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连良——他的作用不应低估
 我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京剧界有了“四大须生”之说。后来,“四大须生”的成员中,有的去世了,有的因倒嗓而一蹶不振了,好事者又另选他人递补。只有一个始终稳占其中一席,并逐步上升为首席的,他就是马连良。
 
 京剧演员,有的艺术虽好,有的地位也很高,但演出时不一定受观众的欢迎。只有一人走到哪里红到哪里,并独张一军挂头牌的,也是马连良。
 
 我小时候听京剧唱片,最先将我俘虏的,还不是余叔岩,而是马连良。因为马连良唱得比较“花”,好听。

马连良、马富禄之《甘露寺》

 

 他的那段风靡至今的名曲一一《甘露寺》中乔国老唱的西皮原板转流水“劝千岁”,还有《借东风》中诸葛亮唱的“学天书”,我都会唱。现在倒反而不会唱了。固然是爱好转移,迷上了杨宝森;更重要的是对京剧的唱稍稍有点悟解之后,这才发觉,马先生这两段其实很难唱。马先生本人也在不断地修改琢磨,包括唱词和声腔,怎样才能更准地表达出剧中人当时的心情。

 如“劝千岁”这一段,马先生先后就灌制过四张唱片。又如《借东风》,最早表现的诸葛亮是确实具有呼风唤雨的“妖道”本领,唱来就要有点认真祈祷上苍的神情。后来改了,诸葛亮只是懂得点天文知识,观测到“甲子日”天气会发生变化,会刮东风。所以要周瑜在南屏山下筑这样一个祭坛,是摆一点政治“噱头”,吓吓周瑜,我诸葛亮有参夺天地造化的能耐,你奈何我不得。但诸葛亮也晓得,这更会使周瑜的疑忌加深,非要杀了自己不可。离开江夏之前,虽作了安排,命赵云于“甲子日”这天驾舟来接。万一赵云不来,或者来得晚了些,让周瑜派来杀自己的人先得手,又怎么办?此时,诸葛亮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唱来就不能十分随意,十分轻松,相反,倒是唱得比较沉稳、比较严肃,而且带有一点隐忧,这是一个政治家对当前政局和战局的慨叹。

 
 更不用说在演唱技巧方面的如咬字,行腔,运气,掌握节奏,把握尺度等等需要严格锻炼的问题。
 
 马先生吸引人的地方,当然不止是他的唱,还在于他人长得漂亮,风度好。那时,随唱片附送的一张印有唱词的宣传品,也总印着演唱者的头像,我记得穿了西装拍照的,除了梅先生就是马先生。

马连良之《借东风》
 
 但是,戏迷们津津乐道的,还是马先生在舞台上的台风:潇洒、飘逸。有记载说,马先生是回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开小茶馆的家庭。这个小茶馆经常是京剧票友的聚会之地,马先生耳濡目染,从小就酷爱京剧,终于进了当时教戏最为严格的科班富连成,取名连良,又号温如。据说,当时科班的负责人对马连良并不怎么中意,甚至想令他退学。可是被名丑萧长华先生拦住了,说:“留住他,这孩子有扮相。”就是说,马连良天生的长相好(包括五官、身材),扮带了口面(即胡子)的老生,天生的有气派。
 
 马连良的台风好,还因为他具有美的艺术修养,善于调动一切手段来塑造美的老生形象。首先他在身段、台步上作了适当的改进,如角色第一次出场时,脚下略有顿挫,益显摇曳生姿;在舞台上站立的地位,注意既要突出自己,又不掩盖他人,身形微侧,益显潇洒出尘。


马连良、李玉茹之《游龙戏凤》
 
 其次,也是马先生对京剧艺术贡献最大的,是在舞台装置、舞台服饰上的改革。原来的京剧舞台,后面一道大幕(俗称“守旧”),都绣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样,如梅先生绣的是梅花,周信芳(麒麟童)绣的是“麒麟”等。马先生却予以净化,只绣简单的从秦砖汉瓦上描绘下来的图案,留出大片的空白;大幕的底色从不用大红大绿,而用素雅的淡青、淡紫、或乳白等色,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演员身上的色彩,让演员的形象更加耀眼生辉。
 
