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浮浮沉沉,在历史的长河中辗转反侧的平面静态艺术品篆刻印章

导语:篆刻作为一个始于先秦时期,繁盛于汉朝,在晋朝时期一度衰败下去,直到明清时期才又中兴起来,这期间一共历时了三千七百多年的时间。

篆刻则就是一种篆与刻之间形成的一种静态空间艺术,文字与刀法的一种完美融合产物,利用对于文字间的线性动感,借助事物的平面静态给人一种美的体现,两者相互辉映,相互依存。

在早期的殷商时期,人们其实就已经有了用刀刻字来记录事情,这就是我们现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只是那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于篆刻也并未有其什么要求,只是单纯将事物记录下来而已,所以所用的也都是龟壳或者贝壳一类相对来说坚硬的物质。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玺'和鉨这一类物品,这些物件上则都体现的是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同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出现了传国玉玺,曾有传言说'得此玉玺,可千秋万世',只可惜秦王朝覆灭之后,这枚玉玺也消失了踪迹。

一、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皆在篆刻中体现

1、小方寸展现大技艺

篆字在古时其实本是写作瑑字,之所以会这样写其主要还是源于在早期篆刻出现的时候,文字都是篆刻在玉石之上,这就有点象形文字的意思,后来人们通过竹帛来书写文字之后,瑑字也就转变成为了如今这个篆字。

由于篆刻不断的发展与壮大,所以在后来的称呼中,篆刻所负责的种类也是相当多的,如雕玉、刻石、镂竹、铭铜都被纳入到了'篆刻'当中。

印章构造来源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将全国的图书进行统一的汇编整理,此时人们就已经将篆刻统称为'摹印篆',在王莽的新朝时期确定下来了六书,并称之为'缪篆'。但是后来篆刻一直被用于印章的刻制上,所以在后来直接称呼篆刻为'刻印'、'刻图章'等等。

据《汉书祭祀志》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主要想要表达出的也不过就是篆刻最开始的繁盛就是从印章开始的。

2、印之宗汉的籀书技艺

汉代时期印章文化到达兴盛的状态,不再是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篆刻为主,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唐、宋、元时期由于诗文广为发展,篆刻技术则有衰败之事,这一时期楷书以其方正的形象取代了篆书。

并且汉朝时期已通行隶书,篆书往往都是在比较庄严的环境中才会使用。《汉书》中记载,'古者八岁入太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借假,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为六体试之,课最著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

汉书竹简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记载,主要就是要表述的是,能读能写的官吏的标准就是得出九千个字,同时还要掌握极高的文字方面水平。

印章作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作为一种信物,其方寸钮制皆有制度,文字及书写则就要更加严肃。

往往对于这种印章,都会留下专门的金文'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意,其意就是要传之万世,岂有不严肃之理?

郭沫若曾说过'写字与刻印能成为艺术,其关键乃在法度。印章之主要内容既在文字,则其境界亦当首先以篆法为主,兼及刀法而论之,境界之第一个要求便是要静。'

郭沫若

然而'横平竖直,匀称饱满'虽然不易出错,但是却极易出现板滞单调,汉印却在此方面进行了改良,在其婉转与方正之间有另外一种雕刻手法,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又有铸凿制作方法的不同,使字体线条风格或庄重典雅,或雄浑拙朴,或流动俏丽,风格上的多变化与汉朝时期的绘画雕塑音乐皆是相得益彰。

二、篆刻的兴衰与手法的流传

1、石料的出现对于促进了篆刻的复兴

唐宋元时期由于文人墨客更加注重诗文的发展,所以在篆刻行业上的发展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发现了非常重要的一种石料,而由于这种石料材质,非常适合运用于印章的篆刻当中,使得明朝,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文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印章的刻制当中。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印章行业一下繁荣昌盛起来的景象。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

文彭之印

南北朝时期战火频仍,政权迭更,人们对于篆刻技术也不是很关心,毕竟篆刻依赖篆书,篆已不识,又遑论篆法?印章更多的情况下戳泥封印,纸张而且也很普及,同时又放弃了对于竹简的使用,于是印章的功效便逐渐衰落下去。

明代甘旸《印章集说》中曾有过记载'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口流于讹谬,多曲屈盘旋,皆悖六义,毫无古法。印章至此,邪谬甚矣。宋承唐制,文愈支离。不宗古法,多尚纤巧。'以篆刻史论,隋唐宋元乃秦汉之衰变,或谓之因时势而制宜,以不成功之形式勉强延续篆刻之余息,庶或得之。

2、书法家们对于篆刻行业的参与

篆刻讲究的是'字法篆法求纯一,章法重点审疏密。朱白分布方圆异,还有刀法勤练习'。我们都知道,粗朱文印其实一直都是篆刻界的禁忌,这主要是源于所谓的'朱文忌粗,白文忌细',这样刻出来的文字会变得不那么清晰,《耦花庵印存》中也有过这样的记载'夫刻印不难。而难于字休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

