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秘家园】镇平城隍庙布局与建筑特征简析

关键词:城隍庙;布局;结构做法;建筑特征

摘要:镇平城隍庙是豫西南地区保存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其布局紧凑,结构做法特殊,建筑文化的地方性特征浓厚,对研究该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镇平城隍庙布局与建筑特征简析

文/袁小景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袁小景


城隍庙是我国古代规模较大、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几类庙宇之一。我国古代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建筑特征也各有特色,因此城隍庙建筑也各不相同。

镇平城隍庙位于镇平县城中山大街西段北侧(现雪枫中学大院)。

元至正元年(1341年)始建,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相继重修、增修,一直为镇平道会司所在地。在清前期堪称豫西南较有声望的宫观之一。现存建筑有大门、东西厢房、戏楼及大殿,均为清代建筑。200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一)

一、建筑概况

大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座北面南,面阔三间,通面阔14.68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46米。梁架为五檩四步架穿斗式结构,灰筒板瓦屋面,前、后檐檩下设单翘单昂三踩斗拱。

东、西厢房呈对称式布局,结构相同,面阔五间,通面阔13.03米,进深一间,通进深4.94米,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梁架为五檩四步架抬梁式木结构,灰筒板瓦屋面。

戏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图一),座北面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3.6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8.48米。

一层设三个拱券门洞,二层为戏台,两侧有踏步从背面可直通二层。梁架为五檩四步架抬梁式结构,灰筒板瓦屋面。柱头科与平身科皆为单翘三踩斗拱。

(图二)

二、大殿的平面布局及结构特色

镇平城隍庙大殿(图二)位于建筑群中轴线之上,在大门、戏楼之后为第三座建筑,亦为城隍庙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大殿由主体建筑、卷棚和月台构成,通面阔18.79米,总进深23.51米(图三)。

大殿主体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通面阔18.79米,进深三间八步架,通进深11.89米,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结构。三架梁、五架梁断面滚棱矩形,高宽比基本为4:3,其下安装随梁枋;各间檩及随檩枋下,于金柱、瓜柱和脊瓜柱间均安装有横向的“襻间”(图四)。明间面阔4.75米,置平身科五踩斗拱三攒,里拽耍头木后尾伸长做成替木状悬挑,上部立一荷叶墩宝瓶木雕,承托于下金檩“襻间”枋下。次间面阔3.20米,平身科置一攒斗拱。稍间面阔3.14米,不设平身科斗拱。稍间前、后金柱与山面间横向各设一顺梁(双步梁),承托歇山檐檩和金檩;山面中间设平身科斗拱一攒,斗拱做法与明间平身科相同;由于不用踩步金、踏脚木和草架柱,歇山屋面由两步架构成,上搭椽上端直接安置于次间五架梁上皮;博风板直接挂于檩端,收山以内屋面铺木望板。

卷棚为小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通面阔15.55米,进深一间,通进深5.02米,五架梁结构。由于进深较小,三架梁与五架梁间不用瓜柱,以大斗(一斗两升加梁下替木)代替。为了增强卷棚和大殿间结构联系的一体性,除了在大殿前檐平板枋下设一枋木拉结,并承托天沟排水外,还在大殿和卷棚的明间前檐柱间中枋位置纵向再设一大梁,使卷棚明间两后檐柱由通柱变为上、下两段。明、次间面阔与大殿相同,前设隔扇门。稍间由于歇山结构做法与大殿相似,而为小半间。明间设平身科斗拱两颗,次间设一颗,均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柱头科为一斗二升斗拱。

月台呈长方形,东西宽15.13米,南北长6.60米。一周设汉白玉柱及石雕栏板。正面及东、西两侧设踏步。

(图三)

三、建筑特征 

镇平位于“府西七十里”(《读史方舆纪要》)的南阳盆地西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处在南阳盆地由平原向西部山区的过渡地带,古代建筑的地方性特征与东部地区相比也稍有不同。

1、城隍庙位于老城中山大街西段,大门为临街式建筑,面阔三间,每间各设板门两扇。东、西厢房紧邻大门,与戏楼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单元。戏楼小巧,既分割整个建筑群的前后空间,又兼具实际功能,建筑布局紧凑。

2、大门的后部及厢房前部空间通透,与戏楼前的空地连为一体,建筑群的公共活动空间功能明确。

3、戏楼下设通道,上部采用重檐歇山做法;通进深8.48米;两稍间尺寸较小,仅具象征意义,“因地制宜”的灵活处理手法使该建筑的“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

4、大殿及卷棚全部采用歇山结构做法。两稍间开间尺寸较小,歇山屋面椽直接搭于次间五架梁上皮,省去踩步金、草架柱和踏脚木,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征的简易做法。这种做法在南阳地区其他明清建筑中还有一定的存在。

5、大殿为五踩斗拱,耍头木正面做成象鼻状,后尾延展伸长,上托一宝瓶直抵下金檩“攀间”枋下。这种做法与石桥鄂城寺后殿、南阳天妃庙天后宫等清代建筑前檐斗拱做法有点类似,也具有较浓的地方建筑文化特征。

6、卷棚前檐设木装修,额枋与中枋之间不设走马板,而以雀替和短栅栏代替。体现了清代中后期以来“城隍”属性的开放观念,具有很大的创新意识。

(图四)

四、结语

城隍,原为我国道教文化传说中冥界的守护神。后来,经衍化成为了阴间的地方官,主管剪凶除恶、保护城邦。据《史记·封禅书》等文献记载,我国的城隍祭祀开始于周代以前,其后逐渐成为民族文化发展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北宋多灾,宋代朝廷将祭祀城隍列为国家祀典之一。明代又将城隍分为都、府、州、县四级,参照当地官署衙门规模修建城隍庙。因此城隍祭祀在我国古代的庙祀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镇平城隍庙是目前豫西南地区保存不多的、且较为完整的城隍庙建筑群之一。其浓厚的明清地方建筑做法及文化特征,为研究豫西南地区古代建筑文化、城隍庙的布局结构,甚至明清衙署的布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山西建筑》2011年3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西芮城: 芮城城隍庙
古建精粹--河南镇平菩提寺
山西有哪些不出名但是很珍贵的古建筑?
十大最美古建带你追忆雕梁画栋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城隍庙篇10
新乡平原新区原武城隍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