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水浒》收获珍珠一枚


为了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我们在网络论坛上开展了《水浒》部分章节的阅读及书写读后感的活动。于是就有了如下一些收获。

一个非常优秀且热爱语文的孩子,写下了如下的感受:

我记得初三狂刷的一大堆模拟卷中,有这么一道题,大概是某个非常有名的人评价鲁智深用了三个词语,然后让我们仿着他的评价,用三个词评价一下水浒传里的其他几个人。当时的参考答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上书:“示例:林冲:忍得屈辱,忍得迫害,忍得构陷。”我几乎看到答案的一瞬间就笑了出来,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同样写的林冲,我的答案是“极为忍让,极为xx,极为xx”,而参考答案却把评价林冲的重心全部放在了他的“忍”上。这样也太残忍了吧,我想。但是过了这么久,我也只记得当时自己回答的“极为忍让”,对于其他两个词已经完全记不清。我不知道这是因为这的确是他有别于其他人的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因为在初三的囫囵吞枣中,带着被教辅书和模拟卷牢实赋予的有色眼镜而留在记忆里的,被当作他真实人格的极为片面的得分手段。

这个孩子是真诚的,她的反讽,鲜明的表达了她的立场,然而也透着现实生活某些无法抗拒的荒谬给她的无奈与酸楚。

很多孩子在读后感里表现出的对《水浒》及林冲的理解都极其准确,极其深入。以至于让我感到几乎没什么值得再深入分析,认真研读的必要了。但这种准确和深入背后,却有着非常可疑的结论来源——备考,而不是实实在在的阅读与思考。

我隐隐有些担忧:在中考和高考中,以考试的方式来强制推行本来非常私人化的名著阅读,初衷固然是好的,但这符合阅读规律吗?符合学习规律吗?符合文化传承的规律吗?至少从目前来看,消极的意义更加清晰的呈现了。

“四大名著”在中国的阅读群体的确很大,不过据非常不可信的百度百科说,“四大名著”这个概念既没有文学史上传承证据,也没有明确的厘定标准。比较确切的证据大概只有发行量。我们也不必非要大兴翻案风,因为《水浒传》在阅读体量上的广泛,也完全可以作为其艺术魅力的证据。但是,我想强调一点:具体到每个人,每个读者,《水浒传》的小说艺术好不好,施耐庵的笔到底是不是文学史上排得上座次的如椽大笔,总要自己去看一看才好,别人的概念不应该直接成为我们自己的判断标准。

有同学说:虽然现在温习了前十一回后还是觉得《水浒传》很无聊,但让我对这部作品有了新的思考,消除了许多固有的偏见。

这个“消除固有的偏见”恰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欣赏起点。我高度赞赏这个孩子的表达的真诚与实践的深入。认同还是不认同,都不能简单的道听途说,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保持理性和客观,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这个时候,杨悦平的作品在网络论坛上出现了。

2016/11/14    01:05

这个时间点,是杨悦平上传读后感的时间。发得实在晚,本老师表示:“令人发指!”或者因为先发帖的学生表现得很优秀,以至于因此让杨悦平有了某种压力,只好慎之又慎;或者是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写得很开阔很深入了,让杨悦平有了思考的更高的起点,她只好在这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寻求一种突破,总之直到很晚的午时,我们才看到了这篇文章。

评价文章的方法很多,但总有一个最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思想性。

不盲从,不轻信。不唯书,不唯上。我以为,这篇文章,称得上这四句话。


如果您喜欢,请您不吝赞赏——

                 杨悦平,高一9班的一位女生。


水浒所反映的中国

杨悦平

小时候看四大名著,最不喜欢的就是水浒,不仅仅是因为它生涩的语句,还因为书里人物那超出当时我所能理解范畴的行为。所以它就成了四大名著里唯一被我放弃然后压箱底的书。现在重新去仔仔细细不带偏见地去读水浒,反而让我发现了一些小时候理解不到的东西。

水浒的背景时代是宋朝,而宋朝朝廷给人的印象是著名的弱气。其实宋朝的弱气是针对外部的,其强大的实力完全集中于内部,高度的集权湮灭了之前唐朝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同时也是冗兵冗官的原因。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能被如此轻易地发配,一方面说明了他的官位并不是纸面上显现出来的那么高,另一方面展现了宋代对内兵权的集中。

既然如此,可以说是宋选择了牺牲对外的强大,以此来达到对内的强大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一个一百零八人的草根犯案团伙能造成这么大的“危害”,能演变成一部皇皇巨著呢?我觉得,原因根本就是这个犯案团伙并没有造成多大威胁,或者说,从宋江往后,他们也没想再多造成什么威胁了。宋江此人的人品暂且不表,梁山泊犯案团伙从开始到结束,就从来没想过什么反天子,从来只是“反奸臣”罢了。所谓“替天行道”,不还是替“天”行道呢么。

