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落花生》,学写作方法

 提示点击上方"陆老师的聪明作文法"订阅本微信号

链接:

读后感怎么写?就这么写!

陆老师谈写作9:孩子爱阅读,看书很多,为什么还写不好作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落花生》,作者许地山。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课文在此,再读一遍。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全文不过500多字,简洁、平实,没啥玄虚,寓意一望而知。读这篇文章,我有这样的感觉:就像慈爱的父亲在跟前谆谆教诲,而孩子是懂事的、讲道理的,乖乖地点了点头。父亲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



写 作 方 法

1.借物喻人

本文借花生来喻人,是借物喻人的好例子(想到了白杨树)。

小学生学习借物喻人很难吗?有什么技巧吗?请看下面对话。

需要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手把手地教,怎一个累字了得?可有什么妙招?

很简单,把物当人看,它有什么特点?比如:稻子,稻穗低垂,谦虚;铅笔,写错了能擦掉,像人有错就改;抹布,把桌子擦干净,不怕脏,舍己为人。

茅塞顿开!谢谢!

专业一点,这么说:任意挑选一物,根据其特点或现象,寻找与人生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类人的相似性或相通性。

对学生来说,还是将物体当作怎样的人来看更形象。

但,老师要懂呀。

借物喻人,是一种作文技巧、方法,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既然,它能够“表现、突出中心思想”,那么,它也可以拿来做“立意训练”——任意挑选一物,根据其特点或现象立意

比如:

路——任人踩,引人走向远方。

大雁——南飞,信守诺言,团队精神。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

平时多多练习,自然就有感觉了。老师甚至可以专门在语文课留出5分钟,请学生讨论讨论。


2.按时间顺叙

本文按“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写,既是时间的顺序,也是事件的发展顺序,事件与时间同步。

在谈写作方法时,会讲到倒叙,夺人眼球。其实,顺序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好的,关键在于作者抓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串起来。

3.详略取舍

《落花生》的重点在于“父亲的话”,它对读者有益。所以,“议花生”是重点,就详写;而从“提议种花生”到“收花生”用一段话就解决了。

想想,光“开辟荒地”得花去多大工夫啊,但它与中心无关,就舍弃,略写。详略取舍的功夫,如借物喻人一样,在平时可多多训练——假设,事件的发生从头至尾都被摄像头录下来了,需要你按主题从中剪下有用的镜头,然后拼起来。

假如作者写题为《种花生》的文章,那么“开辟荒地”就要多写一点了。不同的主题,取舍不同的材料。

4.悬念

“议花生”时,父亲提出问题:“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读者读到这里,心里会思考,会作答,也会问自己:花生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花生实在平常。

有问题提出,自然想知道答案,读者会读下去,随着家人的对话而感叹:原来如此。与作者一样,将深深印在心上。

问题,就是悬念。悬念总令人好奇,追寻。

想起家乡一则笑话:知识青年下乡,扛着梯子去摘花生。扛着梯子去摘茄子,倒真有;爬上梯子摘花生,未来会有吗?或许很久以前,花生就是长在树上的呢?

谁来写个微童话?把笑话变童话!

链接:实用!两只蟋蟀——微童话教学课堂实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落花生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落花生》教学设计
《落花生》教学课件1
重温语文《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