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住百万庄

      人的衰老体现为一系列生理指标:血液黏稠、钙质流失、感觉迟钝、步履蹒跚等。建筑物也有自己的生命体征。各种老化了的管线,是不是很像淤塞了的血管?因渗漏而发霉的墙体,是不是仿佛脸上晦暗的老年斑?

  我在百万庄住了十年,离开它至今又已经过了二十年。

  记得住在那里的后几年中,就已经在传说小区的房子老旧了,即将拆掉重建。的确,即使在二十多年前,也已经能够明显地看出它的老态。

  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首都第一住宅区,百万庄小区有着令人艳羡的充足理由。除了少量三居室,大部分都是六十平方米的两居,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这在当时的住宅中还很罕见。房间里不仅都是统一装修好的,并且配好了家具、厨具、电灯和窗帘,可谓是拎包人住。建筑材料也十分讲究,用的是烧制良好的上等红砖,门窗木料都是东北的红杉木,经过高温处理,不变形、不生虫。门把手、合页、水管、龙头、淋浴喷头,以及马桶上的金属部件,都是苏联铸造的黄铜。甚至细节也十分讲究,如深红色的木楼门和楼梯间的外窗,采用同色系的中国传统回字形装饰,而白色的楼门挑梁、阳台栏板和楼梯间隔墙,则采用同色云纹装饰。

  这样的比喻想来不会有人反对:当年的百万庄就仿佛一位风姿绰约的新嫁娘,容光焕发,楚楚动人。

  当时虽然设计超前,但随着时光推移,一些当年不曾想到的不足之处也显现了:室内没有客厅,室外也没有规划停车的地方。另外就是岁月造成的磨蚀,市政设施老化,电线老旧,屋顶漏水,木质檐口掉皮。外来人口的租住及私搭乱建,迅速增多的私家车,侵占了原来的绿地和庭院。因为室内狭窄,一些旧家具随意堆放在室外。就连当年栽种的杨树,尽管长得比楼还高,有的也因树干中空而摇摇欲倒。因为二十多年来一直传说要拆迁,公共设施只是很被动地维护,住户也是将就着住,不敢装修更新,舒适程度、生活质量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曾经风华绝代的丽人,已经步人迟暮之年,粗服蓬头,邋遢不堪。今天如果一个外人走进这里,他的目光中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怜悯。

  由于在中国建筑史和规划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百万庄小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建筑规划学界的研究对象,曾经作为经典案例,被收入高等学校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并被若干建筑学方面的著作收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百万庄社区居民换了几茬,城市环境也发生了巨变,累积了丰富的社区记忆、历史遗存和建筑多样性,形成一种独特的社区生态。它让人想到一种经历丰富的人生。

  这种浓重的历史感,是它的光荣,也是它的负担。在实用和美学之间,应该如何取舍?而且,在随处可见的破败芜杂的后面,它的美是否仍然完整自足?

  对于后一点倒没有太多的分歧。整个小区的整体格局尚属完好,地基依然坚固,已经发生的变化,也都被限制在张开济当年设计的区块网格之中。这种规划结构,预设了对于变化的极大的容忍度,也因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耐住了岁月的消磨。后来的种种局部的变动,并没有影响整体的骨架。那种从容悠闲、波澜不惊的气度,仍然能够鲜明地感觉出来。在光怪陆离、纷纭嘈杂的都市喧嚣中,在面貌雷同、难分彼此的楼宇群落里,这种气质越来越成为空谷足音。

  这些难以替代的品质,凸显出小区的重要和独特,也为在原地进行保护性改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可能性。

  我从报刊、网络上了解到,一个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青年建筑师为主体的专业团队,从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小区的前景。这些年轻人大多是“80,敏锐地认识到了它的文化价值和诗意蕴含,希望能够将小区的九区八卦阵布局完整地保留下来,在不损伤其肌理的前提下,对各项设施进行升级更新,使之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并且拿出了详细完备的改造方案。其实不仅仅是他们和许多中老年建筑学家在努力,小区住户、文化学者、城市管理者等许多不同身份和行业的人,多少年来,也都在关注这个地方,形成了很多共识。而一年多前发布的一条消息,更是让人感到鼓舞:它被列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确定的“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当然,所有这些信息,也只是允诺着某种可能性。它未来的命运如何,现在还不明朗。它将被彻底拆除,在旧址上建造全新的建筑,还是得以存续下去,见证传统风致与新时代脉动的交汇融合?

  我当然希望是后者。将那些赘肉割掉,将那些黑斑祛除,让松弛的肌肤绷紧,让伛偻的躯体挺直。就像在童话中,落叶飞回树上,老媪变作少女,目光明亮,秀发飘洒,步态轻盈。

  不久前的一天,并没有特别的理由,我忽然想到回百万庄看看。

  西三环外我现在住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末还是农村,妻子上中学时,曾经走很长时间的路来这里学农。我离开家门,步行近二十分钟,进入地铁6号线花园桥站乘车,在车公庄西站下车。两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只有两站,但从搬离这里算起,时间上的跨度却是整整二十年。

  出了地铁口,向东不远就是展览路大街,南行百米,就向右拐上了一条小路。当年住百万庄时,骑车或者坐公交车上下班,这是每天必经之路,离开后,这一带每年也总会来若干次,但都是开车走百万庄大街,很少再走这条路,最近的一次大概也是三年前了。小路前方不远,一个直角拐弯处,右边就是我最早住过的那一栋楼房,左边本来是一个由防空洞改建的收费低廉的地下小旅馆的入口,如今却是铁门密封紧闭。当年时常有旅客半夜投宿,敲门和大声喊叫的声音能把人吵醒。继续前行,小路左边那一道低矮的围墙里面,是一所小学校园,当年是几排火柴盒一样排列的平房,如今却是一幢体量巨大的十几层高楼了。

