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明悲歌孙承宗:临危受命逼退努尔哈赤七百里,76岁全族殉国

“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令久于其位,何患满洲乎?” —《明史·孙承宗传》

明朝名帅孙承宗

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开始进行大清国的完善工作。为树立大清国的正统形象,清朝的史官们对前朝人物的传记、记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

但当他们写到一个人时,他们犹豫了。

对于这个人,史官有充足的理由将他的经历大作整改。毕竟,他是清帝国建立道路上的最大敌手,不但数次击退清军精锐的进攻,他设计的宁锦防线也让清军大吃苦头,连天才努尔哈赤也折在他手里。

可他们想起了六年前,清军由蒙古向南进攻北京时,经过保定高阳城的那一刻。

在那座小城里,爆发了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之所以还能够让他们想起,是因为当时,孙承宗和他的族人,曾经坚守着这座城池。

孙承宗

那个人直到最后一刻,仍在坚守着一名武将的职责,战斗至身死。

史官们默然,他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并开始整理、记载《孙承宗传》。

里面只有他和他的族人。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让敌人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

01 性格沉稳 等待时机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从小便“相貌奇伟、甚感军事”。与众多名将相比,孙承宗的经历可谓奇特。在成为一名将领之前,他在边境中任职家庭教师。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军事训练,而仅凭自身在边境教书时的自学,便逐渐掌握了征战之道。

但在边境当教师还是太危险了,由于太靠近蒙古边境,说不定啥时候就有一些热情的朋友带着刀登门拜访,实在过于刺激。

去京城吧!去京城获取功名。

三十岁孙承宗秉持着这种想法,前往京城参加科考,希望能在京城任职。

当然,作为一个聪明的人,他不需要费太大功夫。

进士第二名,榜眼孙承宗顺利地进入了这个帝国的权力中心,开始韬光养晦,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等待的过程是难熬且痛苦的,唯有大智大勇、非凡特殊的人,方可沉稳对待,等候机遇来临。

孙承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等待了整整十六年后,属于他的机会终于来了。明熹宗朱由校继承帝位,孙承宗因官职调动,以左庶子之职担任皇帝日讲官,即皇家讲师。兜兜转转,他又重拾起了教育事业,教起了新的学生。

但这个学生相当值钱,是自己实现梦想所不可缺失的环节。孙承宗便暂且压抑自己的渴求,尽心尽力地教导明熹宗,使得明熹宗对他极为信任,因而巩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和平的生活是短暂的,战争就要来临了。孙承宗将要前往他最得心应手之地,与这个时代的天才努尔哈赤一决胜负。

努尔哈赤

很快,后金军攻破辽宁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努尔哈赤听说大明政局动荡,便亲自率兵进攻辽东。不数日,沈阳、辽阳先后沦陷,辽宁高级将领、经略等遇害,辽东军群龙无首,局势一片混乱。

朝廷内不少人明白孙承宗的军事才能,纷纷上奏,请求派遣孙承宗稳定边境危机。但朱由校却不肯放他的老师走,多次否决群臣提议。

此时辽宁事务愈加紧急。而天启皇帝即位不久,倘若再不处理辽宁事务,自己将大失威望。可朱由校自己除了做木工,啥也不会。

他只好任命自己所信赖的老师孙承宗,作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组织辽宁防务。

但仅仅靠遥控指挥,依然难以抵挡后金军的铁蹄。孙承宗向皇帝请求,亲自前往辽宁指挥。

蓟辽督师孙承宗就此登场,开始了他与后金的长久对抗。

明、后金军 辽东对抗

02 迅速布局 初显锋芒


孙承宗到达辽宁的时候,后金军已经撤退了。他面前是一个民不聊生、残垣断壁、饱受蹂躏的辽东。努尔哈赤将一切能抢的东西统统带走,所经之处不是人民嚎哭,便是大火滔天。

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人握紧了拳头,燃起了未曾因蹉跎而磨平的远大志向。

振大明雄风,复我之领土。

但是复仇的事得先放一边,先想想眼前的事情吧。

面对混乱的局面,孙承宗展现了非凡的天赋和出众的能力。

他首先前去拜访了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与他商讨关于防线布置的问题。当然,说是商讨,可王在晋的水平,实在难以胜任辽东经略的职务。

王在晋

孙承宗将王在晋送回了京城,自己开始寻找能够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天才武将。王在晋这种文官,不适合出现在战场上。

只有那些坚定、自信、富于智慧而又敢于面对的人,才是这场战争的取胜之匙。这是孙承宗所期望的。

很快,他便找到了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等极具潜力的年轻人,并加以重用。同时仔细斟酌军队建制,厉行精兵简政,把那些兵油子统统赶出军队,那些逃跑的将领通通斩首示众。

可这些兵油子是部队主力,把他们都赶走,谁来打仗?袁崇焕提出了疑问。

袁崇焕

孙承宗望向了那些辽宁难民,这些人是再好不过的兵员。他们的家庭遭受巨大的痛苦、土地被占,与后金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光是这样的愤怒,足以让他们在战争中保持高昂的士气。

孙承宗、袁崇焕立刻着手进行招募难民的工作。这批新兵以骑兵为主,武器装配先进,将骑兵战、闪击战作为战斗主旨。在孙承宗的悉心教导下,这支新生的部队脱胎换骨,逐渐成为一支恐怖的力量,成为努尔哈赤和他族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它将会是明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由于在关宁地区组建,它也被称为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

组建军队的同时,孙承宗开始修建军事防卫设施。他将山海关之外的锦州地区连接起来组成防卫线,以此来应对后金军的攻击。

这条防线可谓是孙承宗的得意之作,它三面环山,并靠着海,这样的险要地势难以攻克。更可贵的是,它扼守的是后金军必经的进攻路线。如果你不想跑到蒙古翻山越岭的话,你就只能在这里啃城墙砖。

更难得的是,孙承宗为了恶心攻击者,花了大力气装配西洋先进火炮,大规模装备先进火器。这可就苦了手持刀剑的女真族无畏的战士们,他们每次怀揣着劫掠的梦想前来,却又灰溜溜地逃回去。

那些大炮也不是吃素的!!!

