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0年前老北京报界奇闻

      访员,顾名思义,就是采访人员。远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军阀当政,战乱频仍,官僚政客附庸权贵图为吹捧,纷纷办报,一时此报彼报,大报小报,充斥京城。

       几位落魄文人、失学青年,采访社会新闻,分投各报,获得微酬,少补生活之需。以一个字代名,自称为访员,非受聘之职称也。笔者时方及冠,失学无业,乃闭目以指摸书文,得“挽”字,遂列访员之中。

      初感采访无门,幸邻居中之人力车夫、设摊小贩、印刷工人、卖报小童每日以亲眼所见、道听途说见告,据以编为新闻。手书十余份,分装自制信封,次晨步至宣武门外南柳巷路西一座名为永光寺的小庙。此处每晨各报在此发行,笔者以报市称之。各访员均将稿件交由各报馆发行员代投编辑部,不必亲往报社。且有两份四开版小报,每日由发行员奉送各访员一份。

  新闻稿酬以铜元计。正牌报如《晨报》、《京报》等,每则按质分等,多则十枚,少则三五枚不等,月初通知领取,极有礼貌。

  杂牌报则不然,稿酬必须访员亲讨,三五次后,有的由门房先生付出一二十枚,有的在门房桌上放有几枚或十几枚,尚须在一张纸条上写收据。索酬无异乞讨,不无“斯文扫地”之感。

  却说有一家报馆,日出对开一张,报纸名称想不起来了,自出版之日起,每日有我“挽”字的新闻稿登出,只是到期去索稿费,门房总是以“社长不在”四字作答。久之,我即不再为该报投稿。

  一日,路经校场头条路东该报门前,见门前悬挂之玻璃镜框内,张出正反面该报一份。近前观看,不由一怔,只见该报第三版上方所载社会新闻中,有我“挽”字新闻稿二则,真是奇哉怪哉!何以我久不投稿该报,竟有我稿登出,遂到该报馆门房请教。

  “您又来要稿子钱来了?”门房那位东北老乡问我。

  “不是,我问您,为什么我早就不给你们这份儿报投稿了,怎么还登有我的稿子?”

  “您听我说,我们这份报,是让印刷工在印完别人的报之后,换上我们的报名牌,登出社长作的一篇文章,换上揽来的十几家大字号的买卖家广告,别的都原封儿不动,所以您不投稿,照样有您的稿子……”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这份儿报,一天印多少份儿?”

  “一百份儿。”

  “卖得出去吗?”

  “靠卖还行?靠送!”

  “送?那不是白干?”我愕然相问。

  “看送给谁,送十张给总统府里的一个衙门,听说社长可领到二百块一个月,送给登广告的字号一家一张,听说一家至少一个月给十来块……”。

  “我懂了……,谢谢您,改日见!”

  我告别出来,再次观察一下这份报,有点像《黎明报》,跑到阎王庙街和《黎明报》一核对,一点不错,就是把这份报改头换面又多了一份报。第二天清晨,在报市向钟姓访员老大哥谈了这件事,他对我说:“这种报不止一家,这叫'录活’。”他又关照我每有新报出版,不要立即投稿,观察几天,发现这种情况,就不理它。不然多抄一份儿稿子,白费了可惜了儿的。“录活”,不能让它骗到咱们头上啊!

  那年头儿无奇不有,在文坛中竟有这类奇事,正史中不会有所记载。这一短篇记事,反映了当时报界中有利用出版报纸助纣为虐、欺骗商民的败类,对照今日之报界,清浊可辨,爱憎之情自有分别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社会公器”到“报纸救国”——抗战前后我国报纸媒介身份的变化
罗志渊: 梁启超如何成为“近代中国报界之巨子”, 最有影响力的报人|梁启超系列05
吉林近现代新闻媒介简史——长春民办报纸
1920
署名“任仲平”的评论发表前是如何修改的
纪学军:冬天里的一把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