所以它蘊藏著豐富的家族史料與藝文作品,因此很多學者都會拿它做為研究統計的素材,對於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來說,族譜文獻確實具有很不錯的利用價值。
世系
《賀氏通譜》,湖南耒陽賀錫麟修,民國29年,木活本,線裝20冊。本譜為殘本,其中思皇祖派一卷及文房派五卷為全本,但通房本為十八卷,現缺卷3, 9, 15, 16。本譜賀氏始遷祖,為元末明初的盡孝公,其郡望為廣平,另以儒宗堂為堂號。現存族譜內容,皆為自始遷祖以下之房派世系,其體例完全遵照歐陽修式,以五世為一表,畫橫線相隔,父子上下聯屬之。
世系
《黃梅涂氏支分譜》,涂壽眉修,民國74年,線裝一冊。本譜體例嚴謹、印刷精美,內容共有十三篇。涂氏奉晉朝欽公為始遷祖,譜中「梁穆公房世系圖」,載41-45五代世系,屬歐式體例,豎以分父子;齒錄用蘇式,橫以列兄弟;先系圖而後齒錄,條理井然。作者大陸來台後,曾任職國防會議顧問及大學教授,生子四人,均獲美國博士學位,一門四傑,表現極為出色。
家傳
《林氏族譜》,林獻堂修,日治昭和11年,線裝一冊。這是霧峰林氏所刊印的一部私譜,另部刊於昭和10年的《西河林氏族譜》,是屬於林氏公譜,兩譜共錄世系表24張。本譜內容,有林森題字、石公以下名人照片、凡例、家傳、歷代祖先齒錄。第14世石公,是渡台始遷祖,有作者所撰家傳一篇,此外奠國公、文鳳公、文欽公、均屬臺灣歷史名人,譜中各有家傳。
家訓
《王氏五修支譜》,湖南沅江王恢先修,民國37年,木活本,線裝25冊。本譜另含長生譜一本。家訓族規,是傳統族譜最常見到的家族文獻,祖先訂定家訓族規,是希望子孫都能嚴守慎終追遠、敦親睦族之古訓,並做勸農、勤學、勵志之用。族人通常是定期會聚於宗祠前,由族長宣講家訓族規之內容,或命族內學子朗誦,藉以訓誡族人守法,並發揚傳統倫理之美德。
字輩
《李氏房譜》,版心題「小板橋李氏族譜」,湖南瀏陽籍,著不詳,清光緒24年(1899),木活本,夾板一函、線裝5冊。李氏以隴西為堂號,奉明朝伯萱公為始遷祖。本譜所載輩序為:「伯允朝先洪、興紹顯耀宗、枝世德作承、光華益慶隆、景行惟繼祖、忠孝與友恭、培植毓賢俊、文章經濟崇、克振家聲遠、貴仕翌時雍。」輩序共有50個字,是第1至50世命名的依據。
祖墳
《周氏三修族譜》,湖南長沙周錫九修,民國38年,木活本,線裝10冊。周氏始遷祖,為濂溪公之後裔鸞枝、先枝、鳳枝三公。本族譜體例仍仿傚歐陽式,但譜中世系圖與墓圖,均另加新氏製圖符號以為說明或標示,頗有優生學與現代測量學之概念。其中卷三刊載族人墓圖,總共用了12種新式地形圖例標示,與傳統風水圖之做法,略有差異。
族譜書目資料是利用族譜文獻的門徑,因為它記錄各地圖書館或私人的族譜典藏概況。中文本的族譜書目資料,除了散見於圖書或期刊之文章外,更有六本族譜書目專著已經出版,它們分別著錄數量從數千至一萬多部的族譜目錄。這六本族譜書目是:《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臺灣區族譜目錄》、《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族譜簡目》、《中國家譜目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此外,日人多賀秋五郎編著的《中國宗譜?研究》,書中分別著錄中、美、日三國所典藏的族譜概況。這些書目反映出中國族譜典藏之現況,正是幫助家族尋根及學者研究的好工具。茲簡介兩岸所出版的族譜書目如下:
書目
《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ted. a. telford, melvin p. thatcher, and basil p. n. yang合編,民國72年,成文出版社印行。這是一本微縮影捲族譜的目錄,書中著錄3109種中國族譜,收藏地點涵蓋美、日、港、英、台等地方。書後附錄依區域分佈之姓氏及譜名索引。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典藏族譜資料已有百年歷史,從民國64年起,就開始在臺灣拍攝微縮影捲族譜。
書目
《臺灣區族譜目錄》,陳美桂編,民國76年,臺灣區姓譜研究社發行。這是一本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出資,在臺灣所拍攝的微縮影捲族譜目錄,該會從民國64年至74年,十年間共分三次進行拍攝微縮影捲族譜工作,其成果相當豐碩。本譜所收族譜共計10613部,但以新譜為主,而且有不少是屬於內容僅有數頁的抄本,同時私家收藏者所佔之比率也不少。
