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里寻访战地(一)


新华铁道兵

72.4万 · 2020-06-23

——谨以此文纪念援越抗美55周年

文/一支队三大队三分队(二师七团三连)

张朝舫

      2019年11月8日8时,五十年前援越抗美一支队三大队三分队12位战友及亲朋好友19人组成的“援越抗美战地足迹寻访团”由广西国旅组织,从南宁出发,准备在越南进行为时五天的战地寻访和旅游。

      这19人分别是我的老班长1963年老兵梁长峰,1966年老兵刘罗星,我荆州中学的校友1968年江陵老兵陈崇珊、倪文义、樊哲学,1968年江陵老兵张在发,1968年枝江老兵周先武、田民爱、黄运荣和夫人邹勇,1970年南昌老兵刘元炳、聂三毛。还有我荆州中学的同学文显忠、张梅芳以及全国老年网【社区】的网友欧阳美秀和她的怀化朋友刘妙珍、周新春加入。我的老伴尤开明也随行。

一、越南,我们来了

      我1968年3月入伍,1968年8月入越,1970年7月回国,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整整战斗了两年。

       两年,对于历史长河可忽略不计,但对人生旅程而言却是很长很长。尤其是对于刚高中毕业跨出校门就投身到血雨腥风战场的青年而言更是艰辛和漫长。

       那两年,虽然没有了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但防空警报从未停止;车站、桥头和铁路附近那些虎视眈眈的大小弹坑,那些堆在铁路两旁被炸得像女人卷发一样弯曲的钢轨,这些真让我们胆颤心惊;还有连队首长经常告诫的“小心施工负伤,注意毒蚊毒蛇!”的提醒也让我们的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每天都要经受烈日酷热的烤炙,开始的超过我们体能极限的劳动强度,这一切对于我们还真正算得上是一场凤凰涅槃和浴火重生的考验!

       五十年过去,一个连队十位年过古稀,两位早逾耳顺之年的生死战友相邀结伴重返战地,寻访五十年前的战斗足迹,大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我无法描述,也描述不了。还是看看战友们出发前的内心自述吧:

《难忘的岁月》

屈指流光五十年,随军赴越战旗翩。

奇穷水激千层浪,北庆山腾万丈烟。

莫道工装非劲旅,欣看铁路接南天。

邻邦统一皆华助,我部功劳在里边。

       这是刘元炳战友10月28日得到“战地寻访”消息后欣然决定参加时即兴写的一首七律。短短的八句诗不仅写出了当年的战斗场景,而且写出了援越抗美这场战争打败美军、促使越南南北统一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他参加“战地寻访团”的喜悦心情。

       一诗引发战友情。刘元炳《难忘的岁月》在“援越抗美战地足迹寻访团”临时聊天微信群一发布,战友们都激动了,能写的战友情不自禁地写起了和诗:

《难忘的岁月》

关外黑云压野郊,腥风血雨炼英豪。

曾惊北庆旌旗展,何惧梂江恶浪高。

炮火连天烈焰滚,戎装血裹夜听箫。

今寻旧迹当年胆,铁马忠魂歌九霄。

       这是刘罗星战友写的。他一入伍就跨过友谊关,投入到了战火纷飞的援越抗美战场。他参加了茶园大桥和本施车站抢修的战斗,是从美军飞机狂轰滥炸中经受过血与火洗礼的钢铁战士。“炮火连天”、“戎装血裹”是当年战斗的真实写照,一句“铁马忠魂歌九霄”更写出了我们铁道兵战士视死如归的忠勇情怀。

       再读读张在发战友的和诗《难忘的岁月》:

统帅号令赴南国,长缨在手缚美魔。

关前誓言牢记心,舍生奋战潘达村。

茶园凉山建功勋,北庆本施留美名。

擎旗凯旋友谊关,金戈铁马奔秦川。

      这首诗每两句一韵,每两句一层意思,写出了我们当年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嘱托,走上援越抗美的战场,守卫茶园大桥立功,抢修本施车站和打通北庆山隧道扬名,两年后凯旋直奔秦川修襄渝线的战斗历程。

      读了刘元炳战友的诗,我也按捺不住情思,步韵和了一首《难忘的岁月》:

长忆人生出彩年,睦南关外角声咽。

雷公撒野长空闹,勇士争拼奋战酣。

热血男儿昂锐气,太原风火见忠肝。

枪林弹雨等闲过,心印雄文斩悍顽。

回忆,兴奋,这就是当时战友们的心情!

