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事拾遗:五华山记事(上)
五华山在昆明市中心北部,
为昆明市区最高峰。
其北接螺峰山,
东连祖遍山,
并称昆明城中三山,
西与翠湖山水相连。

它历经岁月沧桑,
目睹无数人间变故,
也见证了中国
红色革命的最终成功。
 
昆明主山蛇(长虫)山,
自东北向南而下,
九起九伏,
至螺峰山顿开玉屏,
再前则脉分五支,
吐出五华秀气,
故称“五华”。
 
作为蛇山余脉
其由螺峰叠献而下,
领袖诸山;
其下则烟火万家,
山川一顾可尽。
因此为历代王者
“筑府”之胜地。

眺望五华山,
有无数往事可供回首
......

欢迎收听wei读新一季
——《往事拾遗·五华山记事》(上):

详细内容,请点击下面绿色光标收听:

收听提示:

一、五华山名之源起:

长虫山,又名蛇山,是昆明最高的山,位于昆明北部。最高处海拔约2300米。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分别描述了滇池周围的四座山,即金马山、碧鸡山-西山、长虫山、白鹤山)中的“北走蜿蜒”即指长虫山。
“长虫山,长虫山,吃云南,屙四川。”从这句古语中,可以领悟到长虫山延绵数百公里从云南到四川的山势走向。

作为蛇山余脉的五华山'由螺峰叠巘而下,端丽庄严,领袖诸山。其下则烟火万家,山川一顾可尽”,的确是一方胜地。


二、明代昆明砖城移往五华山:

唐代南诏国在昆明东部筑拓东城,意为开拓东方疆土之意。后大理国时改拓东城为鄯阐城。之后元灭大理时仍称鄯阐城,这也昆明拓东路的由来,从昆明博物馆藏的大理国经幢也可看出,当时昆明城的重心为东区。

1935年的云南昆明,图为地藏寺经幢。

大理国经幢标志着当时昆明城的中心在东边的拓东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义子沐英率军平定云南以后,被朝廷封为“黔国公”长期驻守云南。开始建筑延续至今的昆明城。
昆明城池何以如今这般建构,这与沐英邀请来的著名城建总规划师密切相关。据史料载,这是我国明代城市规划风水大师汪湛海审山龙,察地脉,别同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经八年之惨淡经营,功始告成。
随着一部散轶民间的汪湛海对云南府(昆明)进行能察并主建昆明城池的调查报告孤本——《汪湛海先生钤记》古籍于2007年的发现,建置昆明城时的诸多历史玄妙,又得到了深度的揭示。

2007年殷晓俊先生发现的珍贵古籍《汪湛海先生钤记》

明代堪舆大家汪湛海,后人称地理神师。当时云南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沐英请来了这位全国著名的阴阳家、江西人汪湛海赴滇考察山龙地脉,主持规划昆明城的建设,拟将昆明筑成龟蛇相交,产生帝王之气的城池。现代昆明城的大体格局,就是据此在明朝洪武年间(1382)建昆明城时定下来的。
史料记载,汪先生到昆明后,先找出昆明城的来龙去脉,即昆明城所依仗的山脉走向。昆明城的来龙是长虫山,即蛇山,也是昆明的主山,源于五六百里外的会泽县西北,来龙可谓远矣,这正是风水学说上的上好龙脉。
蛇山龙气走动,行徊曲折,伸缩起伏,从东北方向蜿蜒而来。行至昆明境内龙气益旺,到铁峰庵处便停顿起嶂,更含蓄旺气。于是九起九伏,向西绕南,至圆通山开玉屏(即现在的衲霞屏),徐吐五华秀气(五华山)。五华分五支而下,结于文庙地场。
汪湛海找出此“龙”后,认为此为艮龙向乾,又掉头向离,此为地脉中极为难见的紫微龙也!遂将昆明城设计构筑为龟形,是以城在蛇山之麓,与蛇山之气脉相接,形成龟蛇相交之态,昆明城当为一大福地

位于圆通山的衲霞屏

1900年绘制的昆明城池地图
               
由于汪先生的规划,五华山成为昆明主脉,正义路作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五华山为中心点,云贵总督府(现胜利堂)、巡抚衙门、布政司、番台、臬台、粱稻署等衙门一律坐北朝南,一字排开。土地庙、城隍庙、圆通寺、武王庙等寺庙都按这个风水走向脉络布局。昆明城池的格局由此形成。



元代末年的五华山,古木苍翠、庙宇辉煌,为昆明的八景之一。元末的昆明文人王升,在他那洋洋五百余言的《滇池赋》里写道:“览滇南之胜概,指八景之陈踪。碧鸡峭拔而岌嶪,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用“五华钟造化之秀”来定位元代的五华山,或许还有一些夸张,或许说还是王升的一个预言,但在明清两代和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王升的这个预言的的确确实现了。

