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位艺术家和15个孩子,打开了云南剑川的秋景

孩童眼中的世界,是令人艳羡的。

风景画家柯罗在晚年说,他每天醒来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毕加索身负盛名后,曾说“我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会像孩子那样去画画。”

这个秋天,来自中国美术教育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将与抖音一起,跟随“DOU艺计划”,走入云南剑川。艺术家们将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互动学习,用美术呈现身边的美。美,不在别处,就在孩子们生活成长的地方。

六位艺术家,来自中央美院的雕塑系、版画系、油画系…他们中有人是第4次来到剑川,7年间不断见证这里寻常巷陌的悄然变化;有人还未出行,就反复琢磨,如何用当地的材料,给孩子们带来别样的艺术体验;有人想在滇西的剑川,和孩子们一起,延续体味北方将尽的秋天…

他们的艺术专长与风格各不相同,却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艺术的看法:它的本质从不是技法与风格,而是发自内心的创造与表达。他们希望和剑川的孩子,在山间田野里,遇见、偶得、创造,留下一段别样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六位艺术家:

赵力

中央美院教授、博导 抖音账号:@赵力

跟剑川的小朋友们交流,很惊喜。他们羞涩,但真诚、朴素。

大城市的孩子经过了专业的训练,画画有规则,但也意味着有了束缚。这里的小孩,喜欢绘画,画过画,但其实还是一张白纸,落笔不拘束。

他们的绘画技术是稚嫩的,但思想上是有感知和想象的。孩子们对颜色的看法和城市里绘画班的孩子不太一样,城市里的比较理性,但丰富性不够。这里的孩子画画基本都是纯颜色,很少调和。这种纯净,和自然风光有关系,剑川的空气、天空、山水都是鲜明的颜色。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是敏感、最有想象和创造力的。他们眼中的单纯折射出世界最美好的一面。爱是一切教育之根本。

我们希望,能通过少儿艺术教育,保存每个孩子最珍贵的童真,用清纯之眼观察世界,呵护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尊重和赏识中保持创造的个性,探索中保持对艺术的持久兴趣。

对于视觉化的艺术,图像呈现是优势。之前的时代,人们注重诗歌和音乐,兴于诗,沉于乐。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的图像的时代,艺术越来越有能量,互联网上的视频传播,使得艺术创作的方式富有变化。美院这些年,一直在思考,在乡村怎么推广艺术,进行美育。

之前艺术交流,更多是实物性的。当抖音这样的视频平台引入后,艺术的交流更加有纪实性,也能够与更多喜欢艺术的人进行互动体验。这次我们会和孩子们在剑川的田野里作画,并通过抖音账号进行直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中认识到剑川的美,意识到孩子们与美术相结合时产生的魅力。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理想,我们要去实现它。

黄可一

版画艺术家 抖音账号:@黄可一

这是我第4次去剑川。7年前,送我们美院的学生去支教,我第1次到那里。 那时候当地的经济条件不太好,我们去了一个老乡家,住山里,屋子里就一个土炕,地中间挖了口锅,平时吃的东西是从山上采的蘑菇、种的青菜、自家养的鸡下的蛋。

孩子们买不起画材,大家就众筹。冬天上课冷,没有取暖的设备,人们就在院子里生火,烤一些东西。

但和物质条件形成反差的是,普通人家的门上都贴着手写的对联,有的还贴着山水或梅竹的小画,笔墨虽简单,但能看出用心,透着书卷气。剑川人很重视教育、尊重老师,注重文化传承。

今年6月我还去了一趟,剑川变化很大,有公园、广场,快递物流和网络信号特别配套,进了山里都能流畅地使用手机。这是件好事儿,互联网在乡村发展,抖音这样的平台能够将文化传播给更多的普通人。

大家从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好的内容也通过视频传播开来,有点像我的专业,版画。版画其实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它不仅仅是独立的艺术品类,而是传播的工具。最开始是为了记录并传播经书等文字信息,它是为大众服务的。

之前故宫展《千里江山图》时,人们排3个小时的长队去看。可见如今,大家对艺术审美的精神需求是空前的。我们希望能够让剑川的孩子,体会到艺术的美好。

艺术的派别、专业术语,会让人觉得,艺术是有门槛的。但某种程度上讲,绘画就是人的天性。比如西班牙古老的洞穴壁画,也是没有技巧的,但是后世一直在欣赏借鉴。

孩子在画画中,激发起兴趣,有对生活向往和对家乡的认同。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画里,获得对艺术的启发。这个过程是双向的,艺术的生产不是来源于艺术圈,来自现实与自然。