  我拐进宿舍楼的前面。原先一墙之隔的幼儿园被拆除了,盖成了堂皇气派的楼房,门口有门卫。听说当年围绕是否拆除幼儿园有过不小的争论,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论起百万庄小区保存最好的公共建筑,应当首推这所幼儿园,没有居民区里的种种私搭乱建,完整地保持了20世纪50年代建造时的格局,空间疏朗,设备完好,大树、灌木丛和草地高低错落,井然有序。记得滑梯旁边挂着一张用粗大的绳子编织成的大网,孩子们可以攀着绳结爬上去玩耍,女儿刚进幼儿园时,有一次大着胆子爬上去了,却再也不敢下来,岳父去接她,只好找个凳子站上去把她抱了下来。

  场景清晰如在眼前,但分明是二十多年前的时期了。有一首歌曲怅惘地唱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小路走到尽头,接续上一条名为百万庄北街的道路,便进入百万庄午区了。岳父母当年住的地方,也是我第一次来时进入的房子,就在十几米外,街的北边。从初次登门的胆怯忐忑,到成为家庭一分子后的坦然平静,再到今天与家庭几代成员之间血缘般牢固亲密的情感,这个过程也该是一部微型的情感发展史,无关宏旨,微渺无比,却关涉具体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意义。

  这条百万庄北街,将巳区和午区南北分隔开来。两侧都停满了车,将原先颇为宽敞的道路挤成狭窄的一条,映衬得房屋也好像比当年低矮了。我在南北两边的庭院中无目的地穿行,视野里的景观和当年没有明显不同,只是更为破旧。

  在好几处都看到服装上有电力公司标志的工人,好像是在更换电线线路,是又有临时险情需要解决,还是为即将到来的夏季用电负荷高峰做准备。街的尽头就是展览路第一小学,妻子和女儿共同的母校。

  从校门向北,走过一段弧形的弯路,就是申区的范围了,平行的几排两层房屋,很像今天的联排别墅。这里明显地比别处要整齐幽静。当年我散步时,经常从它们之间穿行,如今这里却被铁栏杆整体围了起来,只在西边的街道上留了一个开口。

  我走到了中里的楼房下,我在这里居住时后几年的住处。楼前花园的铁围栏已经除掉,毫无遮挡,可以随意进入,但花园里的树木却稀疏杂乱,不复当年蓬勃茂盛的模样。最令我惊讶的,是我原来居住的四楼房间朝北的窗户外面,垫在防护窗底部的几根铁栏上的,依然是原来的那几片瓷砖——一点儿没错,我记得它那粉红得有些特别的颜色。

  从这里向东边走,当年的自行车棚还在。几十米后,眼前又是展览路一小门口南边的一段弧形道路,与刚才通向申区的那段路相对称。是下午快要放学的时间,路边聚集了不少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二十年前我也经常站在这里,那一页早已翻过。我沿着南北方向的百万庄中街,一直走到百万庄大街上,街口的东北角,还是那个头发卷曲、长相有几分像西北少数民族的安徽籍师傅,修鞋、修拉锁、换锁芯、配门卡等,一把遮阳伞下便是他的工作空间。多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也成了中年人。对面的顺天府超市,记得是我搬走之前不久开张的,也是地下防空洞改建而成,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沿着百万庄大街,向西,朝甘家口方向走去。因为是主街,便显得宽敞整洁了许多。这里是卯区,西斜的阳光泼洒在人行道灰色的方砖地面上。一位老人扶着助步车迎面走来,步履蹒跚,旁边跟着一个中年保姆。一只白猫飞快地跑过去消失在一丛冬青后面。头顶上方吱呀的一声,循着声音的方向扭头望去,二楼的一扇窗户刚被推开,玻璃上一片阳光修地闪亮。一个老妇人探头向下面看,满头白发,年龄和外婆当年仿佛。

  再向前,就是热闹的甘家口大街了。十字路口,绿灯亮了,两边的人群匆匆相向而行。两辆送快递的小车眼看着就要相撞,戛然停住,发出嘶哑的刹车声音,但没有人多看一眼。

  春末夏初,阳光明亮,树叶绿得闪光,清风拂面的感觉十分惬意,天地间喧响着一种欢快的声音。我忽然意识到,我此时站着的地方,正是当年的澡堂。三十多年前,也是这个时节,我从它的门口经过时,与几位刚刚沐浴完的少女擦身而过,鼻腔中霎时盈满了馥郁的气息。

  一对年轻恋人迎面走来,步态矫健,笑声清朗。树叶细碎的光影,在他们的脸上肩上,跳荡晃动。一瞬间,曾经刻骨铭心的青春感受,久已消逝的美和梦想,从记忆的深处飞快地上升、浮现,就仿佛身旁正在开花的梧桐树的浓郁香味,骤然间充塞了全部感官。

  我泪眼模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3年百万庄的设计与建设
LAC书屋|《楼房花朵》与《胡同蘑菇》:建筑师为什么沉迷于城市研究?
这里是神秘的百万庄“申区”,曾是高干住宅区,如今却荣光不再
中秋思乡情|| 儿时记忆中的百万庄 是难以抚平的思乡烙印
参观《百万庄60年》主题展
故乡消失前,那些忍不住用镜头留下的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