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彩色电影时代的黑白电影 / 电影集


自1932年「三色特艺」技术诞生之后,彩色电影带起一股热潮,至今彩色电影一直是主流,然而总有导演愿意返璞归真,在充满彩色幻觉的现代,黑白色调的使用反而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这一类型的电影——彩色电影时代的黑白电影:


01


《巴黎的天空下》



《咖啡与香烟》描述11段截然不同却又都发生在有咖啡跟香烟的地方,片中的十一个场景就是这种没有交集对话产生的几种可能性:陌生人,双胞胎,艺术家和票友,多年老友,追求者和被追求者,长时间不见的朋友,表亲(女),姐弟,表亲 (男),朋友和陌生人,最后回到两老人。 



一般来讲,电影表现的是冲突,有高潮,让人紧张。本片没有高潮,一堆无聊人,没话找话的消磨时间。但是你并不觉得乏味, 因为你有共鸣,谁都参加过无聊的聚会,与别人鸡同鸭讲过,和亲戚应付敷衍过,和老友话不投机过。。。



咖啡与香烟是否象征着我们无法自拔的沉沦,戒不掉的因子,好比我们知道自己的缺陷,却假装那是个性或是魅力,假装自己隔离着众人,假装别人的视而不见,在这个物欲,钱欲,念欲,各种欲念横流的社会里,人还会在乎什么健不健康,片中反复说咖啡和香烟做午餐很不健康,真是讽刺。


电影扫码看完整版



02


《不成问题的问题》



老舍文学成就最高的那些代表作都是以北京为创作背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个例外。这部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贫血集》中,在这个灵光一现的作品中,老舍对每个人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以漫画式的语言风格,塑造出了丁务源、秦妙斋等夸张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一个名叫树华的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



小说用讽刺的笔触,非常清晰地描述了这样的事实:在中国,决定一个人生存状况的,是人情关系,而不是才能、业务,或学识;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并拥有强大的社会人脉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努力都只会是徒劳。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篇深刻、尖锐,又带有寓言色彩与幽默基调的作品。小说中的这个农场,在一定意义上,是整个中国人情社会的缩影。每个人的应变与取舍、妥协与放弃,都源于深厚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世俗伦理文化。(梅峰)


电影花絮




03


《白丝带》



导演哈内克用他擅长的悬疑情节,将整个故事控制得极缓慢,也绝不枯燥乏味,随时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再加上片中所涉及的家庭,权利,宗教,人性等敏感问题,影迷在观看过程中随时都有一种被影片营造的气氛压得喘不过气,但又小心翼翼的享受,不远离开的状态。 



影片讲述了一位乡村教师回忆起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的一系列离奇往事。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在河边发现男孩马丁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



教师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的制止的故事。



《白丝带》故事背景远比加拿大男人运动早70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自然,此“白丝带”非彼“白丝带”。电影里,牧师给克拉娜、马丁缠上白丝带时说的话,可算是对此称谓的解释:白丝带,提醒着你们要纯洁。


电影扫码看完整版



04


《弗兰西丝·哈》



电影用黑白的镜头描尽那些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友谊、阶级、抱负、失败与救赎的电影。女主弗兰西丝是一名舞者,靠着给人上舞蹈教学课赚些生活费。就像她差不多年纪的人一样,弗兰西丝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却一事无成。目前为止,她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交上一位知心挚友——索菲。索菲想一直过这样“随便”的生活,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弗兰西丝,,弗兰西丝最愿意做的事还是——跳舞。



离开索菲的弗兰西丝之后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弗兰西丝一直辗转在不同的公寓里。个人选择,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该被谴责。故事最后的弗兰西丝接受了那份曾经拒绝过的工作,回到以前的跳舞团队,成了一名办公室的文职人员,编排的舞蹈在小范围获得不错的口碑。弗兰西丝仍旧是固执的生活着,但是没有以前那么笨拙了。



影片里生活中痛的那一面被导演有意地遮盖住,一切伤痛都被弗兰西斯化作幽默的自嘲。生活就是生活,还是要坚持下去。


电影扫码看完整版



05


 《艺术家》



有影评家评论:“整整85年的时代隔阂在100分钟内瞬间消失”。电影抛弃了一切当代电影的先进技术,而是用最为传统的黑白默片和早期好莱坞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好莱坞的两个演员间的爱情故事。



 《艺术家》完全采用了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手法,讲述了默片时期著名男演员乔治和当时尚为群众演员佩比在偶尔的机会一见钟情,在他的推荐提携下佩比慢慢成名;与此同时,由于乔治拒绝接受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被电影公司解雇。他企图重新凭借一己之力,孤注一掷独自投资拍摄默片以求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结果不巧适逢经济大萧条时期,他的惨败让他一蹶不振,在企图自杀后又遭已成为巨星的佩比的帮助,最终两人终于团聚在一起。电影的结局是个载歌载舞的happy end。



有趣的是,导演不仅仅只是用默片的拍摄方法来讲述一个发生在默片时代的浪漫故事,而是结合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时代转化过程中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在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些默片明星确实在一开始很难接受在屏幕上发声的电影制作,《艺术家》中的乔治算是个典型的代表。


电影扫码看完整版



06


《艾德·伍德》



1994年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将《艾德·伍德》这样一部黑白的人物传记电影,把观众带回了50年代的好莱坞,艾德·伍德是一个电影人,他一生撰写过至少47个剧本,执导了18个影视作品,监制了12部影片,在若干电影里跑过龙套,可以说,与电影沾边的事儿他都做了。



电影事业贯穿了他的一生,但艾德·伍德却从未成功地拍出一部精彩的电影,他的电影每一部都是十足的烂片,莫名其妙的对白,简陋的道具,不知所以的剪辑,粗制滥造的画面,烂到令人抓狂。尽管其作品在死去后被一批Cult电影爱好者拥戴为神作,但在他活着的时候却被业界和观众唾弃,被称为史上最烂导演。



艾德的电影团队也非常有趣,一个毒瘾缠身的过气明星,一个胡说八道的预言家,一个希望变性成少女的人妖,一个瑞典籍的大块头摔跤手,一个色盲的摄影师,一个失业的电影栏目主持人,他们都是被人视为疯子的异类,他们都是没有家的失败者,但他们却都有着疯狂的野心,要“展示给这个世界,我能成为主人。”他拍片时我们无法不注意到他对其作品角色的热爱,总是用着一副抽搐又陶醉的表情与演员一起默诵他自己撰写的对白,非常神经质。



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中,艾德·伍德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悲剧英雄,也是伯顿自己的写照。与其说《艾德·伍德》是一部关于他人的传记,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伯顿自己的传记,是蒂姆·伯顿的设想——倘如自己活在艾德的时代,那个黑白电影的时代,自己会经历什么。结论是有些残酷的,也许他只能得到一场不被理解的悲催人生。


电影扫码看完整版


编辑:Elvira   转载注明出处禁止申请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埃里克·侯麦谈创作:从拍摄业余电影开始
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最经典的有哪些?
一部关于奋斗的自传电影《艾德·伍德》[中字美国片]
或许这才是“给电影人的情书”——致《艾德伍德》
被电影强奸的大脑
百年电影技术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