许宏翔

版画艺术家 抖音账号:@许宏翔 XuHongxiang

抖音是实用和直观的,让人能搜索获得最有用的东西。我可以在上面看湘菜和鉴定酒的教程,同样,其他人也可以在抖音搜索到我们艺术创作者的内容,大家各有所长,又各有所得。希望这次,我们和剑川孩子的共同创作,能够让更多观看者体会到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小孩子,白纸一张,胆子大一点,不用束手束脚,就可以作画了。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画出眼中看到的。他们未经训练,(画)不受控制,有时候是变形的,但是画出来,每一个都很好。

我曾经去过广西的一个县,和当地小孩子户外写生。有的小朋友颜料不做调和,上手颜色冲击感很强。有的小孩子画出来的色调则很灰。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程式化的东西,看不到少儿美术班里的套路。

原始。原始是绘画很重要的东西,不受规训、不讲顺序,做本能的流露。会有人质疑,这不是“瞎画”吗?瞎画也是一种画,不是只有“好看的”才是画,它留下的是孩子们每一个个体的笔触和痕迹。艺术没有标准。

我小时候在湖南郊区长大,没有被规训过,家里不管。性子野,天天在外晃荡,无所谓,更多的是按感觉来。后来的画,有朋友评价是“理性的野蛮生长”,应该是有幼时经历的影响吧。

在剑川的孩子们,身边和身上有最原始的东西。

还有一个问题是,孩子们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还能记得多少关于和我们一起艺术创作、交流的记忆?

让我想起,我从美院毕业也一晃十多年了,突然回忆,只能想起一些片段,春季下乡在黄河边集体唱“版画系真牛”、晚上通宵印画聊“艺术”、一帮同学冒严寒筹拍版画系新年短片…在美院教育里,我们版画系,不像油画系和雕塑系,没有课上习作。上课就是跟老师聊天,没有边际,聊艺术家、艺术作品。更多是对自己的梳理,潜移默化。这些记得的、不记得的片段,就是在美院学习时与艺术有关的时光。

和剑川小朋友一起创作,只是希望他们能知道,原来画画是这样的,原来这样做,能很开心。而不是一棵树、一颗苹果该怎么画。

这些能留在他们脑海中,记得清晰或不记得的片段,就是值得的记忆。

北京逐渐入冬了,剑川还留着太阳的暖和和山间的深绿。

曹轶

油画艺术家 抖音账号:@ian

不同时期的央美师生都在用“眼睛”观看着中国的大地。在画室,我们用双眼不断地对专业提出最严格的学习标准,细至毫厘,去寻找艺术表达的规律与线索。

当我们走出画室,进入社会,这双眼睛变得更加自由、更加深刻。我们会发现色彩如何在自然中流动,会发现身边的人生百态,会发现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艺术形式。

我们每年都和学生一起去各地艺术实践采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敦煌…包括这次的云南剑川。从地方的人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里,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处理的线索与脉络,从中有所借鉴。剑川的黑陶、雕刻等技艺,会让我们在视觉表达和艺术创作上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化和偶然的,他们在这次的活动中能收获多少,存在个体的不确定的因素。

回顾我年少时的受教育过程,是随着年龄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得到更多更专业老师的指导,不断修正之前的认知错误的过程。这其实是件痛苦的事情。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够在最初接触艺术的时候,就可以兴奋快乐地进入到学科中。

我一直相信,好的教育模式,是由大师来教授基础学科。在孩子刚接触事物时,由专业的教师给他们相对客观的指引,影响他们最基础的认知、理解,促进之后的学习。

绘画和器乐、舞蹈等专业要求的规范性学习不同,怎么画都可以,绘画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表达,老师再针对每个孩子的特质做交流和引导。

绘画强调的是个人感受的触发。我不赞成用条条框框教孩子们怎么画立体、怎么画素描,模板化的方式会对艺术的独立发展有阻碍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是某一个教育的“刹那”会对人生有影响。有些经历与改变,源于“刹那”的可能性。

中央美院附中4年、大学5年的学习中,我一直都没有找到内心认为的最佳的创作点。直到临近大学毕业1、2个月时,面临毕业的分叉口,情绪很复杂,还夹杂着些许压抑。但恰恰也是在那个“刹那”,我的创作能够把情绪转化成艺术的形式输出。我体会到了“艺术疗愈”,这个经常被提及但很少能体验到的概念。

只要落笔,就有感受的实现,纸上的痕迹是视觉的反馈。感受有多少,就转化多少,这个过程是很实验的东西。

我们的实践 不希望当地小朋友觉得,外面的才是好的,这是最可怕的。让他们用眼睛观看、发现身边美和自发表达,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创作才是最宝贵的。

彭玮

青年艺术推手 抖音账号:@彭小猪

我们经常去各地,和当地的孩子们交流,广西百色、云南丽江、最近的一次是在河南的一个小镇。每次大家都会开复盘会,琢磨什么样的形式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更有收获。这些实地教学,大都是短期的,时间有限,要花心思在真正有效地和孩子们交流上,踏踏实实做好美育课程。

