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球化的意识流:“请系好安全带,我们正经过气流颠簸”丨artnet·看展

克里斯·马丁,《无题》,亮粉、金属彩色亮粉、布面丙烯,162.6 x 149.9 cm,2013。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3月17日,上海Leo Xu Projects带来的群展“请系好安全带,我们正经过气流颠簸”正式开幕。在本次展览中,Leo Xu Projects与近期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洛杉矶David Kordansky画廊合作,双方与21位来自不同地域但均备受关注的艺术家携手,从各自的社会语境出发,通过多元视角关注了全球化进程中地域文化在交融与冲突中对话的实际情况,并探讨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话题。


贝蒂·伍德曼,《瓶上瓶:奥菲奥》,上釉陶器、树脂、亮漆、丙烯颜料、木,166.4 x 58.4 x 41.3 cm,2013。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陈维,《楼梯》,收藏级喷墨打印,150 x 187.5 cm,2015。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不同种族(尤其黑人种族)的生活状况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多方的关注,在此基础上,黑人族群亦发展出面貌迥异于白人世界的文化与艺术体系,形成独有的风格。Rashid Johnson是美国年青一代非裔当代艺术家中的领军式人物,他成长于有着丰富黑人文化底蕴的芝加哥城,对这个群体的深入了解与长期观察促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他以综合材料构成具有空间与层次感的画面,所使用的材料基本全部源于生活,而非正规的美术商店。这些现成物蕴含着黑人族群生活中的元叙事,被艺术家转化成具有凝练式样的视觉符号。


拉希德·约翰逊,《时代》,镜面瓷砖、黑色皂、蜡,184.2 x 125.7 x 5.1 cm,2013。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Rashid Johnson的作品拥有毋庸置疑的抽象形式,因其私人经验的融入,它们一方面拥有了艺术家的个体色彩,另一方面又因个体天然具有的特殊性而使作品讨论的社会议题更趋深刻。如本次展出的《时代》:镜面瓷砖的排布似有蒙德里安式的相对秩序感,而抢夺视觉中心的黑色蜡印记却打破了平静的规则,为画面打开一道情绪喷涌的出口,而其间错落分布的破裂状肌理及喷溅状色彩将二维空间进一步拓展,观者在这纪念碑式的画面前,似能与艺术家达成共情。


安德?亚·布特纳,《面包画》,反向玻璃画、拼贴图案,38 x 36 x 0.2 cm,2016。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伊万·哈罗威,《游戏人》,粉末涂层铝制品、接线、灯、控制器、灯泡,17.8 x 55.9 x 30.5 cm,2016。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已年过80的Sam Gilliam则是非裔艺术家中的另一类代表,他的彩色画布反映了艺术本真的趣味。他始终对绘画的雕塑性和色彩运用抱持强烈的关注,未经完全展开绷好的画布以不规则方式被折叠,在着色后产生极富变化的视觉效果。这样的创作过程与抽象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视觉效果的营造手段又让人联想到以Morris Louis为代表的华盛顿色彩画派。


山姆·格连,《面板5号》,喷墨油墨、手工纸,115.6x 69.9 cm,2015。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实际上,Sam Gilliam并不将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流派,近年来,他仍保持着不竭的探索欲望,在材料与上色方式上不断试验,本次展出的《面板5号》就反映出大量革新:手工纸经折叠后上色,撑开后的纸张因不能完全复原而拥有了浮雕感褶皱。这正是其一直以来的追求:通过难以预估的方式呈现自然秩序,因对艺术的本源性探究,种族身份早已在不经意间弱化,他只是通过数十年来的时间反叛着一切陈规。由此,他的作品拥有了历久弥新的特质。


加布?埃尔·莱斯特,《虹膜:悲剧》,机械光圈,直径98cm,2016。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政治,几乎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无法避免的话题。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自宣布竞选以来,其一举一动引发着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年初,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因回应特朗普签发的“禁穆令”而将五楼常设展厅的经典名作换成中东背景艺术家的作品,此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本次参展的Tala Madani就是其中的一位“中东背景艺术家”。


达拉·马达尼,《客厅》,布面油画,61 x 45.7 cm,2017。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伊朗裔的Tala Madani作品中有着卡通感的政治隐喻和抽象式的黑色幽默,用诙谐夸张的形象将社会生活中略显沉重的部分转化成视觉图式并呈现出来。其中面目诡谲的人物总让人感到似曾相识,但也正是这种模糊了确定身份的方式使艺术家能将不同场景设定的作品统摄进同样的时空关系序列。本次展出的两件作品也有着奇妙的呼应关系:《客厅》中的三个人物置于一个有剧场感的迷幻场域中,不明来源的光从缝隙中投射而出,它像一条线索,串联起《爬行空间》中奋力向前追逐着虚妄的孩童。快速绘就的人物形象似乎保留了艺术家生动的创作瞬间。


达拉·马达尼,《爬行空间》,布面油画,61 x 45.7 cm,2017。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张奕满,《简单破坏》,挪用文字、现场墙面装置,尺寸可变,2016。图片:致谢LeoXu Projects


