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南鳽:“靠”人吃饭 南国大眼萌为何流离失所

◎萧野

在中国南部、西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湿润低地森林中,生活着全球性濒危、东亚特有的鹭科水鸟“海南鳽”,它颈长、脚长,喜欢在夜间活动,恍若仙踪,沉默寡言,就像游荡在山林水域中的幽灵,很少有人能一睹其庐山真面,所以鲜为人知。这种鸟活得很纠结:它生性极其怕人,却又需要在人类活动区域附近觅食。半个世纪前,它一度被人以为已经灭绝,即使今天在全球也不足1000只。

定名始于五指山

海南鳽这个物种,对大部分人来说应该是相当陌生的,可能连它的名字都念不准,有些电脑输入法甚至都打不出这个字。“鳽”读作“jiān”,解释为一种水鸟。海南鳽属于鹳形目,鹭科,鳽属,是一种中型水鸟,体长约51~60厘米。英国探险家约翰·怀特黑德19世纪90年代在海南省五指山收集到它的标本,苏格兰鸟类学家威廉·罗伯特·奥格里威夫·格兰特1899年根据该模式标本将其命名为“海南鳽”。

海南鳽是夜行性鸟类,白天休息,黄昏才出门觅食。

从外表上看,海南鳽朴实无华,整体呈暗褐色,不过体侧、胸腹部布有白色和棕褐色相杂的花斑,所以又被称为“海南虎斑鳽”。它的外形和典型的鹭类明显不同,眼先(眼睛一侧及鸟喙之间)和胫下部裸露。站立和飞行时也将颈部收缩,但没有鹭类明显。

大眼睛和白色过眼纹是海南鳽最有辨识度的特征。

海南鳽最有辨识度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直径达12毫米,呈暗蓝黑色,与其头部的比例不太相称,看起来像个“大眼萌”。它头部羽毛为暗栗色,具有蓝灰色的冠羽,胸部长着矛尖状的皮黄色长羽。喉咙处的羽毛也是白色的,身体下部呈棕色,带白色条纹,雌性与雄性外形相似,不过头部和颈部的纹样较少。成年雄鸟还有粗大的白色过眼纹,从眼睛处向后延伸到耳朵的上方,就像长了白色的耳朵,这一点使它明显有别于其他鹭科鸟类,容易分辨,所以有人把海南鳽称为“白耳夜鹭”。

吃比住更重要

乔木盖度、水域湿地、距离浅水区距离和食物是海南鳽巢址选择的关键因子。其中乔木盖度因子关乎安全,其余3个因子则是为了取食方便。为了安全,海南鳽喜欢在高大、枝桠较多、枝叶繁茂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筑巢,植被覆盖度一般在80%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巢的稳固性及隐蔽性。

海南鳽喜欢在枝繁叶茂的林间筑巢,以确保稳固性和隐蔽性。

无论是住还是吃,都离不开水这一必要条件。水库、河流、池塘、水田等水域湿地都是海南鳽的适宜取食地,但这些地方人类活动频繁,相对不太安全,这就影响了海南鳽的保护。如果“住得安心”和“吃着方便”不能兼顾,海南鳽往往会牺牲前者而成全后者——优先选择相对不适宜营巢却适宜取食的环境栖息。也就是说,“吃”在海南鳽的“三观”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海南鳽雏鸟的成长变化

海南鳽每年的3~5月份繁殖一窝,产卵3~5枚,卵长6.3~6.7厘米,宽3.4~3.6厘米,孵化期一般为24~26天。它们的巢和其他鹭科鸟类相似,都以枯枝搭成浅盘状。产卵后,海南鳽两口子会轮流负责卧巢孵化。一只鸟孵蛋时,另一只鸟就负责站岗或觅食。在繁殖期,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干扰非常敏感。有一丁点异常响动,便将脖子伸得老长,警惕地张望着。

