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文化传承和教师素养

于丹:文化传承和教师素养

    (根据录音整理) 

                               冰水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高兴在南充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和大家相聚,能够在早晨来跟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关于文化传承和教师素养这样一个命题。因为我自己的本职就是一个大学老师,对我来讲,最熟悉的岗位就是三尺讲台。而对一个老师来讲,他怎么判断学科?怎么判断学生会直接决定他自己的工作态度。我今天在这里只不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作为文化传承我要谈的是我眼中的文化,所谓教师素养我谈的也是我眼中一个教师的本份。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从文化的本意上来讲,《周易》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两句话,意思就是文化最早的出处。“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大家听起来应该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四时的变化,我们观察天文知道节的更替,所以大家知道添衣减衣,能够保养健康,这叫“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同样的道理,第二句话叫做“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的观。关乎人文,就是你观察世间百态,那么你的世间百态,人们通过观察能够明确一些理念。再用这样的理念去研究人伦秩序,化成天下人格,这就是文化最初的本意,是文而化之。

    其实我们今天说起文化,都会把它理解成一个简单的名词,觉得它是一种传统,它是一种经验,可以是诗词,留下来的就是文化吗?在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判断中,大家可以看到文化是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乏文,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今天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讲,他的命题是你怎么去完成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是那些千锤百炼的经典摆在那边,可是我们孩子真能懂的了吗?他是把它当成一个古文课去学习,当成一个考试的手段去记忆?还是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的支撑?当成自己信仰的力量,他真正能够去懂得化入人心吗?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化”其实比“文”要更重要。一个教师的职责,我的理解就是去完成化育的一定过程,所以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这种传承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在当下坐标系中,把它变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那种文化可以真正成为我们有效的生活方式,那你想一想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安身立命,他会按照这些方式去感知,然后去行动。

    那么教师的素养,过去我们有一句谚语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个教师的心,不一定在方方面面都是专家,但是他一定要博大。因为在我看来,教师要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仅仅是师教对象,更重要的是赋予人格发展、价值观确定最重要的成长中的青春。

    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你,永远不是文明,不是学科,而是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命运。一个做教育的人,许诺人当下,不如承诺人未来。当下你可以给他一个成绩,在未来你给他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会有很多的惶恐,我们会有很多的不安,大家会觉得有一种无从把握的东西。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多少不同的这种挑战。我们现在经常说“80后”怎么样?“90后”怎么样?但是我们考虑一下,他们的生产环境。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从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80后”、“90后”,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时代长大的孩子。

    中国从传统文明上来讲,是多子多福,农业人当中的大家庭。所以一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于一个大馒头需要掰成四块,因为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分一点。一个小孩子穿的裤腿上可能会有两三种颜色,因为那是哥哥姐姐们剩的。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让一个小孩子在冥冥中懂得,人和人之间是有义务的、有责任的。这种爱需要用行动去安排、落实。

    城市里的孩子往往他们被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多人庇荫,希望说你只要学习好,你就是我们家的功臣。你就是要从小上奥数班、去学电脑、弹钢琴、跳舞,然后你才是一个最优秀的孩子。在今天,成功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量化了,有很多外在的可以评估的东西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但是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的力量在哪里?文化传承是什么?其实是给孩子们一种声音的尊严与决策的自由,让这个人长大之后,因为对社会进行承诺而获得自己人格的信仰。

    文化的传承,不是一种从外在的灌输,而是一个人内心的观点。所以在我看来,文化传承是首先给孩子一个生命的格局,这是一个教师首先能够给孩子的东西。我们长大以后会听说一个词叫“局限”,谁的工作、思想有局限性。什么叫做局限?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太小。所以,以此为惑。所以,即便是不对的决策,永远都不要去抱怨,或者是他人给你设置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总是去怨别人。局限性,就是你生命的格局太小了。

    一个孩子以后能去做什么?由他的格局定论。给他什么样的格局,老师可以帮助他完成。假如说一个人的指导,老师可以教你们谈制作。但是一个真正懂得下棋的老师,他可能告诉你一张空白的棋盘在哪里?如果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已经做好了,怎么能放进去。也就是说看到你生命中所有的可能,这个就是全局的管理。如果你老在那里较真,那就是我们说的只见树林不见森林。

    人的生命的长度,其实差别并不太大。但是长度不在自己的手里,生命的宽度在自己的手里。做教师的人能给学生的是他生命的宽度。也就是说一个人终其一生,究竟是涓涓细流,还是浩荡大河?取决于河旁两岸,而不是河宽。一个人有多大的胸襟?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多大的力量。文化就是扩展胸襟给予一种信念的力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多元文化来建构我们学生的人生格局。为什么讲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大家可能觉得中国的儒家文化很重要,但是仍然这么说,它是一元化的源头。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并存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简单地来说,中国的儒家是教人认知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的道家教人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佛家教人认知人与自我的关系。

    那么这三层关系说白了,就是中国人在社会,在宇宙自然和生命自我三层上面的决策辨别。我们能够借助它辨别一个人。那么为什么说,一个人儒家、道家应该是平行的,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一元。其实中国人一直在成长中,毕竟成长的概念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最好的空间。中国的儒家讲了人生的进步,大家都知道,《论语》中说,“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年到七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看这是一个多么不错的成长。我们在今天能够在每一段成长上,把生命辩论的价值缩写真正建立起来。

