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营造技艺流派之侗族风雨桥和鼓楼、苗及土家吊脚楼、藏式建筑

苗及土家吊脚楼

中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原因,多居于山地,建筑基址大多选在30°以上的坡地,在地坪上竖木桩,架楼梁,建成开间少、进深浅、占地不多,适于各种复杂山区地形的吊脚楼建筑。

吊脚楼为木质结构,房屋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构架独立性强,有较多榫卯拉结和柱枋穿插,不用一钉一铆,节点处理灵活,历经百年而不易倒塌毁损。在基础难以处理的情况下,柱脚铺垫块石即可省去基础,素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誉。这种穿斗屋架是南方民居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构造特点是以柱和瓜(短柱)承檩,檩上承椽,柱子直接落地,瓜则承于双步穿上,各层穿枋既起拉结作用,又起承重作用。每排构架在纵向由檩和枋连接,柱脚以纵横方向的地脚枋联系,组成房屋的骨架。吊脚楼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悬吊,故称「吊脚楼」。现存吊脚楼住宅中半边楼占绝大多数,特征是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构成方式是以中柱为界,地基在前后纵向上分为二台,长柱立在较低的前台,短柱立在较高的后台,正面一半为楼房,背面一半为平房,楼面比例可以随意调整变化,同地形变化相应合,俗称「半边楼」。

苗侗等西南少数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和谐共处,并不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而是充分顺应自然。吊脚楼的建造并不改变地形地貌,注重对水体、植被的保护,村寨和房屋的营建合乎生态规律。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也是吊脚楼最集中的村寨。

侗族风雨桥和鼓楼

侗族村寨不管大小都要有鼓楼和风雨桥,鼓楼是一寨的中心,是最有凝聚力的公共空间,因而很多重要的习俗都与鼓楼有关,比如踩歌堂、侗族大歌、抬官人、游寨唱侗戏等等,都是围绕着鼓楼而举行的。如果经济允许,寨子的人会尽其所有把自己寨子的鼓楼建造得宏伟壮丽。

侗族鼓楼的支撑柱以八柱、六柱、四柱的居多。所谓四柱鼓楼即指它是以四根大立柱为主要支撑,这四根大柱的上端和中部分别与上、中四根大枋以榫头穿连。四柱的下部以四根「地脚」连接成基部。四根立柱向中心作一定的倾斜,这样构成一个呈椎形的骨架,增加了稳定性。在四大立柱的外面竖起四根外柱,继而在外柱与内柱连接的枋上再竖第二层外柱,依此层层上加,层层内收。用檐枋将外柱穿连,加檩加椽盖瓦形成屋檐。外柱层层加到与内大柱顶端平行后,在顶上作鼓阁,一个完整的鼓楼就完全呈现出来了。然后在檐角雕塑各种飞禽走兽作装饰,在檐枋的封檐板上及梁枋上施以各种彩画,一座美丽、极富民族风格的侗族鼓楼就建成了。

风雨桥是一种悬臂木廊桥,建造技巧高超。建于桥上的塔、亭、常绘凤雕龙,廊内都有彩画、雕像装饰,故又常被称为「花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永济桥为典型代表,桥长76米,宽3.7米,桥上建有遮雨的长廊,长廊两旁设有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在五个桥墩上建有五座极具侗族风格的楼亭,中亭六角形攒尖顶,如同宝塔,凝重浑厚。侧亭四角攒尖,形如宫殿,端庄富丽。楼亭顶上都安置有葫芦宝顶。楼阁廊檐上绘有许多精美的侗族图案,整个桥面的廊楼建筑造型美观,风韵别致,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藏式建筑