      中午,我们从友谊关出关。友谊关,我国的十大名关之一,雄居左弼山和右辅山之间,气势磅礴,在冷兵器时代,还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1968年8月3日下午4时左右,我和我的战友们就是从这里出关的。五十年后,我们又站在关前,多少记忆,多少感慨萦绕心头!大家想起了当年出关时列队相送的祖国亲人,那无数双热情的眼神代表着祖国人民对子弟兵的殷切期望;想起了列队关前向五个伟大宣誓的悲壮场面,那钢铁的誓言表达了人民战士不打败美军誓不回关的赤诚和壮心。

       巍巍雄关今胜昔,当年战士鬓满霜。五十多年了,大家激动得抢着合影留念,仿佛要将身影留在关前,要将雄关留在心里,还要从关前广场的大榕树和右辅山山脚的英雄树下寻找当年的芳华。

       大榕树啊英雄树,五十年后你们是这样的高大,那应该是三十二万将士的豪情将你们滋润!大榕树啊英雄树,五十年后你们是这样的挺拔,那应该是三十二万将士的浩气将你们升华!

       站在友谊关前,我分明感受到了当年的誓言还在金鸡山上空回响:

    “我们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代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军队参加援越抗美的伟大斗争。在即将入越参战的庄严时刻,我们宣誓:

       坚决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听毛主席的话,做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永远忠于党,永远忠于祖国,永远忠于祖国人民,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和解放事业,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内外团结,严格遵守八项守则,积极增进中越友谊。不怕牺牲,永不叛国,圆满完成战斗任务,为五个伟大争光!”

宣誓人:张朝舫

       观光完友谊关,我们的旗手聂三毛战友挥动着寻访团的团旗,战友们激动地大喊:“越南!我们来了!我-们-来-了!”

二、潘达村,我们回来了!

       潘达村,是三连老兵魂牵梦绕的地方。

       潘达村不大,全村坐北朝南,二十多户人家。村南面是水稻田,东西面和北面都是小山丘,茂林翠竹,遮天蔽日。我们三连在这里驻守了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三连的指战员熟悉潘达村的一草一木,认识潘达村的男女老少。我们班的营房西面不到十米远就是老乡的房子,我们昵称营房为“竹篱茅舍”。房子的骨架没有一根木头,全是广西的实心竹子支撑,房壁是竹子破开后编的,房顶盖的是棕榈叶子,加上营房前面有一片两百多平方米的竹林,要不是处在战争环境,还真有点“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雅趣。营房前面的活动场地与竹林结合处建有一个长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的斜平面土堆,四面用水泥沙浆涂抹,对着营房的一面画有天安门,意为祖国天天看着我们,警示我们要尽好国际主义义务。竹林内有我们班用钢筋混凝土建的两个大防空壕,一旦防空警报拉响,班长和副班长各带早已分配好的战士进去防空。

和潘达村村民在一起

       我们连1968年的新兵是8月3日夜晚到潘达村的,第二天开始了一星期的学习。时间安排是半天学习半天到工地熟悉环境。学习内容一是政治,主要学毛主席的老三篇和《青年运动的方向》;二是学连史;三是学英雄,四是学《援越抗美八项守则》。学政治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导员农德嵘点名要我们高中生活学活用好《青年运动的方向》。为什么学《青年运动的方向》,我想原因大概是我们连1968年的新兵中有二十多个是老三届的高中生,连首长就把我们当成知识分子了。农指导员特别强调我们要老老实实地接受再教育,要夹着尾巴做人。从此我就把自己当成“知识分子”,时刻提醒自己,要好好向老兵学习,好好改造自己。学英雄主要学了两个人,一个是排弹英雄一等功臣向成湘烈士;一个是舍身护大桥的一等功臣汽车司机何为华。两位英雄的事迹特别感人。向成湘为了将生的机遇留给战友,在一次排除一颗重磅定时炸弹时,几次到了轮班的时间他总是以“情况清楚了!快结束了!”为由,坚持不轮换,最后定时炸弹爆炸,将他炸飞了。他牺牲了,全班战友无一受伤。当时战友们只找到了他的沾满泥土的几块肉和几根骨头小心地洗干净后用手巾包好……烈士陵园里是他的衣冠冢。何为华当年开着一辆装满柴油的汽车正行驶在北江大桥上,敌机的一枚凝固汽油弹落在了车厢里,一个油桶被击穿燃烧,整个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在桥面上飞速滚动。他深知,如果汽车爆炸,整车柴油会像一枚重磅炸弹一样将大桥炸垮。为了保住大桥,何为华强忍着烧伤的剧痛,紧踹油门,硬是将“火龙”开出了引桥。然后他拉开车门被甩落到地上昏迷过去……汽车冲下引桥路基就爆炸了,大桥保住了,何为华大面积烧伤,在医院里九死一生。他的英雄事迹被广州部队以《烈火金钢保大桥》的长篇通讯在全军宣传。

