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素食宜养生》
素食宜养生.Wc%<l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Z73
(王维恒)Lt o6 ke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提到素食,很多人就会立刻联想到尼姑或和尚。古往今来,在寺庙中生活的僧人,为了养生、强体,他们遵照戒律的规定,自制了许多独具特色又利于健康的饮食。湖北黄梅五祖寺的白莲汤,具有养心益肾、补脾健胃的功效。浙江杭州灵隐寺的佛茶,香味浓郁,可以清心,可以养气,可以聪耳,可以明目。“燕窝腰花”等菜,色香味俱佳,虽为荤菜名称,却是用莴笋、蘑菇等素菜做成,构思精妙,巧夺天工。这些佛教饮食,诞生于佛教界,为寺庙所拥有,但他们同样也是中国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佛教寺庙,也是这些民族传统饮食文化诞生、继承和发扬光大之地。

当今,素食已不再限于僧尼,科学的“素食主义者”已经越来越普遍。据资料统计,美国现在有10%的人食素,英国也差不多,东南亚、台湾、香港更是如此,仅2 000万人口的台湾就有1 000万人吃素,素食已成为当今乃至21世纪的不可改变的饮食潮流和人类健康新走向。

人类对素食的一往情深绝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长期生活实践,经历了亲身的观察、体验,对比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才逐步认识了素食与人生的深刻关系,从而对素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此古今贤哲不乏精辟的论述。

早在我国周秦之际,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就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养生的基本原则:其中也包含着对素食与养生关系的认识。如老子主张:“少思寡欲”,就食欲而言,寡欲并不是叫人少吃或不吃,而是教人不要过分追求美味佳肴,要安于平易清淡。食物中最平易清淡的,莫过于素食。

《吕氏春秋》的某些篇章,集中反映了战国末期众多养生家的观点。其《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强调了荤食太过的危害性。《重己》篇进一步说明,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而气不达”,“众珍”主要指游鱼、飞禽、走兽之类动物食品。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运行的畅达。

晋代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一文中断言,只要“导养得理”,人的寿命是可以突破一般寿限而获得百年长寿的。苏轼是宋代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兼养生家,他对素食与养生关系也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还是一位素食烹饪的业余爱好者,他用山芋做的玉糁羹,世称“色香味皆奇绝”。

有关素食与养生的论述,在中国古今文献里还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共同的见解不外三方面:一是说养生有道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二是说正确的养生应重视素食;三是素食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素食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底蕴,古人认为素食包含两个方面的食文化理念——“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错,自从人类走出蛮荒,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

一、素食与“正心修德”之理念

远古的人类生活于自然中,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那时的人们对于荤、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起来,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人们开始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认同,莫不尊行。可见“茹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味”。所谓“净其身”,意与“仁”同,圣人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吕氏春秋》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那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念。原来,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以致昏蒙而灭亡。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民间也纷纷效仿,后来即演变成“朔望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说到“斋”和“素”,原本不是一码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而吃“斋”,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中国。“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所谓的“小五荤”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茖葱)。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从吃“斋”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斋”与吃“素”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

素之“正心修德”始终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们还不禁要问:“你是不是信佛?”

今天,人类越来越多地反思自己,反思其他生命。同时,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地球,甚至外层空间。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保护环境,爱护生命。为此,回归自然、回归健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现代饮食的观念。于是,天然纯净素食成为21世纪饮食新潮流。素食者越来越受到尊重,能以素食款待宾朋被视为高雅的礼仪。

虽然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但其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生命的意识体现出现代人类的文明、进步和高雅。

二、素食“有益健康”观古今谈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从此,素菜出现了一个新品种——豆腐菜,把素菜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较大发展,全国各地佛寺林立。佛教宣扬的“戒杀放生”与儒家传统的观点“仁”相结合,使素食之风大盛,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的人群。此后,吃素不再仅仅是普通平常事了,蒙上了一层“庄严”,一层“清高”。此时出现了“寺院素菜”。

隋唐时期,素菜得到了很大发展,已形成独特风味。到了南宋时期,再次掀起了素菜的高潮,在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到了清朝时期,素菜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并立的又一菜系。

我国传统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三个流派。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调味,且大多禁用蛋类;供帝王享用的宫廷素菜,追求用料的奇珍、考究的烹调技法、外形的美观述意;民间素菜用料广泛,美味而经济,为人们普遍接受。