 对老生服饰的美化,马先生的功绩,真是不作第二人想。京剧的服装大体上依据的是明朝的款式,老生的打扮,尤其又是老生的官服,所谓头戴鸟纱,腰围玉带,这在明朝木刻图像中是可以观其大略的。但戏剧服装的作用除了表示角色的身份外,还要方便演员做身段动作。为什么要在袖子口再缝上一幅白绸巾,叫做“水袖”,因为演员可以用来表示角色情绪的变化。所以“水袖功夫”是京剧演员学戏时必须苦练的一项基本功,否则上了台也许连手都伸不出来了。有些票友偶尔粉墨登场,常常手忙脚乱地闹笑话。“手忙”,“忙”在哪里?没有“水袖功夫”,手被那幅白绸巾“缠”住了。

马连良之《探母》

 
 马先生要美化老生服饰的目的:“行头”是穿出来让他所面对的观众看的,就要让“现在的观众”看起来觉得舒服、顺眼、有新鲜感。马先生是懂戏的,当然不会对传统的戏衣作伤筋动骨、违反固有风格的改动,只是不露痕迹地在以下几个方面让你感到他一走出台来,眼前一亮:

 色彩。主色、配色、花纹、图案,既相互协调,又相互映辉。传统的戏衣多的是浓艳、厚重之感,甚至还有点土里土气的。马先生一改而为雅致、大方,使人物的身份、气度也跟着提高。
 
 款式。稍稍改得更加突出“俊俏”的神韵。如文士(祢衡、宋江之流)头上戴的方巾(又称“三块瓦”还是“四块瓦”?)只略为压低了些,就一扫以往那种“寿头寿脑”的样子。又如嘴上戴的髯口,尤其是“黑三”(黑色的三绺长须)也略为打薄了些,也比原来的厚厚的一挂,多了不少风致。
 
 用料。不全是国产的绫罗绸缎,也采用外国新的纺织品,如《三娘教子》中老薛保穿的“老斗衣”,在四十年代末,就大胆地用“凡立丁”来做,穿上身不知要挺括许多。
 
 马连良在服饰上的这些改进,最初也遭受到唯祖宗的规矩是尚的人的反对,认为是大逆不道。乌纱帽怎么用乌绒来做,不像话!但能为广大的观众所接受,慢慢的也有别人跟着学样,终于在戏班中流行开了。


《安居平五路》马连良饰诸葛亮
 
 马先生的这些革新的创举,不只体现在他个人身上,还要求他的剧团(从前叫“扶风社”)所有成员都有呼应,即使是跑龙套的也要穿得光鲜齐整,在舞台上形成一个靓丽的整体。他要求男演员必须定期理发,上台之前必须刮胡子。上台要注意“三白”,即护领要白,水袖要白,靴子的粉底要白,决不能露出一点龌龊相。
 
 这里又要说到马连良另一个艺术特色,或者说是“马派”作风,即演戏要挑选最佳的合作者。他不怕挂二牌的花旦,挂三牌、四牌、五牌的小生、花脸、武生等人的出类拔萃,掩盖了他这个头牌老生的光彩;恰恰相反,在众多的光彩照耀中,更显出他的矫矫不群。他的自信心很强,随你怎样出跳、怎样风光,我马连良还是马连良,观众要看的还是我。
 
 因此,马连良的善于识拔才俊,扶掖后进,也是为内外行所公认为具有卓见的艺术家。名旦如张君秋、黄桂秋、王吟秋、李世济、李玉茹、罗蕙兰;名小生如叶盛兰;名净如袁世海;名武生如高盛麟;名丑如马富禄等,或在一个时期内,或在较长时期内,与马连良同台演出而崭露头角,卓然成家。
 
 马连良的一生,对京剧艺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不应低估的。

(《戏迷说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界历史上,马连良有哪些故事?
京剧名角一生辉煌,卓别林见了都拱手,只因演一个清官被迫害致死
【2009-29】马连良舞台艺术
张永和:践行转化创新的老生泰斗马连良
著名京剧老生李崇善《借东风》,看陆长海变身诸葛亮,太好听
马连良翻版,马派名票金福田演唱京剧《借东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