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善根、不善根?(二)

〔注释书对不善根的定义〕

「贪」有把持所缘的特相,如捕鸟的粘胶(直译为捕猿的粘黐);有粘着的作用,如投于热锅的肉片;以不放舍为现状,如灯垢之染污;于导向结缚的事物中看见享乐为近因。贪能增长渴爱之河,当视其挟带有情而趋向恶趣,犹如湍急的河奔向大海。

「瞋」有凶猛的特相,如被激怒的蛇;有扩散的作用,如一滴毒液,或有燃烧自己所依的作用,如火烧森林;有迫害的现状,如敌人得到了机会;「瞋恨事」(AghAta-vatthu 烦恼生起的基础)为近因,应视其为掺有毒物的腐尿。

「痴」有盲目的特相,或以无知为特相;有不通晓或覆蔽所缘真实性的作用;以缺乏正见(2)或暗冥为现状;以不如理作意为近因,当视痴为一切不善的根本。(《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XIV, 162,171)

〔注释书对善根的定义〕

「无贪」能于所缘有不贪求或不执着的特相,如荷叶上的水滴;有不遍取(或不把持)的作用,如已解脱的比丘;不以(激起欲望的所缘)为庇护所(或不黏着)之现状,如人落入秽物中(不会执取不净)。

「无瞋」有不凶猛或不反对的特相,如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去除瞋害或热恼的作用,犹如旃檀;以令人喜悦为现状,犹如满月。

「无痴」有依据其真实性而通达(事物)的特相,或真正通达的特相,如神箭手射箭的穿透;有照亮所缘境的作用,如灯一般;以不痴迷为现状,如森林中的善导者。当视此三法为一切善之根本。(《清净道论》XIV, 143)

善根的本质

「无贪」是悭垢的相反;「无瞋」为破戒垢的相反;「无痴」是善性未发展状态的相反。

「无贪」是布施的缘;「无瞋」是持戒的缘;「无痴」是禅修(bhAvanA)的缘。

由于「无贪」,人不会高估(可意之物),如贪婪者之所行;由于「无瞋」,人不会低估或轻视(不可意或不合意之物),如瞋者之所行;由于「无痴」,人对事物不生偏见,然而,愚痴的人总是曲解事物。

无贪的人,会承认(可意事物)中所存在的谬误,并行为合宜;贪婪或贪心的人则往往隐藏这谬误。无瞋的人,会承认(不合意或有敌意的事物)中有美德的存在,并行为合宜;瞋者则贬抑这美德。无痴的人,会如实地承认事实并行为合宜;愚痴的人则以错为对(把虚假当成事实),以对为错(把事实当成虚假)。

无贪的人不受爱别离苦;贪者则视挚爱者如己,因此无法忍受与其分离。无瞋的人不受怨憎会苦;瞋者则认同自己对怨憎者的厌恶,而不能忍受与他们有任何关系。无痴的人没有求不得苦,因为他能如是反思:「注定坏灭之物,怎么可能不败坏呢?」

无贪的人没有生苦,因为「无贪」为渴爱的相反,渴爱为生苦的根源。无瞋的人不(强烈或过早地)感到老苦,因为心怀深瞋的人易快速衰老。无痴的人没有死苦,因为有着迷惑或愚痴的心而死才是苦,而这不可能发生在无痴的人身上。

无贪的人可在居士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居士们常为了财产而争论);无痴的人可在苦行者与比丘众中过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常为了见解而争论);无瞋的人无论在何处都能快乐地生活。

由于「无贪」,而不生于饿鬼道,有情通常因为渴爱才生于彼处,「无贪」(不自私、舍弃)则与渴爱相反。由于「无瞋」,而不生于地狱,有情是因为瞋恨与粗暴的脾气,才生于与瞋恨相应的地狱,然而「无瞋」(慈爱)则与瞋恚相反。由于「无痴」,而不生于畜生界,通常是因为愚痴,有情才会投生为一向愚痴的动物,但无痴(智慧)则与痴相反。于此三者中,「无贪」防止趋近贪;「无瞋」防止因瞋而生的疏离;「无痴」则防止因痴而失去平衡(或不偏移)。

此外,此三根较古老的说法则符合以下三种想:出离想、无瞋想与无害想,亦符合不净想、慈无量想与界想。

因为无贪,而避免了纵欲的一端;因为无瞋,而避免了苦行的一端;因为无痴,而行于中道。

「无贪」破除贪欲身系 [1];「无瞋」破除瞋恚身系;「无痴」则破除另外的二身系(即戒禁取与「执此是实」身系)。

藉由前两善根,可成就四念处前两项的修习(即身、受念处);藉由第三善根(无痴),则可成就四念处最后两项的修习(即心、法念处)。

「无贪」是健康的缘——无贪的人不会吃不适当的食物,不管它多么地诱人,所以能保持健康。「无瞋」是年轻的缘——免于瞋恚的人,不因瞋火的消耗而产生皱纹与白发,所以能长保青春。「无痴」是长寿的缘——无痴的人知道何者有利,何者有害,去害近利,所以能长寿。

「无贪」是财富这利益之缘,无贪的人会因为慷慨(作为其业报)而得到财富。「无瞋」是友谊这利益之缘,透过慈爱,无瞋的人将赢得友谊,不会失去朋友。「无痴」是自我提升这利益之缘,无痴的人只做有益的事,所以能使自我完美。

「无贪」,使得人远离属于自己团体的人或事的执着——即使在人事全非的情况,也不会因强烈的执着而引生痛苦。无瞋的人,对属于敌对团体中的人或事保持无瞋——凡是无瞋的人,即使面对有敌意的人,也不会有敌对的念头。无痴的人,对属于中立团体的人或事也会保持同样的态度——无痴的人对任何人或事都没有强烈的执着。

由于「无贪」而了解无常,因为贪婪者于其所追求的享乐中,不见现象短暂的无常。由于「无瞋」而了解苦,因为倾心于「无瞋」的人,了解自己所抛弃的「瞋恨事」,而视现象为苦。由于「无痴」而了解无我,因为无痴的人善于领会实在的本质,他知道五蕴没有内在的主宰。正如了解无常等是由「无贪」等所成就,是故无贪等亦由了解无常等而产生;由了解无常而生「无贪」,了解苦而生「无瞋」,了解无我而生「无痴」。谁会对已彻知为无常的事物生起执着?再者,当明了诸法是苦时,谁又会生起这更加痛切的瞋恚之苦呢?又,明了诸法空无自我时,谁还会陷入心的迷惑呢?(摘自《殊胜义论》AtthasAlinI,为论藏之《法集论》的注释,PTS, pp. 127ff)。











每日一读

亲近师父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教中常讲的“愚痴”,究竟是什么意思?
阿姜查语录(二)
【泰国】阿姜查:阅读自然之心
“什么是什么”: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
粉碎沙堡
五蕴十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