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唐礼泉】隋唐碑版所见醴泉县乡里考略。

隋唐碑版所见醴泉县乡里考略

胡元超 赵文军

今陕西省礼泉县,本汉谷口县,属左冯栩。后汉及晋为池阳县。北魏置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醴泉县。明清皆属西安府。1964年改为今名。

隋唐于县下设乡里,由于受到史书体例限制,《隋书·地理志》、两《唐书·地理志》于醴泉县条均不载其下乡里设置情况,历史地理专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亦不载醴泉县所置之乡里(后者仅言唐醴泉县有乡十六)。宋敏求《长安志》首开历史地理志书系统记载县下乡里设置先河,详细记载了北宋前期醴泉县乡里设置情况,并根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把所知唐代醴泉辖乡补入醴泉县条,其文云:“唐十六乡。有白鹿、长乐、瑶台、修文四乡,余不传。”又于记载唐太宗昭陵条云:“唐太宗昭陵。在县北六十里九嵕山,白鹿、长乐、瑶台三乡之界。”宋氏补唐醴泉县辖乡,而未补隋醴泉县辖乡,说明至北宋时,隋醴泉县乡里设置资料已经很难找到。

醴泉县于隋唐时,或属雍州,或属京兆府(),实为京畿之地,境内埋葬隋唐人物甚众;特别是唐太宗昭陵陵园,陪葬唐初皇亲国戚、文武功臣数以百计,迄今已发现陪葬墓二百余座。这些隋唐人物的墓碑,留于今者近三十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又先后出土这些人物的墓志四十余合。一些墓碑和墓志对墓主埋葬之地所在乡里甚或村坊有所记载。本文拟对这些记载进行汇集,并对其设置及分布情况作以初步探索,希望对礼泉历史地理研究有所裨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下面将以八个昭陵陪葬墓碑版举证“唐醴泉县安乐乡”。而这八条资料,有五条只言“安乐乡”或“安乐原”,而未言“醴泉县”,只有三条直言“醴泉县安乐乡”。本文认为,这些未言“醴泉县”而只言“安乐乡”或“安乐原”的,其实质还是指“醴泉县安乐乡”,因此,把这些碑版记载的“安乐乡”或“安乐原”一并归入醴泉县。这是因为,昭陵及其陪葬墓,悉处于唐贞观十年(是年唐太宗营建昭陵)后之醴泉县境。这里再以隋唐之际醴泉县废置沿革作以证明。

《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京兆郡)) 醴泉条云“后魏曰宁夷,西魏置宁夷郡。后周改为秦郡,后废,又以新畤、甘泉二县入焉。开皇十八年(598),改县名醴泉。”唐武德、贞观之际,醴泉县废置频仍,各种史料记载亦多有抵悟,但相互对照,还是可以勾勒出其基本情况。《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京兆府条云:“武德元年(618 )……分醴泉置温秀县。”又云:“二年,……分醴泉置好畤县。”再云:“三年……分始平置醴泉县。”说明武德二年分醴泉为好畤后,醴泉省废,而三年复置。该书又于醴泉县条云:“贞观十年,置昭陵于九峻山,因析云阳、咸阳二县置醴泉县。”其于京兆府条已云武德三年复置醴泉,故这里的“置”当为析云阳、咸阳二县以广醴泉县境。尽管((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对隋唐之际醴泉废置沿革的记载有含混不清之处,但唐太宗因营建昭陵于醴泉,乃析云阳、咸阳二县之地以广醴泉,使其供奉昭陵的记载却是非常清晰的。《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亦有类似的记载,其于醴泉条云:“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后省醴泉。贞观十年营昭陵,析云阳、咸阳复置。”可见,为了供奉昭陵,贞观十年所广的醴泉县面积较大,昭陵及其陵园所处,无疑悉在醴泉境内。

一、隋唐醴泉所置乡里,碑版出现的村坊

()隋·登泉乡(醴泉乡)

