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論雙重
userphoto

2019.01.20

关注
論雙重(1)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爲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于此可知修煉中華拳術運用攻防招法,不明白自身動作什麽是雙重之病,則提高拳術攻防技藝的功夫就難了。王宗嶽接著說:“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此言已經明確指出修煉拳術避免雙重之病發生的方法了。此乃是先哲“治未病”的思想體現。即從一開始修煉拳術便須知道拳術陰陽的法則,並嚴格按照“陰陽”的法則、規律,尊規守矩,循序漸進,便可不犯雙重之病,而功夫易成。因其言簡,致使習拳者關於“雙重之病”不明白其根本原因。長期以來又各陳其說,而無定論,亦使得後來習拳術的人無所遵從。故今著文,以釋衆疑。

輕、重、浮、沈是自然界的四種勢態現象,然而拳術中用“輕、沈”是功夫內容,重和浮乃不取。分析如下:輕乃離火的輕靈勢態;沈乃坎水的松沈勢態。輕具上升起的輕靈,從火炎上之性;沈具下降落的松沈,從水的潛下之性。重是物體靜止不動之象,在拳術中屬於呆滯的病象,故不取爲法;浮乃輕物停在重物之上的無根之象,如“浮萍”浮在水上,在拳術中屬於失根之象,故不取爲法。

如以具體實物現象分析,更容易明白“輕、重、浮、沈”本質上的區別,而修煉拳術攻防之道爲何用“輕、沈”,而棄“重、浮”。

可在玻璃魚缸中做實驗:將小粒石子輕輕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沈”。石子落到魚缸底部則不動,這個現象是爲“重”;將小木屑按至水底時再鬆開,木屑漸漸的升起直到水面,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輕”,木屑上升到水面則不動,是爲“浮”的現象。通過這個小試驗可以更清楚的認識到:“重”和“浮”是靜止呆滯的現象,故拳術中不取的道理相當明白了。“輕”和“沈”都是不停運動的勢態。“輕”乃從天輕靈的法則;“沈”乃從地沈實的法則。輕虛、沈實都是運動的勢態就容易明白了。然輕、沈在拳術中卻有動、靜的區別:輕虛上升爲動,沈實下降爲靜。這是拳術本著老子:“歸根曰靜”的道的法則,確定拳術“動靜”的規定。明白了輕、沈是拳術中虛實、動靜的功夫藝境,是相當重要的內容。這樣可以認識拳法中,由於內勁反蓄的作用,自然存在形的“靜能複動;動能複靜”的轉化機制。重和浮不存在這樣的轉化機制,它們是病態的道理就容易明白了。

修煉拳術攻防之道還要明白“立如平准,活似車輪”的實質內容,才能明白“偏沈則隨”的功夫藝境和“雙重則滯”的病態道理。

“立如平准”是拳術對身法“中正安舒”要求的標準,即自身立如天平,可有秤量對手輕重的作用。即平常所說的:“當場一站,氣遍身軀,滿身輕利,虛領頂勁,百會穴一神領起,尾閭中正,身弓已備,頭頸脊腰尾閭,骨節節節松沈,內勁節節貫穿升起”,乃人體“實中”是名“弓背”。拳訣雲:“命意源頭在腰隙。”即指“腰隙”乃是兩足“虛實”互換的“離合器”的位置(當然腰還有其他重要作用當另論),主管身法左右手足“虛實”變化之作用。

然百會穴下過會陰穴至兩腿足中間到地面,是名“虛中”,又名“弓弦”,即太極一是中的“中軸”,此中軸將自身前後左右中分,即“形用半”的基礎定矣!此中軸以“六合”的身法爲維護。是拳法陰陽、動靜、虛實、剛柔、開合、曲直、攻守、進退、蓄放等變化運用的樞紐。兩個中,一虛一實,一陰一陽,相互爲用,是一身拳術攻防變化的根本。

“形用半,勁用對五,中土不離位”是拳術對人體確立了太極一是中的虛中之軸的中樞作用後,又是對“形和內勁”確定的如何運用的基本法則,即分“陰陽”的具體法則。亦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理論在拳術中的具體應用。

“形用半”即以虛中而確定,形有“左右各半,前後各半,上下各半”的運用。凡有形者皆以半見的道理。勁用“對五”。天地之數一至十,一二三四五天之陰陽的數,六七八九十地之陰陽之數。一三五七九天地五陽之數,二四六八十天地五陰之數。拳術中攻之“半形”用天地五陽的勁勢;防守之“半形”用天地五陰之數的勁勢。內勁無形故以數言。故拳訣雲:“五陰五陽是妙手”,即“形用半,勁用對五”的拳法。