書目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族譜簡目》,陳龍貴編,民國90年,故宮博物院發行。這也是一本微縮影捲族譜目錄,它以聯合報國學文獻館捐贈給故宮的微縮影捲族譜為主,加上一部份館藏的紙本族譜目錄。本書目共收3156盒、10300部微捲族譜,其中包含198筆韓國及琉球的族譜資料。本書著錄項目,有書名、編者、年代、冊數、微捲號、原藏者、地域別等族譜資料。
書目
《中國家譜目錄》,山西省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編,199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目錄收錄該中心所藏微縮膠捲族譜776盤,涵蓋族譜24562冊,著錄姓氏251個,族譜2565種。該中心從1989年即開始研究與拍攝族譜,近年還接受美國猶他家譜學會委託,繼續拍攝很多典藏於中國各地的族譜文獻,但是新拍的微縮膠捲族譜目錄,卻未見刊印新的書目。
書目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南開大學等編,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本目錄收錄族譜,以現存為限,編纂年代截至1949年。著錄範圍,包括各種未刊稿本、抄本、單行刊印本及叢書、文集本。典藏單位包括中國大陸400多家圖書館、文化館、文管會、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文物商店等藏書單位,以及文化局、檔案局等主管機關。本書共收錄中國族譜14719種。
書目
《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王鶴鳴主編,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書目依大陸古籍著錄規則(gb3792.7-87)並結合家譜的特點而制訂。本書以收錄上海圖書館館藏線裝族譜,兼及部份其他裝訂形式的舊修家譜,以具有家族世系的譜牒為主,收錄319個姓氏、11790種族譜。提要內容,除基本書目資料外,另含始祖、始遷祖、遷徙路線、卷次內容等有價值之資料。
有充足的家族史料,才有豐富的族譜內容。編修族譜的目的,除了傳承敬宗收族之宗法思想,及發揚家庭倫理道德觀外;對於現代人來說,它還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這就是保存珍貴家族史料的使命。因此,一般人家,至少能在三十年一代間隔的時限內,做一次家族史料的總整理,並結集出版一本家譜,相信是一件非常具有人生意義的大事。如果編修家譜立意已定,首先就是要收集各種家族文獻資料,最重要的當然是以祖先及家族成員的個人檔案為重點。歷代祖先資料,是以他們的名、諱及生、卒、婚、葬之記錄為主,相關傳記資料為輔。現代家族成員資料,就是指個人的生平檔案,並以教育、事業、婚配、交友、旅行、榮譽、專長等資料為優先考量。此外,各種與家族史料有關的文獻資料,其收錄範圍不妨放寬一些,例如舊的家譜、戶籍資料、堂號匾額、祖厝祖墳、老照片、證件、獎狀,甚至不動產目錄、傳家寶物、剪報、著作、帳冊、命書、病歷等等,都可一一建檔並存入家譜之內。
家族名簿
《斗六街溝子埧廖氏家族名簿》,係屬於日據時期訪查村里住戶的「第三號樣式」家族名簿。其內容以記載戶長之現住所、家族成員、職業、出生年月日、摘要等項目為主。編輯族譜所能用到的官方檔案就是戶籍資料,其種類包括戶口名簿、戶籍謄本、除戶戶口資料、戶口清查表等。收集這些戶籍資料,可以得到家族成員的出生、婚姻、遷移、死亡、葬地等可靠資料。
家族明細簿
《廖家祖先明細簿》,第十七世廖翼愈抄,日治時期昭和五年(1930),舊方簿一冊。內容以記載歷代祖先的名諱為主,在其首頁同時也記載位在祖籍漳州詔安的大祖(大宗)及小祖(小宗)宗祠所在地。在一般家庭之內,除廳堂神龕有詳記祖先名諱生卒資料外,也會抄上一份簡要的家譜或祖先明細簿,以供進行慎終追遠祭祀之憑據。這算是舊譜或草譜,也是尋根的重要依據。
家族調查表
《劉肇蓮公派下調查表》一冊,這是民國50年,遷居臺灣的開閩勝源公派下裔孫,為了編製族譜所設計的一種家族成員調查表。表內以記錄世次、房別、輩序、生、卒、葬、職業、子女等項資料為主,並以考妣同表填寫為原則。這是進行編輯族譜之前,收集家族成員資料的最基本工作與調查格式。原稿留下並傳給後人,也算是為保存家族史料的一項善舉。
