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阳践行录

张吉成 云南大理剑川县老君山镇卫生院

 

  我是一名工作在基层卫生院的年轻中医,1999年临床实习时,有幸跟随吴荣祖老师侍诊一年余。一段幸运的经历,让我见识了火神派专家的临床疗效,树立了中医药治疗急难重症的信心。在老师的启蒙引导下学习扶阳心法,十年来躬身践行,略有所得。撷取补火御风疗偏瘫治案,以求教于同道。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杨某,女,42岁,农民。2009年1月6日初诊。

  主诉:右半身偏瘫伴口舌歪斜三月余。

  病史:三个月前,突发中风(脑出血),经大理州医院住院治疗后,遗留右半身偏瘫,口舌歪斜。来求针灸治疗。余诊后建议以中药内服治疗,患者允可。

  主症:右半身偏瘫,偏身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迟缓,吐字清晰,语音低微;眩晕神疲,肢冷不温;烦躁易怒,意志消沉。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迟缓无力,双寸显滑。血压:140/100mmHg。

  诊断:中风(中经络)。

  证型:命火衰微,土湿木陷,痰瘀阻络,浊阴上僭。

  治法:补火御风,温肝除湿,降浊化痰,兼以通络。

  方药:吴萸四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附片100克(开水先煨,不麻为度),干姜25克,吴茱萸15克,天麻20克,法半夏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紫石英30克,全蝎5克,生甘草6克。

  疗效:以此方加减,治疗四月余,间断服药三十六剂,患肢基本恢复正常,能从事轻微体力劳动,伸舌居中,言语流利,肢体冷感消失。舌质瘀紫渐转为淡红,苔薄白,脉沉较前有力。嘱常服金匮肾气丸巩固治疗。

  体会:此类病证即吴荣祖老师所喻“阴风”之候,取类于水涝根沤则木颓的自然现象。采用黄坤载“水寒土湿木郁”的理论阐释其机理,治以“温水(补火)燥土达木”法。吴荣祖老师在《温肝法》中指出该类病证的治疗核心在“温肾水之寒,取其枢机”,方用吴萸四逆汤补火御风。此与前贤王旭高氏所立“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6月5日,第五版。

 

传承中医 (2009-8-05 12:20:19)

益火消阴疗心痹

扶阳践行录  

 

2009-1-4

和四宝,男,46岁。剑川县马登镇玉龙村人,农民。

主诉:反复心慌胸闷二月余。

病史:近二月来反复出现心慌胸闷,2008年12月9日到大理州人民医院查胸片及心脏彩超均提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肌缺血,房颤。经治无明显缓解而来求治。

主症:胸闷气短,心悸不安,眼睑浮肿,四肢关节疼痛不明显,畏寒肢冷,舌淡黯瘀紫,苔薄腻,脉结,沉迟兼滑。

诊断:心痹

辨证:命门火衰,阴寒内胜,寒痰凝瘀,闭阻心脉。

治法:益火消阴,温通心脉

方药:大回阳饮合桂枝茯苓丸加味。三剂,后效待观。传承中医 (2009-8-05 12:21:37)

大剂温阳疗奔豚

扶阳践行录  

 

    某男,富乐村人,46岁,初以胃绞痛深夜来急诊,恰逢我值夜班。给以654-2静滴,痛不稍缓,呼号翻滚。吾针以中脘一穴,痛立止。次日诉有气自少腹上冲心胸,又给以桂枝加桂汤,冲气稍缓,仍然发作,脉之沉弱,苔淡白腻。于是于前方中加入大剂吴芋四逆汤。一剂而冲平。传承中医 (2009-8-05 12:28:50)

大剂辛热治愈肠痈重症

扶阳践行录 

 

 05年初春,余之外祖父罹病不起,余返家时已奄奄一息,水米不入.询知,乃阑尾宿疾复发,其因高年<83岁>拒不手术,病已危殆.右下腹可见一如鸡子大小之肿物,触之如囊状.是肠痈蕴脓,尚未破溃.虽大便不通3日余.然视其舌淡黯瘀紫.苔白腻,脉沉迟无力,则非热毒之疾,乃高年阳虚,寒湿瘀阻于肠腑也!__如是热疾,则变化迅速,恐早已穿孔!

