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万港人还住在劏房,卖劏房发家的首富,却开始劝年轻人别买房

1、

21万香港人住在劏房里

今天的香港,还有21万人住在比车位还小的“劏房”里。

这种“劏房”,平均面积只有1.6坪,劏字在粤语的中,是宰杀的意思,劏猪,劏牛,而用在房子前面,可见语境之恶劣。更有差不多10万人,还住在条件更差的“笼屋”里。

这种被联合国视为“侮辱人类尊严”的住所,是香港这座城市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人为生存而压榨自己的产物。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人口暴增。大批从大陆逃来的难民,没有地方居住,只能在山脚下搭起简易的木屋。1953年圣诞前夜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埔道1万多所木屋,5.8万人无家可归。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一方面,是香港基础建设完全跟不上,导致人多房少,房租暴涨,许多人只能挤在狭小的劏房之中。

也只有在香港,出现过多至6层的“碌架床”,还出现过一幢3层的“唐楼”里,挤进去90个人的“记录”。

50年代香港的“碌架床”和笼屋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拥有一个大点的住所,一个体面的公寓,是香港普通市民终生的梦想。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是香港房地产寡头们崛起的时代。为了能够让更多的香港普通市民买房,地产商们的“创新”也真不少。

其中,霍英东推出了“分期付款”,售卖“楼花”的买房方式,而另一位地产大佬李兆基,则是根据香港“人多地少”的现状,主打“细单位”楼盘。

李兆基

比如全香港“最细单位”,只有111呎的分层单位(1平方米约等于10.7平方呎),85年建成的嘉运大厦。比如只有400呎却能分成四个房间的“南昌一号”,比如连马桶都没办法坐的加多利轩,都是李兆基公司的得意之作。

这种小到我们瞠目结舌的楼盘,却是许多香港人习以为常的居住环境。香港人称之为“高级劏房”。只是在装潢、卫生条件上比之前的劏房高级,但人均面积依然与劏房无异。

劏房少女的感叹

而买一套这样的“高级劏房”,却要花掉普通香港家庭半生积蓄,还背上几十年的贷款。正是这一套套的“高级劏房”,堆起了李兆基这位地产大佬,香港首富。

2、

卖劏房发家的首富

李兆基,192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家族在当地做黄金、外汇生意,父亲李介甫,拥有一间金铺,一间银号,李兆基是妥妥的富二代。

他6岁时就跟在父亲身边学做生意,12岁就当上了掌柜。母亲本来担心年幼的李兆基没有办法应对生意场上的复杂局面,更管不好店里的伙计,但李兆基却显露出了不符合年龄的精明和能干。

他很快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并且发现了金铺行业长期以来“打金偷金”的潜规则,那就是铸金的工人在打造金饰的时候会“偷下”少许分量,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由于当时铸金工人是市场奇缺的人才,一般的东家也不会因此追究而得罪。

李兆基为了省下这笔开销,自告奋勇去学习铸金技术,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15岁时,李兆基就独当一面,负责家中广州的分店,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20岁那年,当时内战正酣,局势难料。父亲为了留条后路,给了李兆基1000元本钱,叫他去香港闯荡。

年轻李兆基的照片

有着丰富经商经验的李兆基,再依靠着父亲的本钱和家族的人脉资源,没多久就在香港立稳了脚跟。几年后,香港的中环地区,有20多间金铺,都姓了李。

这只是李兆基的第一桶金,他真正的发迹,是在30岁之后看到了更赚钱的“黄金”——房地产。

60年代,正是香港房地产寡头们的“镀金时代”。

就当大批香港市民,因为“左派思潮”的暴动而对香港前途失望,纷纷卖楼移民的时候,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这些投机商人,正四处筹措资金,乘着楼市低谷大举购买。等到香港风波平息,曾经害怕动乱的港人纷纷回流,猛然发现,房价已经涨到快买不起了。