家族照片
《沙堤趙氏族譜》,趙德鄰修,民國57年,精裝一冊。在舊式木刻本族譜中,偶爾會看到祖先畫像及宗祠與祖墳之版畫。時代進步,現代人編修族譜,也漸漸會將家人之照片或生活彩照,一起放進族譜內。據查現有臺灣地方文獻之各類收藏品中,論數量是以老照片為最多,照片正是記錄家族歷史的方式,族譜如能收納家族之各種照片,其內容將會更具可看性。
有了資金、資料、人員及編輯體例以後,編修家譜工作就可以進入內容編輯之主體工程部份了。古代譜牒,以世系為「譜」、家傳為「牒」,因此族譜內容當以世系及家傳最為重要,為了能夠嚴謹從事,也就必須考慮體例之問題。傳統族譜之體例,大都以宋朝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及蘇洵撰《蘇氏族譜》為範本;也就是所謂的「歐式」與「蘇式」。事實上,在過去封建時代之宗法制度下,傳統族譜就是為了表記家族血緣關係而作,體例具有傳承宗法制度、以譜牒為主要內容、世系採旁行斜上書寫等三大特徵,因此歐、蘇兩式,其體例旨意也就與此相去不遠。在祖先世系方面,歐、蘇兩式都是行小宗之法,以五世為一圖。大體而言,歐式在世系編輯方面較為普行,因為歐式對於上代祖先之世系,能統而收之,且父子聯屬,容易辨明關係;但蘇式較嚴,世系以五世為斷。對於家傳部份,蘇式行大宗之法,自始遷祖以下,世代以齒為錄,橫以列兄弟;歐式則以譜隨親疏,宜有詳略,因此不將歷代祖先,人人依序而立傳。後人編譜,也有歐、蘇兩式併用者,也就是世系用歐式,齒錄採蘇式;但也有採取各種不同的權宜變體者,此等現象,因人而異,且在南北諸家族譜中,隨處可見之。編輯族譜內容,除了世系與家傳之外,其它尚有請名人撰寫序文、像讚、行狀等文章,及繪製各種圖表等項目。整體而言,修譜是以編輯祖先之世系與家傳為主要工作,但在收錄各種家族文獻方面,必須有所兼顧才對,如此才能達成記錄家族歷史之目標,同時也使家譜內容顯得更為豐富些。
序文
《徐氏族譜》,徐永昌修,民國37年,珂羅版、線裝一冊。徐永昌將軍,山西崞縣人,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東京灣米蘇里艦上,代表中華民國與盟國受降。徐氏從民國18年春起,到民國48年在台逝世,三十年中一直掛懷於修譜。本譜算是校樣本之一,譜中收錄當代名人之譜序多篇,包括吳敬恆、陳含光、閻錫山、王震川、李宗仁等,頗具學術研究與文獻參考之價值。
草譜
《銀溪謝氏族譜》,版心題「東塘謝氏草譜」,清光緒年間舊抄本。銀溪謝氏籍隸江西吉水,當地人修譜之時,一般都會要求各房派先編製「草譜」。草譜又稱墨譜,它是編輯族譜世系與略傳的底稿,資料正確與否,事關各房之權益,因此各房族人都很慎重其事,從收集資料、再詳加考訂,最後才送交譜局備用。匯編草譜或舊譜內容,其實就是編修族譜最主要的工作。
一旦家族或個人決議要編修或續修家譜之後,就可以開始籌組編譜委員會,或委交專業修譜人士代辦一切事宜。過去封建社會老式大家族,通常都以成立譜局,推舉族長或賢明族人,分組負責推動編輯族譜大業。家族為了能順利完成編譜目標,當然也要有足夠的資金贊助,同時各家族成員也要全力配合資料收集工作。有了資金及資料以後,馬上就要研議訂定族譜的編輯凡例與內容大綱,這項工作除了要求達到編譜過程客觀、公正,結果信實、可靠之基本原則外,同時也有表明修譜旨趣及訂定文章體裁之用意。以「凡例」來說,它可累積歷代修譜的經驗,例如於清光緒23年陳敬懋修的《海寧渤海陳氏宗譜》中,共收錄了初修、二修、三修、四修、新修(五修)等五次修譜的凡例內容。而在民國九年重修的《西平郭氏重修族譜》中,也收錄了歷次修譜所保留下來的譜例、凡例、附例等條文內容,其中「六條舊譜」所訂譜例:傳信、明宗、考行、追遠、彙文、謹婚,已充分顯示出前人修譜的旨意與智慧,對於後人續修族譜工作,確實帶來很大的啟示作用。對於姓氏家族修譜之原意,本來就帶有號召家族團結之意涵,因此從發凡起例做起,一切都要秉公處理,內容收錄標準與著錄方式,族人都要獲得共識才行。編譜與編書一樣,都須要有一定的作業程序與規範,族譜編修能否順利圓滿達成目標,發凡起例工作是否能踏實,也是影響成敗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修譜大鋼