《大隋上开府左备身镖骑将军宁陵县开国子姚府君()墓志》:“以大业三年((607)二月十八日薨于豫州河南县恭马乡之第,春秋五十有五。呜呼哀哉。夫人且渠氏、次夫人颖川陈氏,粤以其年十月九日合葬于澧泉县豊泉乡。”姚勋墓志,20117月出土于姚勋墓中,同年8月入藏昭陵博物馆。墓在今礼泉县城关镇柴市新村。《姚勋墓志》所言“澧泉县”,即醴泉县,所言“豊泉乡”即醴泉乡。醴、澧,豊、礼互通。《康熙字典·醴)):“《释名》: 醴,礼也。”又云:“又澧水,亦作醴《楚辞·九歌》:沉有芷兮醴有兰。”又《康熙字典·豊》:“《说文》:行礼之器也。《六书正》:即古礼字,后人以其疑于丰字,礼重于祭,故加示以别之。凡澧、醴等字从此。”姚勋墓志书者从书法角度出发,为避免同文同书,书“醴”为“澧”“豊”。

 醴泉乡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隋醴泉县辖乡,其辖地约在今礼泉县城一带(图一)

()唐·神迹乡(附常丰里)

1.《唐故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上柱国邢国公王君愕妻义丰县夫人张氏(廉穆)墓志铭》:“以永徽五年(654 )三月十五日遴疾,卒于京安众里隆政第,以六年岁次乙卯二月辛丑朔九日己酉合葬于雍州醴泉县神迹乡常丰里昭陵之旧莹。”张廉穆墓志,197210月出土于王君愕、张廉穆合葬墓中,同月入藏昭陵文管所(昭陵博物馆前身)。墓在今礼泉县昭陵镇庄河村南约650米处。

 2.《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姜府君()口口并序》:“以天授二年(691)八月十四日于东都明义里,春口[]口十有二。夫人窦氏,驸马都尉、凉州都督之女,母兰陵公主。夫人茂年早逝,淑范仍传,垂训京陵,口诸彤史,即以天授二年十月十日同合葬于昭陵神迹乡之旧莹。姜遐碑,原树墓前,早年断裂,碑首及上半截失,1974年在墓前发现碑首及上半截,始得完碑,同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

唐醴泉县神迹乡并乡辖常丰里,《长安志》不载。据以上资料,唐醴泉县神迹乡辖地约在今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一带。

()唐·安乐乡(附平美里、普济里、普济里东赵村)

1.《大唐太子少师故中书令兼修国史口口口口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口口口口昭公神道碑》:“口以其年十月壬辰朔十八日己酉窒于昭陵之南安乐乡平美里。”即崔敦礼碑。碑汤灭甚重,崔氏年处已泐。据《旧唐书》卷八十一《崔敦礼传》,崔氏于显庆元年((656),故《碑文》所谓“其年”指显庆元年。该年十月壬辰朔,十月十八日为己酉,亦与《碑文》所载合。碑原树崔敦礼墓前,1975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官厅村南约400米处。

2.《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公夫人苏氏()墓志铭并序》:“粤以显庆四年岁次己未四月丁未十四日庚申合葬于昭陵东南十三里安乐乡普济里之所。”即尉迟敬德夫人苏娬墓志。据《志文》,苏氏隋大业九年(613)五月二十八日卒于马邑郡平城乡京瓷里,年25岁,唐显庆四年(659)尉迟敬德薨,与敬德合葬陪于昭陵。墓志1971年出土于敬德、苏娬合葬墓中,同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政府院内。

3.《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铭并序》:“即以其年岁次己未十月甲辰朔廿九日迁定于昭陵东南十里安乐原。”即李淑碑。据《碑文》,兰陵长公主显庆四年11月十八日薨于雍州万年县口口第,故《碑文》所谓“其年”,即指显庆四年。《碑文》所谓“口陵”,指昭陵。《碑文》所谓“安乐原”,指安乐乡之原。碑原树兰陵长公主墓前,1975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东周村西南约200米处。

4.《唐故左监门将军冠军大将军使持节都督代忻朔蔚四州诸军事代州刺史上柱国许公口「之]口「碑〕并序》:“即以其年十一月十七日葬于昭陵安乐乡之原。”即许洛仁碑。据((碑文》,许洛仁龙朔二年(662)四月十六日薨于口口里私第,故《碑文》所谓“其年”即指龙朔二年。碑原树许洛仁墓前,1975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马寨村南约500米处。

