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的电影院

《魂断蓝桥》剧照

      这里写的老北京的电影院,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当然也包括二十年代后期。那时北京的电影事业还很不发达。特别是北洋军阀统治时代,顽固保守,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极差。虽然在我国早已有制片厂,而好莱坞的电影正蓬勃而起,名片倍出,但在北京,只有教育界才有人注意,看电影的绝大部分是学生。

  北京最早的电影院,要属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算是一个专放电影的电影院。因为它的舞台面只有一长条,只能容许挂一张银幕的地位,不然已早为其他剧种所占有,不会专放电影了。

  还有简陋的戏园,临时放了电影。比如门框胡同的同乐园,那是一个楼所空旷,四面高窗,又漏风又透光的老式戏园。每演一次电影,还要把门窗遮严,事前布置,比放一次电影的时间还长。

  内城,最早是没有电影院的。约在1926年前后,才出现宣武门大街绒线胡同西口的中天电影台。那是一座当时现代化的电影院。楼厅、池座、包厢、舞台、银幕都很合格局,而且楼上还另辟茶点部、休息室,供应西式糕点、咖啡、糖果。从此,要看电影,不必再老远奔到前门外看了。

  在那同时,王府井大街南头路东一条窄窄的住宅区的路上,出现了一座小型电影院。主要为适应东交民巷,及东单一带居住的少数外侨看电影方便而设立的,名为平安电影院。座位只二百个左右,没有楼,是个小剧场的格局。当然座位较考究,只放外片,不放国产片,价格较高。当时一场电影票价为前排贰角,后排三角,但平安一律六角。所以外侨居多,国人较少。

  我自读中学的年龄,即喜欢看电影,时常一个人跑到前门外大观楼去看。大观楼所映的片子,大致都是当时的二流影片,除了短片,笑片之外,常放一些较长的成套长片,好像现在的系列电视片一样,长到十本、八本,也就是十集八集。当时放映技巧、设备,都是比较简陋的。每一盘胶片,称为一本。因为放映机只有一部,每次放完一本,换片时都要开亮灯停演五到十分钟。一场电影较长的有十二盘底片,所以海报上总标明:“本片十二大本。”以广招徕。一部十二本的长片放映起来,包括换片所费时间,总要两个半钟头以上,甚至三个小时。一般一场只放九——十本,如片短,则前面加映一二本短的笑片,至少凑满八、九本。这种落后情形,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逐渐改善。一般都用两部放映机,再不必为换片而停演了。

  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两家现代化电影院。先是东安门大街的真光,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后是新华街的中央,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加上前面谈到的平安,一共三家,隶属“华北电影公司”,是北京唯一的电影业“权威”。直接与好莱坞几家大公司订合同,供应影片。

  如米高美、环球、联美、福克斯等公司出品,都在他属下的几家影院放映,别家影院是摸不到的,好像形成影业“托拉斯”。就连这几家影片公司出品的说明书,海报宣传稿,也由公司统一编写。

  片名和演员的译名,也由他们统一定名。还办了一个定期刊物(名忘了,是一张报纸形式)。水平是较高的。

  自从这三家联营后,使北京本来就不多的电影院更少了。大观楼完全没有号召力,偶然演一场,也无新片。中天电影台也逐渐失去初办时的气派,后来只好时停时演。甚至沦到出租剧场的地步。

  此外,虽还有几家小影院,都非专建,那就更提不到话下了。

  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东城灯市口的原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才正式改营为专门的电影院,定名光陆。设备等尚合要求,这已是接近抗战了。

  早期电影,当然一律默片。有声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北京出现的。不过当时电影院虽不多,但看电影的水平不低。早期美国好莱坞确实出了很多名片,不单要好片子,还要挑选名演员和名导演。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最受欢迎的当然是喜剧演员卓别林(北京译贾波林)。因为是默片,观众特别重视表情和表演技巧。因此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名演员,观众都能谈之历历,如数家珍。女演员方面,如早期专演悲剧的李丽吉舒,擅演喜剧的玛丽碧克福,都很有号召力。(关于译名,现凭记忆只按北京译法写出,可惜原名我都写不出了。)此外如墨西哥的黛丽娥,匈牙利的维玛班姬,瑞典的嘉宝等等。男演员最早的有华伦铁诺,意大利籍,以美男子名闻好莱坞,不过他短命而死。生时煊赫一时,听说死时连埋葬都困难,有人为他发出求助函,资助的仅仅六个人。惹得我国的名女词人当时旅居瑞士的吕碧城女士特为吊他填了一首“金缕曲”词,大大奚落了一下世情之薄。此外,还有一专演武侠片的飞来伯(上海译名范朋克),是玛丽碧克福的丈夫,武侠片风动一时。还有柯尔门和泰伦宝华,后者直到有声片时代还很活跃,跟费雯丽合演过名噪一时的“魂断蓝桥”。而前所谈的那些男女演员除贾波林和嘉宝外,在有声片时代全都销声匿迹了。

  导演中最出名的是刘别谦和葛来福。前者以手法细腻,喜导轻松幽默的喜剧闻名;后者则以擅导伟大场面的戏,气魄豪迈见长。后来才出现德籍的名导演(名字忘了),魄力极大,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就是他导演的。

  国产片最早推“明星公司”,后来有“天一”等等。“明星”存在时间较长,经营者张石川、郑正秋等,出过不少片子。如早期的《玉梨魂》,《孤儿救祖记》等。不过演员的来源有限,很少有懂表演艺术的演员,特别是男演员最缺乏。直到后来联华公司成立,才基本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态。

  以故事水平来看,当时好莱坞的出品是很重视文学艺术性的,片子很多都是著名文学作品改编。改编的文学性强,拍摄更是精益求精。所以给人印象很深,直到有声片出现。开始是音乐片多,后来才有对话片,像《乱世佳人》等。时隔六十多年,想起当时对电影的着迷,好像梦寐一般,不胜沧桑之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今晚报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前门老字号:大观楼影院
疯狂电影院|9年前的7月21日:《变形金刚3》的那一晚
有声电影一百年
打卡庐山恋电影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