中国藏族居住在中国西北广袤地区,除西藏外,还分布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式建筑一方面保持了自身悠久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羌族建筑的艺术营养,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藏式建筑以藏式碉房最具代表性,大中型的藏族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体系,以柱梁承重,外墙采用毛石或土筑,兼作承重和围护结构,小型建筑多采用石墙承重体系。由于外墙承重,故墙身很厚,不设台基,砌筑上有明显收分,显得十分坚实粗犷。在甘青川滇地震多发地区的藏族建筑,其石砌墙体常采用四角(转角)升起的砌法,即砌筑时将横缝两头升高,中部稍低呈弧线形,加上墙体的收分,使墙面和四角略向内倾,重心偏向室内,与室内隔墙、楼面的梁枋相互受力支撑,使整体结构坚固稳定,同时产生了特殊的装饰效果。外墙上的门窗为竖向长方形,门窗洞一般涂成上小下大的黑色梯形边框,体现藏民尚黑的习俗,也与收分的墙体非常协调。门窗上端用叠椽挑出门檐和窗檐,上覆石板或阿嘎土面层,悬挑的檐口和深陷的窗洞产生了强烈的光影效果。讲究的大门还使用斗拱和雀替等装饰构件,门框刻制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并施加重彩,异常华丽。屋顶采用平顶,设有女儿墙(建筑的专用术语,主要作用为防止坠落之栏杆,以维护安全,另于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避免防水层渗水及防止屋顶雨水漫流。简单的理解就是高出屋面的那部分墙体。)。宫殿和寺院常有架设金顶的做法,结构多仿照汉式建筑,外层覆铜质鎏金屋面,配合以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倒钟、宝轮、金盘、金鹿、复莲、金经幡、套兽等,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夺目。

室内楼高一般较低,因开窗少而光线较暗。柱是内部装饰重点,柱身常饰有雕镂或彩画,柱头常加设替木和托梁,用以减少木梁的跨度,同时也是装饰的重点部位。藏族建筑喜用彩绘,尤其喜爱朱红、深红、金黄、桔黄等暖色,衬托以青、绿色纹样。

阿嘎土

藏式传统建筑采用土、石、木为主要材料构筑,在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本地的矿土材料,例如砌筑用的黄土、内墙抹面的巴嘎土、地面(屋顶)夯打用的阿嘎土。这些材料皆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既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特有自然资源,又满足了建筑实际功能的需要。

阿嘎土为藏语名称,是指高原温带半干旱灌丛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半土半石的土壤。主要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阿嘎土质地较轻,呈棕灰色,弱粒状结构,粘性强,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观,又光洁,是藏式古建筑屋顶和地面普遍采用的传统材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成为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但是,阿嘎土的抗水性能差,其内部的粘性材料容易被雨水冲刷,在日晒雨淋下变得愈来愈粗糙,致使雨后的屋面普遍漏水,漏水后再打阿嘎土,屋顶愈来愈沉导致房屋变形,这也成为藏式古建筑致命的弱点。

「阿嘎」用于藏式传统建筑的历史久远,在漫长的建筑实践中,勤劳的藏族劳动人民发现阿嘎土中的硅与钙质成分,以其作骨料,并与粘接材料组合,形成坚实致密的屋面及地面材料。人们逐渐积累了从挖掘、加工,到打制、保养等经验,并沿用至今。在「阿嘎」的传统工艺中有一整套的操作程序,首先将开采的阿嘎土块捣成大小不等的颗粒,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边浇水边夯打,直至表面平整与光洁。打制过程中,人们分成两队,伴着节奏明快的歌声和手的舞动进行,形成了情绪高昂、生动活泼的场景。打制完成后涂抹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表层的抗水性能。在日常保养时,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洁如初。

边玛墙

边玛墙是用晒干后的柽柳树枝捆扎后对齐而成的装饰性墙体。具体做法是将柽柳枝剥皮晒干,用细牛皮绳捆扎成杯口粗、尺余长的柳束,柳束间用木签穿插,连成大捆。然后将裁切整齐的截面朝外,堆砌在墙体朝外的一侧,并用木锤敲打平整,压紧密实,墙体的内壁仍砌筑石块。柽柳约占墙体厚度的三分之二,石块占墙体的三分之一。因为柽柳的截面相对较粗,梢端略细,需要用碎石和粘土填充柽柳和石块之间的空隙。最后,用红土、牛胶、树胶等熬制的粉浆,将柳条涂成赭红色。边玛墙上常有鎏金装饰构件,这些构件直接固定在预埋于檐口中的木桩上。边玛檐墙上下都铺有装饰性木条和出挑的小椽头,木条上有垂直的杆件,杆件上留有洞,用木条插在柳枝中加固。椽头上放置薄石片,略挑出,其上覆以阿嘎土层作保护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97-8 《侗族建筑》特种邮票
地域文化 | “天人合一”的贵州民族建筑
侗族特色建筑---风雨桥古楼
建筑的魅力-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
广西三江风雨桥
走进风雨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