5.《大唐故使持节八州诸军事洪州都督上柱国蹼阳郡开国公吴府君之碑并序》:“粤以总章二年(669)岁次己巳五月庚午(戊寅)朔廿五日壬寅,合葬于昭陵醴泉县安乐乡青山之原。”即吴黑闼碑。据《碑文》,吴黑闼总章元年十月二十九日于雍州万年县胜业里第。碑原树吴黑阔墓前,1975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西周村。

6.《大唐故右监门卫大将军上柱国赠凉州都督清河恭公斛斯府君之墓志铭并序》:“粤以咸亨元年(670)龙集庚午十一月朔十日己酉合葬于醴泉县安乐乡。”即斛斯政则墓志。据《志文》,斛斯政则咸亨元年五月二十四日薨于九成宫之第,其夫人吴兴郡君姚氏,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二十七日薨于玉华宫馆舍。墓志19794月出土于斛斯政则墓中,同月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上营村西约500米处。

7.《大唐故右晓卫大将军薛国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粤以其年岁次乙亥十月辛未朔十五日乙酉,迁定于昭陵之安乐原。”即阿史那忠碑。据《碑文》,阿史那忠上元二年 (675)五月二十四日薨于洛阳尚善里私第,故碑文所谓“其年”,即指上元二年。碑文所谓“安乐原”,即安乐乡之原。碑原树阿史那忠墓前,1975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西周村北约700米处。

8.《大唐故恒山憨王荆州诸军事荆州大都督墓志铭》:“开元廿五年(737)十二月八日奉敕官供陪葬昭陵柏城内京兆府醴泉县安乐乡普济里东赵村,西北去陵一十八里。”即李承乾墓志。据《志文》,李承乾贞观十七年 (643)十月一日薨。墓志1972年冬出土于李承乾墓中,同年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烟霞镇西周村东约300米处。

    唐醴泉县安乐乡并乡辖平美里、普济里及普济里东赵村,《长安志》不载。据以上资料,唐醴泉县安乐乡辖地约相当于今礼泉县烟霞镇南部之地,即官厅村、西周村、烟霞镇街道、上营村、马寨村一带。

()唐·白鹿乡(附井谷村)

1.《大口【唐」中大夫使持节万州诸军事万州刺史上口[柱」口[国」乙速孤行俨故夫人口口口口贺若氏墓志铭并序》:“礼具口口口口口日迁窆于醴泉县白鹿乡履中川。”即乙速孤行俨夫人贺若氏墓志。据《志文》,贺若氏证圣元年(695)八月五日卒,万岁通天元年(696)葬。墓志建国前出土于乙速孤行俨与贺若氏合葬墓中,建国后由礼泉县文教局保管,1970年代入藏昭陵文管所。墓在今礼泉县叱干镇街道北约1000米处失辈墓村。

2.《大唐故右武卫将军上柱国乙速孤府君碑铭并序》:“维景龙二年((708)岁次景申(戊申)二月辛卯(甲子)十六日景午(己卯),合葬于雍州醴泉县白鹿乡李中川先府君之莹次。”即乙速孤行俨碑。据《碑文》,乙速孤行俨景龙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亮于大宁里第,景龙二年迁其夫人贺若氏合葬。碑云“李中川”,而贺若氏墓志云“履中川”或是一名之二写。碑开元十三年(725)立,原树墓前,1975年入藏昭陵文管所。

3.清。宫耀亮乾隆十六年《醴泉续志))录《白鹿乡井谷村佛堂碑铭》,署“唐明经石文素”撰,《碑文》云“太()和三年(829)岁次己酉十一月丁丑朔十四日庚寅建立”此碑既入清乾隆十六年《醴泉续志》,宫氏当时必见其立于醴泉或出土于醴泉,故碑所谓唐白鹿乡必为醴泉之白鹿乡。碑所谓“井谷村”,今址不可考。该碑今己佚失。

唐醴泉县白鹿乡,《长安志》有载,而白鹿乡井谷村,《长安志》不载。据以上资料,唐醴泉县白鹿乡辖地约在今礼泉县叱干镇街道一带。

()唐·通远乡(附训俗坊、皇甫村)