    今天的社会是繁忙的、是压力巨大的,是主张喧嚣的。但是在一片喧嚣之中你还能看见自己的进步吗?还是值得骄傲?大家想想儒家说的这一条路多有意思。“年十五而志于学”,我们今天究竟是比古人更进步了?还是落后了?大家可能都会觉得,一定是提前了,因为现在的孩子不要说年十五,大概年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哪还用等到十五的时候。但是大家去看一看,“年十五而志于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一个人自觉自愿建立起来的一种观念----有志于学。志是从心的,有志于学是发自内心、自觉的愿望。他不是被老师、被家长、被中国社会压力社会压迫之下,去被动做的一件事情。

    所以“有志于学”这件事情,我们的学生在什么时候真正从内心存有这个愿望呢?现在的孩子,往往压力很大。一个人内心的那种好奇,让他觉得自己的价值系统能够建立起来,这实际上是让我们的心灵生活更加强大。中国人是讲究心灵生活的。

    中国古人认为,思想不是一个头脑的逻辑(合格者),而是一个心灵的情况。所以思和想都是从心开始的。我们说有一个美好的情感,就是“感恩”。也就是说一种从心而起的情感才叫恩。我们这些年,大家对这个词语已经不陌生,什么是慈善?是由慈悲之心决定的善良之举。一个人在外在的善款上去算计,到底应该多少才够上标准?应该看一个人内心那种慈悲的愿望,他的真诚、他的动力在什么地方。慈悲就是从心的。

    中国人做了事情,人要忏悔,人要有惭愧,忏悔和惭愧要有。也就是说打开心门这件事情,除了你自己还真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你做得到。你看一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多丰富啊,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定,对于公民的社会责任,对于自己的未来,唤醒了他一种志向,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还真不敢说,我们的孩子真比过去的孩子提前了自觉性。学习的行为提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愿望唤醒了。

    我认为一个做老师的人,他所要完成的就是用自己的内心去陪伴学生的成长。这个陪伴并不是单纯是给他一个知识,还包括让一个人生命的态度日渐明朗,天地人格得以明朗。所以你想想年十五而志于学,这么一个学习过程中,他要完成的是三十而立的这个“立”,立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取得了多少成绩,而意味着一个人站在了一个天梯价值坐标上。三十而立,外立其身,内立其心。立身应该是容易的,你可以看到一些头衔,你可能会知道你现在买了什么样的房子和车啊。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立心呢?立心就是一个人确定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价值标准。这一个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去安身立命?这个立不是单纯个人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

    到30来岁的时候,人们已经进入到社会的坐标里面,怎么跟人打交道?但是你想一想,《论语》并不长,不到两万字,这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人爱人人”。什么是真正的人?我们看看中国人写得非常简单,就两画。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二人同仁,说白了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构成了仁爱,这个叫做二人同仁。

    我们今天一个高校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可能在实验室里面(不清楚22:47)。但是他一定知道跟他人的关系。有了之后,一个高校的学生,他可能是(不清楚23:00),但是以后可能为了能够站到有阳光的地方,不亦乐乎。可能在工作以后,因为上班不打水、迟到、见了人不打招呼而被大家批评。因为一个人的学习好,并不意味着他懂得跟社会与人的尊重。二人同仁,真正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成好,这对于一个成长过程中的人来讲,这是他的一个立的标准。

    所以什么是人呢?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孔子,学生说,老师我请教一下,要做到仁爱,是不是需要(不清楚23:36),也就是说我需要把我的能力、钱财去施于众人,接近每一个老百姓?他说你这个标准太高了,一般的人做不到,是圣贤都做不到的标准。那对于一般人来讲,什么是仁爱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话说得很朴素、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总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想让自己立起,要有这样的心去帮助别人,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

    一旦确定了你的价值以后,你就想一个方法,所以第二句话叫做“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发达别人也想发达,用这样的心同样去帮助别人。可以说解决人际关系,就是你进入社会前后学习的一种过程,这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一种标准。我们如果在上学的时候,孩子们学到的仅仅是他们的专业学科的知识,但是他不断和人发生摩擦,怎么可能真正去建立他的价值体系呢?而且而立之人,这种立一定是与他人共融的,他一定是认知自己的责任的,一定是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之下,能够对他人保持深刻尊重的。

    所以想想,关于仁爱,有很多观点今天看起来仍然是很缺失的。孔子的学生也问过他,我希望我做到仁爱,但是我不知道从行为层面上来讲,怎么做才能够真正叫做仁爱?孔子跟他说,你五个方面要想得开,叫做“恭、宽、信、惠、敏”。这五个方面你如果都做到了的话,那就是仁爱。这是哪五个方面呢?

    我们看一看,今天在座的有很多老师、很多教育界的同行,你们面对学生,不光是有讲学的、有上学的,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对这个概念人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第一个字是恭敬的“恭”。就是你真正想让一个人生命保持(不清楚27:15),那你要从恭敬他人开始。恭敬的“恭”,就是你对他人做到恭敬,用自己的声音(不清楚27:38)。每一个人自己的声音都是有尊严的,每一个人到这个世界来,都是希望被受尊敬的。那么你怎么样才能够保持自我的尊严呢?那首先从尊敬别人开始。恭敬怎么理解?我们现在人际交往经常讲,确实恭敬是内心的态度,是你觉得别人都很不容易,每一个人戴着他的面具,戴着他的立场,个人的习惯,所以他有一个想法,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你仍然(不清楚28:34),很多东西能够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这件事情是(不清楚28:41)呢?