这次去剑川之前,我们也在脑暴,老师们时不时会在群里提出自己的想法,一起讨论。采风中的教育,不是高兴过就算了,应该有获得与学到。我们想和小朋友们一起体会,他们生活的周边山水很美。和孩子们的课程,我们更多是在教授思维方式,和他们碰撞,怎么观察、如何来看“我”和“我周边”的环境,告诉他们,美,是让你感受到愉悦的东西。

在实地和孩子们作画的过程中,绘画工具也在不断改良和升级。用亚克力板作画框,对着山水,框外是起伏不平的远山和麦田,让孩子们体会描摹轮廓和上色后构成一幅画的效果。还可以携带镜子,利用反射、折射,方便观察周围的景观和人。

这些材料可以反复涂抹,易上手操作,防止小朋友一开始在画布上觉得自己画坏了,没法落笔修改。这样,小朋友们会感受到即刻的效果,有积极的反馈。

美这个东西,不像数学那些基础学科的学习,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用”的,而不是实用的,但它浸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感、对美的认知,影响的是人们之后的看待方式和思维方式。

我在艺术世家长大,从小闻着家里的松节油味儿,美感的培养是来源于爸爸画画时的状态。小时候的美术教育经历,应该更加注重熏陶,让小朋友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不是专注在工具和技能。

物质条件的不同,会影响孩子们的经历,希望我们的到来,能让孩子们拥有一次艺术启蒙的过程。物质条件和兴趣、天赋没有必然的联系,美院的艺术家们,也有小时候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正统美术教育的,但有天赋,上手就是不一样。当成长中有了偶然的契机,他们就选择了这个行业。

抖音上有很多学习性、可读性的内容。当视频内容有了更好地引导和梳理后,艺术家自己的作品或理解发布在上面,可以被更多人看见。随着技术的提升,美术教育也在借助互联网产品跨界赋能。

萧彬

雕塑艺术家 抖音账号:@萧彬

我的工作室,虽说是在北京,其实紧挨着河北,从美院都得驱车70公里才能到。那里远离喧嚣,可以钓鱼,吃院子里种的萝卜、青菜甚至猕猴桃,还有刚下的土鸡蛋。

在湘南的农村里出生,从小抓泥鳅抓螃蟹,哪怕之后去了长沙上学,我都会在假期回乡下和表兄弟们一起玩儿。一直以来,自己都很喜欢泥土的气息,这样的田园情结,是我创作的源泉。读书时,我就开始做“大地艺术”,不是传统地用泥巴做雕塑,而是用竹子、稻草、山里结的晒干后的果子,将这些材料深入地改造,呈现另外一种状态,做延展和纵深。感受平淡质朴的美和浓浓的“泥巴味儿”。

做雕塑的,对材料很敏感,在路上遇到废弃的东西都会多看两眼。平时自己上手焊泥巴、搭架子、烧窑、做陶瓷。读书时候,美院的老师们就开始训练我们对材料的转换,艺术家就是要把无聊的东西做到极致。

真正的艺术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迎合。当下人做当下人的艺术。

这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哪怕是做不了艺术了,但艺术的心态和状态在生活里仍是重要的。

之前我们也有下乡,和当地的学生们一起进行艺术创作。我和他们讲,不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你们也是艺术家。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人们都是向往新鲜的东西。对自己熟悉的日常提不起兴致和兴趣,这是很正常的。希望我们的到来,能和孩子们一起,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不同。

剑川的孩子们,从小在这里长大,他们可以意识到这里的美好,这里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孩童时的成长空间是最好的。幼时是天性的释放,越长大,就局促了起来。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很重要。

比起传统的画廊、美术馆,抖音这样的平台在传播性上绝对是更加广泛和普遍的,艺术创作者们也会面临更广泛和未知的受众.这些爱好艺术的群体通过一条条视频,汇聚起来,大家各有不同,这和传统艺术策展的爱好者聚集是不一样的。年轻的艺术家们在抖音上创作、传播,也是另外一种新的机会和维度,艺术的表达空间更加宽泛了。

网络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的精华浓缩,观者从中产生思考或感受。我自己也看抖音,看过了以后会在内心产生想法,不一定会评论,不一定会转化成可被统计的数据,但是网络视频带给人的感触是有效力的,它更多时候是隐性的。

希望通过这次和抖音的合作,与孩子们一起创作,能让更多人了解剑川,了解不同的文化。而孩子们长大回想起这段经历,也是热情的,而不是机械的。

#15个云南孩子在山野里办画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桦版画作品欣赏
「精典推荐」艺术在于创造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郭持宝
天津美院教师贺岁展作品欣赏(二)
徐冰:有问题才能有艺术
李春林丨中央美院副教授,大红袍艺术家,中国烟雨水乡的开创者。
邓子敬:世事变幻,艺术家应始终保持初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