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进马帮文化与茶马古道研究

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大理大学教授张锡禄是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及白族文化的资深专家学者。他对马帮文化、西南陆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问题有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和专题研究。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张锡禄。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帮曾在西南多条文化线路上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请问什么是马帮及马帮文化?

张锡禄:我对马帮及其文化的定义是:骡马运输的队伍及其组织管理者统称马帮;马帮在形成和营运中所产生的一切,即物质和精神产品,称为马帮文化。

从组织形式上分,马帮有两种:一种是长年性的庞大的专业帮,另一种是临时性的小型的“拼伙帮”,亦称“斗凑帮”。专业性马帮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从领导方面来讲,一般分为大锅头、二锅头、管事三等。赶马的人员与骡马的匹数一般是四五匹骡马配备一人赶马,称为一把,数把就成帮。骡马的队伍组成也有一定的规矩。领队的骡马依次称为头骡、二骡、三骡。头骡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这必须是一匹久经驯化的识途好马,主人要精心装扮它。如《赶马调》所唱:“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套头,一朵红樱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鞍心架梁一般插有一面锦旗,旗上绣马帮的代号。

除了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之路,马帮因运输其他多种货物而另有别称。例如,运输盐巴的路段称盐马古道;运输玉石、青铜的称为玉石之路和青铜之路;输送矿产锡而闻名的大锡之路……虽货物不同,马帮却大体相同。因此,马帮文化是云南的特色文化,可以涵盖所有不同货物运输的道路和行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滇藏茶马古道有何特征?具有怎样的历史功绩?

张锡禄:在我看来,茶马古道是古往今来以骡马为主要运载工具运输茶叶和其他物品的道路,可以分为唐蕃道、川藏道、滇藏道等。云南学术界研究的主要是滇藏茶马古道,是指我国唐宋至明清时期,由汉、藏、白、纳西等民族的马帮将茶叶从主产地思茅、普洱一带运抵西藏拉萨等地所经过的路线。其时间又可以上推至西汉,下延至民国时期。

这条古道虽然以滇藏商业经营为主,尤以茶叶贸易为特色。但它的作用和意义大大超过商业本身,而是成为民族友好、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通道。滇藏茶马古道具有重要历史功绩,是沟通云南各民族与藏族经济、文化的通道,是民族大团结的友谊通道,是云南侨乡形成之道,也是今滇藏公路的基础。随着茶马古道的开通,马帮将沿途各民族的文化从甲地带到了乙地,又将乙地的文化带回了甲地,这样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马帮是信息的使者,他们沿途传播各民族文化的信息,互通有无。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个极具利用和开发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条文明古道。显然,茶马古道自身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具有开发基础,也提供了广阔利用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赶马调”。

张锡禄:赶马人在长期的运输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文艺作品——赶马调。它既有丰富多采的民间音乐曲调,又有格式各样的口头文学的唱词,其内容充分反映了赶马人艰辛、乐观的生活。马帮大多行进在人迹稀少的山路上,在漫长的行走中,往往会产生孤寂和单调的感觉。这时,他们就要唱上一曲调子,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二里半腔》:“赶马大路无尽头,赶马调子如水流。那里听到大铃响,那里听见金鸡鸣。”

赶马人离不开调子,调子也离不开赶马人。调子伴随着马帮行进,在行进中随时响起赶马人的声音。赶马人的生活产生了赶马人的文艺作品,即赶马调。赶马调的产生发展,丰富了我国民间文艺的宝库。可以说,赶马调是云南省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上赶马人在赶马路途中,为了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悲欢离合、传授生活经验和技术知识等歌唱的民歌。

我和李莼先生收集整理的《赶马调》一书于1987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它是“云南民族民间长诗丛书”中的第一部汉族长诗。后来,王明达先生和我在《赶马调》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写出了我国首部马帮问题研究的专著《马帮文化》,受到学界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么看待茶马古道在当下的状况?古道是已经“死亡”,还是有望焕发新的活力?

张锡禄:近年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翻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彰显了新时期我国周边外交“亲、诚、惠、容”新理念,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在这个背景下看茶马古道,由马路到公路到铁路再到高铁,是在马帮之路基础上的发展和飞跃,值得探索和创新。根据近几十年的调研来看,从云南通向西藏的这条滇藏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从原始的马道变成了(滇藏)公路,再变成铁路,当下又有部分路段建成了高铁,可以说道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原来的马帮运输已经基本“死亡”。

但我们可以看到,当下这条路的双向需求关系更活跃,对茶叶购置、加工、销售要求的量更大、质更高。在产茶地区的思茅、普洱、临沧等地,种茶户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加工茶叶的厂家更多,而大理下关也成为云南省乃至更大区域的交易中心,交易量更大。种茶的多个民族同胞也在种茶中逐步富裕,制茶的大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很多企业在竞争中壮大发展。从这个角度说,茶马古道不仅没有死亡,而且更活跃更兴旺。

原题:推进马帮文化与茶马古道研究——访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锡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洱茶历史之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以茶易马,连接东西
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博物馆酒店
【逸周春秋】茶马古道踏歌行(一) ┃ 曲径马帮,历历千年。
一文一物|找寻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遗珠”
【云南】滇藏唯一还在行走的茶马古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