    所以我们现在的孩子,常常去说自己的少年梦想(音),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恭敬,也许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不一样,对吧?你想一想在家里,那么多的老人都呵护着,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他还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去恭敬别人吗?老师跟家长们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是要将恭敬之心,保持一种对他人的尊重而来提升自己的尊严,成为孩子的一种信仰。

    仁爱是什么?孔子讲的仁爱并不是为别人做的事情,而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就要学会尊重他人,这就是恭敬。他说的第二个字是宽和的“宽”。孔子说宽和德众,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谁对他人更宽容,那么他就会得到更多众人的爱戴,这就叫做“宽和德众”。什么是宽容?我们都知道宽容是美德,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个社会不宽容的事情越来越多。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信仰?其实我的理解,宽容宽容应该是两个,是一个人人和的先宽而容。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来什么事的时候,把自己先宽,等有事来的时候你自然就可以赢得了。因为你平时讲得不够宽,很窄,等有事的时候自己想宽就宽不了。

    为什么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态度?怎么样你才能够对这个世界真正有一个宽和?那就是你的角度、你的视野决定了你眼前的世界。什么叫做真正的宽?就是你能够了解世界,你能够看到这个生活从最好的角度去想。其实人到成年以后,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看过一个电视剧就是《(不清楚31:30》的幸福生活,这是在北方流行的一个电视剧。你可以看看,从他现实生活中来讲,他没有什么可幸福的事,他自己下岗了,自己的母亲还得了老年痴呆症,自己的妹妹得了癌症,自己的弟弟还抢着分房子,所以他自己可以说是生活很艰难,他自己住在大杂院里的小地方,他的床跟前长着一棵树,所以他的儿子名字叫做张小树,他过着这样一种生活,但是他仍然是觉得很幸福。幸福在哪里?他的(不清楚32:22)。他知道生活有多么不容易,但是他身为长子,他在家里面有责任,上有老母下有孩子,还有弟弟妹妹,他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领着这些人走出眼前的困扰与困难呢?所以他用一种(不清楚)方式,去小解生活给他的压力,而不是愁眉苦脸把这些东西放大、夸张。

    也就是说,一个人当很多重压来临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两种态度去面对:一种是忍辱负重;另一种是(不清楚33:07)。他选择的是第二种,当然有很多忍辱负重的人是崇高的,令人敬重的。但是(不清楚)的人,是真正拥有大志向的人。

    也就是说,宽和德众,现在我们的学生,如果你跟他交流,你会发现一个学生在成长中他怎么看别人?也决定了别人怎么看待他。我估计张老师在各个学校都见过一些特别挑剔的小尖子,可能学习非常好,家庭非常好,但是孩子的人缘不见得特别好,这个孩子可能是趾高气扬的、可能是私恃才傲物的,但是这个孩子并不一定是快乐的。我们现在越来越多见到一些被认为是富翁的,甚至手中拿着很好的成绩,拥有名列全校前三名的孩子,他们依然不快乐,他们缺少什么呢?可能就是一个宽。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态度?

    大家知道有一个人苏东坡,他跟他的好朋友坐在一起,(不清楚35:09),责任,苏东坡他说你看这个,说完以后,自己特别得意,回到家以后,还炫耀。他说我一看,他就像一个(不清楚)。你难道不明白,佛家讲的,(不清楚35:59),也就是说一个人心里面有什么,他眼前就能看得见。一看就是凡夫俗子,人家觉得你什么都挺好,那就是说这个人的心很宽容,把自己的心修炼得很柔软的人,他看到的凡夫俗子都是善良。

    大家想一想,在今天是多么现实的。我们大家都见过那些看谁都想(不清楚36:59)。我们想一想在学生当中恃才傲物,不断地挑剔,永远在老师那边说,他这点不好,那点不好,这点没有做好,你给别人说这个,你说说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他的内心真正快乐吗?今天有很多学生,吃不了太大的苦,特别是受不了太大的委屈,这跟他们的家庭、生长环境是有关系的。

    做老师要做到什么呢?一个真正做老师的人,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去体会每个人之间的不容易。当一个人看到他人的坐标,他会调整自己的心理。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衣食无忧的小孩子,他面对的社会生活的时候,觉得别人给我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给我的话就觉得不好,就会抱怨。但是这种心态一定对吗?说实在的,如果你看到别人的不容易,你会觉得别人不给你是本分,给你是情分。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抱怨,是情分就值得去感恩。如果一个人到了这样的想法,他会快乐,这就是宽,宽和德众。谁对他人宽,世界就会对他人宽,所以这就是仁爱的第二字叫“宽。

    那么第三个字是“信”。守信用的信,信守人任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谁守信用就会有别人不断地任命你。在今天这个公平社会里,信用是一块基石。也就是说知识是可以不断更迭进步的,但是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也就是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你看看他可能很关注自己的发展,可能关注他的知识系统,但是有谁告诉他,你有千金。这是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我们在大学里面当老师的人很感慨,因为大学生跟老师们沟通的时候,你会发现在社会上干得最好的几乎都不是当年的尖子。也就是说一个尖子,可能恃才傲物,头一两年的时候大家觉得他聪明伶俐,但是他如果跟人不太融合,而且过分强调自我,对于一个事情不能善始善终,做事情做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应该跳槽了,怎么没有人送我出国留学了,这样的想法多了一下,三跳两跳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没有了。反而是那些专业知识平凡,但是为人去诚实守信的孩子,却有可能做得更远。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毕业十年二十年以后一看,学习委员发展的好多都不如生活委员好。学习委员都是数一数二的尖子,但是生活委员呢,生活委员可能都是十几名甚至二十几名,但是他每天跟大家商量事、运动会、发过饭票都是生活委员的事。所以你看学习委员智商高,但是生活委员情商高。生活委员呢,往往知道怎么帮助人,生活人知道人和人之间怎么去承担义务和责任。一看真到一个职业岗位的时候,生活委员的观念学习还是可以的,但是那些过于那些尖子的学习委员,可能不一定懂得人际之间的关系。

