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育平个展《芳华年代——那些挂历上的姑娘》
展览:贾育平个展《芳华年代——那些挂历上的姑娘》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4日—11月14日
开幕时间:2017年10月14日下午3点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贾育平,北京人,1936年出生。他本是清华科班毕业的高级建筑工程师,无意中玩相机却玩出了名堂,曾作为特约记者受聘于《知音》《家庭》等多家杂志。从三十多年前贾育平拍摄第一本“美女挂历”起,坊间开始流传这么一句话:“美女要想出名就去找贾育平。”自此,贾育平拍了无数美女挂历、杂志封面,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摄影师里最先富起来的人”——但这些钱基本都被贾育平用来买摄影器材了。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时尚媒体、娱乐性电视节目还不发达的年代里,杂志封面和挂历就是最可靠的时尚风向标,而这些美女照片很多都是贾育平拍的。他拍的姑娘美得很真、很自信、很健康;在将近20年里,这些挂历上的“美女”都在影响着中国大众的视觉审美与想象。也因此,贾育平被称为“封面大王”、“挂历大王”、“中国时尚摄影第一人”等,他的作品被认为反映了曾经的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那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没有经过整容、没有美图秀秀的时代。
“美女挂历”:一个时代的视觉审美与想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挂历是人们过年时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挂上新挂历,有风景的,有领袖像的,有世界名画,当然,其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大美女”。那个年代,有一批中国摄影师真是靠拍挂历印挂历先富起来了,据说有位摄影师某年一本挂历就印刷了100万本,结果印刷厂根本印不过来,两年之后,印厂还在问摄影师什么时候来取货。气得摄影师大骂:都鸡年了你让我取猴年的挂历!?而摄影家贾育平,就是其中最火的一位美女挂历摄影师,整个90年代,贾育平的美女挂历风靡全国,最高记录一年曾经卖出22本美女挂历。有人曾经问过贾育平,为什么你的挂历这么好卖这么受欢迎,他说那是因为他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有人说他的作品艳俗,还有点色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化禁闭,没有网络的时代里,这些挂历上的“美女”曾经影响了将近20年中国大众的视觉审美与想象。如今,那些“美女挂历”已成历史,但回过头来,这些曾经被批判为低俗色情的照片却变得愈发“好看”了,愈发不带粉饰的“真实”了。
“美”不胜收的摄影人生。
文/那日松
其实认识“贾老”(贾育平)很早了,应该是1993年或1994年的样子,那时我经常在位于北京宣武门的“万得摄影器材行”见到贾老,当时候的印象:一是贾老太“牛”了,谁都看不上,60来岁的人了,火气还像个小伙子,摄影界的人他看见谁灭谁;二是贾老太有钱了,买相机像买白菜,一堆一堆的往家买。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有这么多有钱的老板和领导发烧友,有钱的摄影人都是拍商业的,发烧友都没钱,有个尼康FM2就算非常牛了。那时候就知道贾老拍挂历,不仅天天看美女,还挣很多钱,这让很多摄影人又嫉妒又羡慕。
1999年,我在《大众摄影》策划了一个“美女与摄影师”的专题,采访了6位不同类型的专拍美女的摄影师,其中就有贾老,文章采取的是自述的方式。杂志出来后,居然反响很大,很多媒体转载,尤其是贾老的故事,更是得到热烈的关注,一些摄影发烧友给编辑部来信和电话,希望拜贾老为师。我开始好心,就把贾老家的电话告诉了那些想要拜师的影友,没想到,几天后,贾老火急火燎地给我打电话——“小那,你可千万别再把我们家电话告诉这些影友了!我现在都没法正常生活了,这些人天天给我打电话,要拜我为师,有的还找到我们家门口,跟有病似的,天天站外面,我都害怕了!”
我说:“贾老,我这儿还有不少影友送你的土特产呢,我给您带过去啊”
“别了,小那,谢谢了,那些土特产啊你留着吧!我先出门几天,躲躲这些影友!”