“全素派”与“以荤托素”派是我国传统素菜发展的两大方向。“全素派”追求“清净”--用料上绝对排除肉类、蛋类、“小五荤”、甚至乳类制品;“以荤托素”派力求好的味道,用料广泛,不仅可用蛋类,还可用肉汤甚至海参等作为调味料或主料,很难再冠以“素菜”之名了。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因为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明代的一些医家认为,对中年人的精气亏损采取服药补阴阳的方法,一般都不能收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唯素食调养,能气阴两补,助胃益脾,最为平正,不仅适合于中年肾亏,也适合于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其它亏损病症。明代儿科学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里也再三倡导学习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素食可以使人的体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英国素食总会主席马克斯韦尔·李说:“素食少患癌症、心脏病和高血压,且防胖。我是众人皆荤我独素”。他因而赢得了高寿。素食主义者萧伯纳才思敏捷,有“当代人最清醒的头脑”,体质“可与著名运动员相媲美”,他说:“素食本是英雄与圣人的食物”。萧伯纳一生以粗面包和蔬菜为主食,早晚饭以可可茶、黑面包、通心粉、小扁豆、鸡蛋和生菜为主,午餐常到素餐馆吃素餐。晚年时老当益壮,清瘦而体健,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即使已届暮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积极进取,笔耕不辍,一生中共写出了52部剧本、7部小说。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巨匠,享年94岁,被誉为“文坛寿星”。

1990年,我国第4次人口普查中,发现6 434位百岁以上的老寿星,考察他(她)们长寿的原因。队与遗传、优生、环境等因素有关外,饮食也是重要因素。百岁老人中,生长于旧社会,少时家境贫寒的占85%,年轻时都以粗茶淡饭,蔬菜瓜果为主食。如红薯、豆类、玉米、花生等这样的“以素为主”的饮食并未影响他们的长寿。

由于有大量的研究支持,素食不再是一小群先锋人士的话题,在技术和应用领域也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例如1998年底,美国“发现号”太空船发射升空前,美太空总署宣称,过去给太空人吃的“食用生物能量餐”将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专门为21世纪太空旅行研制设计的“素食太空餐”。这份世界上最“科学”的菜谱,以“好吃、营养全面、简单省事”为宗旨,其主要材料出人意料的普通,它们是马铃薯、小麦、米、黄豆、甘薯、花生、莴苣、番茄、胡萝卜和小萝卜。

西方人的科学理论对素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他们从营养学、医学的理论出发,对动物性食品、谷类及蔬果类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发现素食不仅可以充分地提供人类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而且去掉了动物性食品所带来的多余胆固醇等有害健康的因素。人们发现肉食和过量饮酒给自身带来心脑血管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诸多病症,而坚持素食几乎可以完全防止这类疾病的发生,并对这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调查还发现素食者比肉食者不仅在身体上更加健康,而且在生理上更能适应,素食还是提高智力,培养良好心境,有益美容的饮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素食,并希望素食在带来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美味。现代的素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现代人类的生活讲求效率和完美,现代科学的素食力求美味,力求营养。

那么,您该如何烹调素餐呢?烹调素菜时,以下几点是必须留意的:

1)素材的选择  除了鲜蔬水果之外,菇类是不可缺少的,包括香菇、草菇、蘑菇和金菇;木耳、银耳;豆类和豆制品如豆腐、腐皮、百页、腐竹、面筋、油面筋也派用场。硬壳果仁也是素馔之材料。摩登的素食人士把牛奶、牛油、芝士及鸡蛋(未受精的)也纳入素材。至于葱、韭、蒜、薤等,则为佛门中人及其善信所禁食,而鸡蛋、淡菜亦不在食用之列。

2)调味料的选择  由于素菜材料味道清淡,烹调时较重调味的配伍。常用的调味料除有南乳、腐乳、酱油(生抽和老抽)、糖、醋、盐外,还有豆豉、面豉酱、豆酱、花生酱、番茄酱、番茄汁、葡萄汁、果汁、素味粉和素上汤等。

3)营养的配搭 每人一天必需的养分如糖类,蛋白质,矿物质钙、铁、磷、碘等元素,各种维生素和脂肪均可在素食中获得。只要配搭均衡,不偏食,便不难摄取到足够的营养。在烹制食品时,应尽量以不同色泽的材料配伍,如绿、黄、红、棕、白、黑等色,这也是预防偏食之诀。