《伍氏全省合修譜綠圍房付外洋捐款緣部》,廣東伍氏譜局編印,民國15年,線裝一冊。本書載伍氏因修譜而成立譜局及議訂募款細則。內容還有修譜緣起、修譜大鋼、贊成員與修譜成員,及外洋捐款例要。查中華書局編印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書中著錄《伍氏闔族總譜》,伍銓萃、伍勛蕃纂修,民國17年,鉛印本一冊,應為本次廣東伍氏譜局所修纂而成的族譜。
凡例
《桑林楊氏三修族譜》,版心題「邵東桑林楊氏三修族譜」,楊世崇纂修,民國29年,木活本、線裝16冊。楊氏與尹氏同為湖南邵陽之望族,楊氏祖先曾與洞霞尹氏共建「板橋寺」。本書體例嚴謹,印刷精美,是一部很不錯的族譜。曾任經濟部長的尹仲容先生,為邵東洞霞尹氏裔孫,他在台期間曾編修《洞霞尹氏三修族譜》,觀其體例與裝幀,就與楊氏族譜頗為相似。
編修家譜最後階段就是印刷與出版,但是由於受到時局動蕩或物價波動等因素影響,刊印族譜一事,常常會有功敗垂成之遺憾現象發生。一般家族在完成族譜印刷工作之後,都會擇吉舉行祭祖儀式,並於祠堂稟告祖先族譜已經完成刊印,同時也對各房子孫頒發族譜。傳統家族所編修的族譜,僅對族內裔孫發行而已,因此刊印數量都是非常有限。但是臺灣地區自光復以來,由於家族規模不大或資力有限,確實已有很多族譜是由專業人士發起編輯並擔負印刷發行之工作,他們為了成本考量而往往採取比較大量發行的方式,這也算是現代社會分工的現象之一。現代人對於修譜概念,已有每下愈況之現象,不過如有必要刊印族譜時,最好能向圖書主管單位,申請cip及isbn註冊登記,並依出版法之規定,向國家圖書館呈繳刊印的族譜。
版權頁
《曾氏族譜》,曾水照、林金山主編,民國90年,精裝一冊。本譜由「魯國堂」世界曾氏宗親總會發起,委由臺灣省各姓淵源學會輔導、編輯、發行的一部族譜。在書末版權頁上,有排版、製版及印刷者之名址,但本譜註記為「非賣品」,未見有申請cip及isbn註冊字樣,因此它算是供曾氏族人內部流通的族譜。出版族譜,若能依法註冊及呈繳,將更具有利用價值。
領譜字號
《寧鄉衡田廖氏六修族譜》,廖樹基修,民國36年,木活本、線裝24冊。這是一部湖南寧鄉廖氏第六次續修譜,領譜字號為綿字柒號。一般家族在族譜刊印完竣後,譜局會擇吉於宗祠舉行祭祖與頒譜儀式,各房有一代表領譜,各譜均編有領譜字號。領譜人必須嚴管族譜,不准讓外人窺看,不能有毀損現象,還要定時送到宗祠接受檢查,如有缺失,必受家法嚴厲懲罰。
印刷術尚未發明與普及之前,大部份書籍的流通方式都是靠人手傳抄的,因此手抄本也是族譜最早的傳承方式。後來由於各種現代印刷方式相繼發明使用,包括木刻版、活字版、石印版、珂羅版、鉛印版、油印版、列印版,新式印刷紛紛出籠,這些印刷形式都能達到多量印製的目的,所以有逐漸取代手抄本之趨勢。事實上,任何時候都會有一些名人或家庭,仍然喜歡用手寫或傳抄族譜,更有家族在正式刊印族譜之前,會要求各房派先以手抄方式編寫一部草譜,所以現存族譜當中,手抄本之數量仍佔有一定的比率。目前手抄本族譜雖已退居次要角色,但是手抄本族譜具有原本傳真之價值,因此對於保存家族文獻,也就更顯得珍貴一些。
手抄本
《彭城劉氏族譜》,舊方簿手抄本一冊,它是一本苗栗公館鄉客家人的族譜,約修纂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其內容包括譜序及劉氏歷代祖先之名諱與小傳。據譜載,劉氏祖籍來自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東石鄉,始遷祖逸介公,原為軍功六品職員,清初移居臺灣府臺中縣橋仔頭,其後再移居苗栗。逸介公之孫集璜公,曾孫金壁公均為舉人,一門出雙傑,傳為地方之美談。
手抄本
《番禺羽氏族譜》,民國羅香林傳抄,線裝一冊。書中鈐有「乙堂」、「羅印香林」朱印二枚。這是一本回族的手抄本族譜,本書內容共有二卷,卷一宗支,卷二詩贊。據譜載,羽氏之祖先,本為西域回紇族人,第一世祖羽鳳麒公,世襲廣州衛軍籍,因功升任廣州都督同知。明末崇禎時,廣州城破,一門殉節,因忠貞守城,為「教門三忠」之一員,
自從雕版印刷術發明後,大大地幫助了書籍的流通,同樣對於族譜文獻的保存與留傳,也是增益不少。根據現存族譜書目記載,保存較多、版本較老的族譜文獻,目前仍以木刻本及木活本者佔多數。其實木刻本及木活本,在印刷技術上略有差別,但在印製成品之外觀上,卻是大同小異,非版本行家是很難予以清楚辨別清楚的,何況兩種木雕印刷,有時還會交互運用,甚至同時出現在同一部書籍上。以族譜為例,譜中之序文、祖先畫像及墓圖,常以木刻雕版印刷,而其餘部份,包括世系及家傳等,則以木活字擺印。一般來說,木刻本是以木刻板片刷印成書,這也是明清時期印書的主流。木刻版本具有文獻與藝術價值,存世的數百部明版善本族譜,就是以木刻版本為主,另外有少數木刻本族譜,還附有刻工芳名註記,這些都是幫助後人研究版本,及版畫藝術的重要資料線索。
