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刨根问底吉林市】老吉林的热闹地儿——牛马行



        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2016年1月1号起,都市110《松江潮声》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牛马行的繁华热闹是每一个吉林人所熟知的,在这里有吉林市最古老的街路、最著名的老字号,也有很多尘封的往事。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请关注记者张平带来的 《老吉林的热闹地儿——牛马行》。

        说起牛马行的历史,可以这样说,有吉林城就有牛马行。据历史文献记载:远在吉林建城以前,这里就已具有封建城镇的雏形。牛马行这条街的北头当时是一片空地,人们在这片空地上进行牛、马、驴、骡等牲畜的交易。由此,人们就管这条街叫牛马行。

        吉林城建城后,牛马行南起河南街西头、北至老城墙根(现光华路),全长不到4华里。在建城之初,由于地势崎岖,街道曲折狭窄,胡同与街道迂回相连。加之船厂又是木材的集散地,所以牛马行和其他街道一样,是用直径1尺5寸以上的原木排成的。

        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处长赵健敏说:“这是吉林市卖牛马的牛马市,同时也是一个卖日用品的地方。最开始因为街路的原因自发形成了一个市场,虽然条件很简陋,但是当时非常热闹,慢慢发展,就有了简易的棚子和平房。”


        1911年(宣统三年)农历四月初十下午,迎恩门(今临江门)里一家饭馆失火,因吉林城大多都是木结构,当天又是刮西南大风,火借风力、风助火势,大火越烧越旺,蔓延大半城市。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烧毁全城房屋三分之二,历史上的“火烧船厂”之说即由此而来。在这场大火中,牛马行这条木头马路被焚烧殆尽,1913年(民国二年)吉林督军责成市政有关部门重新修复牛马行。修复工程于1914年开始,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将牛马行改成砂石路面,并在现在农贸市场的地址上修建一座长方形砖木结构的菜楼,同时在菜楼北门口修建一座水塔以备消防用水。


        赵健敏说:“最开始是个菜楼,解放大路开通以后就扒了,建成了后来的小楼。楼上是卖花鸟鱼的,楼下是卖食品的地方。这是最繁华的位置,在北大街这边是政治中心,牛马行那边是经济中心,所以这里必然形成了一个闹市区。”

        随着社会发展,到清末民初时,牛马行已发展成为吉林城内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之一。当时中山浴池、康乐戏院、民众教育馆、消防队、省警察厅、戒烟所和广济寺、东清真寺等都在牛马行附近。牛马行正街以菜楼为中心南北走向,在这条街上北面有著名的清真食堂“新江楼”(现玉铭斋)、清真饸饹馆;路东侧是一排卖牛、羊肉的单轮跨车;路西是卖干鲜水果的小摊床。在马路两侧的空闲地上,一些妇女带着针线笸箩专门承揽为人们缝补衣服、袜子、纳鞋底、钉纽扣等零活。当时人们管这些妇女叫“缝穷”的。菜楼的四周是回族的烧麦馆和馅饼铺,约有几十家。牛马行的风味小吃,如锅铁、涮羊肉都颇有名气。

        到了伪满时期和后来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重税、勒索、销路不畅等原因,牛马行上几家较大的商家纷纷倒闭,只剩下一些小商贩和穷人、乞丐在这里勉强维持、艰难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牛马行一带的个体商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后的个人承包、再到股份改制,牛马行这个老吉林的热闹地儿,已经被青岛街、北京路、解放大路、光华路分成三段四部分。今天,牛马行上虽没有了往日人嘶马鸣的喧嚣,但那些经历了时代变迁的老字号和新兴商业的业态正在这里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编辑:王宏    美编:小王楠


于这一言论,各位有何自己的看法?赶紧点击文末“写评论”按钮畅所欲言!



觉得挺好的吧?

那就转发一下好吗?

——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吉林市青岛街与解放路交汇路口是什么样
吉林市最早的街路都有哪些?
吉林城地名故事
吉林市的著名建筑和街道旧照
北望|吉林市·生活纹章
??从今天起,全亚洲都要羡慕嫉妒死吉林市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