“中土不離位”即是以虛中確定了形用半,勁用對五相配合,還要保證人體的重心不能離開兩條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圓圈範圍內。重心即虛中之中軸。拳術攻防動作的動力就來源於自身重心偏差的倒換中,拳術用中而得中之用,其道理在此。拳法的“以重擊中,以定用手”的基本方法皆出於此。

形用半,勁用對五,又能做到中土不離位,這樣可使自身“時時處處”處在中正平衡的狀態,可使自身以及各部位拳法的陰陽、動靜、剛柔、虛實、開合、蓄放、收發等,達到一身象風箱一樣蓄放同時,自有“生生不已”的攻防變化,這就是“陰陽”同時存在的道理。也就是老子說“天地一橐鑰,人身一橐鑰”的道理。由於身法確定了虛中,又能做到“形用半,勁用對五”,保證“中土不離位”才是做到了“立如平准”的中正安舒動變平衡自如的功夫藝境的基礎。但必須做到“活似車輪”,才能算是做到“動態”的立如平准。才能算是“偏沈則隨”的功夫具備了,如何是活似車輪,活似車輪的基本法則是什麽,就非常重要了。



論雙重(2)

“活似車輪”的法則,在拳術中具體的應用就是《易經》“四象”的變化。在拳術中“形用四象變化”有兩個方面的主要功夫內容,乃指人站立姿勢的說法,有“豎向車輪和水平車輪”。

上下相隨:就是形的豎向車輪的四象變化的法則。是形的虛實變化的法則。左手上領起爲虛,左足下沈爲實,同時右手下沈爲實,右足上提爲虛。此四象同時運作,同時存在,方可保證形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虛實相互爲用,周而復始的車輪效應。反之亦然。說是手足,實含左右肩胯的動作虛實在內。右邊上下看,一虛一實,右邊上下看,一實一虛;上面左右看,一虛一實,下面左右看一實一虛,反之亦然,此“虛實”。然四象虛實的關鍵在“腰隙”,即腰隙存在虛實的變換,腰隙左右虛實的變換,決定著雙足左右虛實的變換。此點至關重要,不可忽視。拳決說“打人如走步”即是指上述“腰與肩胯,四肢”的主從關係。這是拳學對“形”的具體運用的一條法則,不管拳術攻防招法如何變化運用,此肩胯,四肢上下相隨的“虛實,實虛”的四象周期運用的法則“一成不變”,因拳法運用要求做到“上動下隨,下動上隨”故曰此法之名“上下相隨”,即上實下虛和上虛下實,四象同時存在,乃上動下隨;下實上虛和下虛上實,四象同時存在,乃下動上隨。只有“形用半”才有四象上下相隨的妙用。只有四象上下相隨的妙用,才有攻守兩儀的變化,才可見太極的妙境。這就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道理,在拳術中“順逆”運用的意義。拳諺雲:“上下相隨人難侵”即指上述形的“虛實”運用的法則。拳諺:“一虛一實是爲拳”亦含指此意在內。四條腳的動物皆以上述的上下相隨的方法爲步行前進的方法。可以知道“上下相隨”的形的動作的法則,是四肢本能的運用。人練拳術先恢復這個本能即是練。

水平車輪,即水平四方動轉,因爲形用半,故自然産生“右攻左防,左攻右防”的水平方向的以虛中爲軸的“兩儀”動轉變化的運用。然乃根于水平四象運動的痕G,分析如下,例如,右手進攻,左手防守的攻防兩儀現象,乃身法水平以虛中爲軸四象運轉的結果。左前胸吸收引完成左手的防守,是爲太陰;左肩後微右移,是爲少陽,以助右肩;右肩後向前運勢,吐發放以成右手攻擊,是爲太陽;右前胸微含,是爲少陰,以防止右手攻勢太過。反之亦然,可以看出太陰,少陽,太陽,少陰四象的運用,亦是形的四象變化的內容,此乃一天的四時,一年的四季的變化的天道法則,規律,即圓周360度四象限的原理,亦是車輪運動的原理。