我看到鲁迅评水浒,有一段话很有趣: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要说,中国古代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就奠定了一套始终不变的忠义思想。并不是说孔子的学说不好,只是后来人,或者说后来的统治阶级们才华横溢,愣是把“忠”这个字眼死死地扣在了忠君这一个方面。我自己都是随着读书渐多才体会到“忠”这个字眼的多重含义。在宋这个忠于君主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任谁也不会真正与君主这个字眼为敌。

人民迷信着上天,习惯着顺从;统治阶级迷信着权力至上,习惯着人情法则。而这正是水浒传中林冲的悲剧起源。

很多人都说林冲过于天真,对这个社会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我觉得他只是习惯了,习惯了依靠人情,习惯了自己的好运——毕竟,有一个贤良美丽的妻子,一个爱他如子的丈人,一些起码面上关系良好的朋友同僚,一个起初还一帆风顺的官途,这个命运无论搁在哪一个时代都是值得艳羡的。林冲很像一个人生赢家,他比身边的人都好,但又不会让人讨厌,有忠诚有义气,做什么都很对。人情世故,他也都懂,即使被发配到了沧州,也不忘贿赂差拨管营,免去皮肉之苦。只是好运到头,自己的妻子过于美丽,引来了个花花太岁,这个花花太岁同时还有个护短的奸臣老爹,于是林冲就悲剧了。

林冲之所以被打上了忍让的标签,就是因为他习惯性地顺从了下来。起初他或许有过冲动,想要一口气杀掉陆虞侯和高衙内,想要一口气杀将过去消灭一切毁掉他原本幸福生活的人。可一口气没发出来,转念一想,就这样杀将过去,自己小命不保不说,连累着妻子丈人也得受苦,气也就咽了下去。林冲的妻子何尝不想让丈夫堂堂正正保护自己?但是她也知道,自家升斗小民芝麻官,斗不过花花太岁。于是大家都忍,忍着忍着,林冲发配沧州休了妻,草料场一场大火彻底绝了他的希望,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然后就杀人上了梁山(并不是反)。

纵使林冲杀陆虞侯三人时大快人心,我还是喜欢不起他来。或许是我就喜欢多想,林冲看似为妻子着想把她休了,却不想这一休之后要妻子如何过活。妻子被休,高衙内只会更放肆,最终以他妻子的性格也逃不过一个自缢而死。老丈人承担下林冲老小的责任,我除了敬佩之外只余同情。我想,林冲在荒郊野岭的破庙中听到草料场被烧的消息时,心里除了对自己的绝望,应该还有对自己家人的绝望吧?自己不杀三人,自己和家人都必死。自己杀三人,自己还能活,家人必死。在生死面前,林冲选择了活,或许在他冲出庙门的那一瞬间,就知道自己只能带着家人的死活下去了。

鲁智深后来问起林冲的家人,林冲道:“自火拼王伦之后,使人回家搬取老小,已知拙妇被高太尉所逼,随即自缢而死;妻父亦为忧疑染而亡。”林冲说这话的时候看似平静,但我相信他绝不会毫无波澜。毕竟,在这个艰难的抉择中他选择了活,就一定会在心中产生对家人的悔,以及,对朝廷官衙深深的恨。

都说中国古代文明笼罩着深重的黑暗,这在水浒中无时无刻不得以体现。那样一个老好人林冲,最终变成了身负仇恨、前路茫然的草莽贼寇,是他自己的原因吗?不好说。纵使他的忍让让人扼腕,但换位思考,把你自己搁在那样一个位置,从文化的根上相信“上面”的权威,你敢说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其情节一定是合情合理的。水浒中超出我理解范畴的人物行为,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中国,从深远而深远的过去,就埋下了这样一个文明所特有的根。千百年未曾有过巨大冲击的君主专制,使人民从内心深处就套下了顺从的枷锁。林冲的转变,不是摘下了枷锁,而只是从习惯变成了仇恨,而枷锁,从未被摘下来过。

几年前很喜欢看穿越小说,女主角穿越到古代大施拳脚翻云覆雨,爽就一个字,恨不得自己也能穿越过去成为女中豪杰。但是现在的我只能看个热闹,自己穿过去的想法再也没有了。因为中国历史的压抑与沉重与黑暗让我恐惧,那些小说中的桥段漏洞百出,若非女主气运直入云霄,怎么可能与这种可怕的历史相抗衡?

面对一个文明,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微薄,哪怕是一百零单八将的力量。所以跑题跑到天际的我稍稍做一个收束:施耐庵想通过水浒反映的,不是“官逼民反”,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把中国文明中黑暗而沉重的部分,用梁山好汉的人生,浅浅地揭了个口子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著阅读积累考题精选_水浒传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59)《水浒传》
2016年中考名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名著阅读指导——《水浒传 》
水浒传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