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志》写得不好怎么办?


自《三国志》成书,到后世历代至今,以其为史实基础而改编的各类作品,以及演绎出的新故事,数都数不过来。

既有写于明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三国演义》,也有豆瓣上数百部电影电视剧,再加上中日两国不计其数的电子游戏,搞得在搜索引擎上,身为「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本尊反倒很难被搜出来。

这本书这么受欢迎,怎么可能写得不好?

在导读《三国志》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马勇老师评价道:

「《三国志》的性质和《汉书》、《后汉书》一样,都是在记载断代的历史......但不论是西汉东汉还是前汉后汉,大致上都是统一王朝,《汉书》、《后汉书》记载的都是一个王朝的历史......《三国志》记载的却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在二十四史当中评价非常高。」

《三国志》

作者: 陈寿 / 裴松之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年

显然——《三国志》写得很好。


01.

甚至,马勇老师认为作为史书的《三国志》,可读性不比小说《三国演义》差:

「三国的总体历史比较短,《三国志》也写得比较简略......没有写《史记》、《汉书》里的「表」,也没有「志」......《三国志》的名字叫「三国志」,恰恰就没有「志」......讲天文历法和山川地理的「志」是很难读的,需要专业人士,一般人没有可读性,「表」更不存在可读性。所以三国志的可读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比《三国演义》差。」

《三国志》的可读性,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行文的「干净」。

「汉魏之交,留下的各种文书奏折有好几十篇,《三国志》的《文帝纪》当中却只用了一封一百七十三字的册命就把汉魏之交这么大的事情写出来了......这就是考虑到了行文的简洁干净,不罗嗦。汉把天下禅让给魏,如果把留下来的所有文献都列出来,这个书就没有可读性了,《三国志》用一百多字就把这件事描述出来了,就把故事讲明白了。」

除了可读性强,《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更值得肯定,尤其是它作为断代正史,第一次记录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情况。

「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很长,真正大一统的时间反而很短......这种状态就会有一个问题:记录历史时,究竟把谁当做正统?......《三国志》写于东晋,晋从魏而来,理所当然要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分别写了只有皇帝才有的「本纪」......在《蜀书》里,刘备这边就只叫《先主传》和《后主传》了......这就在文字表达上就把蜀国降了一格。」

但是,在文字规制上降格,并不代表《三国志》对蜀国和吴国的人物评价也降了格。

「在品评人物时,《三国志》认为刘备确实是英雄,曹操是不世之材,是一个超级伟大的人物,认为孙策孙权也是非常不得了的人物。这种价值观在品评英雄的时候并没有说,因为我们的正统是曹魏,我就刻意去贬低吴国蜀国。孙权、刘备和诸葛亮,仍然是英雄,是大人物,不会贬低他们腐败无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英雄不问出处,魏蜀吴都是英雄


不以不是正统就非议英雄、贬低英雄,这为后世史家提供了一个足供学习的楷模。

「中国历史上这种分裂的政权很多,分裂政权的历史就是一个分裂的历史,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分裂政权的品评,我们可能就很难讨论历史。」

《三国志》有这么多优点,甚至让同时代也正在写魏史的夏侯湛在看到《三国志》里的《魏书》之后认为自己没必要再写了,把写好的部分也都毁掉了。

可读性强、行文「干净」、对三国各方评价客观得当,这是《三国志》的优点,但作为正史之一,注定要被后世读者、史家不断总结、咂摸、质疑,甚至推翻重来。

马勇老师就认为:

「《三国志》的优点之一是行文简洁干净,但缺点和优点经常是相关联的......三国的历史非常复杂,《三国志》用几十万字就写完了,当然就有很多东西缺失了。」

正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三国志》写得不好。


02.

与马勇老师的看法一样,南北朝时期的宋文帝,也觉得《三国志》为了行文干净,写得太过简略,以至于缺了好多该有的内容。

「仅仅凭借《三国志》的描述,有很多故事就很难重建完整的这个链条......赵云是很伟大很传奇的人物,《三国志》只有400字......张飞只有800字......《三国志》为简洁而简洁,就影响了叙事,影响了历史的真实和完整。」

赵云、张飞,都是三国时期卓越的军事统帅,《三国志》里却几百字就打发了,确实太简略。

并且,《三国志》还有个更大的缺陷,因为以魏为正统,导致好多事其实没法写明白。

「那么另外一个缺点就是,《三国志》对正统和非正统的处理方法确实值得我们今天注意和学习,但也不能做的太过。比如在写汉、魏之间的冲突、交替的时候,汉朝的结束,你可以隐晦的保留一些评论,但是也应该把故事讲出来......但是《三国志》对几个当事人的描述就稍微有点过,比如曹操、司马懿。」

曹氏篡了刘氏政权,建立了魏;司马氏又夺了曹氏的天下,建立了晋。《三国志》对这两次篡权做了隐晦的表述,但对实际交替过程只是简单写了写表面上的「禅让」,以良史标准衡量,确实差了不少。

《三国志》作者陈寿雕像,位于四川南充陈寿故居

陈寿写《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自己却是蜀国遗民

另有史学家认为,陈寿表面上以魏晋为正统

却隐晦的实写出了「三国鼎立」的事实


而事实上,即便陈寿已经非常「识相」地以魏晋为正统,并在很多大是大非问题上「曲笔回护」了曹氏和司马氏,但在当时,却依然因为「秉笔直书」得罪了不少人:陈寿晚年屡次被贬,仕途郁郁不得志,最终于公元297年病死在都城洛阳,连蜀国老家都没能回去。

如此看来,对于「《三国志》写得不好」,实在不应该过度苛责。但留给史家的真问题是:

三国历史,《三国志》写得不够好怎么办?


