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绍成丨我始终以一颗初心与剧院战斗在一起

虽然一己之力把握不了剧院的命运,但我始终以一颗初心与剧院战斗在一起。

—— 花灯表演艺术家 黄绍成

钟声音乐 艺术家专访

花灯表演艺术家 黄绍成

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 Zhongsheng Music钟声音乐

点击上方播放


“十个昆明人,八个会唱灯,还有一个不会唱,他还能哼两声。” 这句质朴的俗语道出了云南花灯歌舞的普及性。

黄绍成是云南花灯艺术界的艺术名家之一。作为云南省花灯剧院书记、院长,在与这项民间艺术相伴的二十余个春秋里,他始终热衷于花灯作品的表演与创作,更将大量的精力与热血投入到花灯的发展与弘扬中——对这份流淌在骨子里'花灯情缘',他有太多感慨。

黄绍成

云南省花灯剧院书记&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戏剧“山茶花”奖获得者/“云南文学艺术新人奖”获得者/“云南省优秀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获得者/“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

曾任云南大理州弥渡县专职文化副县长

Portrait of Huang Shaocheng

?Zhongsheng Music 钟声音乐

艺术家专访

1975年,黄绍成出生于云南禄劝。自小听老家山歌小调长大的他,在一次乡镇音乐比赛上拿到了人生第一个音乐类奖项:

“没有话筒,只有几个大灯泡,然后拉一块红布上,写着某某镇某某乡演唱比赛,我当时唱了一首《篱笆墙的影子》,拿了二等奖。”谈起这段往事,他的神情宛如重回少年时期:“(比赛)奖品发了一个保温瓶,后来摔碎了,非常可惜,那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奖。”

这次获奖在幼年的黄绍成心底播下了艺术的种子,使他对音乐艺术燃起了浓烈的兴趣。

赶马调 黄绍成 - 歌曲合辑

幼年时期的黄绍成

黄绍成与母亲合影

初二的黄绍成经音乐老师推荐,主动报考县文工团的声乐演员:“(声乐)没有选上,当时已经准备打道回府了,听说还有(省艺校)花灯考试开考,我不知道花灯是什么,想着去碰碰运气也好。” 

那时的黄绍成外在形象端正,嗓音没有明显的变声,圆润甘甜,且个头高矮适中,实为可造之材,花灯剧招考老师慧眼识珠,一致同意录取黄绍成。自此,花灯成了黄绍成终其整个艺术生涯传习并引以为傲的事情。

云南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其设立黄绍成名家工作室

这注定是一条需要坚持和勤勉的坎坷之路。

怀着对花灯艺术的美好憧憬,黄绍成的学艺生涯就此开始。首先是基本功训练课,16岁的黄绍成腰腿已基本定型,拿顶、压腿、下腰等训练对他而言难度大大提高。对此黄绍成坦诚地说,在周而复始、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当刚开始进入学校的新鲜感逐渐褪去,自己便开始在心里打退堂鼓,直到一件事的出现才让他改变了想法。

“一天我发现同个宿舍的同学练私功,(他)锻炼完回来,睡觉时还把一只脚绑在床脚,一只腿绑在了床头,这样绷着自己哪怕疼的直掉眼泪,绑到半夜里他才慢慢把腿松掉了。”再劳累辛苦也要咬牙坚持的同学,给少年的黄绍成带来了深深地震撼。

让我记住你 林林;黄绍成 - 让我记住你

黄绍成 演出幕后

从那之后,他不怕苦不怕累,自觉加大难度增加练习次数,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练习花灯演员所具备的程式动作,从早到晚黄绍成的衣服上总是浸透着辛勤的汗水。

在艺校学习的几年里,黄成初步形成了自己“英雄男高音”的表演特色,接受了较为全面的艺术教育:腰腿、花灯舞蹈、形体、身段、声韵、唱腔……

黄绍成 演出现场

与时俱进的教学和课程安排,老辈艺人对他的口传心授,加上自身过人的资质和不懈的努力,为黄绍成日后花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段省艺校的求学经历让黄绍成获益良深:完全陌生的新环境让他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各个层面学会了独立;奠定了他坚实的基本功,学会了如何聆听花灯艺术;学会了怎样培养自己的德与艺,从而更深地去探索和挖掘艺术之路中更多的未知和可能。

