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皇帝的执政理念是什么?又怎样看待科举的

  宋太祖看见城门匾额上写着“朱雀之门”,于是问随行的赵普,中间加一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回答说,是“语助”,太祖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助得何事?”

  五代八姓十四君,一共只维持了53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一般人大概觉得这只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这个王朝稳定了下来,法宝就是“防弊之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宋太宗将谨守的法度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所有事情都要预先做出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我们试以科举制度为例,看看宋代的“立纪纲”与“召和气”相辅而行的具体做法,“立纪纲(纲纪)”是订立制度,“召和气”,指的是能够感召天地,使万事万物充盈着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

  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去看,得到推荐、受到赏识的考生有更多被录取的机会,宋代科举考试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技术操作办法,使得主考官员即使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苏轼任主考官那年,恰有一位门生参加科举考试,大家都觉得是天赐良机,但到拆号张榜,门生却榜上无名。

  欧阳修称宋代的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而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若能脱颖而出,则得以进入仕途。

  欧阳修4岁丧父,买不起纸笔,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范仲淹也是断齑画粥,坚持学业。

  《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是科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翰林是什么意思翰林代表什么呢,最近看见好多
张元:出卖了北宋,改变了北宋科举的一项重要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
草人文稿:何谓“进士”?
关于庸众 | 重读《孔乙己》
古代科举制度[奋斗][奋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