海南鳽喜欢独来独往,像这样两只同框的情形很少见。

和其他夜鹭相似,海南鳽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通常日落时更容易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经常晚上七八点钟离巢,第二天一早四五点钟归家,凌晨5点至5点半是喂食雏鸟的高峰期,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一般不喂食。根据有限的研究,人们发现海南鳽爱“吃独食”,鲜少成群活动,同类之间不同时外出,各自单独觅食。

一度“被灭绝”

虽然海南鳽被发现和命名已经超过100年,但由于其昼伏夜出、数量稀少、不喜群居,人们至今对它知之甚少,在国外被称为“谜”一样的鸟。由于这种鸟类不喜欢鸣叫,人们更难发现它的行踪。

找出隐藏在图中的海南鳽了吗?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鳽几乎难觅踪迹,所归档的发现记录屈指可数:海南岛的白沙县、乐东县分别在1961年和1962年发现了海南鳽的身影;福建省的福州市1911年、建阳市1915年和邵武市1944年也有发现海南鳽的记载;湖北崇阳县(1902年)、安徽霍山(1910年)、广西金秀县(1929年)、浙江天目山(1954年)也曾有人目睹海南鳽。不过以上记录时间跨度大,发现海南鳽的数量极少,通常也就一两只,而且几乎没有图像记录,相关繁殖资料更是稀少,对这种鸟的系统研究根本搞不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南鳽仅在英国保存有一副标本,即英国探险家约翰·怀特黑德收集的模式标本。

上世纪70年代,动物学家一度认为海南鳽已灭绝,直至1990年在广西被重新发现以后,近30年来各地又陆续发现并报道了海南鳽的分布情况。目前其分布的地域还算广泛,在中国南部12个省份均有发现,分别是湖北、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越南北部亦有记录。

种群四散 数量告急

这么一看,海南鳽好像分布挺广,但这些发现地点其实都很分散。截至200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芬奇研究员发表的数据表明,海南鳽在全球的确切发现与采集地点仅35处,除了广西南部、广东车八岭、江西九连山和浙江千岛湖有较为稳定的繁殖小种群外,其他只是零星分散于上述地区,互相不成片。

目前,海南鳽属于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断,海南鳽的全球种群数量大致为250至999只,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都将海南鳽列为“濒危”等级;国际鸟类保护联盟也将其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录中。麻烦在于,海南鳽的核心分布范围都在中国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这对保护工作构成了巨大压力,凸显了拯救这一神秘濒危物种的紧急性。

海南鳽对栖息生境要求较高,只在山区清澈溪流、水库、农田水塘等地觅食,而化肥农药的使用,严重威胁着它们的“食品安全”。筑坝、修路及河道整治也会对其栖息地造成破坏。上世纪90年代初,科研工作者在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还能稳定观察海南鳽的活动,而2001年再次考察时,海南鳽及其栖息生境都已因水库建设而消失了。

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

由于生活习性隐蔽、机警,海南鳽还极容易因为人为活动干扰而出现弃巢行为。此外,夜行性活动的特点,使它们一旦突遭强光照射会暂时性致盲,此时很容易被车撞或被人抓。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我国两广地区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问题十分严峻,20世纪90年代初收集的大部分海南鳽标本都是在市场上发现的。尽管海南鳽并不是猎人偷猎的首要目标,但也有可能被当成黑冠鳽误捕。

安全和食物,是海南鳽选择巢址的最重要因素。我们要在这两个方面投入更多关注,并采取可行的方案对其栖息地进行管理和保护。其中,赣(西)南—粤北—湘南一线的南岭山地是海南鳽集中分布的关键生态区域之一。对海南鳽和这些区域的栖息环境保护,将是海南鳽种群恢复的要务。要了解和保护这些大眼萌,我们还需要给予它们更多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嘴白鹭
中华秋沙鸭
每日一鸟——仓鸮
UC头条:曾被认为灭绝,现存约1000只!这种鸟只有我国有,稀有度超大熊猫
海南霸王岭出现孔雀雉,像孔雀又像野鸡,被青鼬追捕就钻入密林
八哥-为什么被叫做八哥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