黄绍成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

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

声乐专业较强的黄绍成,在学校各大比赛上频频获奖,得到了老师与领导的高度重视。

1995年,在他以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后,出于惜才之心,云南方面坚持把他召回昆明,并留在了云南省花灯剧院:“(觉得我)有英雄形象气质,包括唱腔表演也比较出色,说这样的男生形象越来越少,黄绍成算一个,把他送到花灯剧院作为业务骨干好好培养一下。”

这一留,就整整留下了25年。时至今日,提起当初对他投以青眼的领导,他内心依然满怀感激。

我从弥渡回来看你 黄绍成 - 歌曲合辑

黄绍成与省花灯剧院成员演出现场

在云南省花灯剧院,大家都亲切地称黄绍成为“老爹”:这个称呼始于他刚进单位时,为锻炼自己的演技,经常扮演一些老太爷、父亲之类的角色而得名。

在“从舞台边儿上站到舞台中间”后,他中和、憨厚,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性格,使这个略带调侃的绰号保留至今——对黄绍成而言,这融洽的剧团氛围是他最为割舍不下的东西。从他自前任院长手中接过 “帅印”起,无论时光荏苒,对整个剧团兄弟姐妹的那份责任与爱始终没有改变过。

黄绍成 演出现场

成为省花灯剧院院长以来,黄绍成对振兴花灯事业有极强的责任感,他对戏剧事业的历史和现状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50年代的花灯剧院非常火热,老百姓很早就要来排队买票,但随着时间推移,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从整个艺术环境来说,也没有很有效的举措来保护花灯艺术,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花灯梯队自此形成一个崩溃式的断代。”

“老一辈艺术家,老一辈的观众,都在慢慢离开这个舞台了。”

相伴 黄绍成 - 相伴

黄绍成主演,省花灯剧院出品的一些精品剧目

十五年前云南省共有42家挂牌的花灯剧团艺术单位,2015年后仅余7家——这一传统艺术经历过荣,也经历过辱,有过坦途,也正处困境。传统艺术市场环境的惨淡现状,使专业花灯剧团正在逐步消逝。

在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黄绍成执着于他的初心,培育着消逝中的花灯文化百花园。他回忆道,一方面,为了维持花灯艺人的生计和生存,他与各地州县市一齐打造花灯剧院文化共建单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的建立,积淀深厚的花灯文化氛围;一方面,他加强与编、导、演等艺术人才的交流,努力打造艺术精品,以培养群众文化和年轻观众。

5年过去了,这些举措已颇具成效。

黄绍成 演出现场

这是黄绍成从一个表演艺术家,向一个花灯文化遗产传承人转型做出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花灯传承人,黄绍成试图传承的不仅包括花灯的技艺,而且包括花灯德艺双馨的精神,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传统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云南年轻一代的戏剧人,令花灯这一剧种重焕生机。

“现在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大环境的帮衬下让剧团有一个专门的舞台,把老百姓喜欢的,需要的花灯艺术,通过我们这样专业艺术素养的院团去回馈给老百姓,这一天,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花灯表演艺术家 黄绍成

在与各地许多热爱花灯的群众进行接触和交流后,他们对于优秀花灯作品的渴求,正是像黄绍成这般的戏剧艺术专业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源泉。

虽然身上已有如此多的荣誉和光环,在谈到自己对花灯的理解与追求时,低调的黄绍成诚恳地说,博大精深的花灯艺术是必须继承下去的传统,他希望能够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知识,去追寻前辈的足迹,追寻传统艺术表演风格,追寻整个花灯文化的文脉,让这项艺术在我们自己的地域上真正地生根发芽。

在业届,您有着“英雄男高音”之称,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身份的?