木刻本
《尚氏宗譜》,尚維慎修,清乾隆56年(1791),線裝六冊。這是一部雕版於清朝乾隆年間,屬於平南王尚可喜的家譜。譜前首載尚可喜原序及鈐滿、漢合璧「平南親王之寶」璽印一方。尚氏先世,從山西洪洞遷真定府衡水,二世祖再遷海州,就是現在的遼寧海城。本譜六卷內容,包括譜序、總圖、遺訓、條例、實蹟、恩綸錄,及各房派世系,全部以木刻版印刷而成。
木刻本
《南陽詹氏支譜》,版心題「南陽詹氏族譜」,福建建陽詹拱辰等修,民國十年,線裝四冊。一般族譜有標示刻工者並不多見,但本譜前頁就有「梓人方傳明」之註記,因為建陽是刻書重鎮之一,所以本譜特別加註刻工,以示雕版原產地之證明。傳統線裝本族譜,原以木刻本刊印者為多,但因刷印之冊數不多,其流傳數量相對稀少,而且常常會有孤本存世之現象。
木活版本之書籍,是我國具有特色的古籍之一。木活本又稱聚珍版,在現存木活本圖書當中,要以武英殿刊印的聚珍版最為有名,這是清朝乾隆時,為了方便輯佚舊籍並節省開銷,因此金簡建議採用木活字擺印,並先後印成134部欽定殿本圖書之出版。在現存八千多種地方志文獻中,可以發現有不少是以木活字印刷者;在江南地區編修的族譜,也有為數不少是屬於木活本的族譜,在《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一書中,木活本族譜更有將近總數三分之一的比率。方志與族譜是最主要的地方文獻,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八年左右,都還有人繼續以木活字擺印族譜,因此可以讓人相信的是,存世的木活本族譜,應有數千部之多,而其總數一定不比方志少才對。
木活本
《周氏三修族譜》,湖南長沙周錫九修,民國38年,木活本,線裝10冊。首頁註「敦睦堂鐫」,表示本譜係由宗祠敦睦堂僱工雕版的。全譜分十卷,除「三修總序」一篇及卷三宗祠圖與墓圖是以木刻版印刷外,其餘各卷內容,包括歷次修譜序文、家傳、墓圖解說文,及世系圖與支牒,均以木活字擺印而成。江南一帶族譜很多屬於木活本,這是中國族譜文獻的一大特色。
木活本
《沅江熊氏族譜》,湖南沅江熊誠薡修,民國35年,木活本,線裝41冊。首頁有「郭雲亭梓」註記。本譜除序文、祠堂圖、墓圖、服制圖、祭器圖以木刻版印刷外,其餘內容,包括例言、古訓、家傳、合約、堂判、藝文、祭禮、世系等文獻資料,均以木活字擺印。全譜共35卷,卷首卷末5卷,另加「長生譜」一卷。「長生譜」係做編譜截稿後,世系資料有異動的權宜補編。
石印(lithography)是於1796年,由奧地利人施納非爾特(alois senefelder)所發明的。它是指利用石面製版並印刷成書,故又名石版或點石。我國常見之石印本書籍,大都刊印於清光緒至民國三十年間。現存石印本之族譜文獻,約有百部左右,其中四冊一套的廣東新會《趙氏族譜》,更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套色石印本族譜。石印本具有保存原稿真蹟及縮小版面之印刷效果,對於保存與攜帶都算方便,因此有部份人家喜歡用它來印書或印譜。鉛印技術發明之後,印書成本略高的石印本,也就漸漸沒落而不被採用了。
石印本
《趙氏族譜》,趙錫年總編輯,民國26年,石印本,線裝二冊。原本四卷,現存卷一、卷二,版心下題「香港趙揚名閣石印局存版」。譜載商王裔孫趙錫年立志修譜,歷經18年後,因經營石印生意之便,終於達成出版族譜心願。本譜附宋朝帝后畫像及三江鄉全圖,特別以彩色石印,印刷精美而資料珍貴。散居廣東新會三江鄉的趙氏,係宋太宗四子、商王趙元份之後裔。
石印本
《陳氏世譜》,清乾隆20年(1755)陳起鳳原修,民國2年依故本重印,石印本,線裝八冊。首頁註記「新嘉坡翰墨林石印」,顯示這是移居新加坡的陳氏裔孫,於重建祖籍地金門下坑祖祠告竣時,集在洋同族醵資,並遵家廟原本重印之族譜。下坑陳氏,奉唐末入閩居浯江(金門)之陳六郎公為始遷祖。本譜內容,包括歷次修譜序文、家傳、藝文,及各房派世系資料。
以鉛字印書是清末民初時候,才引進中國並逐漸普及化的一種印刷形式,民初以來,大陸北方漸有鉛印本族譜出現,而日據時期,在臺灣出版的少數人家族譜,也都是以鉛印本刊印的。光復以後,臺灣地區所見到的族譜,除了還有一些是屬於手抄本及油印本外,已經是以鉛印本為大宗,而且裝幀方式都以精裝本為主流。鉛鑄字體美觀,大小變化較多,排版方便且字體清晰,套印彩色也比較容易,加上大量印刷,成本可以減輕不少,所以利用鉛字排印族譜,也就廣受大家歡迎了。近年來,電腦排版配合雷射列印流行以來,鉛印族譜之風氣,恐怕也會受到影響。