    什么叫做信守人任焉?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的时候,能够更多地去做一些公益的事情,而且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学习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话他长大就会不断地有人任命他,给他职业的天地。

    第四个字就是敏锐的敏,他说“敏则有功”,这个听起来很容易理解,无非就是说一个人他特别敏锐去做事情,才能够敏则有功。就是思维方法,是让一个孩子让多种可能性去解答真理,而不是教他唯一的方式去墨守成规。什么是真正的敏?是一种睿智,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大家知道今年去世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今年他去世前我还见过,我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说我非常反感,现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他说老师发给每个幼儿园小朋友一块小东西,大家举起来咬一口再举起来,老师说这是什么?然后小孩子们齐刷刷的说(不清楚43:54),为什么非说是这个,难道不能说这是月牙儿吗?为什么标准答案是这个呢?如果幼儿园我们都相信标准答案,孩子长大以后谁去挑战这些标准啊?所以真正的敏是什么?是一种活跃的、多元的思维方式。

    好的老师,不光给学生答案,还要让他知其所有然,给他思考的目的。好的老师,不仅仅传播知识,而且给他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敏。人只有有了思维方式,他在这个世界上才能变成敏捷。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到很多的挑战,甚至是失败。什么是失败?让一个学生不要听言结果。很多人包括我们成年人经常会抱怨,生活对我不公平,我这么努力为什么给予我这样一个惨痛的结果。但是其实大家仔细想一想,什么叫做结果?结果、结果,就是你认为已经结束了,而不可更改的后果。

    可生活不管明天是刮风下雨,还是阳光灿烂,总归还在改变。不要听言结果,不要老师说这次考试结果出来了,我们班三分之二的不及格,证明这个班现在整个学习能力很差,让结果再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纠正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一个阶段上称之为结果。每一个所谓的结果,不过是一个你生命中一个过程,这个所谓的结果还是会出现变化的。

    也就是说,你今天可以是悲伤的,但是只要到明天,你这个状态都会有所改变。为什么我说我们老师是给学生一种真正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他在这个事事难测的生活之中,有能力去把握效率,去建立一个更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能不能够给人这样一种方式?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人是做手工陶艺为生的艺术家,他们俩每人会收回100多个大陶罐,然后满满的画上印纹,非常得漂亮。然后把这100多个大罐子放到一个大船里面去,有一年他们的船飘洋过海,快到港口城市的时候,突然之间起了狂风恶浪,两个人挣扎把船靠岸了,但是回头一看,罐子打碎的一个好的都没有。这个情况下,他们至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嚎嚎大哭,他所面对的是结果。他说这么好的大城市,怎么办啊?我们一年的口粮全都没有了,怎么办啊。弟弟一言不发,上岸了,他认为所有的罐子打破了,这件事情中可能还有新的生计。结果一看这个人比他哥哥想象的还发达,这个时候房地产业在蒸蒸日上,所有的人家都在忙着装修,所以弟弟手里拿着一把打捶,一到船上就把打烂的罐子全都砸了,哥哥说都烂了怎么还砸啊。他弟弟说,咱们不卖罐子了,改卖马赛克。就打碎的罐子,如果弄成大小的磁片,是多好的装饰材料啊。这弟兄俩卖了一船的马赛克,比原来卖一船罐子的钱还要多很多。

    大家想想我们不能学生说,你们辛辛苦苦去做罐子,永远不保障你的罐子卖一个好价钱,你永远不能跟自己的学生说,你一辈子不可能用上风浪。就是我们一种善良的词语但是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懂得的是,一旦罐子打烂之后,更有作用的是一种转换的思维。上帝如果为你关了一扇门,同时就为你开了一扇窗,关键是我们看得见这扇窗户吗?

    印度有一个人说的好,他说如果你因为失去了空气,那你就快失去满天的星星。也就是说光与能要小点,但是还是光的。星星没有月亮那么皎洁璀璨,但它也是一天的光芒。不能让一个孩子觉得说,我觉得不好,或者我一件事情失败,就全盘否认自己。如果这样的话那是不好的。所以所谓的敏,是在一种思维方式上,在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上,不断地宣扬自己的思想。

    第五个字就是恩惠的惠,他说“惠则足以使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经常讲惠则足以使人。谁对他人有恩惠之心,他就容易调动和使用别人的积极性。恩惠之心是什么?这个话适用于我们所有的老师。真正一个好老师面对你的学生,你会发现一个孩子身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是真正的恩惠之心。教育界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谚语叫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可以说一个孩子有这样人格的缺点,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怎么样给他一种鼓励?怎么样让他知道他自己就是自己的梦想。

