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惊现养生道法,“谷神不死”的终极秘密

《道德经》传世本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谷神(道)是没有终止,永恒长存的,这就是玄妙的母体。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的根本。(道)连绵不绝,永存永续,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这一章也是《道德经》争议比较大的的章节之一,各家学者解释都有出入。我专门翻阅了资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第50章原文是这样的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門,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其中最大的两个出入就是“谷”成了“浴”,“勤”成了“堇”;我们不论传世本与帛书孰对孰错,这问题至今还未解决。只用个人观点为大家解读。

我们先看这几个字的含义

勤:意为“尽”;用之不勤就是用之不尽。

堇:意为“少”;也就是怎么用都不会少的意思。

这两个字大致含义差不多。都比喻道无穷尽,无极限。

谷:基本意为山谷、空谷,这里比喻‘道’一样可以包容万物、孕育万物,空虚寂静。

浴:这个字有人理解为带水的山谷、或者有有瀑布的溪谷。也有人理解为“沐浴”“洗澡”,这里很有意思,很明显意思不一样。“神”就是人的思想思维,即精气神。

如果翻译成“洗澡”,这就话就可以理解成

“人类澡身浴德,洗涤心神,这才是道的门径,他永无止境地在起作用;其用不尽,其力不竭。”

也是很有道理的!

实有很多人说这篇是养生之道,修炼之法。我研究很久后发现了端倪。自汉以来,文化人大多都是儒家思想,所以历代解读《道德经》的人,受本身固有思想所限,大多也都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来诠释,这其实是不符合原始道家思想本意的。所以我们如果完全从道家思想出发点去看本章,又是一番感悟!

由于每位读者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说下自己看到的修炼法门。本章请大家耐心阅览,希望给大家带来知识和感悟。

这一章重点两字就是“浴神”,“浴”是沐浴、滋润、洗涤之义,“神”指人的心神,精神。“浴神”就是沐浴心神,是形容将杂念从心神中清洗出去,并对心神予以滋润,使其保持虚静无为中和之心态。这是修身养性的唯一诀窍,是祛病延年的唯一玄机。

《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内经》中早已提出了精神调养的中心思想。经文明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总之是要让人收敛自己的识知思虑之欲,使纷动的心神安定下来,所以又称安心。但是这种安心却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安心于某事物,而是要安心于虚静清灵之心态,使其无为而中和。一般而言,若人的精神状况较佳时,使其心神专注于某件具体的事物,这似乎比较容易一些,但若让人专注于虚静无思时,那就成了一大难题。

人越想虚静无欲时,其思维反而更为活跃,往往是念未平一念又起,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你越是急于无念时,越是增加了心理的紧张程度,欲念不仅未平静,反而紧张得头昏脑胀,心烦意乱。或者是进入另一种昏沉欲睡的状态,从而出现白日梦的幻觉。

通常情况下深入了解往往因心神不能无思无为而苦恼,总以为自己不具那份无为的天赋,或自己不能把握浴神的窍门。其实这种状况和心理很正常。一般不能妥当的领会和掌握浴神的要领,总不免或是偏左或是偏右。

《庄子·有宥》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心若镜子一般,若镜子与外界接触总不免时时都会沾染灰尘而减弱其应有的光亮。要想保持镜子的光亮,那就得要时时的予以擦拭。所以“浴神”是修养生之道者的终身任务,而神的浴净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一开始体悟绝对不可强求绝对的清静无欲,否则那就是走极端,那样不仅无利,反而有损于已。

在宇宙的现象界,不可能有极端完美的事物或人,即使是修道有大成者,他也只是能够正确的对待“欲”而寡欲;但寡欲并非无欲,人如果完全无欲了那就是圣人、神人了。所以初悟者是能正确的对待欲求而节欲寡欲,但常人却不能正确的对待欲求而纵欲极欲。

欲望是人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因为有了欲望,人们才知道衣食住行以维持生存,如果没有欲望,人们就不知衣食住行,也就无法维持生命了。物极必反,当欲望一旦超出了它的职责范围时,那就不仅无利于生存,反而有损于生存了。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

