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研制方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乡村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解决温饱,到小康建设,再到实现富裕的“三阶段”,呈现出由单一型农业系统,到多功能型乡村系统,再到融合型城乡系统的“三转型”特征。中国发展实现全面深刻的转型,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中国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已进入全面转型新阶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要坚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同年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乡村振兴“三阶段”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要求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
 


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是以乡村地域系统为对象、以村域为单元,利用综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分析县域发展地理环境与区位条件,甄别乡村地域结构与类型,探明乡村空间形态与格局,提出乡村振兴多级目标的实现过程和实施路径。其核心是围绕乡村地域系统结构调整与格局优化主题,应用系统诊断的科学方法和“三主三分”规划技术,系统识别主体功能、确定主导类型,进而制定规划“三定”(定性、定量、定位)方案,充分考虑乡村城镇格局与规划建设的优势区、优先序,完成主要用途分级与发展定序,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一、主体功能分区
主体功能区划是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的一种综合地理区划。基于全国及省级主体功能规划,遵循县域空间分异规律和多功能原理,建立指标体系和分区原则,诊断并划定主体功能区。通常依据县域土地与产业类型指标、经济发展绝对指标、城乡关系相对指标,以及地貌分异特征,将县域城乡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地域功能区。如果县域内陆貌分异格局明显,则主要依据地貌单元对县域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

 
二、主导类型分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利用是区域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气候变化等自然过程、政策调控等人文过程及其交互作用效应的一面镜子。土地利用类型则客观反映了一定范围内陆域功能分异的主导特征。因此,在主体功能分区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参考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空间规划方案,划分出村镇建设、农业发展、工业用地、生态保护等不同类型,为县域城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产、生态建设布局等提供空间支撑。

 
三、主要用途分级
土地利用类型既代表着土地的主要用途,也呈现出同一用途的程度差异、功能与价值差别。例如,通过综合分析一定区域耕地质量、作物类型和生产方式,将农业类型进一步划分为高值农业区、一般农业区和低值农业区,也可根据农业地域特征与综合产能将其划分为核心农业区、重点农业区和一般农业区。

 
四、规划研制要点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规划研制、理论引领。从地理学统合视角看,乡村振兴规划是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组织、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系统过程。既要注重创建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也要重视创新乡村振兴规划的方法论和乡村振兴规划落地的实践论,做到乡村振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实践模式的有机统一。首先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战略要义,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和发展特色,系统解析特定县域资源、环境、生态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判乡村振兴规划内容及其技术规范。其研制要点:①研究县级乡村振兴规划的时代背景与总体定位,明确阶段性发展模式、特色领域与重点方向;②研制县域主体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体系,探析国土空间地域格局与分异规律,保障乡村振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③探究不同主体功能区协同方案,以及特定功能区内不同主导类型的空间构型、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城镇村聚落类、生态保护类、产业发展类、社会文化类等,重视突出乡土文明、乡村文化及社会要素的价值,加强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快乡村社会合作网络与治理体系的培育;④探明各个主导类型在其规模、水平上的地方关联与等级体系,主要包括村镇体系、产业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等。最终形成以主体功能、主导类型为基础,以村镇体系为骨架,以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保障的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方案。

 
当今中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乡中国”新时代,亟须通过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中国城乡融合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关系破解中国“三农”问题、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大领域。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创新贡献大有可为,面向战略需求要致力于研发乡村地域系统探测器、研究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源、研制全面乡村振兴路线图。在实践方面,遵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分异格局与演进规律,分区、分类开展乡村振兴地域模式的系统梳理、路径设计。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研究应着眼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聚焦于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农业安全与民生保障的大局,致力于破解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乡村病”现实难题和“城进村衰”突出问题。应变局、开新局,“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中心任务,全国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助推现代化建设为重点方向,同时接续开启全面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奋进征程中,地理学者、地理教学理应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经世致用的地理学必将成为奉献新时代大有作为的伟大科学。

 (作者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人地系统与乡村振兴,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ANSO-APRD)主席,2018年以来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本文为作者近年大会报告内容,由李敏敏编辑整理并经作者审订修改。)

——选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年
第5期上半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导则
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
乡村生态振兴,为何强调“整县域推进”
乡村振兴二十讲《八:乡村振兴规划导则解读》
【乡村振兴大咖说】2021年02期
1949—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主题演化过程与研究展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