以上所分析的“豎向車輪”和“水平車輪”的兩個四象動轉在具體拳術招法攻防運用時,雖各有主次之時,而卻同時存在著。攻防招法任意變化,此兩個四象法則不變,這就是王宗嶽所說的“活似車輪”的具體的形的實質內容。但必須在“中土不離位”的原則下完成的才是正確的功夫。也就是拳法中說的“三環套月”法。如以物象顯示,即皇宮用的“暖心爐的構造”便是。即拳術攻防變化保證自身重心不失的法則。也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理具體在拳術中的體現。功夫中動變平衡,隨遇平衡皆根於此。

拳術功夫雖然能做到“立如平准,再活似車輪”的功夫藝境的身法,兩個四象動轉的變化又保證中土不離位而想做到“偏沈則隨”,即偏沈於己柔以化之,偏沈於彼則剛以逼之,尚還不夠。因爲沒有內勁的配合,是不成拳法的。這亦是相當重要的研究拳術的內容。

故王宗嶽說“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此處的陰陽,除上面已經分析過的“上下相隨”形的陽虛陰實的四象變化法則;水平少陰,太陰少陽,太陽四象變化的陰陽法則;虛中,實中。一陽一陰的法則;腰隙“離合”的虛實變化和陰陽法則外。陰陽在這裏乃指:內勁和形,內勁之體爲陽,形之體爲陰;內勁的陰陽運用的法則和形體的陰陽運用的法則;以及陰形之體和陽之內勁相互配合運用的法則。

但首先要知道:“中華傳統拳術講筋勁骨力,乃自身固有的勁力,此筋勁(包括肌肉的勁)骨力只是保證“變化和固定形體的拳架,舉手投足,身體碾轉反側攻防到位的機械變化的作用”。運用時此筋勁骨力的勁力越小越好。此勁力越小,內勁和形體結合運用發揮的攻防作用就越大,功夫就越精純。松的乾淨就是自身固有的筋勁骨力松的乾淨,發的乾脆就是內勁與外形的配合産生的拳勢發的乾脆,此即“以柔用剛,方是真剛”的技術方法。其理自然而又微妙,習拳術得者自知。

“內勁”是通過氣沈丹田等一系列功法修煉出來的,由於修練的功夫層次、水平不同,內勁的質量亦有不同。內勁不是本身固有的,必須修煉方可獲得。內勁修煉質量的高低以及運用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拳術攻防功夫運用水平的高低,可見內勁在拳術中的重要作用。

內勁以丹田氣海爲中心,向四肢端部運行走形體“陽面勁道”爲陽,爲順,爲開,爲發、爲動;由四肢端部向丹天氣海運行,走形體“陰面勁道”爲陰,爲逆,爲合,爲收,爲靜。此乃初期習拳時的勁勢運用的方法,亦是貫徹“形用半”的勁勢方法。

內勁由踝骨處上行,經雙腿腔中,少腹,大腹,胸腔,頸腔至百會,爲陽,爲升,爲吸提,爲動;由百會下行,經頸中,胸腹腔,雙腿腔中至雙踝骨處,爲陰,爲降,爲呼放,爲靜。

內勁由中心,各部位的中心,即胸、腹、腿、臂的中心,向體表運行,爲漲,爲陽,爲發,爲松,爲動;由體表向中心運行,爲渺,爲陰,爲收,爲緊,爲靜。化勁入骨的功夫同此理。上述“升降法,漲渺法”乃上乘功夫的內勁運用方法。

“形體”以虛中中軸而言,開則爲陽,爲順,爲松,爲動;合則爲陰,爲逆,爲緊,爲靜。

身體起則爲陽,爲升,爲動;落則爲陰,爲降,爲靜。

以上所論內勁、形體的陰陽、開合、動靜、虛實、起落、升降、順逆、收發、漲渺,鬆緊等,皆各有具體所指,概念不可混淆。

內勁屬陽在內,又順逆、升降、起落、鬆緊、漲渺(開合)、動靜、陰陽之用;形體屬陰在外,有順逆、升降、起落、鬆緊、開合、動靜、陰陽之用。而都是筋勁骨力所爲。論形時卻不言此,而以形說,實含筋勁骨力在內可知。明白此點,對於研究明白“雙重”之病至關重要。

內勁、形體一陰一陽,兩者相互配合爲用以成拳術攻防的變化,這樣就自然産生了內勁。形體相互配合運用的方法和準則。形體和內勁的相互爲用,亦應“匹配陰陽”以爲用,只有“以柔用剛,方是真剛”才是拳術正確的方法。初期是“陰陽順從法”,即是“明勁”的方法,中後期是“逆從陰陽法”。現以“逆從陰陽法”而論,以明拳術妙諦。