鉛印本
《焉氏族譜》,山東海陽焉宗海修,民國19年,鉛印本,線裝10冊。本譜十卷,以木夾二函分裝,共印100部,但在現有族譜書目中,均未見有著錄。焉氏奉明朝焉慶為始遷祖,祖籍在河南鄢陵,本姓鄢,後去邑為焉姓。譜中歷代名人,分庠序、科貢、仕籍、鄉飲酒禮、忠孝、義行、節烈、封贈。焉氏是罕見的稀姓,臺灣地區,僅在台北市與高雄市,有幾戶焉姓人家。
鉛印本
《黃氏族譜》,黃希隆編輯,日治大正14年,線裝一冊。這是桃園大溪黃氏族人刊印的一部公譜,族譜刊印責任者,掛名「黃氏家廟建築事務所」及「祭祀業主黃香公管理黃希隆」。事實上,黃希隆因具有「前清武庠生敕授武德騎尉賞戴籃翎、臺灣總督賜佩紳章」之榮銜,所以在主持建祠與修譜工作上,可以避免日本人干預臺灣人沿用漢文並刊印族譜之困
木刻板片是印刷木刻本書籍的工具材料,因此全國的主要印書中心,就是出產板片材料與雕刻印刷的地方,福建建陽縣的麻沙鎮與書坊鄉一帶,就是古時刻書的重鎮之一。以雕版來印書,書中插畫還能展現版畫藝術之美,一般人所謂的繪、刻、印三絕,就是指整合書畫、刻工、印匠三者之技藝於一體,如此自然增加了古書內容的可讀性與藝術價值。目前現存木刻本族譜數量尚多,但木刻板片所見者已是寥寥無幾,木刻板片體積粗大,雖然也算是文化資產的一部份,但能夠保存下來,確實也是很不容易的。
木刻板片
《林氏續修族譜》,木刻板片一塊,雕梓時間不詳。本塊板片無欄邊,高14.8公分,寬20公分。內容為「林氏續修族譜序」,兩面均有刻字。這種木刻板片,與木刻版本古籍所見的傳統版畫之印版一樣,而木刻版正是明清時期,全國刊印書籍的主流。現存古籍族譜中,有不少數量是屬於木刻本,而譜主的姓氏與地域分布又很廣泛,這項文化資產頗值得我們的重視與研究。
木刻板片
《玉溪彭氏族譜》,全板框高26公分,寬39公分;下欄半頁12行、行15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此板片版心,上題「玉溪彭氏族譜」,中題「世系」。本片雙面刻字,內容為雙欄式「世系」之第258, 259兩頁。通常一部卷帙較大的族譜,均要用掉數百塊的板片,所費不貲,因此清末民初以後,江南地區編修族譜,漸以木活字擺印取代,這也是本刻版及木刻板片銷聲匿跡,並逐漸走入歷史的原因之一。
臺灣地區的家族尋根溯祖,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遷臺始祖,並詳細考證先人的名諱、祖籍及時代背景。在眾多姓氏族譜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家族之始遷祖先,都是源自於元末明初之改朝換代時局,若以時間與世系來計算,則為年約六百而世代有二十。從明初傳衍至今,通常世系較明而資料也較為可信。臺灣人的祖先,則以明末清初遷台者居多,從當時至今所經歷的歷史,年約三百而世系為十代左右。事實上,若以「始遷祖」之年代做為家族歷史之斷限,並以每一個「始遷祖」以下之所有裔孫做為一個家族單位,不但能夠清楚劃分時代與地域範圍,而且更加容易辨識家族血緣之關係。
始遷祖-劉氏
《彭城劉氏族譜》,舊方簿手抄本一冊,約修纂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據譜中記載,劉氏祖籍是來自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東石鄉,其始遷祖為劉逸介公,他原為軍功六品職員,清初移居臺灣府臺中縣橋仔頭,其後再移居苗栗公館一帶。逸介公之孫集璜公,曾孫金壁公均為臺灣舉人,劉氏一門在科舉中能連出雙傑,可說是形成地方名門望族的最佳條件之一。
始遷祖-曾氏
《曾氏族譜》,林瑤棋、曾秋圖主編,民國88年。本譜係由台中縣曾氏宗親會發起編修,譜中「派譜」部份,記錄全台各地曾氏支派的世系資料,而世系中又以渡台祖為第一世起頭者為多。例如,祖籍福建平和縣苦苓鎮的曾文良公,就是遷居臺灣南投縣竹山鎮的渡台一世祖先;而祖籍福建平和縣新洋宇水車庵的曾益華公,又是另一支遷居臺灣的渡台一世祖先。
始遷祖-王氏
《王氏五修支譜》,湖南沅江王恢先修,民國37年,木活本,線裝25冊。本譜是湖南沅江望族王氏之第五次續修支譜,族人奉王志和公為始遷祖。始遷祖又稱鼻祖,在過去江南地區的傳統族譜中,其世系均以始遷祖為第一世,並遵照傳統的歐、蘇舊式體例,以五世一圖編製世系圖表。一般望族都會興建宗祠以祭祀始遷祖先,這也是受到宗法制度影響的一種祭祖形式。