《内经》亦强调:“志闲而少欲”。

由此而知,浴神只是寡,但不是追求绝对的无欲。所以有人到了无为无欲的开悟境界,那是经过久久的实修才偶有呈现的光华,是中和之能量累积到一定值时的闪光,就若闪电一样,是转瞬即逝的慧光闪现。

欲念时时有,我则时时洗浴收敛,这收敛的过程,就是累积功德的过程,也就是神光内敛以聚积能量的过程。没有渐进累积,何来质的升华飞跃?如果没有欲念的障蔽,何必要时时浴神?若无识神之光的中和内敛,又以什么去累积升华?不要以为有欲是坏事,只是纵欲才是坏事。若能逆用欲望而予以收敛,那欲望自能转化为慧光。不要惧怕平时所出现的杂念,怕只怕你不能及时的予以察觉收敛。

古人曰“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如果欲念的纷动不能及时察觉收敛,而是推波助浪、浮想不绝,那就是在纵欲,而不是浴神。如佛家所说的无知无觉者就落于了昏昧的顽空。

所以初修者万万不可追求那种较高的无欲境界,否则的话那就是你想要建立空中楼阁而不要任何基础,那必然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切记“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才是正途。

“浴”的功用不仅是洗净,还要对心神予以滋润,使心神既虚灵而又柔和,若心神不能柔和,就不免沦为强僵刚硬,那就又有失于中和无为的宗旨。刚则易折,柔则致和,柔和者则可长久。

“浴神”的宗旨是要让心神柔静而又虚灵,而不是将外耀的意识收敛为内向的思虑,若内思纷纷,就是欲火中烧,那不仅无益于养生,反而是在摧残自己。只有使心神内敛而中和无欲了,那才是心神归位而为元神,元神就能贯彻于自体的所有细微部分而对自身予以中和的滋润调理,这种功能是任何医疗手段所不能企及的功能。

若不能浴净心神,那就是心神的失位,也就是它背弃了调理自身的主要职责,反而成了搅乱自体的祸首,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常人们大都只知补养身体以图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殊不知这只是治末之举而并非治本。我们日常不少饮食调养过度者形成了多余脂肪的积累,这反而成了自体内循环系统的可怕累赘;于是乎人们又得要设法卸掉累赘而减肥,若减肥失当又会形成新的疾病,真可谓顾此而失彼。所谓:“养形不若养神”,调身不若调心,唯有能浴神者,才是真正找到了祛病延年的玄妙窍门。身是心的室宅,心是身的主率,主宰正则室宅端,主宰斜则室宅倾,主宰纷动则室宅危危。

浴神不仅是道家的养生宗旨,亦是释家的养生宗旨,禅宗渐悟派的代表人物神秀曾言:“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无疑是浴神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亦可知道释虽称两家,而其实本却无二致。道经释典,千宗万卷其实都在以不同的语言形式,阐述着同一道本,阐述着如何使人心去符合天心而“得道”而“成佛”。

岂知人心无为即道心,人性清静即佛性,人人皆可得道,个个俱可成佛,也就是佛家名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其关键在于浴神。神清静者人即是道,即为佛;神蒙欲垢者道降为人、佛化为凡。道佛与人心,却原来是神的两种功能。笔者之前文章就阐述过“顺者凡,逆者仙,只在其中颠倒颠”这顺逆之妙机。

常人们散混一之元神为万变之识神,此为对心神的顺施;道人们敛万变之识神为混一之元神,此为对心神的逆返。散敛之间分久暂,顺逆之间分凡圣。

识神为“凡”,元神为“圣”——

识神误认宇宙现象为本原,元神直觉自然之道为原本。顺逆之间形成了人们完全相背的世界观,故而也就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处世方法。以识神值事者,追逐于现象界的万千幻化,使心神起伏迭荡、情感丰富多彩,本来一片清静的性天,却迭荡出了喜怒哀乐悲思愁的种种思绪、重重浪滔,搅扰得身体忽然阴盛、骤然阳亢。使一个本应中和健康的身体也变得阴阳失调而病病歪歪了。