清末老照片,在南城墙近日楼上远眺南正街和马市口(今统称正义路),街中间可见“天开云瑞”牌坊,远处左上方的五华山轮廓依稀可辨。
 

明代昆明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开始用砖筑城。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昆明历代筑城均为土城,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改筑砖城——云南府城。据载云南府城系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城区范围得到了扩大,将翠湖、圆通山包入城内。扩建后,昆明城周围九里三分,“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高二丈九尺二寸,向南。城共六门,上各有楼。”明代的昆明府城在旧城的规模上向盘龙江以西拓展。城内主要是衙署、官邸、寺庙,一般居民很少。近郊多是王公显贵及士大夫的园林别墅。黔宁王府、巡按察院、都察院、布政使司署、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都集中于今正义路、威远街一带。整座砖城的城区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

1935年的昆明翠湖,明代被围进了城内
圆通寺后圆通山,东西长而南北窄,状如海螺,因此又被称为“螺峰”。螺峰山石嶙峋,削壁千仞,古木苍翠,灌草葳蕤,是著名的“昆明八大景”之一“螺峰叠翠”。诗云“青霭松崖合,绿云芝径封”,说的便是此山。明代筑砖城时也被围进了城内。

老昆明小东门一带的城墙


当时昆明城城墙共开六门,并修建六座城楼。东门名威和门,俗称大东门,在今小花园一带;东北门名为永清门,俗称小东门,在今圆通公园大门前,圆通街东口;北门名为保顺门,俗称北门,北门街因此得名,在北门街尽头、圆通山西北门口;西南门名为洪润门,俗称小西门,在今人民中路西口龟背立交桥一带;西门名为广远门,俗称大西门,在今文林街与建设路口的新建设电影院前一带;南门名为丽正门,俗称近日楼(大南门),现在东寺街文化步行街上新建近日楼,旧址在今南屏步行街东口。据《昆明县志》记载:“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清初改为近日)。”

清末时期的昆明近日楼,也即南城门,也叫丽正门。

老昆明的北城门,名为保顺门,俗称北门,北门街因此得名。位于北门街尽头、圆通山西北。城上之楼为眺京楼。

明代云南(昆明)城除了城墙,环城还有河,可行舟船。外通重关,跨隘衢市,城外街道宽一丈有余,分为三道,行走其道,视人而分,仕官行左,商族行右,王公贵人行中,等级分明。清朝先后对昆明城墙修葺过23次,并对城内外街道进行了较大改扩建,城郊设3坊24铺,街道150多条,巷道400多条。

1935年的昆明,图为大西门外和城门外的街道。


当时环绕昆明城的,还有臭水河、玉带河、盘龙江等,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防体系。沐英专门聘请的风水大师汪湛海对这座尚未成形的新城发出“五百年后胜江南”的预言。
果真,民国时期,流亡昆明的大师们对昆明城边“蟹屿螺洲”“萍天苇地”,城内城外河流纵横、湖泊清幽,胜似江南的城市风光印象深刻。冰心在《默庐试笔》中就曾这样描述昆明说:“这里完全是江南风味,柔媚的湖水,无际的稻田,青翠的山,斗笠,水牛,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南国的风光。”

老昆明城边的水田和城里的水运

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此门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城墙,修建青年路,随后又拆除近日公园至小西门、大西门至圆通公园、小西门至大西门的城墙修建道路。从此,昆明古老城墙消失(现仅有圆通公园东北角尚有一段残存)。

昆明圆通山公园内还保存有一段明代城墙残段遗址

明代初年,镇守云南的沐氏便把五华山当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定远伯沐昂、都督沐璘在山上修建了聚远堂、泰然亭、真意亭等建筑。沐昂乃黔宁王沐英之子,曾从王骥、蒋贵平定麓川土司叛乱并著有《敬轩集》、《沧海遗珠》等著作。沐璘乃沐昂之孙,镇守云南时,政绩卓著,又好书善诗,工篆籀草书,与士人讨论古今,竟日不倦,著有诗文集若干卷。他们祖孙二人钟情五华山,在山上建盖亭台楼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沐昂,沐英第三子。《明史》记载,沐昂字景高,明成祖时,他的二哥黔国公沐晟领兵镇守云南,朱棣遂越级提拔沐昂为都指挥同知,让他随军锻炼。沐昂战功卓著,不久升为右都督。正统四年,西南少数民族地方首领思任叛乱,沐昂随沐晟出征。在军中,沐晟因病暴亡,沐昂受命代镇云南。正统十年,沐昂死于云南,被封为定边伯,谥武襄。据《明代云南沐氏家族研究》记载,沐昂(1379—1445)喜好诗文,常与文艺人士交往。曾收集明初寄居滇南21家诗人作品,编成《沧海遗珠》。

