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苦涩的记忆
【题记】有位贤者说:深藏心中的故事,不论酸甜苦辣一定要讲出来,千万别等到你想讲可嘴巴不听使唤的时候,因为那一天会来得很快;觉得应该记下来的事,一定要记录下来,别老说自己不会写东西,因为文字不过是语言的物化,说话本身就是有声的文章。基于此,笔者写下自己亲历的故事,希望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人看了能有所启迪,能珍惜今天的幸福。
苦涩的记忆
肖介汉
吴城有句俗话:“老狗记得千年事(屎)。”此话看似贬义,实则不然。意思是说人随着年龄增大喜欢怀旧,爱唠叨些陈年琐事。前不久有同学发给我一张高中时的师生合影,看着看着,我的思绪就不由自主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让人总也忘不掉。
摄于南昌八一公园,第二排中间是班主任,穿浅色衣服的是笔者
我们读高中,正处在国家困难时期。那年,全县只招收一个班,52人,分别来自县中初中部和江益、白槎、滩溪、吴城当时仅有的五所中学,加上头一年留级的和从湖南宁乡转来一位同学,共59名。三年中,陆续有同学耐不住饥饿而辍学,到毕业时只剩下37人,其中还包括高二留级、高三复读进来的。偌大一个县一年只有区区三十几名高中毕业生,与现在每年数千名毕业生相比,可谓凤毛麟角。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当时物资十分匮乏,奇缺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粮、棉、油、肉、蛋、糖、火柴、肥皂……但凡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凭票供应。吃饭是定量的,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每天都为填不饱肚子而发怵,而不为学习紧张,功课压力大而犯愁。我们这些穷学生,别说口袋里没钱,即使有钱,上街也买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店里的商品只是摆设而已。
刚入学时,我们被分成八人一桌,到了就餐的时候,每桌领一小桶饭,学生轮流着分。大家初来乍到,互不相识,分饭时都会暗暗顾着初中原校的同学;吴城学生不多,自然受欺负,饭分得少还要受气。等到大家都熟识了,互不欺生了,总务处才改为发餐券打饭。
所谓餐券,只是一张张小而薄的纸片:早餐券二两,淡绿色;中餐券四两,浅蓝色;晚餐券三两,橘红色。月底前把下个月的伙食费交清了才可以领到绿、蓝、红三色餐纸各一张。我们把领来的餐纸裁成小小的一片,每餐只能用一小片。每小片上都盖有日期,限当日当餐使用,提前无效,过餐作废。在粮食定量时,餐券不准提前使用可以理解,而“过餐作废”就太不近人情了。然而这是总务处的硬性规定,有意见也白搭,搬梯子告天状去吧。薄薄的小纸片,若不小心揉坏或者弄丢了,当餐就得饿肚子。因此,大家都小心翼翼收藏,捧若宝贝似的。每打一份饭,工友会舀一点菜给你。所谓菜,基本是轻汤寡水,很难瞅见里面有油花。打菜前,工友用木棍在菜桶里不停地搅动,使沉淀的菜肴浮到面上,好让每位学生都能吃到一点儿。
粮食定量那么少,工友还要克扣,四两饭打到碗里只有一小坨,每餐只能吃个半饱,加上吃不到什么油水,刚放下饭碗就有饿意。整天笼罩在饥饿的阴霾中,那日子甭提有多难熬。捱到上午第四节课,饥饿就像毛毛虫一样挠着肠胃,大家都快撑不住了,谁还有心思听讲,手里早就拿着饭碗准备开跑。我们的老师很理解学生,上课从不拖堂,其实老师们此时也饿得慌。只要听到第一声下课铃响,同学就像饿狼扑食般朝餐厅冲去,校园里顿时响起了调羹敲击瓷碗的声音,好不刺耳。瞬间,餐厅里排起了“长龙”,女同学一般比较斯文,常常做“龙尾”,也不乏脸皮厚点的女生不顾颜面插到队伍前面去。
老天也有开眼的时候。记得一次中餐,我像往常一样去食堂打饭,竟意外发现:平时喧闹的餐厅里秩序井然,拥挤的、插队的现象没有了;工友们脸上有了笑容,饭打得多了,菜也打得多了,菜里的油也多了。先到的同学都在喜滋滋地吃着,一句话也不说。我颇觉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有位姓陈的县长来食堂“视察”了,据说还问了同学平时伙食好不好,饭够不够吃。真搞笑,这还用问,秃子头上的虱子,不是明摆着吗?不知被问到的同学是怎么回答的。这戏也演得太假了点,当天晚餐便一切照旧。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希望县里领导常来学校“视察”,可惜得很,高中三年只碰到那一回。
要想肚子填得饱点,只有一个盼头:吃红薯。粮站里有时会供应红薯,一斤大米兑换六斤红薯。吃红薯那天,不用排队,八人一组用脸盆装着端到草地上去分,这就是我们难得的“加餐”!你看,空旷的草坪上到处都是分红薯的同学,像过年一样热闹。肚子饱的感觉真好!
那时学校有“帮厨”的规矩,所谓帮厨,就是每天安排四个同学做工友的下手,拣菜、洗菜、压水、打扫卫生等等杂活都由帮厨的学生做,是个又脏又累的差事。
记得读高一时有一次轮到我帮厨,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四人中,我和另一位同学负责拣菜、洗菜,那些腌制的蕹菜(永修叫空心菜)是我们学生自己种的(学校有十多亩菜地。劳动课时,我们把地里长老了的蕹菜一股脑儿全割了,加上盐,沤在一些很大很大的木桶里,上面压着沉沉的石头,留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吃)。我俩搬掉桶上覆盖的大石头,翻出脏兮兮的蕹菜,里面竟爬满了鼠尾蛆(俗称拖尾巴蛆),黑灰色,身子长而肥,拖着尖尖的尾巴,样子很恶心。这就是我们吃的菜,现在恐怕连猪都不会吃。我俩冒着寒冷从井里一桶桶把水打出来,边拣边洗,水换了一盆又一盆,足足花了一上午才把几担臭熏熏的蕹菜洗干净,两手冻得通红,清鼻涕不住往下流,累得腰也直不起来。虽说帮厨的活儿又苦又累,可是大家乐意去干,因为食堂有规定,帮厨的学生这天吃饭不定量,可以填饱肚子呀。
…………
往事如烟,记忆似梦。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多少功名利禄,多少喟叹遗憾,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惟有那些苦涩的往事却时常萦绕于脑际,挥之不去,要忘却它真的很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文三 | 我的大学1979(十三)
别看几个光棍汉,做的饭不比娘儿们差
【来稿选粹】丁耀明|​蒸饭时光
去朋友家吃饭,她烧了一道我20年都没吃过的菜,味道实在是好
品茗闲话|会与饭的闲话
九九鸡肉炖红薯粉条,嗦粉就能当菜又当饭,太开心喝过头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