伟大的关宁锦防线就此诞生。这条防线自它建成的一刻起,便不间断地折磨着任何想要靠近它的人,就算是不世出之天才,也不例外。

因为就算你是天才,可也挡不住墙上的大炮啊。

关宁锦防线

就这样,仅仅四年的时光,孙承宗用他的才能和勇气,稳定了糟糕的辽东局势。他不但完成了组织防务的既定目标,还顺手收复了大片失地。

努尔哈赤气得牙痒痒,却又忌惮那些大炮,只能看着自己的领土不断削减,向后撤退700余里。

再这样下去,孙老头就要把自己赶到白云山里当野人了。

可当孙承宗准备完成接下来的目标时,一道诏令将他的志向彻底粉碎。

03 遭遇陷害 被迫隐退


京城发来诏令,令自己火速回京,觐见明熹宗。

孙承宗很奇怪,朱由校是很信任自己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宣自己回朝。或许出了什么大事呢?

正准备动身时,他接到了京城内部东林党人遭魏忠贤陷害的消息,立刻推断出,这是一个陷阱。一个危险的陷阱。

你不来,便背上了拥兵自重、无视朝政的罪名。你若来,京城可是魏忠贤的地盘,你便自身难保——这是魏忠贤的算盘。

魏忠贤

孙承宗陷入了思考。

这帮阉党将会是我报国大计的拦路虎,倒不如带兵借清君侧之名把他们都宰了,省的碍事。

但万一魏忠贤先行下手,我不就要惹得恶名上身,更加不利于我行事了?

孙承宗的唯一弱点,在此时彻底展现。

他是一个出众的、千古难寻的谋略家,但他缺乏决断的勇气。

他放弃了带兵进京的决定,只身一人前往危险之地。万幸的是,魏忠贤惧怕孙承宗重兵在手,不好处理,便矫诏令孙承宗返回,同时又让党羽上书诋毁孙承宗,孙承宗无奈请求罢官回乡。

04 再度上任 满门忠烈


在家待了四年后,孙承宗应新任皇帝崇祯之令,再度上任兵部尚书,并迅速组织京城防务—四年过去,新建国号的清军们士气大振,已然打到了北京城下。

尽管又老了四岁,孙承宗依旧能让清军喝一壶。他迅速召回人心惶惶的老部下,趁清军作战长久,士气下降之时猛然出击,仅仅用了四天,就收复了京城周围的失地,迫使清军暂且退却。

保卫京城的伟业让孙承宗的威望再一次升高。他趁机组织失地的收复和防线的延伸,孙承宗要彻底把这些清人赶下海里喂鱼。

大凌河是个修堡垒的好地方,就在那里建前哨基地吧。

大凌河

孙承宗派遣祖大寿率二万明军前去筑城,假如行事顺利,当防线修成之时,皇太极也将随他爹而西去。

只可惜,清军仿佛得到了军事情报一般,早已设好了埋伏,将大凌河的明军重重包围,甚至劝降了祖大寿,导致明军损兵折将。

那些先前拥护、支持孙承宗的声音突然没了,人们纷纷指责他行事不力、丧师辱国,不适合再掌兵权。

老了。

年近六旬的孙承宗提出了辞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保定高阳。如不出意外,他能在这里暂且享受一下晚年生活。他也可以重拾下教育事业,发扬最后的光和热,培养出新一代将才。

征战一生,得以休息,岂不乐哉!

他只休息了七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他们抵达了高阳县城,但看到了他们的老对手,那个已七十六岁的老人。

崇祯

他就像十年前那样,站在城墙上,镇定自若指挥着防务。

只可惜,如今的他,没有大炮,没有关宁铁骑。战斗自然毫无悬念,清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高阳县,抓住了孙承宗。

在劝降无果后,清军给予了他自尽的权利,也是清军的最高致意。

孙承宗向京城的方向一拜再拜,随后自缢而死。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无一幸存,均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

明赐谥号“文忠”,清赐谥号“忠定”。

孙承宗墓

他用一生诠释了自己的志向和忠义。尽管他有着令人惋惜的缺点,但不可否认,他为他的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壁图昼按车攻垒,朝鼓宵传奏凯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克星
明-末代皇帝-崇祯将兵部尚书袁崇焕凌迟3543刀
孙承宗真的能够拯救明朝吗?他和熊廷弼相比。谁在辽东的作用更大?
孙承宗是怎么死的?揭秘明朝第一名帅孙承宗事迹
宁远大捷中,袁崇焕指挥一万兵力,是如何击败十三万后金军的?
明朝末年明军被清军打得总崩溃,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是主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