  遂与众亲商议,与其坐以待毙,勿如含药而亡.急返回医院<当地医院无中药,余往返一趟须三小时>为制:附子150g<开水先煨2小时>苡仁120g败酱50g蒲公英50g山茨菇20g制大黄30g<>< p=''>

  药成频频少量喂服.是夜药尽一剂,腹中响动,矢气不已,并泻下污秽二三次,顿觉腹中轻松,索粥一碗.次日再进一剂,随着污垢泻下,右腹脓肿渐平复不见也.余药停服,渐养而愈.

  病无大小,对证则灵.

  录此案与诸君共勉:吾辈非皆慢郎中!

传承中医 (2009-8-04 21:25:24)

三乌并用克顽痹 

 

    对于顽固性痹证风寒湿俱甚者,吴老师创用三乌并用主治之:附子100g草乌30g川乌30g,再随证加用其他药。

 

余师其法,治一和姓患者,罹患膝关节骨性增生,双膝关节疼痛不能屈伸,负重、涉水则诱发加重。经治后疼痛虽消失,然仍不能负重,着冷受寒后仍易诱发,现仍在治疗中。该患者已接受治疗三年余。

 

并用治几例腰椎病患者,也取得一定疗效。传承中医 (2009-8-04 21:26:34)

温肝药队

 

          在姜附桂中大队伍用温肝理气药是吴荣祖老师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常用的有吴茱萸、花椒、小茴香、乌药、香附、木香,往往六药齐用,而以吴茱萸为首。

1、吴茱萸:

“降浊阴、升清阳”(黄元御);

厥阴引经药;

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结,善于入肝解郁;

但见肝郁气逆见证,即可伍用;

下腹阴冷、口吐涎沫是应用吴茱萸的两个指征;

痛经要药;

沸水烫洗,可减其燥烈之性;

温中下气、散寒解郁。

 

以“温中下气、散寒解郁”,“降浊阴、升清阳”二语为要点。

 

2、花椒

辛温下行,降冲逆而驱寒湿,暖水土而温中下,杀虫。

 

3、小茴香

性温下达,降气止呕。

 

4、乌药、香附、木香

乌药:长于治下焦寒湿气滞;逆邪横胸,无处不达,为胸腹逆邪要药;

香附:善于行肝郁气滞;辛苦入肝胆,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

木香:善调肠胃气滞;苦温入脾,每于食积则宜;传承中医 (2009-8-04 21:27:37)

吴茱萸

 

 

吴茱萸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吴茱萸的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附】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

  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

  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选方】①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

  为末,面糊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七十丸。

  (《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

  水三盏,煎七分,顿服。

  纵浓,亦须强服。

  (《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

  为末,汤服一钱。

  (《圣惠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

  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

  根。

  (《干金翼方》) ⑦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

  为末,炼蜜丸悟子大。

  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

  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

  (《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⑩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

  (《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⑾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

  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

  冬天略温服亦得。

  (《证治准绳》鸡鸣散) 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

  (《局方》夺命丹) ⒀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

  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

  (《圣惠方》) ⒁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

  亦治咽喉作痛。

  (《濒湖集简方》) ⒂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

  (《食疗本草》) ⒃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

  共研细末备用。

  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

  (《全展选编·皮肤科》) ⒄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

  诸疮亦治之。

  (《古今录验方》) ⒅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

  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

  一天服三次。

  微汗即愈。

  ⒆全身发痒。

  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

  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

  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

  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

  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

  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

  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

  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

  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

  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

  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

  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

  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

  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

  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

  每服三十丸。

  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

  此方名变通丸。

  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

  每服五十丸。

  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

  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

  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

  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

  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

  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

  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

  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传承中医 (2009-8-04 21:28:11)

小儿每多肝脾不调证

 

    小儿肝脾不调多表现为:厌食,急躁,夜卧不宁,面色萎黄泛青,脉弦。主以柴芍六君子汤,有虫征(虫斑、虫舌、脐周阵痛、夜卧不宁)则加使君子、乌梅、炒花椒。曾记得一孩身患湿疹,多方医治无效,吴老师诊为肝脾不调、湿滞生风,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味治之。复诊时,其母大赞:太神奇了!视其湿疹已愈大半矣。传承中医 (2009-8-04 21:28:47)

解郁抓五症       

 

有更年期患者,查无器质性病变,痛苦莫名,自觉全身处处是毛病,所述症状也纷乱多杂,医生也有无从着手之感。吴老师执简御繁,以柴桂龙牡甘麦大枣汤统治之,但见:烦躁、烘热、阵汗、心悸、失眠五主症即以此方治之,疗效显著。传承中医 (2009-8-05 12:12:08)