以识神值事,而尽情纵欲者,也使社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演出了贫与富的悬殊、美与丑的差别、善与恶的激化、亲与仇的迥异。悲欢离合搅得人愁肠寸断,生死离别扯得人心碎肝裂。你争我夺,斗得满世界乌烟瘴气。极富者因过份的名利占有而压沉了身体之舟,极贫者因要争取生存就采取异常的行动而违犯法规……。此可谓丰富,这丰富后面携带着矛盾重重;此可谓多彩,这多彩里面隐藏着混乱不堪。

以元神值事,事事讲节制,处处讲敛欲。使七情收敛得恬恬静静,将六欲节制得平平淡淡。看轻了恩恩爱爱,淡漠了儿女情长;远离了灯红酒绿,告别了名利战场,使热热闹闹的情感世界,静定为安恬中和的无为之邦,让以我为中心的私心释解为至大至公的道心,于是元神涣涣与道为一,彻悟玄机;大千世界的奇奇巧巧,都是道与器相交而感而幻化出的巧奇游戏…

但是不知浴神者则只知纵情的使用心神的后天功用以搅乱身体的阴阳分布,却无力将自体的阴阳再调理为有序平衡,那就不免使躯体一直向衰老的方向发展而又无可挽回。

只有知道浴神者才是掌握了自我修复而恢复青春活力的窍门。但愿世人都能掌握此窍门,那么自己的命运就完全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我才是自己的真正主人,真可谓“我命由我不由天”,逍逍遥遥,自自在在,达到了生命存在的最大自由程度而无挂无碍。

《庄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形,形乃长生;该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与汝迷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这就是浴神者所能达到的境界及养生效益。

虽然说千二百岁有些夸张,但能法病延年却是实实在在。

这里至阳之源是什么?至阳之源是元精;至阴之源是什么?至阴之源是元神。阴阳有藏,藏于无极,故守其一而处其和。

这就是至道之境的元阴元阳混而为故而又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mín)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此真可谓无忧无虑,无挂无碍,在无为之境中而逍遥自在。惟能浴净其神者能入于此自由境界。

李东垣的《远欲论》强调清心寡欲,“积精会神”以获取健康长寿。

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思想。

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和心,少念,静虑,先祛乱神犯性之事。”

唐代孙思邈提出了“自慎”以养生的观点。

明代医家则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

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养神为摄生要务”并给养神赋予新的内容。

所以,养神是养生的关键之所在,只有重视并实践养神,才有助于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正常,有助于健康防病。

老子的《道德经》很明显注重心神的修炼!这不是巧合,与儒家佛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儒释道三家养生这块不谋而合!

正所谓“欲修道,先炼心”。

《易经》称之为“洗心”、“正本”;《庄子》称之为“心斋”、“坐忘”;《老子》又多方阐述为虚心“抱一”、“守中”;后来更有人发挥为“收心”、白心”、“放心”、“养心”、“炼神”、“炼已”、“修性”、“闭兑”、“斩三尸”、“除五贼”、“清心寡欲”等等。

儒家讲‘心正’。如儒家经典《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讲的就是‘心正’。

佛家讲‘心明’。如‘相由心生 ’又如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道家讲‘心静’。如“致虚极,守静笃、上善若水等”都是心与道的连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之中,整天面对着钢筋水泥、电子产品。拥堵的交通、喧嚣的噪音、紧张的生活节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现代病”、“城市病”、“职业病”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和谐的重大不足。而且随着城市的扩张,社会本身也开始越来越脱离自然,甚至很多地方城市、现代化和大自然截然对立…

当你被生活中的喧嚣折磨得难以入睡,当你被城市的雾霾熏得头昏脑胀时,不妨去大自然中走走,去那里寻找心灵真正的归宿,沐浴心神,返璞归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易坪丨理事无碍——用一种特别的思维“读”佛、道、儒、气功及全息
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道、佛...
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意
國粹命脈:儒、道、佛三家文化妙解
道德经五千言 全是修炼的道理
什么是儒释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