李青,《大家来找茬·大众(两图有四处不同)》,布面油画、喷漆,170 x 130 cm x 2,2016-2017。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中国艺术家刘诗园则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本次展出的作品《最好的朋友》是受《Frieze》2017年4月刊“反抗”的主题邀约而制作的,在前不久结束的香港巴塞尔展会上亦有亮相。两个使用竖中指头像的“用户”分别是虚拟人格化的Art和Politics,划分了彼此阵营后,二者通过持续进行的对话反思了各自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相互“吐槽”的秩序中,两个领域的生态以相互对比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


凯瑟琳·安德鲁斯,《流浪汉(无题)》,纸上水墨、有机玻璃、铝、颜料、拾得物,111.1 x 94 x 5.7 cm,2014。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扎克·哈?斯,《拿你的Z》,水性颜料、收藏级墨水、木,172.7 x 121.9 x 3.2 cm,2016。图片:致谢LeoXu Projects


在高度运转的背景下,几乎每个人的社会身份都不可能绝对单一。越是与其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我们所拥有的身份越可能复杂。基于此,不少的社会参与者对自己的身份本体性产生了混淆与怀疑,部分艺术家也有感于此,并进行了多样的创作。黄汉明有着极端复杂的生活轨迹:祖籍广东、生于新加坡、留学伦敦、工作于柏林。


黄汉明,《Bülent Wongsoy: Biji Diva!》,录像、声光装置、黑胶唱片和磁带封面、卡式假发、彩色照片、档案资料,尺寸可变,2014。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多重的辗转使他对“身份”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而本次展出的影像《Bülent Wongsoy: Biji Diva!》亦承袭了其标志性的“角色扮演”风格:艺术家偶然了解到一位名为Bülent Ersoy的土耳其变性歌手,她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81年变性后被政府驱逐出境,直至1988年新政府授予其女性身份后才得以回国继续事业。黄汉明由此创造出名为Bülent Wongsoy的新形象(他对于这一形象的定位,是有着东方面孔的Bülent Ersoy二重身),不同于原有人物的是,BülentWongsoy用多种语言进行演艺事业,并坚持为自由抗争。在持续的文本转化中,黄汉明试图在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及艺术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处”,并得到“我”存在于这个社会的确实证据。


托比永·罗兰德,《蜡烛与管子》,显色打印,60 x 76 cm,2016。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韦嘉,《贵船台》,布面丙烯,70 x 60 cm,2017。图片:致谢Leo XuProjects


出生于上海的摄影师廖逸君(Pixy)也有着长期的海外生活经历。她的摄影风格相当鲜明,一方面是绝对私密化经验表达,另一方面又因与同时代流行文化中的某些契合而具有极强的公众意义。她的画面中有一种机巧的、可以一眼看穿的设定痕迹,而吊诡的是,艺术家本人仿佛就站在画面背后,带着戏谑的眼神等待自己的诡计被每一个观者发现——事实上她从不避讳画面排布在作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次展出的几件作品初看时与其讨论非传统亲密关系的代表作《实验性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关联,但驻足后观者便能感知到它们仍存续着一以贯之的生活视角——我们的社会身份因生活的真实而达成圆满。


廖逸君,《日本房间I》,彩色数码扩印,75x 100 cm,2015。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芬兰的汤姆,《无题(白描)》,纸上石墨,29.2 x 21 cm,1980。图片:致谢Leo Xu Projects

 

或许因为本次展出作品的多样化面貌极难让人用一个具象的线索进行统摄,Leo XuProjects选取了“请系好安全带,我们正经过气流颠簸”的这句航空警示语进行意识流的传达。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却是后现代叙事语境下的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案例。英国学者Terry Eagleton认为后现代艺术是一种“无中心的、自我反思的、多元的艺术”,它“反映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模糊了‘高雅’和‘大众’,以及艺术与日常经验间的界限”。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展览亦是如此,它并不试图去进行某种价值判断,也不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划分明确的类型以引导观者进入固定的观看路线,而只是与当下最真实的社会情境达成共谋,并将其真实地呈献给每一个踏入展厅的人。



请系好安全带,我们正经过气流颠簸

参展艺术家:Kathryn Andrews、Andrea Büttner、陈维、张奕满、Sam Gilliam、Zach Harris、Evan Holloway、Rashid Johnson、Gabriel Lester、李青、廖逸君、Jonas Lund、刘诗园、Tala Madani、Chris Martin、Torbj?rn R?dland、Sissel Tolaas、Tomof Finland、韦嘉、黄汉明、Betty Woodman

展期:2017.03.18-2017.04.30

地点:Leo Xu Projects丨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49弄3号


文:余雨桐


artnet
通讯
掌握一手艺术资讯
进入公众号对话框
留下你的电子邮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全球最重要画廊首次进军亚洲,上海Gen. T精英许宇荣任总监!
季大纯:在“痕迹”中,寻找丙烯语言的线索
给入门藏家的波普艺术收藏清单 | artnet·线上拍卖
12月的拍卖告诉我们五件事
法国艺术家LEO LOUPPE (1869)静物
法国艺术家LEO LOUPPE静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