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蒙》
userphoto

2022.09.23 浙江

关注

  北宋张载的重要著作。“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彖辞有“蒙以养正”之文,张载解释说:“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张载集·横渠易说·上经·蒙》)意即从童蒙始,必修养儒学,以订正其蒙昧,故取之以为书名。

  《正蒙》约成书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张载自熙宁三年“谒告西归”之后,7年间“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宋史·张载传》)。至熙宁九年秋,因“感异梦”,似觉生年不长,于是“忽以书属门人,乃集所立言”,将7年间的苦心精思之作,汇集成册,谓之《正蒙》,特“出示门人”说:“此书予历年致思之所得,其言殆于前圣合与!大要发端示人而已。其触类广之,则吾将有待于学者。正如老木之株,枝别固多,所少者润泽华叶尔。”(《张载集·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门人苏昞为了“区别成诵”,在张载的首肯下,“辄就其编,会归义例,略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以类相从,为十七篇”(《张载集·苏昞序》)。熙宁十年秋,张载西归殁于骊山之下,“门人遂出其书,传者浸广”(《张载集·范育序》)。现存最早版本见于宋本《诸儒鸣道集》中。明嘉靖五年吕柟编《张子抄释》、万历年间沈自彰编《张子全书》,《正蒙》是其主要部分。《正蒙》注本,在明清两代亦较多,重要的有刘玑的《正蒙会稿》(明刊本)、高攀龙、徐必达的《正蒙释》、李光地的《正蒙注》(康熙刊本)、杨方达的《正蒙集说》(雍正刊本)、王植的《正蒙初义》(乾隆刊本),其中以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最为著名,古籍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校点本。

  《正蒙》是张载晚年的成熟的哲学代表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批判佛、道,纠正其所造成的思想蒙昧,从而恢复儒学思想的权威。范育说,张载“闵乎道之不明,斯人之迷且病,天下之理泯然其将灭也,故为此言与浮屠老子辩,夫岂好异乎哉?盖不得已也”(《张载集·范育序》)。

  《正蒙》分《太和篇》《参两篇》《天道篇》《神化篇》《诚明篇》《大心篇》《乾称篇》等17篇,论述了天人万物皆本于一气、气的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的本性、人的心知、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为学、为政等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气一元论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正蒙》第一次提出“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理论,论证了虚空即空间与气的统一,批判了佛、道以虚无作为世界本性的错误观念,使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正蒙》的一物两体思想,对朴素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蒙》一书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都从《正蒙》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挥了《正蒙》的思想。

  《太和篇》 北宋张载的著作《正蒙》一书的首篇。《正蒙》各篇均以该篇首句命名,《太和篇》首句为“太和所谓道”。故名之以《太和》。

  “太和”一词始见于《周易·乾·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意谓天地、四时之气不失其序,保持合顺至极的和谐状态,乃能有利。在西周末年,“和”字已有哲学意义,如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春秋时晏婴说:“和如羹焉。”(《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与没有差别的、绝对相同的“同”相区别。后人多用“太和”形容社会的太平景象。张载借用“太和”这一范畴和谐、统一的含义,用来表示气的一种状态,即阴阳二气和合的统一体。

  《太和篇》在《正蒙》一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太和篇》的注说:“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论述的是世界本源问题。张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太和篇》系统地论证了关于气的学说,是张载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太和篇》主要内容有二:①论述了气和太虚与万物的关系。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虚和万物,是气的两种存在形态,太虚与万物只是气的散开和凝集的区别。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是气散未凝聚的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不可见的,称为“本体”;万物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有生有灭,所以称之为“客形”。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气,太虚、虚空作为气的一种存在形态,虽不可见,但不是虚无:“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论证了虚和气的统一,即空间和气的统一。②论述了气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张载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气本身含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之始”。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是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张载还探讨了“两”和“一”即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太和篇》对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也做了探讨:“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经过对、反、仇三个阶段之后,矛盾最终又处于和谐状态。

  张载根据“太虚即气”即“虚空即气”的理论,批判了佛、道以空、无为本的思想,指出道家的根本错误是主张“有生于无”;佛教的根本错误是“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除此,张载在《太和篇》中还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如太虚之气、太虚即气则无无、“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等等。

  《西铭》 北宋张载所著的一篇铭文。后合于《正蒙》书中,作为《乾称篇》的首段。张载在横渠学堂讲学时,曾把这一段和《乾称篇》的末段录出,贴于学堂的双牖,作为座右铭。前者题为《订顽》,后者题为《砭愚》。约成书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张载退居故居之后。后程颐将《订顽》改称《西铭》,《砭愚》改称《东铭》。程颐说:“子厚为二铭,以启学者,其一日《订顽》。'(《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书篇》)

  《西铭》共253字,全篇主旨在于说明,人是天地所生,禀受天地之性,所以必须与天地合德,才不愧为人。朱熹说:“《西铭》大要在'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两句。”(《朱子语类》卷九十八)《西铭》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本性即是人的本性,也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本性,由此得出民胞物与的著名结论。认为人人是天地之子,是同胞手足,人与万物亦是同伴朋友,君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是君主的“家相”。由于人人都是同胞手足,所以人们“尊高年”“慈孤弱”,“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西铭》)。描绘了一个“太平”的社会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西铭》倡导儒家仁孝思想,主张“存心养性”,对天地父母尽孝,“善述其事”,“善继其志”,像舜、申生、伯奇那样,“无所逃而待烹”,“勇于从而顺令”做天地父母的不同类型的孝子。《西铭》又提倡乐天安命思想,主张“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张载生前,《西铭》已有广泛影响。张载殁后,二程以《西铭》教学。程颐说:“《订顽》之言,极纯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自孟子后,盖未见此书。”(《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二程学生杨时“疑《西铭》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于兼爱”,与程颐往返致书。程颐则认为:“《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答杨时论西铭书》)南宋朱熹亦推崇《西铭》为“横渠文之粹者”(《伊洛渊源录》卷六《横渠遗事》),并作《西铭论》《西铭解》,将《西铭》编进《近思录》中,作为理学入门。明永乐年间,《西铭》并朱熹注,列入《性理大全书》,清初又收入《御纂性理精义》,被称为“有宋理学之宗祖”。明嘉靖五年(1526)吕柟编《张子抄释》,收《西铭》冠之书首。自万历年间沈自彰编《张子全书》,至清代各种全书刊本,均依《抄释》置《西铭》于卷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宇宙观之间的对立是很明显的
张载(上):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二七五、君子之心 雨过天睛
正蒙初义 提要 原序 序论
【关学文研】张载《横渠易说》研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传世的“横渠四句”,从何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