    今天的孩子心灵上都很脆弱,会有所长,时有所短。你应该看到他不可替代的优势,他才可以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致。大家想一想战国的时候,(不清楚52:22),也就是说真正国家有难,那些满腹诗书的人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就能维妙维肖开城门,那么主人就能逃生,可能也能够救国。这样一种能力,是这个人的不可替代性,用今天的词来说叫做“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教师的素养?不是扳起面孔拿着一个评分标准去教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个成绩不好?而是均衡地把这个人他得的优点和缺点做一个平衡比较,有些人擅长逻辑思维,有些人可能擅长形象思维。有些人可能特别偏科,写作文写不好,有些人数学非常好。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孩子做到同样的努力,对他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偏科的人,我的高中在北京四中,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我非常高兴的就是,我的那所学校,我们在高考之前,大家每天都在学校里面压力很大,当时考大学比现在压力大多了。可是平时我学的最差的数学,老师也从来没有说,单纯拿着成绩去怎么说,我们的老师从来都是从一个孩子人格,全方位去鼓励他。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少年受到老师的鼓励,就是你生命中的恩惠。如果你拿着这个东西去成长,长大以后,你会鼓励更多的人。

    因为在老师的眼里,你不是一个分数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中国有一句谚语说的好“世界上没有废物可言,有废物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我们来看这个话,好老师能够看到这个孩子他的长处,你把他一次一次放对地方,把他人眼中的废物变成财富。而一个差老师就是光批评人,把他所有的自尊心,最后你让一个可能的孩子最后真的变成了废物。

    什么叫做“惠则足以使人”?给人利益空间不如给人价值空间。如果一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全方位的鼓励和提升,那么这种受到恩惠的孩子,他就可以调动所有的积极性,对于一个好老师面对孩子,你能够调动他的梦想,这就叫“惠则足以使人”。所以大家觉得,中国儒家有一句话,关于仁爱这个“仁”字,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一些行动原则,对他有用吗?为什么说文化传承这件事情,是结合在我们的本质岗位上,在当下你去体会。

    刚才说,三十而立,需要如何进入社会?到四十岁的表现叫做不惑,四十不惑大家可能觉得太难了。今天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困惑,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超越?中国的这个“惑”字写得很有意思。上面是一个或字,下面是一颗心。什么叫做“惑”?如果你的思想有多元的选择,一个孩子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长大了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去民企还是去外企业工作?包括你到超市里面买随便一样东西,有那么多牌子的东西。当世界上有太多的选择压在一颗心上,这个心无法选择的时候,你看迷惑的惑就写出来了。

    那你怎么样才能不惑呢?世界上的选择不能减少,但是一个颗心的力量可以强大。我们不惑,客观的选择和主观一颗心之间的较量。看是客观大还是主观大?所以这个方式就是智慧不惑,就是谁有智慧谁就不迷惑。做老师的人,怎么样能够给孩子更多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这是一个知识报价的时代,电脑上我们想查什么都会有的。但是怎么样把知识融合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很多人可以包罗万象,学了很多知识,但是缺乏自己身体力行的经验。有很多人在经验中一次一次地摔倒,但缺少悟性。怎样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更多的悟性去完成一种超越?这是大志。

所以孔子的学生问他,说老师,什么叫做智慧?孔子就说了两个字。他说“知人”。也就是说知道人,了解人 ,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智慧。这两个词说得很深刻。因为我们要想了解这个世界,走一百步随便说一个词都可以看得到,可是我们并不敢说我们就了解人,每一个人从自己到亲人,你都真的了解吗?今天这个时代,有梦想,但是有的人妄自尊大、太妄自菲薄,一个年轻的学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认真地、客观地评判自我,这是一种能力,这也决定了他在以后行走的时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家可能都知道,战国的时候,神医扁鹊,这个人为什么神呢?我想比他医术更高明的,是他自我评理能力,有一次,他和惠文王(音)聊天,惠文王(音)就问他,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个全都学医了,那你已经都名著天下,一代名医了。你两个哥哥怎么就没有学出来了。扁鹊说,你错了,我两个哥哥,都比我学得更好。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名气呢?扁鹊说,我最大哥技术最好,他能够做到防患未然,一个人的病,还没有发出来,他一看气色便知,他先药给调理好。所以呢,所有人都认为,他根本不会治病,因为没有见到他怎么治病,所以呢,他变成默默无闻的医生。扁鹊说,我二哥,医术比大哥稍差,他能够治病人初期,也就是说,刚刚漏出小病端倪,他就给人治好了。大家都认为这个人,是会小病的人。他名气因此为人消匿。也就是说,我学的比他们都差,我这点医术,就是眼看着一个人得病了,我得束手无策看他病入膏肓,然后到奄奄一息,病情发出来了,我下虎狼(音)之药,起死回生。得,大家认为我是名医,真正妙手回春。

    所以扁鹊说,你看我大哥治病人,病人元气丝毫误伤。我二哥治病人,病人元气刚一失去,就补回来了。不像我这么治病,元气大伤过半,所以你说我们三个人到底谁的医术高呢。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个扁鹊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讲,叫成功人士,叫社会精英了。一个成功人,能够客观去看待自己得失成败,看到偶然和必然,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世间的表象。这才是真正成功。

