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播已死?英国人还在一直认真听,而且还出现了“海盗电台”
导读

虽然在描写广播的时候,很多研究都倾向于用“过去式”来描述它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它依旧是一种重要并且活跃着的大众传媒形式。

By 王潇荻(英国利兹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生)

很多人都认为广播是过去式了,我却修过一门专门研究广播的课程。

这门课的全称是Radio-Technologies, Industries and Cultures(广播技术,产业和文化) ,这是利兹传媒学院中少有的一门对全校专业开放的课。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这门学科门槛很低,而恰恰是因为它的涉及范围太广。开设这门课的导师Dr. Stephen Lax的是一名物理博士,所以他更倾向于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广播的发展进程。

英国的大部分研究生课程都是以“讲座-研讨会-自学”的形式进行的,我的这门课也不例外,着重对广播产业文化与技术发展的理论介绍,并不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广播录制等实务活动。上课过程中,我们跟着Lax一起分析了广播的历史与发展,各种广播的节目形式,广播组织与政府管制,广播的受众研究等等内容。


广播,无处不在的第二媒介

或者说“背景媒介”

“你平时听广播吗?”第一节课,Lax问我们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一愣。

诚然,选修课给了我们相对的兴趣自由,但仅靠选课指导的几行介绍,很难了解到具体的课程内容,所以许多人干脆盲选。来上这门课,无关兴趣,更多相关的学分与作业。课堂上的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坦言,自己和广播的关系仅限于用BBC提高英语听力。

但真的是如此吗?听着大家的回答,Lax笑着摇头。“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在睡前想要放松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做饭的时候,难道没有打开过收音机,一边听着背景中的人声音乐一边进行其余的活动吗?”

确实,我们与广播的日常接触,其实要比自己想象中多得多,只是大家通常都会忽略这一点。这也是因为广播本身的特性造成的。广播是一种bIind medium(看不见的媒介),不需要视觉参与的特性是它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它不能给我们带来电视那样全面的感官效果,却也不要求受众对它投入十分的精力,是“居家旅行必备”消除寂寞的second medium(这里更准确的理解应为“背景媒介”)。只要把它打开,背景里的声音就是你的陪伴。

广播独特的灵活性与地域性也是它自我保鲜的秘诀,即使是以消息传播迅速的互联网,在一定条件下,也很难比得上广播的及时性,地方电台的交通讯息等等节目正是瞄准了这一点;当然,便宜也是广播的一大优点,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电视网络都很难普及,第二媒介(second medium)仍然是最重要的大众传媒形式。

英国广播的听众人数趋势,可以看出10年以来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见微知著?

从半小时中观察整个行业

在第二媒介(second medium)这门课上,我们做了一个很有趣的作业——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电台,听半小时节目,并记录下这一小时中节目采用的各种形式(一般包括音乐、演讲、戏剧、专题、广告),从而分析这个电台的性质,讨论它的特点,并进一步引申讨论到整个广播行业现状。

刚听到作业任务的时候,大家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难题。但我们很快发现,如果想要通过三十分钟的记录分析出更多东西,那么这三十分钟就不能一直是同一个节目形式(如从头到尾都在放音乐)。在各种内容的衔接播送中,我们才有可能发现一个电台对于各种信息的态度。所以,抓住电台播送周期特点(整点或半点播送公共信息,插播广告更换节目),不整点截取内容(如不录10.00-10.30,改录10.15-10.45的电台内容)成为了我们的诀窍。

相比于纯音乐或者新闻台,有着相对多样内容组成的BBC Radio4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分析对象。而我则选择了利兹当地的一个独立商业电台Radio Air。

如果单单看电台给出的节目单,我只能看到各位DJ主持的名字。但通过对半小时节目的详细分析,我却发现了其中的广告,主持人专场的small talk ,对本地新闻的讨论,应Ofcom要求而定时放松的天气交通等穿插其中的公共信息。这些无一例外都展现出了英国城市独立商业电台的特点——同样追求商业利益,有着浓厚公共电台历史背景的英国,即使是独立商业电台,也更加注意满足对于公众服务的要求。

Lax提供的节目分析记录code


即便是最被看好的英国

广播数字化进程依旧困难重重

作为一个从物理学转行成传播学研究的人,Lax喜欢将科学技术发展同广播发展结合起来思考。他的几篇重要论文均针对英国广播数字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如英国广播数字化进程,英国广播数字化的政府政策与机构管理,还有数字广播对公共领域的影响等等。

在讨论中,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被普遍看好的英国广播数字化进程,其实问题重重。

虽然英国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数字广播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但其政府计划中的全面广播数字化行动依然一推再推。政策上的支持也不能弥补经济上的压力,一些数字电台宣布停止提供服务,或者转售其数字广播(Digital radio)业务。