 
三、胖与瘦·荤与素之辩证观: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P
有关如何才能健康长寿的问题,有两种颇为流行的观念:一是“瘦者长寿”说,二是“食素长寿”论,继而有人推论:欲长寿,就得瘦;要想瘦,多吃素。这显然带有偏见,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保健无疑是一大误导。j
1.过胖与过瘦皆不可取v""0
“千金难买老来瘦”是流传甚广的民谚,而且常被一些人奉为养生格言。这是因为过度肥胖、超重对健康不利,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直接或间接的促发因素,超重对死亡率影响较大,老来“发福”也自然不是好现象。肥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因此而盲目地追求身轻体瘦,对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临床资料表明,瘦者内脏下垂的发病率最高,最明显的是胃下垂;骨折的发病率也相对为高,中老年人虽多有骨质疏松症而易骨折,但在跌伤者中至少有1/2的人是因为缺乏丰满坚韧肌肤的缓冲作用而导致骨折;老年体瘦,由于皮肤变薄、干枯,皮脂腺排泄减少,皮肤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如老年性糠疹、皮肤角化症、皮肝瘙痒症、女阴萎缩等;体瘦者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差,特别是当罹患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病时,机体缺乏营养贮备,营养状况会迅速进入恶性循环状态,脏腑组织呈现衰竭状态的时间也比一般人快得多。毋庸讳言:无论性别,无问长幼,消瘦都是病态的征象。awG
胖,也未必都是坏事。体胖的人不外乎皮下组织脂肪积累较丰富,但只要肌肉厚实、筋骨强壮,胖一点,重几斤,合乎其然。男人丰满结实,女人丰腴有韵,才正是健与美的体现。体胖的人千万不要为体内的脂肪而担忧,要知道,脂肪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脂肪是贮能之库,是人体浓缩的热能来源;脂肪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肪还直接影响着脂溶性维生素A、D、K、E的吸收。所以,机体必不可少地也要适度的脂肪贮备,以维护人体健康。h
中老年人不可刻意求“瘦”,也不必为体胖而苦恼。肥胖的老人限制饮食是必要的措施,体瘦者则应适当增加营养,以共同达到“理想体重”为宜。理想体重,通常指低于平均体重的15%。医学专家们通过对体重和体型的相关性研究,曾提出了“理想体重”的参考指标:2@o,
男性:身高160厘米以上者,腕周径应在18厘米左右。体重与身高的关系分别是:身高180厘米,体重为68~75千克;身高170厘米,体重为61 ?7千克;身高160厘米,体重为54~59千克。最低限分别为65、58、51千克。5{MY
女性:身高180厘米,体重为64~70千克;身高170厘米,体重为56~63千克;身高160厘米,体重为50~55千克。最低限分别为61、54、48千克。>
2.吃荤与吃素不可偏颇I
1972年,毛泽东答日本田中首相问“长寿之道”时说:“基本吃素,坚持步走,遇事不怒,劳逸适度”。“基本吃素”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素食观,与哪些“吃素”、“吃斋”者一点不吃荤是不同的。吃素中也有全素、奶素、蛋素和蛋奶素之分,这些都不是我们说的“基本吃素”。从人类进化和抗衰益寿的角度看,单纯素食,绝对素食均不可取,人们应当放弃单纯素食养生的传统观念,只有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平衡膳食,才能通往健康的长寿之路。B:XZ
我们通常所说的“荤”,指的是肉类食物(包括蛋、奶等)。在我国,限制肉类食物的习惯更是相当普遍,在部分医生的劝告下,“基本吃素”成为中、老年人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座右铭。诚然,肉类食物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高脂肪饮食与肥胖密切相关,又可增高血脂和胆固醇,也有发现与胃癌、大肠癌、乳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的发病率有关。然而,仅就病因而言,任何疾病的致病因素绝非单因性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某些疾病归罪于脂肪,乃至肉类,是不公正的。l{lib
肉类食物是脂肪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优质蛋白质高达10%~20%,肉类食物对人类增强体质,延长寿命,一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以日本为例,40年前国民以谷类和芋类为主食,男性平均寿命不足60岁,女性也仅为62.97岁。而改以肉类、蛋品、鱼和贝介类、牛乳和乳制品为主,谷类摄入量渐渐减少后,前后不到30年,人民体质就空前改善。仅1975年统计,国民平均身高、体重均显著增加,男性平均寿命达71.76岁,女性平均寿命达到了76.9岁。日本学者在统计后指出:国民营养的改善,使脑出血、胃癌、结核病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死率减低。有人曾对日本“长寿村”(千叶县西岬村)和长寿者少的昭荣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后者正是因为热量、脂肪尤其动物蛋白摄取量普遍较低的缘故。_%r1Ov