搜集與整理家族史料,對於編修家譜或提供家族史研究將有很大的幫助。其實家族史料之範圍相當廣泛,舉凡家族成員的戶籍資料、婚書、契約、日記、帳簿、證書、獎狀、所有權狀、老照片等,都是具有紀念與保存的意義與價值。家族若要長期保留這些零零碎碎的文書,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只能靠平時多加留意收集與妥善保存,並適時將這些紙本式的文書,進行數位化處理,以備他日方便利用,這才能達到文獻保存與充分利用之目的。
家禮
這是民國初年江南一個大家族的手抄本家禮記事冊。因為「慎終追遠」是很受到中國人重視的一項傳統道德標準,家族對於舉行喪禮與祭禮,一向都很莊嚴隆重,因此有些家族會以抄本小冊形式,記錄各種「家禮」的儀式內容,以供辦事之參考。
婚書
這是日治初期,有傅姓與黃姓兩個家族,為一對孤男寡女所訂立的一份招婚合約書。合約書中規定生男育女對半均分等詳細辦法。
鬮書
這是一份清光緒元年,一個家族為了分家別立門戶,特將財產分成數份,並以抓鬮方式完成財物分配所書立的抄本文件。
分書
這是為分配財產所預留的遺書,為求公正與符合法律效力,此份「分書」特別請多位親友見證並經法院完成公證之手續。
帳冊
這是一本日治時期,一個台北大家族的日記帳簿,其內容是記載家族的金錢借貸與償還之明細流水帳。
任官令
這是民國四十六年,由總統派令一位將軍新職務的一張「任命狀」。
賣渡書
這是一件日治時期的不動產買賣「賣渡證書」,本項證書經法院公證。買主為張東隆殖產株式會社,賣主為張東紅等個人,時間在昭和11年。土地座落在新莊郡林口莊小南灣字下福。
老照片
這是一幀謝氏宗親會歡迎家族名人謝介石返台的歡迎會老照片。時間:昭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地點:台北市蓬萊閣。
先人渡台墾殖營生,歷經蓽路藍縷開拓地方,而子孫又能克紹箕裘,或另創新局者,往往就形成一方之望族。事實上,遍佈臺灣全島的各個角落,各個年代都會產生一些名門望族,例如「基隆顏家」、「宜蘭黃家」、「台北李家」、「艋舺高家」、「艋舺張家」、「稻江陳家」、「士林楊家」、「北投陳家」、「南港闕家」、「內湖葉家」、「板橋林家」、「深坑黃家」、「大溪李家」、「龍潭蕭家」、「新竹彭家」、「內埔姜家」、「台中張家」、「西屯廖家」、「北屯賴家」、「霧峰林家」、「豐原張家」、「清水楊家」、「龍井林家」、「社口林家」、「彰化吳家」、「員林張家」、「鹿港辜家」、「竹山林家」、「草屯洪家」、「斗六吳家」、「西螺廖家」、「莿桐林家」、「嘉義蕭家」、「麻豆林家」、「台南吳家」、「高雄陳家」、「橋頭余家」、「屏東張家」、「澎湖歐家」、「金門下坑陳家」、「金門瓊林蔡家」等等都是。觀之臺灣各地的知名家族,在他們的家族歷史形成背景當中,有的是以收租萬石、或貨殖營商、或科舉功名、或選舉造勢、或官宦仕途而聞名於世。瀏覽地方志書或傳記專書,即可看到他們的成名事蹟,其中有公家編印的官方出版品,亦有民間出版的學者專家著作。例如,省、縣、市編修的各種地方志,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國家圖書館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及《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先賢先烈專輯》,王詩琅著《臺灣人物表論》,林衡道口述《臺灣一百位名人傳》,及張炎憲等編《臺灣近代名人誌》,都是可供研究知名家族與歷史人物的重要參考資料。
五大家族
《臺灣五大家族》,(上、下冊),司馬嘯青(廖慶洲)著,自立晚報,民國76年。本書共收錄全台五大家族,包括:「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這五大家族,分別雄踞臺島北、中、南各地,他們是臺灣政商界的名門。以高雄陳家為例,在日據初期,陳中和與鹿港辜顯榮齊名,其後人活躍於政商界者,就有陳啟川、陳啟清、陳田錨等人。
基隆顏家
《顏雲年翁小傳》,友聲會編,大正12年。及《顏國年君小傳》,昭和14年。基隆顏家之始遷祖為顏浩妥公,他於清乾隆40年間渡台居台中大肚溪畔,因故一度折返福建安溪,後來其子玉蘭、玉賜兩兄弟再度相攜來台,後移居淡北暖暖的碇內庄。道光以後,因創「狸掘法」採煤而發跡。日據時期以來,基隆顏氏家族名人,有顏雲年、顏國年、顏欽賢等多人。
關渡林家