英雄男高音”主要源于我之前演唱的作品风格高亢嘹亮,比较体现正能量,加上出演的角色也大多跟英雄人物挂钩,就有了“英雄男高音”的称号。

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勉励自己朝着正能量的艺术道路走,朝着一种正的、善的形象去走,给了自己艺术道路上正确的指引。

小瓜还在没开花 黄绍成 - 歌曲合辑

黄绍成演出现场

您代表云南参加了4次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背后的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云南省有自己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为选拔到北京去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歌手而设立的。我出道的时候男高音挺少,所以我很荣幸地被选拔出来,作为云南男高音代表参加了第9、10、11、12(届)全国青歌赛。

两年一届的青歌赛,我通过这8年的比赛给了自己艺术道路上的积淀,储存了艺术知识,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今天回想起来,也非常珍贵而难忘。

当时我们出了很多作品和人才,像新稻子组合、香格里拉组合、原生态的李怀秀、李怀福,包括中甸的拉茸西洛,都是青歌赛推选出来的。作品有《月夜》,有新编的《放马山歌》、《高原女人》等经典作品,还有《到香巴拉看太阳》等声乐作品,青歌赛确实聚集了云南创作、表演等领域的精英团队,这种氛围直到现在我都非常留恋。

第12届我们是以组合形式(参赛),叫三根葱,作品《乡长拜年》、《书竹》等都是从民间的民族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现在没有延续下来,比较可惜。云南的前辈和音乐团队做了很多努力,才出了这么多好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在下一步工作开展上,可能还得把这些优秀元素挖掘出来,再次把它弘扬光大。

黄绍成演出现场

《十大姐》 、《弥渡山歌》 等这些民歌传唱度较高,您演唱的版本是自己特意去改编的吗?

比如说《十大姐》、《绣荷包》、《放马山歌》……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我们(演唱者)现在很强调声音的色彩。但是黄虹老师等这些老前辈,他们不仅有声音的色彩,还有那个味道,这很难得,是需要有人来把这一块工作做下去的。我应该算做一个(继承者),但是还不全面。

我也是从学习花灯的过程中学到了一点这个风格,为了延续它我做了很多尝试,包括通俗唱法、美声民歌等。归根结底,我觉得主要在于演唱者是否能掌握这个地区的民歌、小调山歌(的核心),各个地域表现的形式都不一样,演唱者要学习的不只是发声,还有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色彩,这样才有张力,才有民族音乐的文化代表性。

黄绍成参加云南春晚

您怎么看待云南各地花灯的区别?

京剧已经有派别了,是形成了多年风格,花灯也有多年历史,为什么没有派别呢?是这些老前辈没有想过立派吗?经过我的分析和总结,应该是因为花灯不能以一个人的风格来区别。

比如玉溪花灯、嵩明花灯、弥渡花灯等等,各有各的特点,与区域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地域环境息息相关,是当地土生土长出来的文化现象,形式特点非常鲜明。我以红河州建水花灯来举例,它典型的是彝族花灯,旋律、调式都有彝族特点,所以我觉得花灯是以地域来划分的,并作为地域音乐符号来进行传承。


黄绍成演出现场



您如何看待传统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我们现在没有一门艺术是把传承和创新分开的,分开很容易,融起来很难。

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传统的东西和与时俱进的元素融合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每一个剧种一定程度上都有些固守成规,毕竟在这个轨道上已经运行了数十乃至数百年,新的元素来强加进去就会有碰撞,但因此而放弃吗?不行。面对年轻的观众,我们需要新思维充实,否则我们必然走向没落,这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黄绍成 肖像照


黄老师对未来有怎样的计划或展望呢?

我经常思索剧团的前景和远景,包括怎么创造出新的作品给观众,怎么把观众与剧院再次连接在一起,剧团的兄弟姐妹们何去何从……都是现实的问题在围绕着我。

我不知道它(花灯)日后会不会消亡, 但现在的我和我的团队、我的兄弟姐妹、我的院团都很团结,像一家人一样工作,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一个集体,我生活在其中感到万般幸福,虽然凭我一己之力把握不了剧院的命运,但我始终以一颗初心与剧院战斗在一起。

所以我在想如何找到突破口,帮助(花灯)剧在最艰难的时段走出这个困境。最近我加强了与剧团领导班子的交流,拓宽自己的思想去探究文化市场的需求,以后我们还会将精力集中在培养人才身上,以点带面,让花灯剧院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云南的文化现象。只有人心稳定,事业稳定,才能出精品,出人才。

黄绍成在大理弥渡任副县长期间出版的书籍与专辑封面

可以分享一下您与弥渡的故事吗?

