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官方典礼活动中的仪象为何消失

1
卤簿所用的仪象及其装饰

清朝承袭明代的卤簿用象制度。卤簿是古代皇家的仪仗队,主要用于祭祀、朝会与巡幸等重要礼仪场合。自汉魏以降,朝廷卤簿使用仪象的举措逐渐成为传统。宋太祖赵匡胤恢复卤簿用象之制。元代皇帝出巡仪仗中多见仪象,“以导大驾,以驾巨辇”。明廷使用仪象的范围更为广泛,每次举行朝贺时,“典牧官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清廷继承明代驯象制度,改明代锦衣卫为銮仪卫,负责舆车驾及仪仗。銮仪卫下设驯象所,下分东司、西司,掌设朝象、仪象,并负责象只的蓄养。

依据清代礼制,大驾卤簿是规格最高的仪仗,用于皇帝祭天、祈谷、常雩以及大阅等典礼。其制包括清帝乘玉辇,前列四只导象,次列五只宝象,金辂使用一只驾象,玉辂使用一只驾象。整个仪仗队共用大象11只。法驾卤簿用于前述三大祭礼之外的祭祀、朝会、庆典、朝贺等场合,仪制为清帝乘金辇,较大驾卤簿稍减,其余与之相同。

大驾卤簿与法驾卤簿中的仪象分为宝象与导象。宝象全身的装饰类似仗马,其头部、胸部与臀部各有饰物,均用黄绒细绳编织,并配以珠宝。其身体前后各缀两团朱缨,臀部套有以珍珠结成的网络,网络下端缀以流苏。胸部悬挂着三个缀有朱缨的铜铃。背部有白革制成的鞍垫,上面绘有金龙彩云,四周饰以花纹。鞍垫上放置饰金的象鞍,上置宝瓶,“内贮有火绒、火石、火镰,系满洲旧俗,以示不忘清朝祖先的民族风俗”。导象又名朝象,披蓝屉,不加羁饰。

2
仪象的进贡与蓄养

清朝延续贡象制度,接受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和藩属国首领进贡的驯象。有清一代,向清廷贡象的主要国家有越南、暹罗、缅甸与南掌,其向清廷进贡大象的数量每次不超过十只。贡象制度既表明宗主国的地位与威严,也体现藩属国首领与少数民族土司的臣服诚意,因而成为“天朝礼制体系”的重要制度。

銮仪卫蓄养贡象有一整套规章制度。该卫通常以音译的方式对新来的贡象进行命名。1831年,南掌进贡的两只大象分别被命名为“麻罕玩”“麻罕克”。銮仪卫为每只新来的贡象置办一份“象具”,具体包括:象氈一床,长二丈二尺、宽一丈八尺;象被一床,长二丈二尺、宽一丈八尺;蓝布面白布裹,重九十斤;铁索二条,每条长二丈五尺;铁绊二副,每副凑长二丈;铁蒺藜六十个;铁头竹杆枪二枝。每份“象具”的使用期为五年。每只贡象一天的食料配量是官仓老米三斗、稻草一百六十斤,小象则减半。通常每只驯象都拥有单间象房。这些驯象经过礼仪训练之后才能成为仪象。

銮仪卫洗象是北京的一大盛景。自顺治朝开始,銮仪卫驯象所每逢初伏日,在宣武门外的护城河洗象。为此举行的“沐象”仪式成为当时京城一年一度的佳景盛会。有《竹枝词》云:“玉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盛》中记述了乾隆初年的洗象情景:“銮仪卫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闸水滨浴之……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

銮仪卫所蓄养象只的数量亦有差别,少则数只,多则可达三十九只。例如,乾隆二十七年,养象三十只。乾隆三十一年,养象二十四只。嘉庆元年,养象三十四只。道光三年,养象九只。咸丰五年,养象仅有六只。

清代用于典礼的仪象数量一般都在十几只以上。乾隆时期,清廷为节约养象的开支,曾谕令东南亚藩属国停止进贡驯象。诚然,如果銮仪卫所养驯象因故损失,不敷礼仪之用,清廷则谕令云贵总督从周边地区购买象只。如1839年正月,清帝因銮仪卫驯象所内的象只“不敷当差”,谕令云贵总督伊里布“迅速采买”数只驯象,陆续解京。