    老子上讲,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知人者智,你知道和了解别人,这叫智慧,自知者明,人贵有自治知明,胜人者有力,你打败了别人,战胜了别人,说明你有点力气,自胜者强,只有一个人真正战胜自己,你堪称强者,所以说,什么是大智慧,智者为什么不惑,就是因为你能够穿越表象,洞察事实。你能够真正去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世界。也就是说,真正站在这样一个点上,他才有可能立于不败,这就叫做智者不错(音),对于我们节目来讲,可能你说,知天命,耳顺(音),这些都是需要慢慢去成长,但他都讲一个道理,就是人生越来越宽阔,所谓知天命不是一个消极概念,它不是使人,因为面对太多事情,而容易放弃,而是一个人终于把握公立,完成自我跟这个世界之间平衡和协调。

    六十岁,什么叫耳顺,耳朵的耳,顺利的顺,标准两个字叫耳顺,而顺是一种胸怀呈现出来包袱(音),就是你的耳朵,在听别人说什么话,都不太刺激了,比较顺了。能够顺耳。你想一想,我们见了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孩子,一语不合,跳起来就说,你脑子进水了吧,你怎么这么说话。但是很少看到一个六七十岁老人,这么剑拔弩张。老人遇见的人,太多了,他会知道,一个愚蠢和一个单纯孩子,成长起来,生活习惯一定不一样。一个南方的孩子,一个北方的孩子,从饮食习惯,到整个价值判断,肯定有差别。所以每个人的此刻,都是他所有历史的组合。一个人这么说话,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你从此刻理解,理解他所有历史,你再听他说话,就不那么刺耳了。这就叫耳顺。耳顺这种经验,太早了你做不到,人看人越多,越体会包容,自己做事越心平气和。

    所以到70岁,中国儒家标准叫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要小看这七个字,这七个字,其实是生活标准,从心所欲,是指一个人,心情不及心灵怨脑(音),按照心灵梦想的方向去行动,这叫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一个人不超越社会的轨迹法度,为什么说是双重标准,因为从心所欲是个人的,不逾矩是社会的,从心所欲讲的个人梦想的坚持,不逾矩讲的外在社会责任的约束。一个公民成长,正气一生(音),其实就挣扎这个双重标准,有些人,可能做到飞扬的(音)从心所欲,因为从心所欲的人,可能跟人磕磕碰碰的,今天跟这个打架了,明天跟那个合作伙伴散伙了,后天家里不合,离婚了。也可能从心所欲我做到了,但是他人情感,或者是社会会不断受到一些伤害。而更大多数的人,是能做到不逾矩,也就是说,不超越规矩,不超越法度,可以在一个社会标准下,做一个老好人。但是,你自己心灵愿望又在哪里,为什么从古,把人到70岁,才定为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因为人的一生,就在双重标准中,挣扎着,(01:07:42不清)讲和谐。以保持个人心灵愿望,同时不失去社会责任。

    你想一想,儒家教我们这些东西,对现在孩子来讲,是不是有点作用。也就是说,他告诉你人终极一生的成长是什么。如果说,儒家教我们完成了,对社会的认知,教我们进入社会,做一些责任的担当。那道家又教我们什么?道家的态度,用庄子的话来讲,叫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精神,天地(01:08:25不清),呼吁(音)他们是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人去读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歌,我们读到那些大江大河,破浪千古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惊讶,他们怎么能写出来,我们怎么写不出来,不是我们失去了山川,而是今天这个时代中,我们已经无暇顾忌那么多超脱公立(音)的美丽。我们今天有的时候,标准过于现实,一个从小练琴的孩子,从小考奥数的孩子,他有多少时间,从游离于名山大风呢(01:09:05音),庄子说,一个人生来有崖,但一个颗心可以做到磅礴万物,那他就能做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

    这样的人,才真正能够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公往共来,所以我一直希望我们学校教育,不仅做万课书(音),还应该让孩子行万里路。真正给他一个眼界,(01:09:44不清)孩子,其实是幸运的,自古文人皆文士,就是经过历史上一些名人,人人不到八十岁,他的病情不得以上朝野,不能够中间完成自我的评选,(音)中国文人有两个地方,是必定要去的,就是东临泰山,西至巴蜀(音),临泰山,冬天山进(音),完成一个崇高人格的个性。而跋山涉水(音),(01:10:17不清)酝酿一种天地(不清)和大智慧的体。对于中国古人,这个读书,拿文字,不像今天,有MBA,有EMBA。中国古人是到一些地方的(不清楚01:10:30)。人在八山九水之间能够看见什么,又能够懂得什么。兴趣是四川人都是熟悉李太白的,都是熟悉苏东坡的,也都是熟悉晚年在这里定居的杜甫的,这些人知识也不浅,并且他们不是死读书的人。道家的文化是一定要吸取整个宇宙自然天体给我们的一些心灵感触。你比如说自然中能够感受出什么呢,你比如说像杜甫的这样一个人,他可能在一个蓬勃漫漫的春天,登上楼头的时候木然一声,花木高楼伤自己,万方多难去登你(音)。(不清楚01:11:27)你们今天人欣赏的东西,有几个能看见锦江春鹤来天地,(不清楚)。一眼望断天(不清楚),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吗?