外陰形,合者,爲陰,爲逆,爲緊,爲靜,配合內陽勁,開者,爲陽,爲順,爲松,爲動。

外陰形,開者,爲陽,爲順,爲松,爲動,配合內陽勁,合者,爲陰,爲逆,爲緊,爲靜。

拳諺“松緊緊松勿過正。”即概括的指明上述的方法。

亦有“形升爲陽,爲動,配合內勁降爲陰,爲靜;形開爲陽,爲動,配合內勁降爲陰,爲靜;形合爲陰,爲逆,配合內勁升爲陽,爲順;形降形合爲陰,爲逆,配合內勁升爲陽,爲動。”亦有形出而配合勁收;形收而勁出的運用。總之形體與內勁相反相成是法則。



論雙重(3)

《楊譜·懂勁先後論》中說:“見入則開,遇出則合。”入、出指對手的形說,開、合指自己的形說。“看來則降,就去則升。”來、去指對手的勁勢,降、升指自己的勁勢。可以知道“形開則勁降。”形開爲陽,爲動,配合內勁降爲陰,爲靜;形合爲陰,爲靜,配合內勁升爲陽,爲動。可見勁形陰陽匹配的法則“逆從”爲用的道理,本“反者道之動”的自然法則。亦可明白“拳打一陰一陽”的道理。

尚有“陰遁陽使”的守和“陽遁陰使”的攻防方法。此乃“形用半,勁用對五”的具體的勁、形匹配陰陽運用的方法。陰形有占位之能,是爲實,配合天地五陽的內勁,是爲虛,虛而不見,是名“隱遁”。故攻手名“陰使陽遁”,即手往外順發,內勁回收爲逆;勁有接人勁勢之功,是爲實,乃天地五陰的內勁。陰性凝聚,故勁在體內有勁形,所以爲實,以此內勁接人拳勢,自己外形順隨爲變,是名“隱遁”。故防守手名“陽使陰遁”,是防守爲收,爲逆;內勁爲放,爲順。

“陰遁陽使”乃柔勢,以應生髮之氣的柔弱,時應春夏;“陽遁陰使”乃剛勢,以應成形之象的剛強,時應秋冬。此乃天地兩遁兩使以成一年之數,其中可見陰陽生成轉化互根之理。自身拳術功夫修到“遁使”的運用自如,可做到“周身一家,隨屈就伸,不丟不頂”的藝境,是爲懂勁後的“神明功夫”,從這裏可以清楚的認識到老子所說“反者道之動”的道理的正確性。亦可以清楚的知道拳術的自身功夫的真諦了是爲明拳術,不過此關難達上乘藝境。

上述即王宗嶽說“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所指的內容。下面就可以清楚地分析什麽是“雙重”之病了。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認爲“雙重”的重,應讀“重復”的重比較妥當。從“欲避此病,須知陰陽”可以看出,陰陽乃指形體和內勁的匹配;形體自身的陰陽和內勁自身的陰陽等三種現象。廣義的說:上述三種陰陽的匹配只要犯了“重陰或重陽”的其中一病,都會造成自身拳法“呆滯”的病態或失中正而動轉不靈的現象。而做不到“偏沈則隨”的“以柔用剛”真功夫藝境。從王宗嶽所論中說:“立如平准,活似車輪”之句看,凡是不分陰陽的都爲“雙重之病”,各有病手的名稱,而絕不是病在填實的“雙重”所能概括的了。

凡練拳術功夫而無內勁之人,僅憑藉自身固有的“筋勁骨力”而施用攻防招法的,雖然所犯病手現象與有內勁功夫的人所犯病手的現象外表相似,但本質上卻有區別。因無內勁者所犯之病皆由“筋勁骨力”的僵、硬、呆、拙所造成的,而非有內勁的人是由於內勁、外形陰陽匹配不當造成的“雙重”(“蟲”音)之病。



論雙重(4)