3
晚清贡象传统的中止与仪象的停用

鸦片战争之后,銮仪卫所养象只的数量明显减少,甚至不敷礼仪之用。由于缅甸、越南分别被英、法两国侵占,无法继续向清廷进贡大象,驯象因此得不到及时的补充。1850年,銮仪卫掌卫事大臣奏称,驯象所内仅存象九只,不够大驾卤簿与朝仪之用,请饬交云贵总督迅速采买驯象数只。1853年,南掌进贡四象,分别名曰“陶罕董”“陶罕控”“陶罕换”“陶罕慕”。同年,缅甸所贡五象,分别名为“唬斗”“蟒墨”“戛那走”“那纪麻”“看麻”。然而,一些驯象相继倒毙。1855年,该卫养象仅剩六只。约由此至同治年间,“朝班无象者十余年”。1868年,缅甸始复贡象七只。同治九年,因此前清廷曾派冯子材带兵帮越南平定匪患,又值清帝即将大婚,该国国王遂奏请向清廷朝贡。此次越南贡象实际有三只,一只为青白色,另外两只颜色较黑。即使如此,这些贡象仍不敷用。同治十三年,清廷谕令云南督抚从缅甸采买两只驯象,迅速解京,“以备典礼承差”。光绪元年,缅甸进贡五只驯象,这是清廷最后一次得到贡象。

然而,光绪年间一次意外的驯象发疯事件,迫使清廷中止了在礼仪活动中使用仪象的传统。光绪十年春的一天,銮仪卫的一只驯象忽然发疯,“遂逸出西长安门,物遭之碎,人遇之伤”。整个西城的人家闭户竟日,当晚官方才将该象擒获。此后,“象不复入仗,而相继毙矣,京师遂无象”。当时在华的美国人阿灵顿记载此事称:“光绪十年的春天,训练御象驾车时,一头大象逃脱了,它穿过以前散步的街道,给那里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几个小时里,整个城市都被打乱了,直到驯象师在一条窄窄的小巷中发现了迷路的大象,然后带回象厩。此后,朝仪中再也不用御象了。总之,以后越南和缅甸也不再向中国进贡大象了。”此时,清朝为主的宗藩体制已渐趋分崩离析,不复再有昔日对周边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1891年,銮仪卫的象房仅剩三只驯象,不足以支撑朝仪。该卫掌卫事大臣伯彦讷谟祜奏称,驯象所蓄养的驯象仅剩三只,难以当差,而缅甸、南掌已数年未曾贡象;请朝廷饬令云贵总督迅速采买驯象十数只,解京交卫,“恭备大祀典礼,承差以壮观瞻而重典礼”。此时清廷国力衰微,皇帝于南郊行礼的仪仗队用象之处多以马代替,宣武门内象房的逐渐荒废。

1909年,礼学馆修订礼制,基本从制度上终结了朝廷礼仪用象的传统。鉴于光绪十年后朝廷的大驾卤簿不曾用象以及无象可用的实情,该馆总理陈宝琛在吉礼制度修订时,反复斟酌“导象、宝象等句可节去否”的问题,后又认为“以现论之,'象’字均宜易'马’字较为征实”。陈氏一时不能确定以后的“大驾卤簿”是否有可能继续使用仪象,因而感到在礼制上保留或删除使用大象的条目都有所不妥。揆诸现实,他更倾向于以“马”字代替“象”字的修改方式。虽然礼学馆最终因辛亥鼎革而被裁撤,但其从制度上为清廷礼仪用象的传统画上了句号。

晚清时期仪象的停用及其制度性终结,表明天变道衰,皇威与国威俱减,“天朝礼治体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团结报》11月30日8版

作者:李俊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王富聪 赵昕

审核:鲍家树

监制:邵宏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特殊仪仗兵——大象是如何成为古代朝廷礼仪明星的?
曾经的中国附属国
《大驾卤薄图书》,原来真实的宋朝这么强大
故宫博物院32--清宫卤簿仪仗展(暂闭)
卤簿
三分钟了解缅甸史,曾称霸东南亚,也曾侵略元朝,拒绝向中原朝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