    杜甫即使说是自己是一只小小的鸟,他也要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欧。他即使是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寒儒,他也要说江汉不定次(音),乾坤(不清楚01:12:03)。你看看这些坐标不是天地就是乾坤。我们今天的孩子呢?成天上网,丢到一个互联网区域的空间,但真实的天地、乾坤在哪里,我们不能光把他们关在教室里做学习,得让他们知道这个哲理。李太白登庐山的时候,站在山顶之上做诗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不(不清楚01:12:40)。”这是什么样的风格?一个人只有在最高端壮观天地才能够看见这样的柏坡索道、黄云万里。

    其实,人在行走中得到的经验和感悟,往往是在课堂当中没有。就说这个庐山,我登庐山也有很多感触,很多朋友第一次到庐山的时候都会失望,因为你10次里会有9次碰上都是云迷雾罩。庐山就是看云的地方,所以你们也说,从山脚底下千旋白转,头云的一塌糊涂,终于到了那个别墅区可以住的时候,下来一看,天充满了阴霾,低低的压下来的云,就在你身边缭绕着,地上一片上虚化,空气是渗透凉。你觉得这个是庐山云雾的,就是这样的。赶上阴天,天不好。但是后来,不管我去得多冷,逐渐逐渐的越来越相信一条真理,就是,不管我到哪儿,是早晨,是下午,庐山的朋友一定会坚定不移说,走上山。那么你跟着往上走了,走过一段山坡,看,还是一个吧,再往上走,一直往上走,越过精纯谷(音),再过大月山,直到五老峰。如果你可以一度往游山谷顶上走,那么你会发现,终于在一个地方,哗的一下,满脸灿烂阳光,阳光一直都在,只不过阳光在很高处。你总会再一个高度上遇见阳光,而阳光之下,你去看,沉沉的林海,一片壮观景象。你就想,一个小时之前,我所看见的那种沉沉雾霭,困锁着我,这是眼前现在这到风景。刚才就是一个困锁云雾之间,就是一个(01:15:06不清)太低了。一旦往上走,走到阳光之上,刚才困扰你的云雾,也变成一个审美的风景,这是一种生命的意义。这是在你光在教室做习题,是学不会的。

    中国人行万里路,真有大道理(01:15:28不清),不是我们现在坐家里,看一看某频道,翻一番这些精美画册,放一放DVD,已经叫领略了世界风光。很多地方,必须要有(00:15:43不清),要有一定脚步,一步一步行走,完成这种穿越,你才会坚信太阳一直在,只不过太阳的高度,比云雾要高很多。你很坦然(音),走的上去,穿云过雾,你可以俯瞰的时候,你能懂得李太白的波涛壮观(音)天地间。我们今天在课上,孩子们都能够有理,但是有几个人能够身处期间。为什么李白做到了。李白为什么可以“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为什么可以?李白人的潇洒浩荡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的远见。

    所以我说道家的文化究竟给我们什么?给我们一种(不清楚76:51)永不衰竭的心情。有人说人是山川(不清楚),那些山川不到,你就无法了解。一个人如果不到(不清楚),也不能够完成一个超越。刚才有一个人说,这个人一辈子困难坎坷,尽管到晚年他说,(不清楚77:29),到天涯海角,到那个时候,他说(不清楚77:45),我多少次来到这里,我是(不清楚)。

    他说,(不清楚78:02)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事先预知,我们一辈子站在这个高度,所以为什么这么多地方,当那些文人都在(不清楚78:15)在怀念自己的家乡的时候,苏东坡说,(不清楚78:32),他真的很逍遥,一个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故乡是哪里?不是你的出生地,唯一的标准就是这四个字,叫做心灵安置。

    一个人的心灵安置的地方,就是心灵安置是我家。可以苏东坡这个人很潇洒,他为什么可以这样?可以过的时候,不在熙熙攘攘前呼后拥的时候,苏东坡可以把一个平常的日子过到很好,他可以说(不清楚79:19)。有月亮吗?今天大家就喝酒,走吧,大家去登高吧。所以这样一个天天过节的时候,他不会(不清楚79:47)。你想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中国文化对于人格的魅力,还要有这种飞扬的诗词,还要有这种热爱。中国人说(不清楚80:17)。

    也就是说一个人春天,沐浴在春风里的时候,跟大地的阳气在一起。一个人到了天空峥嵘的时候,是非常好的。我们教育孩子,我们想想一般来讲,冬天很冷,夏天有冷风,孩子们越来越注意外界的世界,越来越注意到我们的心理,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拥有天地?道家的思想就是给他们一个大的家。什么叫做真正的大家?我们教师有多大的远见,你们可能给孩子们多大的远见。

    大家知道语文课本里面有《逍遥游》,道家的东西不是太复杂,起码《逍遥游》可以读的,逍遥游核心的意思讲了什么叫做大?什么叫做小?那个里面说,(不清楚81:47)。是月亮最圆的时候缺成一个月牙儿的时候,这个小馍馍端出来以后,他从来不知道月亮这个东西从最小开始长到最大,到最大的时候有变化的。(不清楚82:24)。所以他知道春天来了之后,过了夏天还有秋天,你想这个就叫做你没有办法指责。

    庄子说上面有(不清楚82:51)。人间八千年,沧海桑田

    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见识?一个老师的见识是决定了一个学生的未来,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庄子里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庄子的好朋友惠子(音)就问,他说你这个标准家,是什么样的标准呢?比如说一棵树很大,(不清楚84:07),没有用。庄子就跟他说,树这个东西,(不清楚84:25),这是一个标准。长到很大的时候就值钱了,盖房子叫做栋梁之材。到更大以后,太昂贵了,富人将来做棺材是最好的东西。再长呢,世界上没有这个标准,没有用了。

    然后庄子就说,一棵树要能长到这么大就成了神木了,因为再不受刀口所伤,谁也不砍它了。他就(不清楚85:21),这一棵大神木,这么了不起,你想用在最广阔的地方过往的人在它的旁边唱唱歌、歇歇脚、喝喝酒、聊聊天再接着走,永远都是这么一个地方,就是一个神木,这叫做生命得其所在,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