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的书法家也会自己去篆刻印章,但是这些篆刻出的就很赋予很多个人风格在里面,如书法大师吴昌硕在晚年总会每日临摹《石鼓文》,久而久之他练成了郁勃劲健、苍凉古厚的写作风格,后来在他自己篆刻的印章中,也赋予印章这种文字风格,

这些印章不同于秦印的摹印篆,也不同于规整方正的缪篆,甚至连小篆入印的后世元朱文印都算不上,但是也就是这种独有的风格,使之成为印章里的一种别样状态。

三、篆刻门派的发展对于篆刻技艺的传承

1、书画行业的风靡使得篆刻成为艺术

明朝中期的时候篆刻正式复兴起来,这主要还是源于书画的风靡,后来又因书画而独立出来,篆刻至此始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如此繁盛起来的篆刻自然也是有流派的,虽自文何始,沈石田、文徵明等已承元人遗风自篆印章以入书画,此可视为流派里的滥觞运用。

文徵明

印人宗秦宗汉,见仁见智,风格各异,流派遂成,如文彭在他的父亲文征明诗画中推广发扬起来,后来又在吴门画派之间进行推广,遂为流派之祖。

现在篆刻家张鲁盦曾有数钮原印,如'琴罢倚松玩鹤'印,'听鸝深处'印,这些印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篆犹成方或圆亦未尽得其宜。文字及刀痕比较斑驳,虽苍老而实墨浑厚,这也是文彭利用古法之道为篆刻艺术皈依正道,他可谓是功不可没的。

文彭首倡于前,许多能人志士相继争雄于后,一直到嘉靖末年,风气之盛非仅唐宋所未有,同时还为清朝时期的篆刻昌盛,奠定了基础。

2、篆刻行业的人物流派让篆刻生机勃勃

黄牧甫早年师承吴让之,同时还追摹陈曼生,文字风格则在汉篆之外又参入金文的风格。其印作平直光洁,古硬刚健而富坚韧清润感、章法特妙,生气远出,使人倾倒不已。

明清三四百年篆刻名手可谓是都集中在了江浙地区,在清朝时期则是苏杭地区篆刻技艺更为鼎盛,故才有了'可怜南天金石贫'的话语。

黄牧甫在早年间曾有空谷足音的篆刻技艺,近年来出版的《黄牧甫印存》则更是让黄牧甫的篆刻技艺声名大噪,如今在篆刻行业黄氏篆刻所流传下的艺术也是风头无二的。

黄牧甫作品

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的'黄士陵远宗邓氏,近法吴氏,和赵及其气息,倾向赵之谦为多'这也基本上就是篆刻行业行家的总结。

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意与古会''事无盘错,学有渊源''新篁补旧林'等,皆可谓篆刻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半千''燕翼堂''家在环峰漕水'虽别具一格,但也终究都是他的拿手本事。至于'折芳馨兮遗所思',虽拟梁帙、却能点铁成金,无限生机。

四、篆刻里的中庸之美

1、印章中的方圆并存

一方印里,一定是方圆并存的,纯圆会显得过于臃肿,纯方则会显得过于生硬,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审美中,阴与阳历来都是相互融合的,方圆之间的互异也正是体现出了中庸之美的追求,刻章间的朱白分布也体现出了章法里的精彩。

丞相李泌斋馆印端居室

若是篆刻从文字的方面讲的话,其实也不仅仅只停留在篆文的一种,其中宋代时期以八分入印,到了元代时期的时候,就有了蒙古文和楷书的印章,清朝时期则是由于本身满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也有不少满文印章,但从风格上面来说,还是逊色于篆文的。

但是或许是由于篆文的风格过于的深入人心,所以其他文字版的印章在追求平满、匀称的基础上,就体现出了呆滞的风格,也就成了印章中的渣滓。

2、篆刻里的美的多种展示

篆刻之所以在如今社会依旧能留存下来,这其中与它体现的美有极大关系,如印章中的平整规矩,也是由于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所以在印文中文字的位置排列和笔画一般都很整齐,而且为了体现自由和不拘俗的状态,还会进行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从造型上促成一种位置错综的美感。

黄牧甫刻古槐邻屋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印章风格,则是通过朱白之间的对比之美来形成,使相对的两个部分在朱的量感方面相称,以达到互相适应的效果,从而增添装饰意趣。

印章中文字布局的变化也对印章整体的表现有着极大影响,整体的变化,也避免机械的重复,在不违反六书原理的原则下,使诸印文形体阔狭相互适应。

结束语:篆刻作为国粹艺术,在历经了历史长河的打磨,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方寸之间体现了万千气象,随着时代变化,篆刻艺术也随之变化,从开始的秦时期的摹印篆到汉朝时期的缪篆等等,都可以使人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篆刻如今的文化体现。

所以即使是在如今社会,也依旧是要不断的汲古出新,适应社会的变迁,才可以创作出更好的篆刻艺术。

参考文献:

《黄牧甫印存》

《石鼓文》

《印章集说》

《汉书祭祀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摹印是一种字体
『篆刻资料』印的尾巴摹印
** 篆书与篆刻的关系
[转] 汉印
篆刻初学必知的第一个问题:篆刻的文字体系 老李刻堂153
篆刻中的文字基础(图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