明嘉靖三年(1524年),云南巡抚王启又在五华山南麓创建“五华书院”。五华书院是云南省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一个书院,它对明清时期云南的文化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雍正九年(1731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又对五华书院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他还捐购图书万余卷,亲自制定书院的章程和课本。五华书院在鄂尔泰的大力扶持下,成为了一所闻名遐迩的大书院,培养出了钱沣、唐文灼、王肇增、方学周、何钟泰、何傅岩、吴桐、方玉润、戴絅孙、杨国翰、池生春、李于阳、戴淳、何桂清等著名学者和文官。书院的历届山长诸如孙人龙、施培应、谷际歧、尹壮图、刘大绅、黄琮、罗瑞图等,均为饱学名士。

尹壮图,字楚珍,云南蒙自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考中进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入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上书乾隆皇帝,向皇帝直言“议罪银”制为朝廷带来的不利。关于这件事,《清史稿》中有详细的记载。

昔日的五华书院占地甚广,从五华山南麓今马市口至华山西路之间均为五华书院的旧址。五华书院的大门前,有一巨大的照壁,照壁上彩绘有鱼龙图案。大门三开间,正中悬挂有鄂尔泰题书的“五华书院”横额。进大门前行十多步为二门,入二门向北行三四十步为大讲堂。讲堂为五开间,当中的一间为过道,这间过道,前面无门,后面则有屏门六扇。屏门上刻有钱沣所书的程子四箴:“视、听、言、动。”这四个字为粉底蓝字,龙飞凤舞、遒劲有力。过道左右两侧的四开间内,设有桌椅若干,为考课时士子伏案之处。四间讲堂的前檐下悬挂有八块大方匾,每匾上书“斋”、“庄”、“中”、“正”,“整”、“齐”、“严”、“肃”。该匾为清光绪进士、五华书院山长罗瑞图所书。穿过讲堂,是一个宽阔的大天井,天井之北是一座藏书楼。“藏书楼”三个大字笔健锋圆、神完气足,豪迈异常,乃清乾隆进士、礼部侍郎五华书院山长、蒙自人尹壮图所书。藏书楼还悬挂有一副尹壮图题书的对联:“鱼跃鸢飞,活泼泼地;云蒸霞蔚,纠缦缦天。”该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很能体现尹山长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以及对攻读士子的殷殷期望。

当年的五华书院试卷


三、建文帝与五华山:


建文帝

四、图游五华山(上):

从前古树参天、鹰绕花香的五华山,如今高楼林立、汽车如梭。山下灯火万家、街巷纵横,仅以五华山命名的街道,就有华山东路、华山南路、华山西路等。
下面我们随着qq牛扒红酒等网络楼主的图片去图游五华山周边的风景。先从东边游起吧。
华山东路,位于五华山东麓。南起华山南路,北接平政街,长396米,宽9米,南北走向,北高南低,为城区道路的几大陡坡之一。华山东路的北段原有祭祀宋忠武王的永宁宫,故此地又名永宁宫坡;华山东路的南段原名四吉堆,该高地的得名,乃取“吉祥如意,四季平安”之意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将永宁宫坡和四吉堆合并为一条街道,因其在五华山的东麓,故取名为华山东路。

五华山图



节孝巷。这条因节和孝而名的小巷,从青年路通到华山东路口,红会医院在巷子里有道门。

一个盲人乞丐和自己孀居的母亲他们演绎的一段人间真情,深深感动了附街坊邻居。民间自发为母子俩立了座“节孝坊”,乾隆御笔旌表。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易名为“节孝巷”。

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地下党员李鑫在这里组织云南第一次党员会议,这里也成为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旧址。

这个特别支部旧址是个典型的昆明一颗印式建筑

几幢这样的“一颗印”小院之间,还有几条这种如今已不多见的古旧小巷

还有几座传统民居院落

房子外观看上去还是有点高大上的

进得门去,可见老式民居虽显杂乱,却又透着几丝久违的亲切感觉


沿华山东路前行,来到原来的韶山小学(拍照时已是停车场),一眼就能看见正在修葺的大德寺双塔。


这张是修好了。

看到大德寺双塔,就知道这是来到五华山东麓的祖遍山了。

祖遍山,位于老城区偏东北。东濒盘龙江,西、北与五华山、圆通山连绵,南临绿水河,海拔1915米。祖遍山乃云岭山脉的东支、乌蒙山脉分支长虫山余脉到此而终。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在山巅建寺观,名“极乐宝宫”(今韶山小学和省畜牧局址)。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重修极乐宝宫,并将其更名为“大德寺”,以彰元王朝的威德。此后,祖遍山亦称“大德山”。梁王阔阔台又在山下绿水河畔建造“流云阁”(又名松子楼)。明成化五年(1469年),何永清在大德寺内建造双塔。双塔为13层密檐砖塔,高18.45米。
有民谣赞曰:“大德安坐祖遍怀,出奇螺峰五华外。两座浮屠冲云霄,绿映双塔万众拜。”