拳法太極正功解:元者,元始也,氣之元,丹田氣海的元氣即內勁;形之元,太極一是中的“中軸”。內勁圓也,形體方也,一方一圓拳也。內勁之圓有方之用,形體之方有圓之用,方圓變化,勁形變化。所謂的“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乃言其用。形、勁都各有方圓變化。方爲開展,圓爲緊湊。然其用時必分形勁的“方配圓,圓配方”是明方圓。方圓一體,分而方圓之象,圓乃方根,方乃圓根,方圓互根。勁的出入,形的進退,攻守隨方就圓之往來。方而圓是剛轉柔,發轉化,開展轉緊湊;圓而方是柔轉剛,守轉攻,緊湊轉開展。方圓的規矩,全在形、意(內勁)求之。誰也不能離此法則。誰也不能出此“中土之位”的圈外,內勁爲君,骨肉爲臣,乃自身的順序。輕則靈,沈則穩健,重則呆,浮必無根。“以重擊中”之重,乃言自身重量的沈重之勢,非滯重之重,與此重有別,即與雙重之重有別。乃單重則靈之義爾。

當練內功練到一定藝境的時候,自身內勁在自身體內形成一個“影子”。這是全體之神以合氣的功夫的結晶。有了這個影子可謂之實,其性屬陽,與形體之虛,是爲一虛一實。有了這個影子,可以知道“須知陰陽”即指此義。與人較技,影子與形體“逆從陰陽”,影子不被人控,不被人擊,便可不失。“一張一弛”是爲道,在拳術裏即指此“影子和形體”陰陽匹配時運用的法則。前人說:“意氣君來骨肉臣”即指拳法中“影子”的主導作用。這樣認識可知“雙重”(蟲)是廣義的病拳的原因;雙重是於填實的其中一個具體的病手。故研究拳術不能以點概全,明理知法病手即除是法則。

知道影子功夫的道理,可以知道拳術功夫中的一切術語概念皆有著落了。否則,論拳自有不全之處,自有疑點不能破解的現象。這就是爲何有人習拳始終不明“拳”爲何的道理,亦是自言其是的根本原因,拳法本天道之法,習拳能明天道之法便可知拳法。此乃習拳的至理明言。這樣修煉便可自知、知人,便可知常達變,而拳術攻防運用必能遊刃有餘了。是爲懂拳,欲要懂拳必先懂勁,是順序。

現在以太極拳《楊譜·太極輕重浮沈解》一文中所列的功夫手的“雙沈;雙輕;半輕半重”和病手的“雙重;雙浮;偏輕偏重;半浮半沈;偏浮偏沈;半重偏重;半輕偏輕;半沈偏沈;半浮偏浮”來論述功夫手的道理和病手的原因和現象而能使習拳者知道“須分陰陽”的法則和“雙重”(蟲)之病的危害。

雙沈,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內勁與形體“逆從陰陽”,而內勁持“松沈”之勁勢,使自身形體又中土不離位,是謂“雙沈”。自有內勁騰挪虛靈的蓄放自如的彈簧效應,是外象沈重內有虛靈的意境,故前人稱爲“離中虛”的功手。

雙輕: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內勁與形體逆從陰陽,而內勁持輕靈勁勢,自身形體“中土不離位”。而上有兩膊相系,下有兩腿相隨其勁勢和形體的虛實僅有微末之分,是謂雙輕,是內勁,形體雙雙輕靈的“對五”功夫藝境。即,五陰五陽是妙手的上乘功夫,是“巽風”拳法的功夫手。

半輕半重:所謂半,即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兩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而言。是正確的化分自身形的虛實的標準。亦是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內勁和形體“逆從陰陽”,功夫雖然是“五陰五陽的妙手”然而輕重在自身的顯示較大,此法通常在“肘靠,采捌”的方法中多用,因爲輕重變化自有著落,故爲功夫手。

從以上三個功夫手中可以看出,存在著“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即上下相隨和水平四象變化;內勁和形體“逆從陰陽”匹配運用;又中土不離位。四個方面的共同存在的特點,故一切拳術攻防招法的變化運用,都是在此四個方面同時存在而又都是正確的,才是正確的,,才有攻防的招法效應。如有其中一項沒有做到就都屬於病手了。下面分析九種病手的原因和現象,以明是“雙重”(蟲)病手、病拳造成的道理。

雙重:“命意源頭在腰隙”“腰爲根珠”腰爲人才,腰的虛實左右變化掌管著左右手足虛實變化,腰的左右虛實變化沒有了,即腰隙左右皆填實,是爲腰的“雙重”之病,可以說:“幹於填實”的雙重之病。又不知上下相隨的虛實功夫,自然雙足的虛實不分,繼而雙手的虛實不分,手足雙實,內勁不知反蓄,而造成雙重,即內勁填實滯住,變換不靈。