我国习惯的主食是米、麦等淀粉类,人们历来都把它们归于“素食”范畴。有资料证明: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与高血脂症、心肌梗死等有关。植物油是人们公认的“素油”。众所周知,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容易燃烧,还能加速胆固醇分解为胆酸排出,从而能降低血中胆固醇。但是,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摄入,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易转变为过氧化氢,它的增高可促进脂褐质在内脏沉着,以致加速衰老的出现。C4epZ
最新研究表明,食物过于单调,会导致营养失调,抵抗力下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素食才可作为临时性饮食措施。植物性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有机酸,而缺少造血的微量元素钴、锰、铁和铜等。此外,植物性食品除油料外,脂肪含量极少,但人的机体每昼夜至少需要60~70克脂肪,要想满足这种需要,就要吃5公斤的植物性食品。而且,植物蛋白永远不能代替动物蛋白。   把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以合理比例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活的需要。长期素食,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其后果是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临床医生发现,蛋白质不足是引起消化道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人脑的形成发育所必需的大部分营养成分必须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取,如缺乏可导致人脑退化,患痴呆症。  NQ
单纯素食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而机体缺乏维生素B12可导致精神和心理上的缺陷,记忆力下降,人易疲劳等。若孕妇长期食素,可导致胎儿脑组织永久性损伤,少女吃素,对身体的正常发育也极为不利。   要想健康长寿,光靠吃“素”是不行的。安徽医科大学科研人员曾对九华山71名僧、尼进行调查后分析表明:这些佛门弟子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症。从医学角度讲,并非所有人都适宜长期吃素,孕妇、青少年、病人及体质特弱的老年人更不适宜长期吃素。据调查,长期吃素主要造成下列营养素缺乏:ZW
  ▲优质蛋白质缺乏: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有两种:一是完全蛋白质,又称优质蛋白质,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动物性蛋白质如奶类、精肉、禽蛋和鱼虾内的蛋白均属此类。另一种是不完全(或半完全)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较少,而且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植物性蛋白质即属此类,故吃素者易造成完全蛋白质缺乏。F(<.
  ▲维生素缺乏:素食者饮食单调,最容易缺乏维生素B12、D。维生素B12参与红细胞制造、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D能帮助钙质吸收。h
  ▲微量元素缺乏:素食者易缺乏微量元素镁、钙、铁、锌等。机体内缺乏镁元素可引起冠心病。铁元素是造血的原料,缺乏易引起贫血。钙能强化骨骼牙齿、帮助肌肉收缩、参与凝血反应。缺钙时,易造成骨质疏松等。锌能帮助肌肉的生长发育、维持正常人体新陈代谢和男性性功能。Gf_
  因此,吃素者在饮食上就需掌握几项原则:]8oq
  (1)经常吃全麦面包、胚芽面包、糙米等代替精米面。;U&p4]
  (2)肉类蛋白质含量高,但豆类及其制品亦含丰富蛋白质,可补充因未摄食肉类而缺乏的部分,且多吃豆类无胆固醇过高之忧。zn
  (3)多摄取腰果、杏仁等核果类,其丰富油脂可补充人体所需热量。3
  (4)别为了让素食更有味而多用油脂来烹调,应掌握素菜清淡、少盐、少糖的原则才符合素食之健康取向。4Vd^ {
  (5)吃素者可经常服用维生素制剂。+
总之,要想健康长寿,“荤”与“素”不可偏颇,关键是食物结构要合理。《内经·素问》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与现代营养学家提出的平衡膳食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具体地说,应荤素搭配,比例适当,不多食,不偏食,多样化,方能有利于健康。

作者: wangweiheng   2009/09/03 03:38p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期吃素对身体好?这些后果,你确定承受得起吗?
茹素
“蔬食”≠“素食”,这个你懂吗?
【飘影23号】食素——美丽健康身心的选择
长期吃素,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初冬4种素食营养胜肉类 好吃不长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