虽然整体上看,数字广播电台数量和DAB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系统的使用都在增多,但是电台第二媒介的性质让成熟听众对广播质量要求并不严格,而最新一辈很有可能直接绕过DAB系统,直接使用互联网(注:虽然广义上都是数字广播,但是英国政府追求的数字化,并不是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接受的数字广播,而是建立起一种和模拟广播类似的,高效的,具有地域性的广播网络)。

对于这一点,喜欢收听网络广播的同学可能感受更明显。上课的过程中,一些英国同学表示,他们家里安装的就是与网络直接连接的播放器而非传统的DAB系统。这种做法,让对于收听内容要求不高的人而言,还可以逃掉一笔执照(license)费。需要指出的是,因没有广告,英国公共广播通常通过收取听众的收听许可费来获取收入,商业电台则不在此列。


BBC遭遇“海盗”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政府和“海盗电台”的斗争。

因为广播是由“一对一”的电话电报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又有广泛的军事应用基础。许多欧洲国家默认它属于公共的电信事业,即使是商业化气息浓郁,有很强反监管传统的美国,也因为早期电磁波段有限,接受了政府对于广播波段的划分。

英国以自己的公共广播服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BC(1992年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后改组为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而闻名。这主要归功于他的第一任管理者John Reith爵士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观和公共服务意识的人,从此把英国广播引领上了一条与美国商业广播完全不同的道路。

大概是因为BBC的名气实在太大,又有政府站在身后,上课之前我下意识地就认为他是无敌的了。

但其实,BBC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首先经历了自身几番节目制式的改革,终于确立了一种比较能够满足服务于公众教育文化利益的节目形式(home service,world service 以及混合内容的light program ),不过随着垄断地位带来的内容僵化在电视产业方面遇上竞争对手ITV和其他各种新兴网络电视之前,它的广播产业就已经遭到了“海盗”的劫掠。

受到美国商业电台自由化和摇滚乐普及的影响,一连串的“海盗电台”也在英国北海上线了。

因为他们在非英国注册的船只上制作传播,不受法律控制,一时间政府与BBC都与无可奈何。调查显示在同时能够接受到BBC 软性节目(light program)和著名海盗电台 radio Caroline的地区,Caroline捕获了BBC 三分之一的听众。更重要的是,这些听众普遍(70%)在30岁以下,是BBC忽略了的,却有具有极大政治经济潜力的群体。

著名海盗电台 radio Caroline,其标语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盗电台,至今依旧为听众服务”

为了阻止这些海盗电台,政府不仅修改了法案(包括广播法以及部分海商法),还特地增加了BBC radio 1的现代音乐频道以平复听众的不满。

这些海盗电台的出现对英国的商业电台(  Absolute Radio, Classic FM and talkSPORT 三个全国性商业电台为代表)和社区电台(这是英国Communications Act 2003 划分出的第三种广播类型,通常为地方独立电台,广播覆盖范围小,由志愿者主持向特定人群或者社区服务 )的出现都是一种刺激。两者均由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颁发执照后进行制作广播,内容自由,但有同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比例要求(如工作日早餐时间需要提供天气交通信息等等。)

这些内容都让我意识到,在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轮番冲击的今天,研究广播依旧很有意思,广播还是一种重要并且活跃着的大众传媒形式。

对于广播的讨论,实际上还有一个定义的问题。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音频上也有了更多选择。传统广播的定义并不包括录下可反复播放的饮品内容,但是如今包括BBC在内的各大广播电台为了吸引听众主动推出了录放功能,方便听众重温内容,下载或购买DJ所推荐歌曲。而作为了广播最重要形式的音乐节目,也受到了各种流媒体音乐软件的冲击,stream(流)又算是广播吗?

BBC Radio 官网提供的sound track(声道)服务,方便听众寻找自己听过的歌曲

2013年Ofcom调查听众选择收听内容的比例,代表未来广播听众的16-24岁听众与其他年龄层收听选择

我个人认为,看看电台们相继作出的转变,再看看年轻受众用脚投的票,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了。

(本文数据图大部分来自Ofcom官网)

 

刺猬公社建立了「海外传媒学子交流」社群,集聚了正在世界排名靠前的新闻学院就读(或毕业不久)的200多名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伯克利大学、密苏里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高校的传媒学子。该社群旨在方便海外传媒学子们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欢迎在海外学习传媒,并致力于传媒研究和实践的学子们加入,微信号:yunlugo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德广播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业界 | 2017年广播收听市场概况(上)
例会学习心得
陆地:中国广播业的现状、挑战和机遇
当代审美文化中广播媒介的传播特征
论中国类型化电台的发展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