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它是北京市区唯一留存的千年古刹!|这座塔始建年代为何错传了几百年?|西城街道08广外街道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1999篇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现西城区广外街道,从还是老宣武区的地盘时,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街道的名称来自一条大街,那就是广安门外大街。在古代,广安门外大街是南方各省进入北京的要道,士农工商都从此出入,热闹景象不难想象。辽代的天宁寺塔、金中都的太液池、明代南观音寺的香火鼎盛一时。随着清代京汉铁路和京张铁路的修建,在广安门车站形成了广安门外大街和两条铁路为轴线的发展带。

那要说到广外街道的地标性打卡地,广外街道用“古都池塔”做了注释。这一方面说到这里是金中都所在地,一方面也说到了太液池,就是金中都的鱼藻池,以及在西二环上可以一眼就看到的天宁寺塔。现如今,天宁寺已经成为宗教场所,向市民预约开放,那您知道天宁寺以及这座天宁寺塔的来历吗? 




广外街道东以护城河为界,与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纸坊街道隔河相望,西南与丰台区为邻,北面以莲花池东路为界,西段与海淀区毗邻。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大致呈方形。

街道的名称来自于广安门,广安门是北京外城7座门的正西之门,与东边的广渠门遥相对应。不过,在上世纪初,还有很多人将广安门叫做彰义门

其实,彰义门是金中都的西北门,与东北门施仁门相对,明嘉靖年建外城,当时还叫广宁门的广安门,虽然与金中都城的彰义门不在一个位置上,但东西相对,所以,很多人仍然把这座门叫做彰义门。

那在广外街道,地标性打卡地自然要数天宁寺塔。说到天宁寺塔,您知道古人曾经对塔的始建年代闹过乌龙吗?您知道古代的天宁寺塔曾有两大奇观吗?




古人对天宁寺塔的始建年代闹过乌龙!

北京广安门外北护城河西侧一里许,有一座千年古寺----天宁寺:寺内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塔。这就是天宁寺塔。



天宁寺始建于何年?天宁寺塔又始建于何年?

这是两个曾经遗留下错误,并且是古人闹乌龙长达数百年的一个问题。正确的答案是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天王寺。天宁寺塔始建于辽代,初名大辽燕京天王寺舍利塔。

数百年来,几乎所有古籍、词典、石碑、文章等介绍天宁寺的文字都把天宁寺与光林寺、弘业寺、大万安禅寺混为一谈。连至今矗立寺内的两块乾隆御笔“重修记”石碑也是沿袭着这一说法。其实,天宁寺与上述寺院完全无关。

光林寺是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所建,隋代仁寿年间改名弘业寺,同时在弘业寺建了一座舍利塔。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弘业寺改名大万安禅寺。

把天宁寺和弘业寺混为一谈的原因就是寺都建有一座舍利塔。明万历年间的《长安客话.天宁塔院》记载:“隋仁寿间幽州弘业寺建塔藏舍利即此,唐开元间改额天王寺。”

这样就把弘业寺塔和天王寺塔混为一座,二塔合一,二寺就被也合二为一了。弘业寺前身光林寺与弘业寺后易名的大万安禅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历史上的天宁寺。

天宁寺真正的历史脉络是:唐代始建,名天王寺,明宣德十年(1435) 改天王寺为天宁寺----明正统十年(1445) 改名广善戒坛。其后改回天宁寺至今。

2012年天宁寺新立石碑所撰《重修天宁寺碑记》起首便把这一段谬误说明,并且说出了正确的起始缘由:

天宁寺始建于唐,初名天王寺,明宣德十年改成了今天的名字。正统十年再次改名为广善戒坛,再后来,又重新命名为天宁寺至今。

《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诸书以魏孝文帝造光林寺,隋改名弘业寺附庸风雅。混谈天王、天宁两寺,这种遗留下来的错误长达数百年。那您知道这个错误是谁改正的吗?