手落,身降,內勁亦降落,此亦爲雙重,自己將自己砸實而轉動不靈,病在不知,“勁”形逆從之理。

雙浮:雙手虛起,內勁從雙手上起,雙足雖分虛實,不但造成虛足浮起,連那只實足亦被牽動而浮起,造成全身漂渺無著落,而成手足雙雙浮起無根的狀態。病在不知雙手虛起應配內勁松沈反蓄之勢是功夫。

偏輕偏重:偏是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造成一隻腳重,而另一隻腳浮擺在地上的狀態,形成偏重於一邊,另一邊偏輕,自身偏無著落的病態。

偏浮偏沈或言偏浮偏重:偏浮,因一邊手足上下皆虛,重陽之病;偏沈,同一邊的手足上下皆實,重陰之病。兩者又造成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謂“偏浮偏沈”,不知形的上下相隨,即手足虛實相配,有不知勁勢反蓄而失之太過造成的。

半浮半沈:半,此半者有兩個意思:中土不離位,即“要半不要偏”之半;形用半之半,有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對角各半。凡言半者,含重心不偏出中土之位和“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對角各半”的半。半浮半沈,雖然不偏出,然而半浮亦屬重陽,半沈亦屬重陰,皆屬於陰陽離絕之象的呆滯不靈之病手。失於陰陽配合不及造成的。

半重偏重:一邊的手或足沈降。內勁不知反蓄之法,而又添實,是爲“半重”而造成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元的“偏重”狀態,由局部雙重造成的呆滯而動轉不靈,至始全身“偏重”的現象。故曰“滯而不正”。

半輕偏輕:一邊的手或足升舉是爲虛,又以內勁使之輕,雖具輕靈而不圓,而造成重心偏出中土之位,雖然偏輕,因其或形或勁不圓而無化解之功用,亦爲病手。乃不知“勁圓形方”或“勁方形圓”相配合的法則。形勁“重圓”的現象,亦名“重陽”之病。因其“重圓”自是不圓。

半沈偏沈:一邊的手或足沈降是爲實,內勁不知反虛以虛濟之,而造成全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形成偏沈而動轉不靈,造成“虛而不正”的體態。

半浮偏浮:一邊的手或足升舉虛起,而內勁亦同形而升起,雖不出方圓,而造成全身浮而無根,使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名“半浮偏浮”的病手。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雙重(音蟲)”是病手的主要原因。“雙重”只是“幹於添實”病手的一種。由此可知王宗嶽所說“雙重未悟爾,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是爲何意旨了。

以上所論不單“推手”如此認識,即便是動手較技亦不能犯上述九種病手,是爲好手。中華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中的各種攻防招法都必須按照功夫手藝境施出,才能有招法攻防的效應,才是拳術功夫精純的表現。如果修煉拳術攻防之道“若不窮研輕重浮沈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歎爾!”手法、肘法、肩靠,胯打,膝擊,腿法等一切招法的變化施出,都必須在身法中正安舒,活似車輪,中土不離位,勁形逆從的陰陽等四法中運用,是功夫藝境,否則便有病招出現。可知習拳不明“陰陽”,出手便錯。故習拳能成上乘功夫之人寥寥無幾,可知不足奇怪了。

上述乃論自身內的雙重之病手,除在較技中自己不犯病手外,與對手攻防往來,施招用手也不要犯雙重之病,才是正確的。法則是“人剛我柔,人柔我剛”,即“人以剛來,我以柔往;人以柔走,我以剛逼”。能避實擊虛,乃運用“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的“避向擊背”法。便能與人陰陽相濟,而施粘連粘隨的功夫手了。也就不存在“頂匾丟抗”的不分陰陽的病手了。漸可功臻神明的大成藝境了。即“以柔用剛,方是真剛”的藝境。

去病手爾功夫精純的功夫手,全憑自己的心機來把握。心清柔靜而明“以柔用剛,方是真剛”,則病手自去。心貪欲盛,則不知“以柔用剛”,必然“以剛用剛”故病手不去,全然不知陰陽道理爾。此乃雙重之病手的總根源。今已論明,望習拳者自知。

以《天文訓》中一段話作爲本文的結束語,以明拳術乃天地之道的的學問:“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主氣者,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是故陽施陰化。”拳術勁、形的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乃言其用,是其變。勁圓形方是其體,言其常,知常達變是功夫。(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式太极八法口决 3
扎西大师教拳语录
【拳理拳法】洪均生先生谈掤劲
民间传统功夫六合八法拳,这种拳法很少有人练!
陈子正嫡传大力鹰爪功(完整版) 第2页
(1)[转载]太極拳古論 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