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院士98岁寿诞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至2019年6月,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三人。

王希季,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希季,云南大理人,白族,1921年7月26日生。出生于昆明,早年就读于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昆明理工大学前身之一),1942年(21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在兵工厂、发电厂工作。1947年(23岁),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1949年(28岁)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决定回国效力,在美国提出优厚的工作条件、继续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等情况下,毅然在留美科协的帮助下,于1950年(29岁)春天踏上了“克里弗兰总统号”商船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教。

1958年11月,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主任的白族青年科学家王希季(37岁),突然接到上级安排,秘密调往对外称谓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即1001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的单位工作,担任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对于自己1958年接受的这项新任务,王希季面对极为艰难的条件,一切从零开始,开始了项目的攻关。在碰到一些自己以前没接触过的新东西时,往往是头天晚上啃书本专研,第二天早上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设备相对简陋的情况下,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器,甚至有时干脆率领项目组成员打算盘计算,许多探空火箭研制和发射的数据都是靠他们用人力和传统土办法计算出来的。同时,火箭发射试验困难重重,王希季的探空火箭发射“指挥所”里既没有步话机也没有电话,指挥得靠着嗓子大声喊叫,并要借助手势来指挥。当时缺乏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王希季就组织测试人员用几个人手把着才能旋转的人工天线来进行。加注燃料则是用自行车打气筒打到里面,到了一定压力,然后打开加上去的。条件虽然艰苦,但设计图纸、数据计算、程序制定等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从最初的探空火箭研制的飞行高度8公里,到60公里,再到130多公里,最后达到320公里。1960年2月19日(39岁),主持了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使中国两弹一星工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毛泽东、周恩来等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61年(40岁),王希季其所著的《船舶汽轮机原理与热计算》一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63年(42岁),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航天部),王希季以院总工程师的身份承担了负责研制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的工作。1964年(43岁)主持研发的中国第一枚生物试验火箭“T-7A/S1”发射成功,将4只大白鼠、4只小白鼠及12支生物试管送上蓝天,又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使中国在宇宙生物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65年(44岁)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其担任总工程师兼技术方案总负责人。

后来,王希季成为了中国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五个空间国家。1975年王希季负责提出的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技术方案取得成功,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成为迄今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

1987年,王希季作为总设计师,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在返回式卫星上搭载国内外多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使中国空间科学从探测阶段进入了试验阶段的新台阶。

同时,王希季还提出了“空间疆域”、“空间资源”、“空间基础设施”等新概念。在他主持下,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

王希季,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说曾说,人类之所以要到天上去,要进入空间,总的说来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观测、探测、研究和了解认识空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地球和人类自己,与此同时在空间寻找、发现新的资源,为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做准备。第二个目的就是开发利用空间资源,造福人类。迄今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4千多个航天器中,大多数是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和与其有关的航天器。第三个目的是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部分内容源自《中华白族通史》一书;部分图片源自《王希季院士文集》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家】王希季院士:给梦想插上翅膀
王希季:最早提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仍健在的3人之一,年逾百岁仍是“创客”
“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院士,101岁生日快乐!
两弹一星23位元勋人物仅有三位在世,都是国宝级人物
23名“两弹一星”元勋仅5人健在 第A15版:天下新闻 20170214期 济南时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