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天性物性之内容与性质》
中国哲学中的“性”一般指的是“人性”、“天性”与“物性”。自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后,关于“性”的来源、内容、性质,以及“性”与人的本质等问题,历来都是各家异说,纷纭复杂。

在“性”的内容及其性质上,《孟子-告子上》首先提出了:“食色,性也。”之观点。《荀子-性恶》对此解释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此乃人之自然本能。加以总结:即告子认为,“性无恶无不善”,无所谓道德价值;而荀子则赋予了“性”恶的评价,并以此得出了自己的“性恶”学说。
需特别强调的是,孟子首倡“性善”观点。他认为,人性即指仁义礼智“四端”之心,它们是为善之“材”,“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
而《庄子-马蹄》中则提出了性本“素朴”、“自然”、“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等观点。如“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即,庄子的观点是“性无善恶”之分。

三国魏人王弼强调:“万物以自然为性”,人也以“自然”为性;“虚静”朴实,“无善无恶”,此乃道家之说。

后世遂根据上述三说,而演化出了种种名目繁多的有关“人性之善恶”之说法与争论,历时竟长达两千五百余年之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说文解字】性
王德兴著《人性论》(通论1):一,各取所需的人性论
(单材料)沈顺福 乔建宇《人性即物性:荀子性论新说》阅读训练
微言微行287:人性与物性,皆天性也,天性者,道也,无也
第二十二章
“性善、性恶”争论千年,被王阳明终结,人性最初到底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