我95年毕业之后,多次尝试过演唱弥渡名曲《小河淌水》,但最真切的对这首歌的理解,来自于我11年到大理州弥渡任副县长期间。那段时间里,我跟当地老百姓交流,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还有关于弥渡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

才去(弥渡)的时候,我其实非常不自在,觉得自己的艺术道路可能从此定格了,沉寂了一段时间。由于我分管的是文化工作,接触到了许多弥渡非遗文化,包括制造业、手工业,还有花灯啊民歌小调这一类的传承人,一下就把我的兴趣提了起来——第一年我写了书叫《弥渡之恋》,请蒋大为老师题的封面,记录的是自己每天工作中的见闻;第二年我又写了一本书,名为《弥渡的谜》,记录了弥渡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两年的时间里还出版了两张专辑,传唱度也非常不错……我想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弥渡。

自左至右依次为:李开福老师、罗家荣老师和宋加林老师

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有没有对您影响比较大的老师呢?

优秀的老师跟艺术道路是息息相关的。

我进省艺校的时候,遇到了李开福老师,他(的风格)在云南花灯界是有影响力的,我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李老师就像一个长辈,除了教你专业的唱腔,还会用半节课的时间来教你怎么做人。在李老师这样的老艺人身上,其实很多人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没有德,戏做的哪怕比天还大,那也是德不配艺。至今我都非常感谢李老师,追求德和艺的有机结合,才是完美的艺术人生。

另外一个就是教我声乐的罗家荣老师。我非常怀念他,年前他刚走(去世),而我当时出国在外,没能来得及去送他最后一程。他支持了我考上音乐学院,包括我声乐上取得的一些成绩,身上的一些影子,都是他给予我的,这些成为了我艺术道路上不可磨灭的一笔。罗老师待我如慈父一般,他有很多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还要传给更多的学生,我觉得他走得太急了一些(哽咽),希望他在另一片天地健康和愉快。

还有我的声乐指导老师宋加林,他今年80多岁了,是省歌舞剧院的歌唱家,(我求学时)他刚调到艺术学院做声乐老师。当时我有个很大的毛病——用气,很多气息都挤压在喉咙上,高音突破的时候很吃力,宋老师在一次练声过程中突然让我停下,说你仔细听一下你的这句,然后不停重复我的练声曲,问我记住了吗,我说记住了,两个人便再来一遍。记得那一天,我们重复了很多次那条练声曲,老师还让我第二天找他练习这条曲子(有问题的地方)。在宋老师的帮助下,我声乐路上最大的障碍之一就这样被攻破了。

这三个老师是在我艺术前进道路上给了我很大帮助的人,虽然他们现在或已离开,或年事已高(哽咽),但我会一辈子都铭记他们的为人师表,包括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的精神)我也会传递给下一辈,把它延续下去。

黄绍成的父亲

黄绍成与母亲合影

如果有时光机,您最想回到过去的什么时候?

如果有时光机,我想回到父亲和母亲的身边。

现在我有自己的小孩了,有自己的事业了,可以每天和家人在一起生活,但唯一遗憾的是这一切老人(父母)都看不到了——94年底的时候我父亲不在了,11年我离开家乡到地方任副县长,两年后我的母亲也不在了。

我曾经非常想用我从事的(花灯)艺术来回馈他们抚育之恩,让他们为我感到骄傲,但最终这些都离我远去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在他们该享受的时间段,我深深地亏欠了二老,唯一能够留给自己的就是不停在脑子里重复的影像,胶片式的回忆。

所以我想,如果有时光机,我宁愿自己什么都不要,只静静留在父母亲的身边,哪怕只是在火塘边多听他们几句唠叨,哪怕只是在临出门前多听他们几次叮嘱,我想把心中许许多多的故事,全都说给他们听。

如果真的有时光机,我想回去好好做一回他们的儿子。


LeviathanG 编辑

小肥羊 剪辑

LeviathanG 排版/设计

近期文章回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郁芝:回忆和黄虹老师学唱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65)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
“新灯”何以耀眼明
“国乐大师”方锦龙来啦!25日与云南民族乐团一起再掀国乐新风潮
当代花灯剧上演迎来高关注度!云南省花灯剧院创作《花花世界》讲述“云南花市故事”
【截止18.01.15】“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省弥渡县全国有奖征联启事(最后5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