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介绍和其主要特点分析, 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培育多元合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精准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视现代科技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运用的建议, 促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必由之路, 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 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体系完善, 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研究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对加快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精准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的格局以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1 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农业教育起步较早, 农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 是西方发达国家中重视农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之一, 具备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从教育体系结构上看, 德国农业教育主要分为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农业大学及大学型高等学校的涉农院系等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型大学实施学科教育, 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农业领域,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面向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以实践导向的应用型人才[1]。德国农业职业教育是德国农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覆盖范围广、学校类型多、专业设置丰富, 学制长短不一, 视专业不同而异,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采取典型的“双元制”教育模式[2,3];同时, 德国农业实行行业准入制度, 要从事农业领域的相关工作, 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历, 同时还必须要获得由国家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

1.2 农业推广体系

德国的农业推广概念包含内容比较丰富, 农业推广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 农业推广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栽培、病虫害防治、品种选择等技术服务, 还包括农业企业管理、社会发展、农业市场等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种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 是一种农村综合咨询服务[4], 通过沟通的手段, 推广人员与农民进行自愿合作, 以达到帮助农民改变行为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的目的。德国的农业推广是政府、农会、私人咨询机构并行的农业推广制, 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 德国政府领导的推广咨询体系分为联邦政府、州、地区、县四级管理, 主要承担农业推广咨询工作、职业教育及农业与家庭经济专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三个方面的任务, 官办推广机构是面向全体农民开展无偿服务的。另外, 德国农业推广体系拥有大量的私人咨询机构, 私人机构的咨询活动主要是通过咨询环服务开展。

1.3 动物疫病检疫与监控体系

德国畜牧业比较发达, 90%农户经营饲养业, 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 为维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护从业人员利益、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德国建立了完善有效的动物疫病监控体系, 建立有统一管理食品的联邦部门和成立独立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构[5], 动物疫病检疫与监控体系政府层面主要由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州消费者保护部、区 (县) 兽医局联邦及州的各行业部门组成, 科研层面包括国家重点研究所、实验室和检测中心, 其次德国还存在个体研究所、诊疗所等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独立机构。德国共有450多个兽医局, 均属区、县政府职能部门, 专门负责辖区内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及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及动物保护。国家重点研究所、实验室和检测中心一方面完成欧盟和联邦部下达的专项研究和检测任务, 同时承担区域性动物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安全的研究和检测任务[6]。

1.4 农产品流通体系

德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一种以产销一体化、农工综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大流通体系, 并建立了高效、规范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7], 实现了农工商的高度融合, 产业链中生产、加工和销售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大量成熟的经济实体。德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高度组织化, 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 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 079个, 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农产品流通源头和农产品的供给端, 农业生产完全实现了农场化、规模化和企业化;德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超市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 大约95%的农产品都是由超市销售, 食品连锁超市及大型综合超市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直销、批发市场等多元化渠道并存。在农产品物流方面, 农产品流通设施完备、技术先进, 实现了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绿色化的专业运作, 并且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

1.5 农业农村金融体系

德国农业农村的高度发展, 与其高效、有序的农业农村金融密不可分。德国农业金融系统中, 合作金融占主要地位, 合作银行、信用社是农业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机构, 农业信贷中的60%都是由这两个机构提供的, 截至2014年末, 德国商业银行300家、储蓄银行423家、合作银行1 116家[8]。此外, 政府还设立了一些其他的农村金融机构, 包括德国的土地抵押信用协会、土地改良银行、农村抵押银行、农业地租银行、德意志土地垦殖银行等, 他们多是政策性金融机构, 为农村合作银行体系提供协助。这些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一起, 共同构成了德国的农业金融体制, 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9]。

2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2.1 政府主导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德国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德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隶属于政府农业部门, 服务机构按自然区划设置, 实行垂直管理, 主要负责管理、组织和实施相应级别的农业技术研究、培训以及推广[10]。德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不仅设有农业管理机构, 同时也设有公共服务部门。农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执行联邦政府制定的各项农业政策、措施及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为农民提供科技推广、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同时德国在法律上、信贷、资金、税收层面上也体现了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 例如, 信贷方面, 德国政府对农业企业实施了特殊性的信贷管理政策以支持信贷合作社的发展, 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等。

2.2 服务多层次、多元化

多层次、多元化是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合作组织的国家之一, 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既有政府提供的规范农业市场秩序、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等公共服务, 也有例如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非政府性质、非公共部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的专项服务, 多层次的服务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需求, 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中服务难、服务渠道少、服务不对等、服务层次不高的难题, 解除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后顾之忧, 也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服务内容方面,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从产前农药、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提供和推荐, 到产中技术指导、技术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 到产后的加工、销售、流通服务面面俱到, 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全包含、全覆盖。

2.3 服务网络健全

德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十分发达, 政府在各州、地区、县设立了相应的服务机构, 构建起了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同时, 作为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重要成员之一的农业合作社, 已经深入和渗透到德国全境, 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户, 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必需的各种生产和经营的农业服务, 编织起了一张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绵密服务网络, 这些农业服务组织不仅在本地区提供服务, 而且可以实现跨州、跨地区实现农业生产服务, 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 充分体现出服务灵活的特点, 其次农业企业和农民均可通过网络、媒体、信函、电话等形式得到联邦政府、州或者协会提供的各类服务。

3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启示

3.1 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现阶段,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 面临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 农产品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以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冲击, 农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急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逐步推进,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同时, 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已经无法跟上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 某种程度上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补上这一农业发展的短板, 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有效动员社会力量, 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 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的是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 政府的职能定位的作用不能忽视, 主要是突出主导作用, 避免走弯路、走老路。

3.2 培育多元合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表明,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 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而且能显著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培育多元合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首先, 要继续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主体的建设, 不断提升农业金融、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气象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其次, 是提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服务主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地位, 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积极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 打造科研服务联合体, 实现生产、服务和科研的一体化衔接, 再次就是大力培育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支持和鼓励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和个人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最后, 要加强各服务主体的合作和协调, 必要时, 变各“小主体”为统一的“大主体”, 培育社会化服务的“航母”主体。

3.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转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是一项重要、紧迫、急需工作的认知, 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 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开发作为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培养造就“永久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二是要大力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总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总量总体上偏少, 与农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虽然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总量有所增加, 但还远远不够。三是要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四是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农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 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 一是要适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的入行门槛, 实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准入制,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是要加强对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的定期培训, 例如德国的合作社可以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能够及时学到新的农业科技,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3.4 构建精准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德国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可以快速、准确、实时的掌握农户真正的需求, 从而能够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来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服务和实时解决方案, 能够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门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涉的范围广、层次和环节多、服务周期短、季节性强, 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有不同的特点, 影响需求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只有深入生产、深入一线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因此, 在结合我国农业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 一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网络, 及时收集农业生产需求, 打造精准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二是鼓励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与农户零距离接触, 实行生产与服务联动, 大力打造农业社会化精准服务体系。

3.5 重视现代科技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运用

德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显著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注重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 科技含量高, 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电子商务链、重视和应用“3S”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和推广环保技术型种养方式、建立病虫害管理、农药残留、作物保护剂等各种数据库系统等。近年来, 我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但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的科技化、信息化、技术化和现代化, 现代科技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运用必须从国家、战略、行业层面加以重视, 要充分利用现代的农业科技、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全方位地为农户提供各种农业技术服务, 形成现代科技在农业全领域、全行业、空地一体的服务格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基于社会化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吗?
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