    现在如果大家去一些偏僻的地方,在云南、西藏一些地方,我还经常看到大家在树下面狂欢,对吧。所以告诉人们一个概念,什么叫做标准?一个做老师的人,你敢挑战标准吗?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永远不要因为自己做了一天庄子而沾沾自喜。永远不要自己觉得比庄子强多了,因为比这些还有更高的标准,就是生命得其所在。今天道家能够给我们一种大的道理,教师的见识是决定学生的未来。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标准你不可能给他天地人和。

    所以大家读庄子的《逍遥游》很实际,(不清楚87:03),上九万里长空,是(不清楚87:13)。你想想(不清楚),你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地步?这个超越是需要高度。不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飞禽都能拥有天空,不是很多小鸟还经常沾沾自喜我翱翔,可那些小鸟,咱们在这里翱翔,不就是在飞翔吗?我们现在说困扰,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鸟与小鸟,能让自己的小鸟成为大鹏吗?给小鸟一个困扰,能超越吗?

    大鹏的灿烂在于他飞到了云端以上。我们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这种高尚人格呢?所以我觉得道家,我觉得做老师的人,读读道家的东西是非常好的。儒家给人的是鼓励,我们的现实生活,人和人的人际关系。道家给我们是长空,让我们展翅翱翔,真正超越。你怎么能够成为大自然?大家都记得《逍遥游》开篇第一句不是说大鹏的,我想老师们都知道。也就是说大鹏的前身就是昆的鱼,那条鱼也是很大。学校就是养昆的那一潭深水。我们的学生都是鱼,我们有本事把他们从小鱼养成大鱼吗?我觉得文化就是一潭水,老师就是养鱼的人。就是你让你的学生养成多大?那个鱼最后化成大鹏的时候,是需要时代的选择,需要机遇的,海上风力起的时候。所以这个学生以后被不被时代成全,并不是我们老师今天能决定的。你能决定的,是你把他养成多大的鱼。你要是把他养成小鱼,他也许会被选择鸟,就去翱翔了。你要是把它她们养成了昆,这个时代可能选择他。

    所以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做老师的本质,也就是文化传承在老师的身上,是对学生生命的成全。一个老师(不清楚91:05),完成这个过程,然后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天地之间有大的格局,就是我们今天和未来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文化传承跟教师素养之间的关系,我们一个做老师的人,如果把文化仅仅作为我们教课的知识对象,是外在于我们生命的一个直接化,那我们自己没有完成这种身心的历练。如果一个老师可以洋洋洒洒破万卷书,可以有那种读书的之路,(不清楚92:00)。一个人读书读得精神有辽阔,那我们这种态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

    我一直在想老师真正给学生的不是自己讲的知识,而是你做人的从容坦荡。每一个人面向那种关心鼓舞,(不清楚92:35),就是让我们你能看到一个人的脸上跟朝阳一样,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情况,你不能想象说一个老师他每天为了一点小事,然后他在课堂上把这个当成一个职业的饭碗,讲完课之后走了,这样是文化的传承吗?所以文化的传承是让老师感觉到进步,再把这个进步传递给学生。

    中国人(不清楚93:35),一定要迎着长风,我要找到万物和谐长流,然后(不清楚94:13)。在今天给我们孩子这样一种风范、这样一种远见这是非常好的。我很苏东坡的那种思想,叫做(不清楚94:34)。你想想一个人应该有天地浩然之心,(不清楚94:46),天地浩然之心,那种浩然之心你能够(不清楚)。你看看一个人(不清楚95:10)。我们怎么样能够让一个人的风范做好?我们今天面对学生,面对他们的成长,所以其实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仅是传承太多了,(不清楚95:43),给人未来就是有内心的把握,他能抓得住机会。

    我们能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跟他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是料事如神,什么事情从来不说错,然后这个小伙子很较劲去抓一个刚刚孵出来的小鸟,抓在手里背在身后,他问老人,他说你手里的小鸟是生还是死?他说我这回一定要让你说错,你说它是活的,我就把它捏死。你说它是死的,我一放就把它飞了,我一定让你说错一次。这个年轻的孩子很较劲地问老人,老人给了一个答案,老人说,生命在你的手中。

    我想我用这句话送给我们在座所有的同行,所有的老师,孩子们的生命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对他们怎么样培养,他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也想用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孩子,生命在他们自己的手里,自己去把握,不要跟生活较劲,不要老赌气地说,生活这个骗了,那个没有给我,怎么什么都没有做好。不是让我们拿来就能够改变命运,世界上还有大地震、世界上还有海啸、还有各种各样的毁灭。文化不能消除这些,但是文化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一切苦难,因为它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足够的把握,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所以我们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孩子从此刻开始,你们文化可以对自己说,生命就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们都会拥有最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于丹老师专门从北京过来,谢谢于丹老师在百忙当中抽出她的时间,来到南充,为我们南充的老师们上了这么精彩的一课,谢谢!于老师欢迎你继续来南充,南充还有很多的老师、很多的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希望你经常来南充,谢谢你。

    于丹:谢谢大家的信任,我说了我的本职就是一个老师,我今天能够跟这么多的老师在一起很高兴,我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跟更多南充的孩子们在一起,祝福大家,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之初,是白板
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方法技巧
请多一些耐心
我心中的好老师
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古随想录15: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