站在老昆明南城墙上的近日楼东侧较长一段距离远观城北内的五华山、大德山(祖遍山)、螺峰山(圆通山)的三山景象。

大德寺双塔老照片。山下的积水潭在某个距离角度可映出双塔的倒影。因此才有诗联中的一句:“绿水映双塔”。这里两百多年前也都是到处泉水喷涌,一片湖沼湿地,像大理的蝴蝶泉一样每到一定时节就有无数五彩缤纷的蝴蝶飞来这里婚会,到处是一只只衔首接尾的一串串挂在临水的树枝上,其景甚为奇丽。清中后期还是文人雅士们来观赏“蝴蝶会”的胜地。惜此盛景如今只有在史书中才能看到了。


清末至如今的一百多年间,祖遍山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断遭到破坏。清宣统二年(1910年),大德寺内设矿政公所、开办云南工矿学堂。1921年在大德寺内创办路政学堂。1930年底,求实中学由文庙内迁到祖遍山东麓。文化大革命末期,在祖遍山大挖防空洞。各种单位搬迁到祖遍山,使昔日古木苍翠、环境清幽的祖遍山古木伐尽、高楼林立。

翻拍老照:在大德山(祖遍山)上俯瞰大东门内大绿水河,右前方三重檐的大东门城楼巍峨耸立,城墙外东郊房舍稀疏,阡陌纵横。城内麒麟寺、报国寺庙宇的飞檐戗角历历在目。近景是由五华山、大德山之山箐流下的两个高低错落的积水潭,也就是大绿水河的上游。两潭之间有一条堤坝可通小车行人,水域周边瓦顶院落房舍密集得鳞次栉比,草木在其间随处滋生乱长。

如今,那两条发源于祖遍山,经白鹤桥(今护国桥)流入玉带河,曾经清澈、碧绿如翡翠的大、小绿水河早已荡然无存了。而海拔1915米的祖遍山则成为了水泥路面上的一个大包块。高耸入云的大德双塔则被两座靠得很近的高楼所夹峙,就像一对被两个彪形大汉劫持的弱小儿童,显得那样孤零和畏葸。“双塔峥嵘拥翠华”的雄姿,“绿映双塔”的诗意,只有从地方典籍中才能品味到了。


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华山东路43号一小区院内,1983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双塔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今寺已不存。

再沿着华山东路游走......

华山东路坡角有“一栋洋楼”,原来叫东苑别墅,建于1943年,其建设者是我省著名民主人士宋嘉晋。


建筑内里是坐北朝南的中式方位,两侧双外凸六角塔则一改传统中式建筑四角飞檐的模式。

华山东路的黄河巷杨氏公馆。黄河巷并非以中国北方那条著名的河命名,而是因清代与巷尾相连的螺峰街东面为积水潭和野草丛生的洼地,以其淹水和荒凉俗称为“黄河心”,清末省去心字成现名。

公馆建于1932年,系原滇军将领杨如轩所建宅院。

杨氏宅院别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中间二楼辟有内阳台,两翼裙楼成半六角形,三面开窗,内部为欧式装饰风格。

从与黄河巷连接的布珠巷往华山南路走,有几幢老式民居,其中间还有马鞍形屋顶

清代有一布商在此购地建房,故名布主巷。因“主”与“珠”谐音,后来这条巷子就改叫布珠巷了.

从华山南路往南,来到五华坊巷尽头,这里有个160年前清代的路灯。

古路灯建造于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昆明唯一保留下来的古路灯。

古路灯可不像现在是用电的,而是烧香油的。往青石柱顶上的灯台里倒上香油,再放上灯草即可点燃。在过去时光,对那些夜晚打不起灯笼的穷苦百姓来说,这样微弱的灯光也能给他们照亮回家的道路。

这里是晓wei的声音杂志:用声音带您阅读

点击标题下方的“wei读”或以上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明五华山上景色如何?
身在昆明的你知道昆明的龙脉在哪里吗?
闲说昆明风水
昆明风水史
五华山下,是一部悠长的昆明历史
在昆明,有一种骄傲,叫住在五华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