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精解第四章

【原文叙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它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

(它将自已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已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

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的四周。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似乎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间了。

【解析】本章依然是在讲“道”,专门论述“道”“用”,即“道”的内涵。本章先用比喻的形式来赞美“道”的无限,然后用排比的形式来铺陈“道”的作用和特点,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对“道”的推崇敬仰。

前文已经讲过,“道”的特点是虚无、虚空,感觉就像是盅那样的一个中空的器物,其中盛载的东西用之不竭,无穷无尽;感觉就像是深渊那样玄远深邃又湛然常在,就像一切万物生发一般在静默的运动中由“道”生发。

道的作用,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锐、纷、光、尘都是一切万物的表象,也就是现象世界的一切杂多以及基于杂多而产生的诸多差别为才能突出,为纷繁杂多,为清晰具体,为感官的分别对境,而它们的本原都是——“道”

“道”的状态里,一切万物的存在皆为自然,皆没有才与不才,所以是“挫其锐”;一切万物的表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本原却同为一个,万物纷繁杂多的表象得以消解,所以是“解其纷”;一切万物都是以可感的、有限的形式来呈现,是边界清晰而具体的。

但其中蕴含着“道”的无限,所以是“和其光”;一切万物都是由人们的感官分别出来的对象、对镜,因此有了一切万物的种种分别,但“道”平等看待一切万物,所以是“同其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以“道”观物,便能体会到一切万物混然为一的“道”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余天放:康德论对自我的意识:内感官的对象及其问题(1)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人的本质和行为规律》
《叔本华与尼采》
康德之二:理论理性|近代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