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间小店:乡村的新型公共空间

乡村观察

乡村调研手记110

随着地扪近年来打工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需求也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商业、旅游业以及物流等服务业先后于2000年左右进入了地扪,村里的业态逐渐丰富了起来,各业态的店铺也开始不断地设立

到目前为止,其中有餐饮店铺或食材摊位9间,杂货铺19间以及外地人开设的超市1间。

随之而来的还有这个村落的公共空间也出现了新的转变,在庙宇、家庙宗祠、院坝、晒坝、集市、鼓楼、花桥、卡房(食堂)、水井、田间地头等传统的公共空间基础上,增添了上述乡间小店这一类新型公共空间,且具备多重功能。

1

基础功能:消费场域

这些乡间小店作为村里最初级的交换单位,其最基础的功能还是作为村中的消费场域存在,用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需求

同时,村里生产分工以及家庭结构的转变,使得人们无法再以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方式作为主要生活方式,而且还因此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也就给了此类交换方式以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从而作为消费公共空间这一载体的存在也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来看,在此类乡间小店中,大概75%的店铺每年的营利都不足万元,剩余的也不过每年1万元-3万元不等,除了1间湖南人在村里开设的超市外,其它店铺很难有更多的营利可能,再加上乡镇集市以及县城有更丰富的选择,村内小店铺售卖的商品也只能满足村民日常最基本的需求。

如餐食店食材只有简单的几样,用以满足村民基本饮食所需,杂货铺销售的产品也不多,主要以生活必需品和孩子们的零食为主

虽然相较以前这一消费空间已经有了更多存在的可能性,但营利依旧微薄。就算是那家在村内营收方面拔得头筹的外来超市,也正因利润较低的问题而考虑店面房租到期后就关闭店面。

现状如此,为何村内依旧有近30间这样的小店铺存在呢?一方面,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基本需求且增加了部分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的就业渠道以及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这些小店铺除了基本功能之外,作为村里的多重公共空间,还有其他多元的另类功能。

2

文化功能:生活场域

除了作为消费空间存在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闲暇时村中妇女及老人在小店铺中或门口社交聊天、下棋打牌的场景。

由于小店铺多开设在地势平坦开阔之处,因此部分店铺前还常会有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进行文娱活动,如一起跳近年来在村中流行起来的广场舞等。

虽然这些多为日常琐碎之事,但是毫无疑问的,这些小店铺俨然已经成为村民新的生活场域之一,为他们进行公共生活活动、文化活动增添了新的公共生活空间

此外,在原有传统公共空间的基础上,临近村户也容易发展出临时性的扩展空间。例如,村中模寨晒坝附近以及寅寨的路口附近的村户,在逢年过节时常会开设烧烤摊、烟花爆竹店等临时性店铺。

在春节期间则更甚,此时村民基本都返乡了,村内有扩展可能性的传统公共空间基本全部被临近的村民所开发殆尽,大多以小散摊的形式出现,一方面继续满足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节庆期间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存在

小店铺门里门外,日复一日地演绎着重复的生活场景,似乎平淡无奇、朴素无华,却也是村民们主要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这些琐碎的场景沉淀下来,便是村民维系村中社会关系的方式、表达彼此之间情感的空间以及激活公共文化的场域。这些文化功能,通过潜藏在乡间小店素朴的日常中,慢慢积淀着它的文化内涵。

3

社会功能:舆论场域

既然这些乡间小店成为了村民新的生活场域之一,那么人们就会在里面社交聊天、议事讨论,由此也会使这些小店生发出某些社会功能。村民在店铺里讨论的事情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到国际风云、国内时政,小到家长里短、村中八卦。

人们在其中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关注着与己相关的国家政策,交流着各类商品的优劣,热衷着邻居的家庭秘事,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村中一个特别的舆论场。是非曲直,自在其间。

在个体化凸显发展的当下,乡村逐渐由“熟人社会”转变成“无主体的熟人社会”,很多在道德方面可以起到规范化作用的舆论方式逐渐式微。乡村小店铺这一新兴的乡村舆论场,无疑为乡村中逐渐衰落的道德规范舆论形式增添了新的可能与延伸。

即便随着乡村结构的变化,效果依旧不复当年,但是对于长期驻村的村民而言,他们的主体生活还是在村寨中,人言可畏,多多少少会有介意,从而起到规范言行的作用。

4

地缘区分与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由上可见,乡间小店在村寨中,不仅是作为基本的消费空间存在,它还同时作为生活性。

空间以及舆论场域,发挥着它的文化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当然,这样的店铺一般也有条件限制,就是为本村人所开设,目前来看外地人开设的店铺很难被村民赋予其文化及社会功能

如这两年由湖南人在地扪新开设的地扪超市虽然空间更大,产品种类也更齐全,但是基本被当地人当作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空间,那里永远不会有三五成群的现象出现。

即便地扪人没有明显的排外情绪,但是涉及到集体公共事务或是个人私事,还是会有明显的地缘区分。正如移居到地扪的外姓人家(地扪村以吴姓为主),即便已经在地扪繁衍了几代人,但他们仍旧偶尔被吴姓村民称为嘎(外客)。这些乡间小店的功能延展,同样沿袭了当地这些潜在的礼俗。

如此,对于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型复合类乡村公共空间,或许可以在其多重功能的基础上,深挖潜力,于村寨社区的组织上以及乡村治理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如以这些分散在村中各个区域的乡间小店为中心圈,然后向各个自然寨的边缘辐射,形成新的村寨区域类别,并以此为范畴进行乡村治理和活动组织。

另外,作为类似于地扪超市这样的“外来客”虽然很难成为村里人的公共空间,但其也具备其它的可能性,如作为访客的聚集活动空间,或是“新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存在。这样一来,村子里的“外来客”就有了更多的运营形式与运营可能,从而也能够使它们找到一个可以扎根的立足点,否则其很容易因为单一的经营理念以及当地人消费需求的不足而选择逃之夭夭。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务:高隆绪

责编:井惠子

图片来源:地扪生态博物馆资料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共空间的转变,乡村小店铺的另类功能
乡村公共空间的消失与重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学习| 8个最新“美丽乡村”优秀设计案例
乡村建筑的肌理——“筑灸法”——佘村社区活动中心
他把1376元/㎡的农民安置房,变成了吴冠中笔下1000万的水墨江南
这些绝美的乡村建筑让人想立刻归隐田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