后来,我再也不敢把贾老的电话告诉那些影友了。当然,那些送给贾老的土特产也就都被我享受了——有大连的海鲜,河南的小磨香油,东北的木耳,山东的高粱面儿……等等,有的自己吃了,有的送人了。
之后的这些年,我和贾老成了“忘年交”,贾老会经常早晨7点给我打个电话,请我去他们家坐坐,看看片子——这对我这个“夜猫子”(习惯上午10点以后起床的人)来讲,实在是太痛苦了,不过再怎么难受,我也要起来,到贾老那坐坐,喝喝他的好茶,听他讲最近又到哪儿拍了什么好片子。
晚年的贾老师不再拍“美女”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美景”之中。
说实在,我对中国的“风光摄影”一直有很多的质疑,也引发了不少误解,以为我是个“排斥”风光摄影的人。其实我对风光摄影从没有恶意,我所批判的是那种现在流行的“歌功颂德”、“没有任何精神价值”的“艳俗”的“风光摄影”,这种“伪风光摄影”甚至可以说正在毁掉中国真正传统的“沙龙摄影”。而对于像贾老师这样的摄影家所拍摄的“风景照片”——赏心悦目,能够真正给人带来审美享受的摄影形式,我从来都是非常喜欢的。
摄影的功能,除了用于职业(成为生存和记录社会生活的工具),最大的功能其实就是——怡情养性,锻炼身心,这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尤其如此。
老年的贾老转向“风景摄影”,拍出了很多美轮美奂的优秀摄影作品,同时还吸引很多摄影发烧友追随在他的左右,跟他一起走南闯北,周游世界,用摄影艺术陶冶情操,也丰富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可以说,从“美女”到“美景”——这就是贾老师精彩而“美”不胜收的摄影人生。
贾育平:那时许多人都知道我,不就是专拍大美人的老头子吗?
这些美女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所认识与交往的。先从工资说起,那个年代大家的工资都很低,五六十元钱我挣了18年。我年轻时就喜欢摄影,在八十年代,一部尼康FM2需要1700元,一只35~70的镜头也需要1700元左右,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后来了解到只有挂历的稿费较高,一张的稿费200元左右,一本挂历13张可卖到四五千元。我借钱买了一台可拍挂历的120照相机,就开始拍挂历与杂志封面。
当时在北京,我拍挂历的成本都我自己出,所以付给模特的酬金是最低的,每人每次100元,别人都给200~400元。为什么我付的酬金最低还能与她们合作呢?主要是我拍的照片受欢迎,并能给她们在著名的杂志上发封面。这是她们最喜欢的。所以,愿意与我合作的人很多。总而言之,我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拍挂历得到的。那时许多人都知道我,不就是专拍大美人的那老头子吗?
我与美女们也建立了友谊,直到今天有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我拍的照片也确实给她们带来许多好处。譬如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王姬,80年代想去美国。去了五六次美国大使馆都被拒签了,最后一次使馆的人(这里的美国人每位都是中国通,中国话说得比中国人还清楚)告诉她,如果你能让人艺出材料证明你是有名的演员,我们就给你签证,或者其他的单位也可以。开始难坏了王姬,后来她翻出六七本杂志,封面都是王姬,都是我拍的。她来到美国大使馆后,立刻被准签盖章去了美国。王姬走了,才有后来的《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连续剧,并在全国引起轰动。
贾育平,1936年出生,北京人,80、9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挂历摄影师。曾受聘于《知音》、《家庭》、《恋爱·婚姻与家庭》等杂志,拍摄了大量杂志封面。被称为80至90年代中国时尚摄影第一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时候觉得羞羞羞的挂历美人,现在看你还会脸红么?
挂历时代女郎的昨天和今天
90年代福利照!那些挂历上的性感姑凉哪去了?
一组90年代流行的美女挂历,让童年的我们看着脸红心跳
「老挂历」80年代中期的一组港台明星挂历美女,你能认出几个?
老照片:90年代的挂历美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