其实,这要归功于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学大师。

由于明代把隋代仁寿二年所建舍利塔与天宁寺辽塔相混,后世便把弘业寺塔作为天宁寺塔的前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现今实心砖塔的前身是方心木塔,有阶梯可盘旋而上,后改为砖塔;另一说是关于仁寿年舍利入塔时的细节与瑞相。建塔年代数百年众说纷纭,其中只有梁思成与林徽因二位古建大家明确质疑。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天宁寺塔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中开宗明义的说:“广安门外天宁寺塔,是属于那种特殊形式,研究塔者竟有常直称其为“天宁式”的,因为此类塔散见于北方各地,自成一派,天宁则又是其中最著者。此塔不仅是北平近郊古建遗迹之一,且是历来传说中,颇多误认为隋朝建造的实物。但它的塔型显然为辽金最普通的式样,细部手法亦均未出宋辽规制范围,关于塔之文献方面材料又全属于可疑一类,直至清代碑记,及《顺天府志》等,始以坚确口气直称其为隋建。传说塔最上一层南面有碑,关于其建造年代,将来或可在这碑上找到最确实的明证。”

林徽因先生确是了不起,她明确指出,(一)此塔乃“辽金最普通的样式”; (二) 人们“颇多误认为隋朝建造的实物”;; (三)“传说最上一层南面有碑,关于它的建造年代,将来或可在这碑上找到最确实的明证”。

天宁寺



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的判断之所以正确,是有考古理论基础的。按照考古理论,天宁寺砖塔不太可能为隋代所建,因为自北魏到隋所建的塔大多为四方形木结构楼阁式塔,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幽州与天宁寺塔同期所建的另一座塔也为木塔。砖塔在隋代还只处于初始阶段,数量极少,八角形结构的砖塔更是到了辽代才发展成熟。梁思成等专家考证后普遍认为,尽管现在我们在史料中已找不到辽代在天宁寺建塔的记载,但现存的天宁寺塔是典型的辽、金时期发展高度成熟的密檐式砖塔,实际为辽代所建,而不是隋代。

实践证明: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判断完全正确。

1991年,文物局大修天宁寺塔时,在塔顶的刹座内发现当初建塔的碑记----《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主要内容如下:

皇叔、判留守诸路兵马都元帅府事、秦晋国王,天庆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圣旨起建天王寺砖塔一坐,举高二百三尺,相计共一十个月了毕。

辽天庆九年即公元1119年,这就是建塔的确切年代。其时辽天祚帝当朝,命皇叔耶律淳主持建塔。耶律淳于保大年间(1122) 称帝,帝号天赐皇帝,在位仅三个月就去世了。这座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

直到这一天,天宁寺建寺建塔的起始时间才终于真相大白,只可惜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并没有看到。




古代天宁寺的两大奇观是什么吗?

据史籍记载,古代天宁寺及天宁寺塔还有两大奇观。

第一大奇观是塔顶放光。

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明代人王世贞来京城时,曾住宿在天宁寺中。在夜里时天降小雨,他忽然听见塔檐上悬挂的铃铎一下子都不响了,又从塔下传出了一阵阵类似蟋蟀的叫声。与此同时,他看到从塔刹的相轮周围,发出了耀眼的青白色光,边闪边发出的 chuā欻响声。大约过了一顿饭的功夫,相轮周围的光才消失,紧接着,塔檐上悬挂的铃铎又发出了响声,塔下发出的类似蟋蟀的叫声也停止了。

如今,塔顶上的鎏金宝刹已换成砖的,塔檐上悬挂的铃铎也已经所剩无几,所以,塔顶是否发光这奇景也就无法考证了。

第二大奇观是塔的倒影映入殿门。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在寺中,天宁寺塔在观音大士殿的前面,每当晴天正午的时候,将殿门关上,日光就将塔影投射进大士殿中,但是,投在殿中地上的影子都是倒着的,塔尖在下,而塔基在上面。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知识不普及,人们对于这奇怪的现象很难作出科学的解释,再加上寺僧的宣传,则吸引了很多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

《太岳集》中引用了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物体倒影的分析。分析中认为:影子射入窗中间的缝隙中,其影像都是倒着的,这是一种普通的光学现象。就像用“阳燧”照物体一样,所形成的影像都是倒的。这是因为中间有物体挡着的缘故。比如有只纸糊的鹰形的风筝在天上飞,风筝投在地上的影子随着风筝飞的方向移动,如果风筝与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户的孔隙所约束,那么,影子的移动方向就与风筝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风筝向东飞,而影子则向西移,风筝向西飞,其影子就向东移。天宁寺塔在大士殿的前面,塔的影子由殿窗所约束,所以,塔投进殿中的影像就都是倒影了。这与阳燧照物体的投影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天宁寺中的观音大士殿早已荡然无存,这一倒影奇观也就随之消失了。