日诊百人 老年优先

  

    跟师时(99年--2000年),吴老师每周坐诊2个下午,医院限诊30人。这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30个号不用10分钟就被抢挂完了,还得早起四五点就去排队。挂不到号的病人就来央求加号,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不会拒绝,也不忍心拒绝。所以老师每次坐诊都要看上百人,许多是老病号,有的甚至是老一辈经“吴附子”(吴佩衡老先生)看好病后,子孙后辈都只信服吴家,代代相传都来找吴氏传人看病,传为美谈。有一次因为吴老师出差停诊了两个星期,病人“云集”,最后看了120多个,是我跟师期间,看得最多的一次。那天刚好医院召集实习生开会,没有同学来,我因为舍不得错过跟师学习的机会,就向科教科请了假来跟师学习。吴老师看到我来也很高兴。那天我们师生二人从两点半一直到晚上九点过才看完所有病人。每次跟吴老师看完病人,我都到医院后边的面馆(丰园拉面馆—至今我仍记得它的名字,遗憾的是今年四月份再去那儿想重温一下以前的情景,却已拆迁了)整一个大碗手拉面,狼吞虎咽,吃得满头大汗。今年四月份,因参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师资培训,抓住机会又来跟师学习,六点左右,老师让学生轮流着先吃一个工作餐,自己还是一直坚持到看完所有病人。

     老师看病有一个铁的规矩,就是老年优先,把所有的老年患者看完了,才开始看其它病人。所以找吴老师看病的老年人都会自觉出示老年证。传承中医 (2009-8-05 12:13:01)

但见理中证 即投四逆辈 

 

         吴荣祖老师在总结吴佩衡老先生的经验时讲“理中不中也,当以四逆汤补火生土”《扶阳论坛》。但就我跟师以来,从未见过老师使用过理中汤。往往是“但见理中证,即投四逆辈”,直接用四逆汤了。 

 

《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阴脏病》:“太阴以湿土主令,故太阴脾脏不病则已,病则是湿。土之所以克水者,以其燥也,湿则反被水侮。少阴寒水之气传之于土,是以其脏有寒”;“盖脾阳亏虚,则水侮而木贼,少、厥之阴邪,勃起而内应,于是未去太阴,已传少、厥。自此少、厥告急”。

黄元御《伤寒说意。太阴经》:“水泛土湿,少阴之寒,传于太阴,故脾脏有寒也”。

郑钦安《医理真传。太阴经证解》:太阴一经,以湿为本,主湿而恶湿,湿即水也,水盛则土衰。

郑钦安《医理真传》:“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方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侯也”。传承中医 (2009-8-05 12:14:07)

百克附子,为常规剂量 

 

         吴荣祖老师用附子,开手即是100克,以此为常规剂量。根据病情需要,每加则以两(50克)计:150克、200克等等。由于大剂量频繁使用附子,并取得卓越疗效,形成自己鲜明的用药特色,遂有“附子先生”之雅号。

         就附子的剂量问题,我曾向老师请教。老师说:百克附子,健康成人也可服之。对于有阳虚症状之人,不必斤斤计较于10克、20克之差异。病不当服,则3、5、10克也会产生不适反应。关键在于辨识阳虚指针,但有阳虚征兆,即可放胆用之。十年来,我遵师之教诲,用附子也以100克为常规剂量,疗效惬意。

       联想到我的家乡,百姓也有大锅煮食附子的习惯。先将腊猪脚炖至汤沸,再将三、五百克附子用开水漂洗干净后下入锅中,文火慢炖五、六小时,即可食用。全家男女老少,大口啖食,形成一种饮食风气,或可谓之饮食文化。这也可作为吴荣祖老师所讲:“百克附子,健康成人也可服之。”的一个佐证吧。传承中医 (2009-8-05 12:15:01)

温心通方(吴荣祖老师方):

 

附子、肉桂、三七。

 

功效:峻补坎阳,温通心脉。

 

主治:胸痹心痛(心肾阳虚、心脉瘀阻) 

 

余在原方中加入:琥珀、远志、石菖蒲、血竭、降香(价昂,以木香代之)以加强宽胸理气、化痰通络之能。

 

全方共奏温阳强心、行气逐瘀、化痰通络之效,适用于心肾阳虚、痰瘀痹阻心脉之胸痹心痛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茱萸和吴茱萸是同一味中药吗?
治肝火为何用吴茱萸
【培培学医记】(071)口腔溃疡的救星——吴茱萸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与功能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