《大唐故靳府君夫人柴氏墓志铭并序》:“府君先逝,遴疾于醴泉县通远乡训俗坊私第,年七十五。”又云:“夫人贞元五年正月六日大限终于晋州襄陵县胡破乡靳台栅村……年在口午十二月十二日龟签口口将衬于皇甫村西平原。”即靳晏夫人柴氏墓志。《志文》未载靳晏卒葬年,其夫人合衬亦无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亦不完整。柴氏卒于贞元五年(789),该年干支为己巳,贞元六年干支为庚午,因疑《志文》所谓“年在口午”即指贞元六年。墓志2007年出土于靳晏与柴氏合葬墓中,后流落民间,现己佚失。墓在今礼泉县城关镇皇甫村西北。靳晏卒地通远乡训俗坊,今址不详。

唐醴泉县通远乡并乡辖训俗坊、醴泉县皇甫村,《长安志》不载。唐醴泉县皇甫村所在地即今礼泉县城关镇皇甫村。

综上,本文所举隋唐碑版所见隋醴泉县乡一,唐醴泉县乡四、里三、坊一、村三。就唐醴泉县辖乡而言,可为《长安志》增神迹、安乐、通远三乡。至于里与村坊,皆为《长安志》不载。

二、有关问题的思考

()隋两京外县治所在乡的命名

《姚勋墓志》载隋醴泉县有醴泉乡。隋醴泉县治,在今礼泉县城以“北7. 5公里故县村”,亦即今礼泉县赵镇赵家行政村故县自然村。姚勋墓在今礼泉县城内,北距隋醴泉县治亦即7. 5公里。以二者相距较近和乡名与县名相同来推测,隋醴泉县治应当就在醴泉乡。类似的例子还有,如隋太原郡治晋阳县就有晋阳乡。史载,隋大业十三年(617),唐高祖李渊(时为隋太原留守)欲起义兵,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已觉有变,乃请高祖到晋祠祈雨,打算对高祖采取措施,“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依理,晋阳乡亦当为晋阳县治所在。果如此则隋似有在两京外以县名为治城所在乡命名之制,犹今之县治所在,必命名为城关镇一样。此仅为推测,或许笔者所举,只是个例,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方面资料的关注。

()唐醴泉县白鹿乡是否管辖至昭陵封域

《长安志》谓昭陵在白鹿、长乐、瑶台三乡之界,本文所举唐代碑版,无长乐、瑶台二乡,而有白鹿乡。白鹿乡为乙速孤行俨夫妇墓地所在,即今礼泉县叱干镇街道北约1000米处,此地东南距九嵕山昭陵有15千米之遥。昭陵虽有200余座陪葬墓,但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昭陵之南,仅有一座墓葬位于昭陵以北约1000米处。唐醴泉县有十六个乡,今礼泉县有15个乡镇,古今一乡之地大致相浮,今之昭陵九嵕山所在地隶于昭陵乡,离叱干镇较远,因疑唐之白鹿乡辖地未至昭陵封域。宋氏所言,抑或取材于乙速孤行俨碑,而乙速孤行俨虽葬于醴泉,然非昭陵陪葬者,是否宋氏一时疏忽,而有此误?

()昭陵封域内唐乡命名取意及瑶台乡地理位置蠢测

本文所举唐代碑版所载昭陵陪葬墓所处有神迹、安乐二乡,((长安志》所载昭陵封域内又有长乐、瑶台(因疑白鹿乡,故不论)二乡,这些乡名俱有祝颂逝者之意,因疑其名为奉昭陵而专命。另外,唐王朝为供奉昭陵,于昭陵封域内又立瑶台等寺,而瑶台寺位于九嵕山西南,距陵约9千米,遗址在今礼泉县赵镇吴村。因疑瑶台寺即在瑶台乡境,很可能是因寺名乡。瑶台寺所处之地,在神迹乡张廉穆墓和姜遐墓西南,故推测瑶台乡在神迹乡西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陕西昭陵碑林藏碑刻珍品
昭陵博物馆
陕西昭陵博物馆(绝品收藏)
昭陵博物馆:“中国三大碑林”之一
咸阳市礼泉县彬县名胜古迹简介
大唐阿史那忠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