天宁寺塔美图收藏欣赏

始建| 辽代

重修| 历代多次

样式| 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功能| 舍利塔(并未查到塔内究竟有无舍利)

今址| 西城区广安门外

天宁寺塔建筑图(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1936年,梁思成拍摄的天宁寺塔旧影。(图片来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古塔塔顶常会有这样的小树生长,多为飞鸟遗落的种子,看着蛮有趣,但对塔体有一定伤害。

梁思成、林徽因的天宁寺塔手绘图。



这两张是2022年3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梁思成纪念展上拍的手稿和手绘图,与天宁寺无关,只为让大家感觉一下前人做学问的方式。

塔身,拱门两侧金刚力士,坐佛与飞天  雕栏、三层仰莲瓣  


塔身,直棂窗和菩萨们


下面一道壸[kǔn ]门中的兽头、缠枝莲纹、力士站像;

上面一道壸[kǔn ]门中的坐佛、五股杵、力士站像


民国二十六年修缮记

以下为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1906~1908年拍摄。

图为天宁寺塔。这座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一座造型独特的佛塔。天宁寺塔有六个面,八个角,十三层,实心砖塔。这座塔始建于辽代。塔上的雕饰生动优美,非常漂亮。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从照片上看,塔身残损比较厉害,周围杂草丛生。

天宁寺塔修建于辽代。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1906~1908年拍摄。

天宁寺宝塔的塔身细节,石雕极为精美。

位于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的天宁寺塔,始建于辽代,是目前北京市区内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

天宁寺塔身的细节照片。

天宁寺塔身的细节。

天宁寺塔身的细节,力士和各种图案造型惟妙惟肖,极为精美。



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内和郊外的寺塔中完整立着的一个最古的建筑纪念物。这个塔是属于一种特殊的类型:平面作八角形,砖筑实心,外表主要分成高座、单层塔身、和上面的多层密檐三部分


座是重叠的两组须弥座,每组中间有一道“束腰”,用“间柱”分成格子,每格中刻一浅龛,中有浮雕,上面用一周砖刻斗拱和栏杆,故极富于装饰性。


▲双层须弥座及“束腰”

基座以上只有一单层的塔身,托在仰翻的大莲瓣上,塔身四正面有拱门,四斜面有窗,还有浮雕力士神像等



▲塔身一层的拱门、窗、浮雕力士

塔身以上是十三层密密重叠着的瓦檐。第一层檐以上,各檐中间不露塔身,只见斗拱;檐的宽度每层缩小,逐渐向上递减,使塔的轮廓成缓和的弧线



▲仰望塔身

塔顶的'刹'是佛教的象征物,本有'覆钵'和很多层'相轮',但天宁寺塔上只有宝顶,不是一个刹,而十三层密檐本身却有了相轮的效果



▲密檐塔身与宝顶

这种类型的塔,轮廓甚美,全部稳重而挺拔。层层密檐的支出使檐上的光和檐下的阴影构成一明一暗;重叠而上,和素面塔身起反衬作用,是最引人注意的宜于远望的处理方法。

中间塔身略细,约束在檐以下,座以上,特别显得窈窕。

座的轮廓也因有伸出和缩紧的部分,更美妙有趣。塔座是塔底部的重点,远望清晰伶俐;近望则见浮雕的花纹、走兽和人物,精致生动,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装饰效果。它是砖造建筑艺术中的极可宝贵的处理手法。



1879年左右的天宁寺

天宁寺内院落。香炉后为接引殿

天宁寺塔南面,可见须弥座上的拱门及两侧的天王。

天宁寺塔的西南面,可见须弥座上的直棂窗及两侧的菩萨

西南角度

南面须弥座的雕刻细部:拱门及两侧的天王。拱门上雕有“华严三圣”,中间为主尊毗卢遮那佛,左右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拱门前还有一个小的砖砌须弥座,座上置有一金色的佛像。门的两侧有两个金刚力士,俗称“哼哈二将”

接引殿内供奉的阿弥陀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地平线上的辽代砖塔——天宁寺塔
16、辽代佛塔(二)
天宁寺塔,唐代寺庙里的辽代古塔
北京西城天宁寺塔(辽·国保)
中国名塔欣赏——天宁寺塔
(182)[转载]广安门外的天宁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