03.

一些史家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重写一本。

东晋时期,习凿齿修撰了《汉晋春秋》,就是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重新编撰了三国的历史。

《汉晋春秋》不仅回护了刘氏汉朝的正统观念,还收录了《三国志》未有任何提及、却又符合逻辑的历史内容,比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里的「死葛走达」之说。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剧照

这个丢人的战场事件很可能是因为司马家族的压力

才在《三国志》中隐而不记,

还好,《汉晋春秋》收录了这件事


唐代的《史通》将《三国志》与《汉晋春秋》作对比,直斥前者对司马懿父子屡战屡败、公然篡位弑主的丑行多所回护,而将忠实记录这一切的《汉晋春秋》奉为「直书」典范,所谓「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连《三国演义》也正是按照《汉晋春秋》的「蜀为正统」来写的。

这是史家的办法。上文提到过的宋文帝,不满意《三国志》太过简略,凭借皇帝之尊,他更有另外的办法,那就是派人给《三国志》加「料」。

宋文帝指派的史官叫裴松之,他给《三国志》加了很多注释。

「后来给《三国志》加的注释中最重要就是裴松之,也被称为「裴注」......如果没有裴注,《三国志》依然可读性很强,但是有很多故事中间就不连贯,很多故事有空白点。」

比如诸葛亮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部落头领孟获的「攻心为上」。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件事反映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刚刚和中央文明接触,也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诸葛亮北伐过程当中怎么来安定后方......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三国志》当中就只一笔带过,很多细节都没写......裴松之根据其他资料给这个地方加了两百多字的注释......就对七擒孟获的评估和成就给出了有差别的、不同的看法,加注之后你也可以在书中看到更多事件的意义。」

裴松之的注释不仅使《三国志》的细节更加丰满,也让叙事更为准确。比如上文提到过的汉禅让给魏,《三国志》只收录了一封173个字的册命。这足够简略好读,实际却并不能说清在这件大事上各方的态度。裴松之则在注释里收录了20多篇当时的其他文件资料,包括各种「表奏册诏」,把更详实的历史重新补充了出来。

「根据清代学人沈家本后来的统计,裴松之作注所引用的书,儒家经典就有23部,历史类书籍142部,「经史子集」中的「子部」23部,「集部」23部,总共加起来,引述资料达到210部。」

注录的史料太多,裴注的体量甚至超过了《三国志》原文。南宋晁公武就指出「其多过本书数倍」,清乾隆年间的《三国志·校刊识语》更是明确说「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

近代学者的看法则各不相同。根据比较近的版本重新统计后,王廷洽、崔曙庭等人认为,正文多于裴注。但也有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子侠指出,经过各个朝代的不断传抄翻刻,注文与本文早已互相渗透,到底孰多孰少,现在不能再轻易下结论了。

而马勇老师认为,比注文和本文孰多孰少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二者的深度结合,才让《三国志》有了更高的价值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结合起来,我们才可以看到中国历史记述的完整性,才把三国历史它充分表达出来......有了裴注,《三国志》才有了更好的实用价值,也就是因为裴松之的「注」才使《三国志》真正晋升为正史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作品。」

也正因此,本文中所引用的2006年中华书局版《三国志》,已经把作者署名为「陈寿 / 裴松之」了。

「裴松之的注释为中国的学术之路开启一种多样性。今天中国的学问表达是写论文,但是中国古代的学问可不是这样。我们的孔夫子是「述而不作」......学生记录了他的话才有了《论语》,其他的都没有,但是我们谁也不会否认孔子的伟大。老子也不过就只留下了五千字,我们也谁都不会否认老子的伟大......裴松之的注释也可以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盛名,他做的其实就是抄书......抄书就抄出一个大学者,这个我们今天可能没法理解......但没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学术史家会否认《三国志》的价值和裴松之的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  马勇


公元429年7月,裴松之把写好的《三国志》的「注」呈献给了宋文帝,宋文帝叹其「不朽」(《宋书卷六十四》)。

但到了唐代,著名史家刘知己等人却批评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南宋藏书家陈振孙也说: 「(《三国志》)本书固率略, 而(裴)注又繁芜」 (《直斋书录题解》卷4),批评裴注过于繁杂。

直到清朝,铁齿铜牙的纪晓岚才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给了一个更公允的评价,他既肯定了裴松之「考证之家, 取材不竭」,又批评裴注「嗜奇爱博」、体例不纯。

所有这些批评,似乎自然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三国志》的「注」也写得不好,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当然可以一直问下去。优秀的史学著作,也应当诞生于史家如此一代代追问之中。当然,就《三国志》而言,在陈著裴注合璧之后,已然是中国传统史学最优秀的著作之一。由《三国志》演绎而来的通俗读物《三国演义》,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三国人物的机灵、勇敢、狡黠、残忍,也尽数融入吾国吾民的精神世界,造就、塑造了中国人性格的相当部分。

一段历史,一本著作,可以影响若斯,夫复何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国志
魏蜀吴三国谁是正统?看两晋南北朝史家观念
从大英雄沦落为“曹贼”——谈一谈曹操的“黑红史”
三国志真能代表正史?陈寿为啥专黑诸葛亮等?有内幕!不服来辩!
三国』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之处?
昔日蜀汉,今日台湾(一)魏蜀两国谁是正统?谁是僭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