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今中国律师事务所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上)| 法天使


窃以为可分为5个类型。


第一,规模化大所。


说到规模化,盈科是个典型。2008年几十人,十年后增长为5000人的规模。盈科在业内一度备受争议,见仁见智,但规模增长是事实。


“规模本身是一种能力。”罗振宇在2017年底的跨年演讲中这样说。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自然成为不可忽略的存在。尽管有的律所不愿、有的律所不能做到如此规模,但盈科的规模化发展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大部分律所在思考自身下一步发展的时候,都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把“做大规模”作为首要或重要战略目标。


大成也规模巨大,但与盈科的“直营”模式下的生猛发展不同,大成呈现一种自然做大的状态。


京师也在快速扩展规模,尤其在北京地区取得了人数的大幅突破,给地分所也在陆续设立。


瀛和律师机构,是一种不同的“规模化”之路。各成员所以“瀛“字冠之,各所在品牌上形成协同,但无须受案件利益冲突的限制。短短数年时间,瀛和律师机构的成员已经超过一百家,仍在快速发展。


瀛和模式比传统意义上的”联盟“要紧密,比盈科的做法相对松散。好处是扩展快、成本投入相比直营小,可能的不足是对成员所的管控力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角度上相对没那么强,“总部”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或合作机制有望强化协同能力。


在一二线城市律所被规模化浪潮影响之后,三四线城市乃至县级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产生新的规模化路径,“路漫”律师品牌应该属此例。

 

规模化的逻辑,在于不仅把法律服务的需求端作为市场,而是把法律服务的供给端——律师本身,作为一个市场。抢占律师,就间接抢占了市场。


律师职业的特点是自带干粮、自谋生路。只要把大批的律师聚合起来,律所的收入规模自然会做大。控制好基本的风险,就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拥有了规模化优势,则具备了多种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化、专业化,以及品牌化发展。如何从物理聚合升级为化学反应是规模化大所面临的问题。

 

过去十年,律师行业绕不开的话题之一是规模化趋势,但个人认为规模化的机会红利已经消失了。即使如盈科这样的速度发展,也历经了10年时间。现在开始再用十年的时间做一家盈科,理论上机会已经不在了。

 

第二,传统强所。


传统强所是指有一定规模,历史较长,营收能力尤其是人均营收能力强的律所,典型有号称红圈八所的金杜、中伦、君合等8家律所,当然传统强所不止这8家。


以红圈八所为例,这批律所的“所龄”相当,都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时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传统强所的成功,源于多年的踏实经营,不断累积专业化优势,吸引优秀人才持续加入,慢慢获得竞争优势。


这些律所具备吸引行业优秀人才的能力,面对这几年的“规模化”风潮,他们的选择通常是“谨慎扩张”,不把规模作为第一战略。


想来原因也简单,规模意味着大多数,精英意味着小部分。大多数和小部分是一对矛盾,难以兼得。把规模放在首位,必然降低人才准入门槛。整体来看传统强所拥有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强所的个体完全优于规模化律所的个体,规模化大所中自然也有优秀人才,密度相对较低而已。

 

在传统强所与规模化大所之间,有一部分重叠,代表性的比如金杜、中伦,既是传统强所,也有相当大的规模。这应该是大部分其他律所向往的发展方向。

 

第三,精品化律所。

 

精品化律所,强调专注于某类业务,不追求成为大规模的综合所。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天同、汉坤、元甲、卓安、家理、洪文等。


精品化律所的核心,是专注于某个专业领域,在该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在规模扩张和专业深耕之间,优先选择后者。


这些精品所,正在逐渐尝试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对外输出专业能力,产生跨越律所的影响力。比如卓安所用心打造“庭立方”品牌,在刑辩领域,卓安所很年轻,但凭借对刑事案件的专注,“庭立方”课程的开展,从西南地区起步,呈现出快速成长的趋势。相反,一些老牌刑辩所则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元甲所在交通事故领域、洪文所在劳动争议领域、家理在婚姻家事领域,都做了类似的事情,在传统领域专注深耕,获得竞争优势。


汉坤所有所不同,相对成立较早的红圈八所而言,汉坤成立较晚,但获得了迅猛发展,且主要为非诉业务。这可能得益于其对股权私募投资领域的专注,过去十年是中国科技公司创新创业大发展的十年,汉坤服务于这些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自身也有机会获得快速发展,汉坤可能已经不算精品所,而是趋近于新型强所。

 

精品化律所的核心逻辑,是坚定专注特定领域,持续深耕做强。可以预见,未来在更多领域,应该会有更多精品所诞生。

 

第四,地方性大所。


我个人能想到的例子有西南地区的泰和泰,浙江的泽大律师事务所,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陕西稼轩律师事务所等。各地除了全国性规模大所和传统强所的分支机构外,一般都有几家本地规模较大的律所。


这些律所不太会被规模化大所“吞并”,也暂时没能力或没意愿扩展为全国性规模大所,所以就以本地大所的方式存在。


不过像泰和泰,协力其实也已经在多地设置分所,不单是地方性大所,而是趋于规模性大所,甚至综合性强所。

 

第五,分散的小所。

 

全国2.8万家律所,80%应该是10人左右的各地小所。存在即合理,这么多分散的小所存在,背后原因之一是律师这种职业单打独斗即可生存的状态。当然也和中国律师业所处的阶段有关。

 

分散的小所是过去十来年规模化大所的主要吸收“吞并”对象。这些小所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想办法做成精品所,要么加入大所成为规模大所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之下,律所应该如何创新与突围?律所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回顾过去几年律师行业论坛的话题,早几年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合伙制还是公司制;后来是规模化、平台化,专业化;再后来是平台化和一体化;2017年以来,更多人在讨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行业带来的影响。


话题的转变,体现了法律人对行业的思考发生的变化。那么,过去几年来,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线上”部分是怎样的?线下与线上的关系是怎样的?跳出法律行业,从其它行业可以获得哪些启发?


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小而美”到“一体化基础上跨地域的适度规模化” | 蒋讲
法律人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评论:“互联网 法律”打造律师新未来
推动律所快速规模化,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何能够成功?
市场化律所运营模式正在到来 传统律师行业准备好了吗
滳慧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