這是一幅由朱清蘭手繪的林大春(1853-1920)畫像。關渡林家原籍福建泉州,始遷祖林晚生公,於清乾隆中葉來台。後裔林諒公,傾心于貨殖,移居台北艋舺,以回漕運輸迎客,經營多年,遂獲巨利,後遷關渡。林諒子林大春,善繼家業,為人又仁明謙恕,最樂行善。曾設仁濟醫院於稻江,以救治窮民,並捐款、捐地重建關渡媽祖宮,世人賞揚其美德。明治42年三月,林大春終於榮獲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
板橋林家
《板橋林氏家傳》,民國64年;《林本源家傳》,民國74年。二書均由林本源祭祀公業編印,收錄板橋林家祖先之畫像與家傳文獻。板橋林家遷台始祖為林應寅公,傳至林平侯,發跡北台。歷代裔孫聞名於臺灣政商界者,有林國華、林維讓、林維源、林熊祥、林衡道、林柏壽等多人。林氏於清末營造祖厝及園林,其建築均屬古蹟,而「板橋林家花園」更是名聞遐邇。
樹林張家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尹章義著,民國72年;《泉州臺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王連茂、葉恩典整理,1999年。二書載述樹林張家的移民發展經過及相關家族史料。張氏原為晉江望族,素有「湖中張家」之稱。張士箱公於清康熙42年,率子方高、方升、方遠、方大等人渡台。至乾隆年間,族勢已冠甲全台、名聞泉州。後裔在台北縣及雲林縣政商界,均有傑出表現。
豐原張家
這是《清和張氏十二甲家譜》一書中,「十二甲」開基祖張泉源公的一幀紀念照片。豐原張家一族以「十二甲」聞名於中台,他們的遷台始祖是張媽厚公。四世裔孫鳳鳴公於清末創設「源發」商號,在中部四大港口擁有帆船百隻,因經營船運生意而獲利不少。傳子泉源公,得「十二甲」之地,去商歸農、再創宏基。據說當年邱逢甲棄台內渡時,曾經得到張家船運之暗助。
霧峰林家
《林氏族譜》二冊,林獻堂修,昭和10, 11年。本譜載述霧峰林氏的家族史料。霧峰林家之遷台始祖為第14世林石公,後裔林奠國、林文察、林文鳳、林文欽均為清末臺灣歷史名人。日治時代,更有林獻堂、林幼春聞名於臺灣文化界。林家祖厝屬二級古蹟,在《臺灣霧峰林家建築圖集》(二冊,民國77年)書中有詳細載述,可惜有部份建築毀於「九二一震災」。
龍井林家
《西河青龍族譜》,有民國56年及81年版二冊,均為林瑤棋編修。始遷臺灣祖先為林良公(又名青龍公,1716-1751),五世祖永山、永尚二公,曾組義勇兵團隨霧峰林家赴大陸打太平天國軍隊。家族成立「林開榮暨林炳祭祀公業」組織,擁有多筆產業、祖墳及宗祠。在龍井祖厝,曾被評為三級古蹟,可惜現已頹圮。林瑤棋現為中部知名醫生,並為《臺灣源流》雜誌社社長。
鹿港辜家
《辜顯榮翁傳》(昭和14年);《臺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司馬嘯青,民國87年)。二書載述鹿港辜家之歷史,從開基祖辜顯榮(1866-1937)以後,其政商關係歷經三代而不衰。辜氏第13世祖辜仁蓀公,於清康熙初年,始遷臺灣彰化之鹿港營生,辜顯榮發跡後創建洋樓,並於1919年落成啟用,現已改成「民俗文物館」。後裔子孫以辜振甫、辜溓松、辜寬敏等人最為知名。
西螺廖家
《臺灣與西螺七崁開拓史》(民83年)及《西螺七崁與臺灣開拓史》(民87年)二書,均為廖丑編著。西螺廖氏祖籍福建詔安,遷台祖先以廖朝孔公兄弟及廖旭廷兄弟為最早。先人艱辛開拓西螺、二崙地方,至道光28年創建宗祠「繼述堂」,民國17年再改建為「崇遠堂」,現為三級古蹟。廖氏以「七崁」故事而名揚全台,後裔廖禎祥、廖泉裕,均曾當選為雲林縣縣長。
橋頭余家
《永遠的老縣長─余登發》,余家及綠色小組策劃編印,1989年。余登發(1903-1989),一生頗富傳奇性,有人稱他愛選舉。余氏曾任第一屆國大代表及第四屆高雄縣縣長,經營高雄橋頭八卦寮天地,具不妥協精神。高雄余家是近代台灣民主運動的知名家族,兒媳余陳月瑛現為總統府資政,長孫余政憲為內政部長,孫余政道、余玲雅等人,亦曾擔任縣長或立法委員等公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陳郡陽夏走出華麗家族』系列之四 家譜如線穿古今
論家譜述氏族源流真偽探討
家谱——内涵丰富的史籍
家谱 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
中国家谱发展史
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到底有多忽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