     《青年运动的方向》的鞭策,身边英雄的激励,我和我的战友们在潘达村磨练过关。第一关是胆气关。刚到越南,记得第一次听到凄厉的防空警报声,我们新兵都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是老兵拉着我们往猫儿洞跑。针对胆小的我们,各班利用班会多次组织学习两个英雄的事迹,开展“树信仰、立理想、壮军魂、强胆气”讨论。常说“孤胆英雄难当,群威群胆好立。”还真是这样的,后来每次到战地,班长都带着大家高声背诵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唱着“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的歌曲雄赳赳地走在上战地的路上。在这种人人不怕死,个个争英雄的氛围里,不到一个月,大家的胆气练出来了,防空警报不怕了,敌机来了,十分镇定,有的还要瞄它一眼,骂几句后才进猫儿洞。第二关是酷热关。八月正是越南最热的季节,中午气温高达40多度,高温湿热让人十分难受。早上从营房出去,中午从战地回来,整个人像从水里冒出来似的,衣服从上到下湿透,一套衣服脱下后可拧得出一盆水来。加上新鲜蔬菜缺少,我们新兵大多不适应,很多人胯下和脚丫间患上了皮肤病,行走十分难受,一个多月才康复。第三关是劳动关。我们虽然大多数出身农村,但在家里基本没干什么重体力活。铁道兵接触的全是重东西,一根钢轨12.5米长,苏联造每米43公斤,中国造每米38公斤,一根枕木100多斤,最轻的是道钉,每颗也有四两重。记得刚开始挖防空壕抬水泥盖板时,两百多斤重的盖板我们两个新兵根本抬不动,一百斤重的一袋水泥把人压得歪歪倒,一根枕木要两个人抬。可老兵们就厉害了,轻轻松松就将一根枕木撂上肩,水泥每人一次背两袋,有的胳膊还夹一袋。更厉害的是被称为大力士的四个人抬一根苏联造钢轨,这些让我们羡慕得不得了。农指导员又有一次在连务会上说,你们知识分子如果能像老兵一样背水泥、扛枕木、抬钢轨,就说明你们改造好了。为了改造好,为了过这个劳动关,施工中我们咬紧牙关,心里默念着毛主席“下定决心……”的语录,拼出吃奶的力气干。半年过去了,我们终于能像老兵们一样轻松扛起枕木了!能背两袋水泥了!我还和几个战友练成了四个人抬一根钢轨的大力士!

       我们的起步在潘达村!我们的磨练在潘达村!我们的成长在潘达村!

       潘达村对于我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有越南村民逢年过节给我们送菠萝、送香蕉、送粽子、请我们看大戏;有热闹的军民联欢晚会;有雨天老乡为我们收叠好晒在外面的衣物……这些是难忘的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的友情。最难忘的是我在潘达村和农指导员一起出席过团部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我在潘达村参加了全团的后备干部训练班;在潘达村经过生死考验后我和我的战友入团入党了;经过在潘达村的磨练我和我的战友当上了副班长和班长,成了连队的中坚力量……更自豪的是在潘达村,我们这些学生兵从农指导员心目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援越抗美战场上摸爬滚打,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铁道兵!

      潘达村,我们回来了!这次战地足迹寻访,我们驻扎过的三个地方只选了你,就是因为你和我们有这段特殊的情缘。

       张朝舫,湖北潜江人,大学本科学历。1948年出生,1968年3月入伍,所在部队一支队三大队三分队(铁二师七团三连),历任班长,1971年3月退役。当年被安排教育战线工作直至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回老营房,多少老兵魂牵梦绕的地方……
拉练
梦的天堂之坠落的后勤《3》
残存的老营房,镌刻着青春的印迹
我们从未忘记 英雄从未走远
【我的卧虎湾】刘建富:心中那块绿地●卧虎诗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