和李嘉诚喜欢收购现成物业不同,李兆基更喜欢收购地皮。

70年代,港英政府想要在新界开发新的市区,但本身财务状况不佳,一时拿不出充足的现金购地,于是就推出了一种“换地权益书”,承诺5平米农用地可以换将来2平米的市区商用地。大多数的新界居民都了解开发后的商用地更值钱,于是纷纷不拿现金而拿“换地权益书”。

李兆基看准这个时机,高价收购权益书,等到了80年代,他再把这些权益书拿出来换取地皮,利润高达364%。

李兆基也成为了香港拥有最多农用地皮的商人,直到几年前,他创办的恒基地产还拥有3万亩农用地,相当于香港未开发地区面积的0.6%。要知道,直到今天,香港真正开发的土地,只占到总面积的30%左右。

新界闲置的土地

除了囤地,李兆基也开始大量收购旧物业。由于香港在海外的移民华侨特别多,经常是人在国外,楼在香港,靠出租赚取收益。李兆基针对这些华侨,在海外的报纸上大肆刊登收楼广告,鼓动华侨们出售旧楼,这一招又让他手里储备了充足的“弹药”。

这些“弹药”被他改建成了平均20-40多平的高级劏房,也是千万个香港家庭的逼仄人生。

3、

愿意用99%的财富换30年青春,

劝年轻人不要买房

香港房价这么贵,可香港却还有近70%的土地没有开发,难道政府放着这些地闲置,都不愿意去拿来建造公屋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吗?

这里头的原因众多,其中某些地产商为了稳住高楼价,捂着地皮不开发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些地产商们控制着香港的经济走向,有着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力量。还有着影响舆论,给“韭菜”们洗脑的能力。

比如你问一位香港人,为什么70%的土地不开发?他多半会跟你说:“那是为了环保”。这就是长期被地产商们用手里的传媒洗脑的作用。

什么“环保”,不过是地产商们囤积居奇而已。四大地产开发商,共拥有香港近四分之一的农业用地,有不少一直是闲置、荒废的状态,等待着更好的时机,以最高的价格套现。面对地产商们的囤地行为,香港政府一直无计可施,倒是这些地产大佬们在赚够了之后,会主动做一些“慈善”,主动捐地来缓解香港没有土地建房的困局。

李兆基在商海纵横一生,以“铁算盘”之名著称,但是老了之后,就喜欢跟人家讲“散财”的道理。

这些年,李兆基没有少做捐地这样的慈善行为,比如2013年捐出了元朗和粉岭两处地皮,总面积40万平方英尺,可以兴建4000多个单位。但也有人指出,李兆基的捐地,不仅仅是慈善,更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因为他捐出的地都位于新界落后地区,那里城市化发展相对落后,如果要在那里大面积兴建住宅区,那么政府就要投入相应的基础配套建设。如此一来, 他名下的其他私人地皮也会水涨船高、增值不少。

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能够把囤积多年的地皮捐出来,对于香港市民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也许人老了之后,就会对过去执着的很多事情看淡了。李兆基这些年说出的话,透露出不少看淡的禅意。

比如他曾经说,愿意用99%的财富换30年青春。还劝年轻人,不要“困在一个单位”里,如果房价太多,不必勉强举债去买,不然被房子困住之后,就没有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年92岁的李兆基,已是风烛残年,所以才会说出上面这些心里话。可他不曾想过,哪个年轻人不喜欢诗和远方?之所以要被“困在一个单位”里,还不是现实让他们只能苟且?谁愿意跟一个住在劏房里的人结婚?又有哪个住在劏房里的人敢奢谈理想?

房地产的恶果,是毁掉一代人的理想,让他们为房子劳作一生,为几十坪的生存空间循规蹈矩。所以香港的地产商们,趁着自己还有钱,多做点慈善,或许可以稍微减轻这一生造下的罪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在的中国十大首富都是谁,他们都是做什么生意的?怎么样?
2千万买块地皮,盖了52栋大楼之后却不肯卖,20年后卖出赚4百亿
李兆基修建12年的大宅接近完工,他到底花了多少钱?总计接近40亿
地产大王——李兆基
亚洲十大首富
高光渐逝的香港四大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